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25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3.140.186.241
姓名 曾怡菁(Yi-Jing Ts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明中葉延綏鎮研究(1465-1505)
(Defensive Area Yansui in Mid-Ming Times(1465-1505))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代初期為防禦蒙古的侵襲,特別在全國北邊防務設置九邊,並以親王鎮軍之。永樂初年廢除大寧與東勝衛,明政府西北領土控制範圍即限縮至黃河河套以內,使河套直接暴露在蒙古兵鋒之下。自從東勝衛廢除之後,延綏鎮就變成西北國防的第一線,成為邊防的重鎮。
土木之變後,明代的邊防政策也由主動出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成化間已有官員提出遷綏德鎮至榆林衛的建議,並且開始提議搜套及增築邊牆來抵禦蒙古的侵犯。歸結搜套未果的原因在於當時氣候乾旱氣溫劇降、邊儲負擔沉重、及軍事戰力下滑、蒙古的持續騷擾等因素,最後選擇較經濟可行的築邊牆策略,並且延續至後世。然而保守築邊牆方法,在這段近百年的時間,仍無法阻止蒙古自河套南下,頻繁突破延綏及花馬池邊牆,不斷擄掠與擾民。
筆者擬以明代中葉成化至弘治十八年(1465-1505)延綏鎮為題,來探討廢置東勝衛的影響、明政府對河套控制的消長情形,延綏鎮的建置與地理位置討論,花馬池至延綏鎮的邊牆修築,天災對陜西的影響,邊鎮糧餉與馬政的討論,期望以延綏鎮的探討,來了解明中葉以來,為何棄套與固守邊牆成為當時被認為較為可行之做法。
摘要(英)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for the defense of Mongolians invasion, the government set up nine defensive area in the northern frontier. Yongle abolished Daning and Dongshengwei, then the scope of control of northwestern territory of the Ming government was limited to the Yellow River- Hetao Area inside, which made the Hetao Area exposed directly to the Mongolians armies. Since Dongshengwei was abolished, Yansui defensive area became the first line of northwestern territory defense affairs.
After the battle of Tumu, the border defense policy was changed from active to passive . From the Chenghua period, it had been advised by officials to move Sueidezhen to Yansui/Yulinwei?, and began to propose to build walls to resist Mongolians’ violations. The reason for the unsuccessful recover Hetao Area were concluded as dry climate, heavy logistics, and declining military strength, and harassment of the Mongolians etc.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ll can not stop the Mongolian breakthroughs in Yansui and Huama Pool, and robbing people over there.
In the study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abolition of Dongshengwei from Yansui defensive area, and the Ming government′s control over the Hetao Area in the middle of the dynasty in Chenghua to Hongzhi (1465-1505), als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Defensive Area Yansui. It also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ll of Huamachi to Defensive Area Yansui,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Shaanxi, the purveyance and logistics there, and the management of horses. By the discuss of Yansui defensive area, the study intend to know why the Hetao abandonment, and the defense of the wall had became a feasible method in that era.
關鍵字(中) ★ 明代中葉
★ 延綏鎮
★ 河套
★ 蒙古
★ 邊牆
關鍵字(英) ★ Mid-Ming Times
★ Defensive Area Yansui
★ Hetao Area
★ Mongolia
★ Great Wall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延綏鎮的建置與沿革 18
第一節 延綏鎮的建置與沿革 18
第二節 延綏鎮的糧餉與馬政 26
第三節 延绥鎮的道路與城池 38
第二章 中央與地方的策略和互動 57
第一節 中央的邊鎮政策 57
第二節 邊臣奏議論爭 69
第三節 實際行動及得失 81
第三章 歷次戰事的經過與檢討 90
第一節 歷次戰事 90
第二節 相關補救措施 111
第三節 戰後檢討 128
結論 153
參考資料 157
一、史料 157
二、專書 159
三、期刊論文 161
四、學位論文 164
五、其他 165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官方―正史
(後晉)劉煦,《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明)蹇義,《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7。
(明)陳文,《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7。
(明)劉吉,《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7。
(明)李東陽,《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7。
(明)費宏,《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7。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二)私修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27,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3。
(清)夏燮,《明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9。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

(三)文集、筆記、奏疏
(明)王越《王威寧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98,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1996)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申時行,《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高岱,《鴻猷錄》,臺北:新文豐,1985。
(明)余子俊,《余肅敏公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
(明)余子俊,《余肅敏經略公牘》,收錄於《天一閣明代政書珍本叢刊》,北京:
線裝書局,2010。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11。
(明)朱元璋,《皇明祖訓》,收錄於《明朝開國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柯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02 ,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1996。
