博碩士論文 1031216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45.94.125
姓名 李健偉(Lee Chen-Wey)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左秉隆出使南洋詩研究——以《勤勉堂詩鈔》為中心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 盜墓小說《鬼吹燈》研究★ 從青樓到閨閣的文學跨越-以柳如是與徐燦為例
★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左秉隆(1850-1924),字子興,別署「炎洲冷宦」,係清廷直接派遣的駐新加坡首任正式領事。左氏為清季中國首批於國內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之一,曾歷任京師同文館英語兼數學副教習、駐英使署翻譯官、駐新加坡領事官、廣東洋務處總辦等職。惟畢生功業基本奠基於出使南洋那十餘年的歲月之上,與「南洋」這一場域緣分甚深。其著大多散佚,今獨存《勤勉堂詩鈔》七卷傳世,存詩610首,其中作於南洋的詩作佔總數四成,為數甚多。左氏的出使南洋詩不僅抒發了他久駐他鄉的各種情思,更描繪出其南洋體驗的地域書寫,對研究馬華傳統文學最初的文學播遷現象具指標性的意義,這亦是本文立題宗旨所在。
筆者擬就詩家研究這一進路展開論述,以左秉隆《勤勉堂詩鈔》為中心,探討其出使南洋期間的各類詩作。全文共分六章,除緒論與結論外皆以專題方式論左氏其人其詩。本文從不同視野出發,包括:生平背景考述、離散華人社群中的文學交流與文壇角色扮演及其影響、南洋地域書寫、詩風及其情緒抒發等角度,觀察及剖析左氏在文學實踐與社會層面上其詩的特質表現與象徵意涵。最後根據前述論析所得,總結左秉隆其出使南洋詩對馬華傳統文學史建構的意義和啟示。
摘要(英) Zuo Bing-long (1850-1924), with the courtesy name ‘Zi-xing’ and the art name ‘Yan Zhou Leng Huan’, was the first official Chinese Consul of Singapore directly appointed by the Qing Empire. Zuo was one of the first intellectuals who received a new style education in China near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He worked as an assistant instructor in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at the Tongwen Guan in Beijing, a translator at the Chinese embassy in the U.K., a Chinese consul in Singapore, and the General Director of what was then called Guangdong Western Affairs Office, one of the many titles he held. Nevertheless, his achievements in life can mainly be attributed to the decade or so that he spent as a Chinese ambassador in Nanyang (Southeast Asia). His legacy is closely tied with that region. Most of his works had been lost, and the only ones passed on to later generations were 610 poems found in the seven volumes of ‘Qinmiantang shichao’ (‘A Representative Poetry Collection from the Dwelling for Diligence’), 40% of which were written in Nanyang. These poems not only describe his thoughts and emotions while being stationed in a foreign country; they also serve as regional writings on his experiences in Nanyang. Hence, they were of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literary migration that took place at the birth of traditional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is also the tenor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etry in ‘Qinmiantang shichao’, which was written by Zuo during his time as an ambassador to Nanyang.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paper, all of which,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are dedicated to discussing Zuo and his poems.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is subject—Zuo and his poems—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 perspective of Zuo’s biographical sketch and background, the roles and influence of literary exchanges, the literary circle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his writings about the Nanyang region, and his poetic style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s. This paper then observes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symbolism in Zuo’s poems in terms of literacy practices and social aspects. Lastly,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s, this paper offers certain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of Zuo’s Nanyang po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關鍵字(中) ★ 左秉隆
★ 南洋詩
★ 《勤勉堂詩鈔》
★ 使節
關鍵字(英) ★ Zuo Bing-long
★ Nanyang poetry
★ ′Qinmiantang shichao′
★ Consul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意義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名詞定義及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左秉隆任領事前生平考述 15
