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8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3.142.171.180
姓名 莊斐喬(CHUANG FEICH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陸德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異文類型研究
相關論文
★ 《說文解字》數位編輯規畫研究 ──以繪圖、檢索與排版為探討對象★ 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
★ 神話與《說文》相關字群之研究★ 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
★ 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
★ 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 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主題
★ 古文字所見人生禮俗相關字群研究--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探析與華語文教學應用
★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析形釋義研究★ 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
★ 古代服飾文化與《說文解字》相關字群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從陸德明《經典釋文‧爾雅音義》的異文探討《爾雅》名物諸
篇的字詞類型。全文共分五章。首章緒論,分為1.研究動機,2.研究範圍、內容與相關學科,3.文獻檢討,4.研究方法與步驟四節,用以奠定研究的基礎,導引研究的進行。
第二、三章為論文的主體,第二章分二節,探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因
字形異同所產生的異體字和古今字。第三章分三節,探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因音義流轉所產生的聯綿詞、叚借字、同源詞。各節均先回顧重要文獻,再參考文獻進行理論統整,最後根據統整的理論,採擷〈爾雅音義〉異文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分門別類加以分析、討論、驗證,以期讀者對此五種字詞類型都能有具體而清晰的認識。
第四章分兩節,首節分十項,將五種字詞類型逐一進行比較,既明其異,
更析其異,盡可能釐清各種字詞類型的關係,以免混淆或誤用。次節期望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實際加以應用,包含類推其他古書的字詞類型、研究語言文字學、探討文獻學、編輯工具書。第五章結論,分兩節。首節論研究結果對〈爾雅音義〉字詞類型體系的建立、理論的探索、異同的比較,乃至《爾雅》詞彙專書的撰寫都有助益。次節平議歷來學界的研究有界說分歧、術語不一、分類參差等問題亟需克服,以便繼續深入研究,並根據研究經驗、展望研究者在短、中、長程方面可以繼續努力的目標。
摘要(英)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types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famous articles of "Er Ya" from the different texts of Lu Deming′s "Classical Explanation: Erya Yinyi".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1. Research motivation, 2. Research scope, content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3. Literature review, 4.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guide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discussing the allograph and ancient and modern graphs. The thir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discussing the joint words, borrowed characters, and cognate words produced by the circulation of sound and meaning in the famous articles of "Erya Yinyi". Each section reviews important documents first, and then refers to the literature for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unified theory, picks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different texts of "Erya Yinyi", analyzes, discusses, and verifies them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the hope that readers will discuss these five Each type of word can have a specific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items. The five word types are compared one by on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Try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word types to avoid confusion or misuse. The second section hopes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thesis can be applied in practice, including analogy of the word types of other ancient books,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philology, discussion on philology, and editing of reference book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first section are helpfu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ord type system of "Er Ya Sound and Meaning",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comparis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even the writing of the vocabulary book of "Er Ya".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cademic circle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definitions, inconsistent terminology, and uneven classification, which need to be overcome in order to continue in-depth research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goals that researchers can continue to work hard on in the short, medium, and long-term based on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關鍵字(中) ★ 〈爾雅音義〉
★ 名物
★ 異文
★ 字詞類型
關鍵字(英) ★ Er Ya Yinyi
★ Material nouns
★ Different text
★ Types of Different Text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研究內容與相關學科 6
一、研究範圍 6
二、研究內容 16
三、相關學科 26
第三節 文獻檢討 30
一、《爾雅》學領域 30
二、《經典釋文》領域 31
三、語言文字學領域 32
四、詞彙學領域 33
五、文獻學領域 34
六、文化學領域 3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38
一、研究方法 38
二、研究步驟 40
第二章 〈爾雅音義〉名物諸篇字形異同的字詞類型 45
第一節 異體字 45
一、前言 45
二、文獻檢討 46
三、理論統整 47
四、異體字的分類 52
五、小結 67
第二節 古今字 69
一、前言 69
二、文獻檢討 70
三、理論統整 72
四、古今字的分類 75
五、〈爾雅音義〉術語誤區 86
六、小結 89
第三章 〈爾雅音義〉名物諸篇音義流轉的字詞類型 91
第一節 聯綿詞 91
一、前言 91
二、文獻檢討 92
三、理論統整 94
四、聯綿詞的分類 97
五、小結 111
第二節 通叚字 113
一、前言 113
二、文獻檢討 114
三、理論統整 118
四、通叚字的分類 123
五、結語 135
第三節 同源詞 137
一、前言 137
二、文獻檢討 137
三、理論統整 142
四、同源詞的分類 152
五、小結 172
第四章、〈爾雅音義〉名物諸篇字詞類型的辨析與應用 175
第一節〈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的字詞類型辨析 175
一、異體字與古今字的比較 176
二、異體字與聯綿詞的關係 177
三、異體字與叚借字的比較 178
四、異體字與同源詞的比較 179
五、古今字與聯綿詞的關係 180
六、古今字與通叚字的比較 181
七、古今字與同源詞的比較 183
八、聯綿詞與通叚字的關係 183
九、聯綿詞與同源詞的關係 184
十、通叚字與同源詞的比較 185
第二節 〈爾雅音義〉名物諸篇字詞類型的實際應用 189
一、類推其他古書的字詞類型 189