(清)吳廷燮,《明督輔年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明)李東陽,《西北邊備事宜狀》,北京:線裝書局,2005。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明)陳建,《皇明通紀》,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章潢,《圖書編》,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64,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1996。
(明)雷禮,《皇明大政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7,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3。
(明)雷禮,《國朝列卿紀》,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張翰,《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楊一清,《楊一清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鄭曉,《吾學編》,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6冊,北京:北京出
版社,1997。
(明)鄭曉,《今言》,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鄭曉,《皇明北虜考》,收錄於《明代蒙古史料匯編》(第一輯),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
(明)葉向高,《四夷考》,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65。
(明)薛應旂,《憲章錄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36,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
(明)黃光昇,《昭代典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明)劉惟謙,《大明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962,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龍文彬,《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8。

(四)地方志
(清)沈青崖,《陜西通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
(明)李賢,《大明一統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
(清)李熙齡,《榆林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明)徐日九,《五邊典則》,收錄於《明代蒙古史料匯編成》第五輯,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清)梁份,《秦邊記略》,北京:學苑,2003。
(明)許論,《九邊圖論》,臺北:新文豐,1989。
(清)譚吉璁,《康熙延綏鎮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張雨,《邊政考》,北京:線裝書局,2005。
(明)鄭汝璧,《延綏鎮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魏煥,《皇明九邊考》,北京:線裝書局,2005。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顧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二、專書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王瑞平,《陜西省地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
王天順,《河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王尊旺,《明代九邊軍費考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史念海,《河山集第四集》,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史念海,《河山集第七集》,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史念海主編,《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
究所,1998。
田澍、何玉紅,《西北邊疆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田澍、李清凌,《西北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田培棟,《明清時代陜西社會經濟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0。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二,臺北:稻鄉出版,2003。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四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艾沖,《明代陜西四鎮長城》,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艾沖,《河套歷史地理新探》(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邱仲麟、安介生編,《邊界、邊地與邊民-明清時期北方邊塞地區部族分布與地
理生態基礎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
(日)和田清,潘世憲譯,《明代蒙古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周松,《明初河套周邊邊政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呂卓民,《明代西北農牧業地理》(臺北:洪葉文化,2000)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叢論上》(臺北:臺灣學生,1971)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臺北:作者自印,1970。
胡凡,《明代歷史探賾》,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梁方仲,《明清賦稅與社會經濟》(北京:中華書局,2008)
孟森,《明代邊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侯穎,《明代陜西「三邊總制制度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4。
(英)崔瑞德、(美)牟復禮編,張書生譯,《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上下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李國祥、楊昶主編,《明實錄類纂(北京史料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李國祥、楊昶主編,《明實錄類纂(自然災異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李國祥、楊昶主編,《明實錄類纂(軍事史料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李聯盟,《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內蒙古卷》,北京:中華書局,2013。
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萬明、徐英凱,《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15)
張顯清、林樹金,《明代政治史》上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安徽:黃山書社,2009。
張金奎,〈明代衛所月糧制度淺論〉,收錄於《明史研究論叢》第七輯,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07。
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臺
北:聯經出版社,2008。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楊際國、胡迅雷,《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內蒙古卷》,北京:中華書局,2014。
薄音湖,《明代蒙古史》,臺北:蒙藏委員會,1998。
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一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06。