第一節 傳統教育背景:學詩樊封 16
第二節 西學背景:求學同文館 18
第三節 放洋經驗:隨曾紀澤使英 23
第四節 仕途經歷:秉旄駐息島 26
第三章 「主持風雅著詩勛」——左秉隆南洋唱和、酬贈詩作與文學交流 29
第一節 「使節精神」與出使詩的文學傳統 30
第二節 過境官員的唱和與同僚間的情誼 35
第三節 南洋文人社群裡的酬唱對答 41
第四章 左秉隆出使的南洋體驗 47
第一節 《勤勉堂詩鈔》付梓經過 49
第二節 出使南洋詩的判別及其題材分類 51
第三節 「新意境、新語句」與南國風情 56
第四節 遊歷紀行的蹤跡探索 62
第五節 「左之於新」:清帝國「再華化」政策的推動者 69
第五章 左秉隆出使南洋詩中的感傷基調與情緒抒發 75
第一節 左氏詩風及其感傷基調之形成 76
第二節 遠駐南洋的流離與仕途不遂的無奈 80
第三節 妻亡子病伴客愁 84
第四節 文學治療:藉詩宣洩獲救贖 88
第六章 結論 91
參考書目 95
附錄一 左秉隆《勤勉堂詩鈔》中的出使南洋詩一覽表 105
附錄二 左秉隆駐新期間(1881-1890;1907-1910)過境來訪官員 113
附錄三 附圖 115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1. 〔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註,楊丙安校理:《十一家註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漢〕班固等撰:《東觀漢記》(北京:中華書局,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1985),冊1。
3.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等審定:《周禮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註:《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 〔唐〕李白著,〔清〕王琦註:《李太白詩集》,收錄於《四部備要・集部》(臺北:中華書局,王註原刻本校刊,1965)。
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
7.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冊14。
8.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註》(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9.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冊78。
10.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五年陳所學刻本影印,1995),冊1696。
11.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註:《星槎勝覽校註》(北京: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4)。
12. 〔清〕王韜著,陳尚凡、任光亮校點:《漫遊隨錄》,收錄於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嶽麓書社,上海圖書館藏稿本,1985)。
13. 〔清〕左秉隆:《勤勉堂詩鈔》(新加坡:南洋歷史研究會,1959)。
14. 〔清〕吳廣霈:《南行日記》,收錄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再補編六》(南清河王氏鑄版上海著易堂印行),第10帙。(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藏)
15. 〔清〕李鍾珏:《新嘉坡風土記》(新加坡:南洋書局有限公司,據長沙使院原本影印許雲樵加註眉批,1947)。
16. 〔清〕李鴻章著,〔清〕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17. 〔清〕長善等修,劉彥明纂:《駐粵八旗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五年廣州龍藏街韶元閣刻十年增修本影印,1995),冊860。
18. 〔清〕張蔭桓:《三洲日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影印,1995),冊577。
19. 〔清〕曾紀澤:《曾惠敏公(劼剛)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江南製造總局刊本,1988)。
20. 〔清〕曾紀澤著,鍾叔河主編:《出使英法俄國日記》(長沙:嶽麓書社,湘鄉曾八本堂家藏手寫本,1985)。
21.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孟子師說》,見《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冊1。
22.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註:《人境廬詩草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3. 〔清〕楊圻著,馬衛中、潘虹校點:《江山萬里樓詩詞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4.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纂:《廣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緒五年刊本影印,1966),冊2。
25. 〔清〕趙翼著,李學潁、曹光甫校點:《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 〔清〕蔡鈞:《出洋瑣記》,收錄於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南清河王氏鑄版上海著易堂印行),第11帙。(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藏)
27. 〔清〕鄭榮等修,桂坫等纂:《南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宣統二年刊本影印,1974),冊6。
28.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29. 〔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中華民國十九年故宮博物院用抄本影印,1988)。
30. 〔美〕丁韙良編,〔清〕聯芳、慶常、貴榮、杜法孟譯:《星軺指掌》(北京:京師同文館),光緒二年(1876)刊(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二、近人論著
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領事年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檔案史料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冊1。
3. 方修:《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6)。
4. 王力堅:《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