二、研究語言文字學 190
三、探討文獻學 193
四、編輯增補工具書 194
第五章 結論 19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99
一、建立〈爾雅音義〉字詞類型的體系 199
二、探索〈爾雅音義〉字詞類型的理論 200
三、強調〈爾雅音義〉字詞類型的甄別 201
四、比較〈爾雅音義〉字詞類型的異同 201
五、為撰寫〈爾雅音義〉詞彙專書奠立基礎 202
六、增進對《爾雅》文化學的體認 202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展望 205
一、〈爾雅音義〉名物諸篇字詞類型研究平議 205
二、後續研究 211
參考書目 213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按時代排序)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許慎撰,(南唐)徐鍇注:《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漢)許慎撰,(宋)徐鉉注:宋刊本唐寫本《說文解字》,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11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影印經韻樓藏版,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0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通志堂本。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宋元遞修本。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陳彭年,丘雍撰,余迺永校注:《互注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聯貫出版社,1974年10年。
(宋)陸佃:《爾雅新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陸佃撰:王敏紅校點:《埤雅》,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羅願撰,石雲孫校點:《爾雅翼》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宋)鄭樵:《爾雅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元刻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9月。
(清)盧文弨:《爾雅音義考正》,《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復旦清乾隆常州龍城書院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戴震:《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清)余蕭客:《古經解鈎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影印《皇清經解》本,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影印《皇清經解》本,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惠 棟:《周易述》,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錢 坫:《爾雅古義》,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王念孫:《爾雅郝注刊誤》,《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民國十七年(1928)東方學會石印《殷禮在斯堂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清)江 藩:《爾雅小箋》,《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嚴可均輯:《爾雅圖贊》,影印清光緒壬寅(1902)八月湘潭葉德輝刊觀古堂彙刻書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嚴可均輯:《爾雅一切注音》,《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阮 元:《爾雅注疏校勘記》,影印《十三經注疏》本,臺北:義文印書館,1989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嚴元照:《爾雅匡名》,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清)臧庸輯:《爾雅漢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問經堂叢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胡承珙:《爾雅古義》,《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十七年(1837),求是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戴 鎣:《爾雅郭注補正》,《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錢隆五十二年刻本。
(清)朱 珔:《說文假借義證》,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清)董桂新:《爾雅古注合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清)周 春:《爾雅補注》,《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葉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9月。
(清)俞 樾:《群經平議‧爾雅》,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黃奭輯:《爾雅古義》,《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劉玉麐:《爾雅補注殘本》二卷,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叢書》本,《功順堂叢本》(《叢書集成本》據此本)。
(清)劉玉麐:《爾雅校議》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民國十三年汪氏刻《食舊堂叢書》本。
(清)姜兆錫:《爾雅注疏參義》,《續修四庫全書》影印雍正十年寅清樓刊《九經補注》本。
(清)張宗泰:《爾雅注疏本誤》,《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刻《積學齋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王謨輯:《爾雅圖贊》,漢魏遺書鈔本,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錢熙祚輯:《爾雅圖贊》,《百部叢書集成》景印清道光錢氏校刊指海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吳騫輯:《孫氏爾雅正義拾遺》,《拜經樓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葉蕙心輯:《爾雅古注斠》,《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年(1876)李氏半畝園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陶方琦輯:《爾雅古注斠補》,影印漢孳室遺書鈔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7月。
(清)法偉堂撰;邵榮芬編校:《法偉堂經典釋文校記遺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7月。
(清)孫詒讓著,雪克輯校:《十三經注疏校記‧爾雅》,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程瑤田:〈果臝轉語記〉,《叢書集成續編》7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7月。
(清)陳玉澍:《爾雅釋例》,南京: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排印本,1921年。
(清)于 鬯:《香草校書‧爾雅》,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清)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 :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汪鎣撰,黃侃評:《黃侃手批爾雅正名》,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6年12月。

二、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王 力:《同源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王 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
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叚字彙纂》,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叚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敘錄》,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起鳳:《辭通》,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
李 圃 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李 圃:《異體字字典》,北京:學林出版社,1997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洪成玉:《古今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4月。
徐振邦:《聯緜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2月。