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二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00。
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三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06。
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07。
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五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09。
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六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09。
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七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11。
趙現海,《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中國邊疆假說視野下的長城制度史研究》,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趙現海,《明代長城時代的開啟――長城社會史視野下榆林長城修築研究》上下,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4。
趙玉田,《環境與民生:明代災區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趙文,《明代後期對蒙古策略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
達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史研究》,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
曹永年,《明代蒙古史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曹永年等著,《明清內蒙古西部地區開發與土地沙化》,北京:中華書局,
2006。
鞠明庫,《災害與明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蕭啟慶,〈北亞遊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簡討〉,收錄於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
文選輯》下,臺北:南天書局,1994。
謝雋瞱,《楊一清的政治生涯》,臺中:白象文化,2011。
劉景純,《明代九邊史地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
劉昭明,《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劉祥學,《明朝民族政策演變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龐乃明,《明史•地理志》疑誤考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榆林市志編纂委員會編,《榆林市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羅旺札布德山胡泊、博彥阿木爾門德、趙智奎,《蒙古族古代戰爭史》,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6。
(美)巴菲爾德,袁劍譯,《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11。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

三、期刊論文
于默穎,〈「土木之變」至隆慶和議前明朝對蒙古的消極固守應對政策〉,《內蒙
古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第6期,頁94-98。
王會昌〈2000年來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南遷與氣候變化〉,《地理科學》,1996第
3期,頁278-278。
方志遠,〈明代巡撫制度〉,《中國史研究》,1988第3期,頁87-95。
毛雨辰,〈明代西北邊鎮述論〉,收錄於《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頁619-629。
江旅冰、孫豔敏、巴明廷,〈論氣候對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格局演化的影響〉,成
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第6期,頁3-10。
艾沖,〈余子俊督筑延綏邊墻的幾個問題〉,《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6第1期,頁43107-109。
同楊陽、趙叢蒼〈延綏鎮長城修建與戰爭及氣候的關係〉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第1期,頁10-16。
胡凡,〈明代北部邊防對明代政治的影響〉,《江南大學學報(人社版)》,2012第
2期,頁53-59。
胡凡,〈論明代蒙古族進入河套與明代北部邊防〉,《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
科版)》,2002第28卷第3期,120-125。
胡凡,〈論明代九邊延綏鎮之形成〉,《中國史研究》,2008第2期。
胡凡、徐淑惠〈論明代成化年間的「搜套」之舉〉,《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0第3期,頁25-29。
胡凡、徐淑惠〈論明代成化時期對河套蒙古的防禦措施〉,《大同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2000第1期,28-31。。
胡凡、趙毅,〈論明代洪武時期的北部邊防建設〉,《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
1998第4期,頁47-53。
何兆吉,〈楊一清的安邊及其歷史價值〉,《寧夏社會科學》,2004第5期,頁83-87。
吳緝華,〈論明代邊防內移與長城修築〉,《東海大學歷史學報》,1982第4期,
頁25-47。
吳緝華,〈論明代築萬里長城守邊的失策〉,《東海大學歷史學報》,1982第5期,
頁13-36。
吳緝華,〈明代西北邊患與榆林的發展〉《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
松本隆晴、南炳文,〈試論余子俊修筑的萬里長城〉,《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994第1期,頁38-55。
范中義,〈明代九邊形成的時間〉,《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5第4期,頁
25-28。
范傳南、姜彬,〈明代北邊邊防戰略思想變遷芻議〉,《東北史地》2014第4期,頁26-29。
段琳,〈明代延綏鎮民運糧供應區的形成與分布〉《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9第5期,頁108-111。
舒時光、鄧輝〈明代延綏鎮長城的修筑及其地理意義〉,《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2第4期,頁122-133
舒時光、劉德英,〈明代延綏鎮、榆林衛轄境考述——兼論河套南部邊界的變
化〉,《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第34卷第1期,頁83-88。
舒時光,〈明前中期延綏鎮長城沿線屯墾的興衰〉,《安徽農業科學》,2012第20
期,頁10739-10748
舒時光,〈明朝成化中期余子俊督修延綏鎮「二邊」進程考〉,《延安大學學報
(社科版)》,2012第34卷第3期,頁102-108。
舒時光,〈文貴修筑延綏鎮「大邊」長城及其地理意義〉,《歷史地理》,2012第
26輯,頁384-396。
梁淼泰,〈明代「九邊」餉數併估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第4期,
頁46-56。
梁淼泰,〈明代「九邊」餉中的折銀死糧草市場〉,《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6第3期,頁27-39。。
李新貴,〈釋明代陜西軍城分布-兼論其與治城及聯繫的地理因素〉,《濟南大學
學報》,2012第22卷第4期,頁48-52。
李大海,〈明代九邊延綏巡撫始設與轄區新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
第22卷第4期,頁47-57。
李大偉,〈明代榆林建置年代問題探討〉,《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第
27卷第6期,頁87-90。
李三謀,〈明代邊防與邊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第4期,頁20-26。