5. 王力堅:《清代文學跨域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
6.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7. 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8. 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9.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第1輯,上冊。
10. 朱崇科:《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11. 朱傑勤:《東南亞華僑史》(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12. 吳盛青、高嘉謙主編:《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13.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14. 李慶年:《南洋竹枝詞彙編》(新加坡:今古書畫店,2012)。
15. 李慶年:《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1881-19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 李慶年:《馬來亞粵謳大全》(新加坡:今古書畫店,2012)。
17.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ēs)著,陳中梅譯註:《詩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18. 季壓西、陳偉民:《從「同文三館」起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19. 林孝勝:《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5)。
20. 林博愛等編:《南洋名人集傳》(檳城:南洋民史纂修館編輯部,1939),冊4。
21. 姜榮剛:《留學生與晚清文學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2. 柯木林:《石叻史記》(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23. 柯木林主編:《新加坡華人通史》(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2015)。
24. 孫子和:《清代同文館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
25. 高嘉謙:《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臺北:麥田出版,2015)。
26.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27.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28.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2003)。
29. 張錦忠:《關於馬華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
30. 梁元生:《宣尼浮海到南洲:儒家思想與早期新加坡華人社會史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31. 梁元生:《新加坡華人社會史論》(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05)。
32.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
33. 陳育崧:《椰陰館文存》(新加坡:南洋學會,1983)。
34. 陳蒙鶴著,胡興榮譯:《早期新加坡華文報章與華人社會》(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
35.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36. 傅啟學編:《中國古代外交史料彙編》(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37. 傅德元:《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38.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3)。
39. 黃堯:《馬星華人志》(香港:明鑒出版社,1967)。
40.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
41.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12)。
42.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註》(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43. 葉偉征:〈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華小教科書出版概況(1903-1965)〉,載於葉鐘鈴、黃佟葆合編:《新馬印華校教科書發展回顧》(新加坡:華裔館,2005)。
44. 鄒穎文:《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香港:中華書局,2011)。
45. 寧夏江:《晚清學人之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46. 趙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47.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48.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珠海市政協合編:《廣東近現代人物詞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2)。
49.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50. 蔡佩蓉:《清季駐新加坡領事之探討》(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02)。
51. 錢仲聯著,張寅彭校點:《夢苕盦詩話》,收錄於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冊6。
52. 薛莉清:《晚清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一種文化空間的發現》(北京:三聯書店,2015)。
53. 顏清湟:《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
54. 顏清湟:《海外華人的傳統與現代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2010)。
55. 顏清湟著,粟明鮮、賀躍夫譯:《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晚清時期中國對海外華人的保護(1851-1911)》(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0)。
56. 饒宗頤:《新加坡古事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三、報刊