李永文,〈明長城的修築與被動防禦〉,《旅遊管理研究》,2011,73-74。
余同元,〈明代九邊述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89第2期,頁234-240。
余同元,〈明代馬市考〉,《民族研究》,1998第1期,頁62-70。
余興安,〈明代巡撫御史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1992第1期,頁73-83。
姚繼榮,〈試論明代西北馬政的衰敗原因〉,《青海社會科學》,1994第3期,頁
77-81。
韋占彬,〈明代邊防預警機制探掠〉,《石家庄學院學報》,2001第5期,頁56-60。
韋占彬,〈明代邊軍倉儲管理論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板)》,2007第4
期,頁130-134。
鄒逸麟,〈明清時期農業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復旦學報(社科
版)》,1995第1期,頁25-32。
陳育寧,〈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史學月刊》,1984第2期,頁40-44。
韓昭慶,〈明代毛烏素沙地變遷及其與周邊地區墾殖的關係〉,《中國社會科
學》,2003第5期,頁191-203。
韓健夫,〈明代延綏巡撫建置問題再探〉,《歷史地理》,2015第2期,頁99-109。
張連銀,〈明代中期復套述評〉,《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第1期,頁10-
15。
張小永、侯甬堅,〈東勝衛的設置及其生產方式研究〉,《蘭州學刊》,2011第8
期,頁161-165。
張萍,〈誰主沉浮:農牧交錯帶城址與環境的解讀-基於明代延綏鎮長城諸邊堡
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09第5期,頁168-188。
張萍,〈明代陜北蒙漢邊界軍事城鎮的商業化〉,《明清史》,2004第1期,頁
76-85。
張豔秋,〈明代邊糧制度與沿革試探〉,《文史》,2000第2期。
張玉坤、李嚴,〈明長城九邊重鎮防禦體系分布圖說〉,《華中建築》,2005第23
卷,頁116-153。
張利,〈氣候變遷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97第
4期,頁81-85。
曹永年,〈明萬曆間延綏中路邊牆的沙壅問題〉,《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社
版)》,2004第1期,頁5-9。
曹永年,〈嘉靖隆慶間板升自然災害及其「俺答封貢」的關係〉,《內蒙古社會科
學》,1986第1期,頁63-70。
趙會清,〈明蒙的通貢與互市政策形成的原因初探〉,《歷史研究》,2007第1
期,頁20-21。
孫衛春,〈明代延綏鎮國防措施的演變與成因分析〉,《寧夏社會科學》,2008第
4期,頁114-117。
孫百亮,〈明代陜北地區的自然災害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3第19卷第4期,頁23-25。
楊秀清,〈試論明朝對西北民族問題的決策〉,《民族研究》,1994第6期,頁
69-75。
楊玉明,〈明代鹽政與寧夏邊防〉,《寧夏社會科學》,2012第1期,頁96-101。
楊曉剛,〈明代固原鎮的關境研究〉,《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第1
期,頁57-60。
黃銀洲等,〈明代邊牆修築時毛烏素沙地範圍探討〉,《乾旱區研究》,2009第2期,頁261-265。
劉祥學,〈自然災害下的明蒙關係〉,《晉陽學刊》,2009第1期,頁84-88。
劉秀生,〈論明代督撫〉明清史,1991第2期,頁3-9。
劉景純,〈明代陜西四鎮分路防守體制的形成和演變〉,《陜西師範大學學報》,
2010第2期,頁125-132。
劉景純,〈明代前中期九邊區域防禦形態的演變〉,《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
第20卷第4期,頁47-56。
劉景純,〈宣德至萬曆年間蒙古諸部侵擾九邊的時間分布與地域變遷〉,《中國邊
疆史地研究》,2009第19卷第2期,頁76-86。
蘇光,〈余子俊軍事思想述略〉,《傳記文學刊選》,2010第10期,頁86-88。
鞠明庫,〈明代勘災制度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4第1期,頁50-
58。
曉克,〈論達延汗時期蒙古與明朝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2013第6期,頁
35-38。
薄音湖,〈從明東勝衛到蒙古妥妥城〉《民族研究》,2009第4期,頁78-84。

四、學位論文
于默穎,《明蒙關係研究―明蒙雙邊政策及明朝對蒙古的防禦為中心》,內蒙古
大學博士論文,2004。
王佳楠,《歷史時期陜甘寧地區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
大學碩士論文,2009。
方鐘鋒,《明代陜北防衛體系與邊餉供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論文,2003。
毛雨辰,《明代九邊軍鎮體制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
尹章義,《明代的馬政》,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史俊超,《明代延綏鎮長城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4。
胡凡,《河套與明代北部邊防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8。
李大偉,《明代榆林鎮沿邊屯田與環境變化關系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06。
杜佑寧,《從屯堡到邊牆-明代北邊防務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2009。
胡克誠,《楊一清與嘉靖新政》,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孫衛春,《明代西北戰爭與國防布局的互動關系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08。
屈華,《從榆林衛到榆林府》,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岳宗霞,《明代的河套問題》,清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段琳,《明代延綏鎮糧餉供應地理研究》,碩士論文,2010。
陳釗,《明代榆倫衛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
陳玲,《明初北方邊防的經營與邊患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4。
郭淑吟,《楊一清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郭永發《明代馬政之研究―以山東地區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8。
廖瑞銘,《余子俊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彭莉,《明清時期西北地區農業災害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
趙現海,《明代西北邊鎮邊備及其得失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趙現海,《明代九邊軍鎮體制研究》,東北大學博士論文,2009。
趙榮芳,《明代馬政的發展與黃土高原地區牧馬草場的變化》,陜西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09。
楊登保,《楊一清與明代陜西馬政》,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
劉振仁,《明代衛所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1999。
龔文如,《楊一清治邊思想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五、工具書
方詩銘、方小芬,《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國歷史大辭典《明史》卷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明史卷,上海:
辭書出版社,1995。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百年明史論著目錄》上下(合肥:安
徽教育出版社,2012)
文物出版社編,《中國歷史年代年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星球地圖出版社,《陜西省地圖冊》(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元・明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Han Wu) 審核日期 2018-12-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