1. 《叻報》(新加坡:叻報社),1887-1912。
2. 《星報》(新加坡:星報社),1890-1898。
3. 〔美〕丁韙良(W. A. P. Martin)等編:《中西見聞錄》(北京:京都施醫院),1872-1875(澳洲國家圖書館藏)。
4. 〔美〕丁韙良編:《同文館題名錄:第一次》(北京:京師同文館),光緒五年(1879)刊(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5.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Edward Alexander Morphy), 1845-.

四、期刊論文
1. 何奕愷:〈左秉隆《勤勉堂詩鈔》中南洋之作考——與李慶年先生商榷〉,《南洋學報》卷63(2009/12),頁131-146。
2. 李兆祥:〈晚清以總理衙門為主軸的外交體制形態研究〉,收錄於王建朗、欒景河主編:《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下卷,頁550-568。
3. 李浩:〈從《星洲晨報》看晚清駐新加坡領事左秉隆〉,《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4),頁35-45。
4. 周淑媚:〈蚌病成珠——從文學與治療角度看李賀早夭及其詩歌的複雜性〉,《通識教育學報》第17期(2012/6),頁1-26。
5. 林立:〈使節、詩人、遷客:論左秉隆及其《勤勉堂詩鈔》〉,收錄於蕭國健、游子安主編:《1894-1920年代:歷史鉅變中的香港》(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嗇色園,2016),頁140-160。
6. 柯木林:〈「我視新洲成舊洲」——左秉隆與新中關係〉,《南洋學報》卷63(2009/12),頁109-130。
7. 柯木林:〈北洋水師訪問新加坡的歷史反思——兼談甲午海戰時期的北洋艦隊〉,《南洋學報》卷65(2011/8),頁17-61。
8. 柯木林:〈左秉隆與新中關係〉,《南洋學報》第63卷(2009/12),頁109-130。
9. 高嘉謙:〈十九世紀末的馬華離散詩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第13期(2010),頁3-18。
10. 高嘉謙:〈南溟、離散、地方感:楊雲史與使節漢詩〉,《成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3/9),頁183-220。
11. 高嘉謙:〈帝國、斯文、風土:論駐新使節左秉隆、黃遵憲與馬華文學〉,《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6),頁359-398。
12. 張崑將:〈朝鮮使臣對「不辱君命」的解釋與應對〉,收錄於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5-35。
13. 張雙志:〈清朝皇帝的華夷觀〉,《歷史檔案》第3期(2008),頁32-42。
14. 張雙英:〈「言志道」與「悅情性」——論白居易的「詩觀」兼評台灣的「中國抒情傳統論」〉,《文與哲》第27期(2015/12),頁201-228。
15. 程露晞:〈左秉隆與晚清新加坡華文教育〉,《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4/8),頁29-33。
16. 黃錦樹:〈過客詩人的南洋色彩贅論——以康有為等為例〉,《海洋文化學刊》第4期(2008/6),頁1-24。
17. 溫大雅:〈左秉隆的《勤勉堂詩鈔》〉,《南洋學報》(冊8)卷15,第2輯(1959)。
18. 葉鍾鈴:〈左秉隆與會吟社〉,《中教學報》第27期(2001),頁115-128。
19. 廖肇亨:〈從「搜奇獵異」到「休明之化」——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漢學研究》卷29第2期(2011/6),頁53-80。
20. 趙穎:〈新加坡首任領事左秉隆舊體詩略考〉,《文藝評論》第2期(2012),頁106-109。
21. 劉琪:〈清代書院的膏火獎賞——以助貧養士為中心〉,《教育評論》第2期(2006),頁85-88。
22. 劉艷金:〈中國書院膏火制的背景分析及其對我國貧困生救助的啟示〉,《中小型企業管理與科技》第7期(2012),頁162-163。
23. 簡錦松:〈「指物寫實」與「依詩求證」——唐詩現地研究作法舉例〉,《成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6),頁37-80。

五、學位論文
1. 高嘉謙:《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2. 張海潔:《晚清至二戰前中國的華僑政經政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2)。
3.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4. 羅彩綿:《南洋大學的南洋研究(1956-198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

六、外文文獻
1. 〔英〕H. F. Pearson, A History of Singapore.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 1956.
2. 〔新〕Photographic views of Singapore. Singapore: G.R. Lambert & Co., 1900.(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藏)
3. 〔新〕Song Ong-Siang,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67.
4. 〔澳〕Virginia Matheson Hooker, A Short History of Malaysia: Linking East and West, Australia: Allen & Unwin, 2003.

七、網路資料
1. 印尼官方網頁「印尼諸島目錄」:Direktori Pulau-pulau Kecil Indonesia, http://www.ppk-kp3k.kkp.go.id/direktori-pulau/index.php/public_c/pulau_info/4142(2017年10月23日點閱)
2. 林子雄:〈廣東文獻的無私保護者——記現代廣東藏書家黃蔭普先生〉,收錄於「廣東省情網」:http://121.15.254.4:1980/SuniT/info.huizhou.gov.cn/shtml/guangdong/sqyj/rwcq/2014/02/25/93224.shtml,轉載自《羊城晚報》「金羊網」,2014年2月15日。(2017年8月27日點閱)
3. 柯木林:〈廖內行〉,收錄於「柯木林(Kua Bak Lim)博客」:http://kuabaklim.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5755.html,2013年7月8日。(2017年10月23日點閱)
4. 馬來西亞柔佛州王室官方網頁:http://kemahkotaan.johor.gov.my/pengenalan/palaces/istana-besar-johor-bahru/?lang=en(2017年10月16日點閱)
5. 張錦忠:〈重寫馬華文學史,或,離散與流動:從馬華文學到新興華文文學〉,收錄於臺灣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zhang-jin/zhang-jin-01.htm。(2017年9月26日點閱)
指導教授 王力堅(Wang Li-Jian) 審核日期 2018-1-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