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袁仲一、劉鈺:《秦文字通假釋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高 亨:《古字通叚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高 明:《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高文達:《新編聯緜字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 桁、許夢麟:《通叚大字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張書岩:《簡化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
章季濤:《實用同源字典》,武漢:武漢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符定一:《聯緜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43年。
許良越:《章太炎《文始》同源字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6月。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
馮其庸、鄧安生:《通叚字彙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黃 焯、鄭仁甲:《經典釋文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賈延柱編著:《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劉 釗、洪 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劉鈞杰:《同源字典再補》,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戴召萃等:《異體字字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謝紀鋒:《漢語聯緜詞典》,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2011年11月。

三、專書
丁惟汾:《詁雅堂叢著六種》,臺北:中華叢書編委會,1966年。
弓英德:《六書辨正》,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
孔祥卿等:《漢字學通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孔維寧:《爾雅古注輯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孔德明:《通假字概說》,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5年7月。
方向東:《孫詒讓訓詁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毛遠明:《左傳詞彙研究》,成都:西南師範大學,2000年。
王 力:《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2月。
王 力:《王力文集》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王 平:《說文重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 寧、鄒曉麗:《漢字》,香港:海峰出版社,1999年。
王 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8月。
王 寧:《漢字學概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 寧等:《古代漢語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立軍:《漢字的文化解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
王其和:《清代雅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6月。
王建莉:《爾雅同義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
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1月。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
王懷中:《經典釋文陸氏音系》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12月。
甘 勇:《清人小學注疏五種語源研究語料庫建設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
田 煒:《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
任繼昉:《漢語詞源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6月。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4月。
向 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江 灝:《古漢語知識辨異》,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
西安碑林全集部、高峽:《西安碑林全集》卷183─184,《開成石經‧孝經、爾雅》,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何九盈:《二十世紀的漢語訓詁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10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吳澤順:《漢語音轉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吳寶安:《西漢核心詞》,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0月。
呂叔湘:《語文常談》,香港:三聯書店,1980年。
宋均芬:《漢語詞匯學》,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 鍌:《昭明文選通叚文字考》,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4年11月。
李 鍌:《雙秋居文存‧序跋篇》,新北:景伊文化藝術基金會,2017年11月。
李 榮:《文字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李 鍌、周 何、邱燮友:《中國文化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李冬英:《《爾雅》普通詞語注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9月。
李冬英:《《爾雅》普通詞語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李海霞:《動物命名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5月。
李添富:《添富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16年11月。
李景生:《漢字與上古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新魁:《古代漢語自學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年10月。
李儒泉:《詩經名物新解》,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汪中文:《爾雅著述考(一)》,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汪中文:《爾雅論著目錄》,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0年。
沈懷興:《聯綿字理論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
沙宗元:《文字學術語規範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車淑婭:《韓非子詞匯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周 何:《中國訓詁學》,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周大璞:《訓詁學要略》,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0年6月。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
周光慶:《古漢語詞匯學簡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周祖謨:《爾雅校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周 薦:《詞匯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周薦、楊世鐵:《漢語詞匯研究百年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8月。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林 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11月。
林 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10月。
林 燾、陸志韋:《林燾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
林寒生:《爾雅新探》,南昌:百花洲出版社,2006年10月。
林瑞生《異體字手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竺家寧:《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邵榮芬:《經典釋文音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6月。
姚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5月再版。
姜仁濤:《爾雅同義詞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
施真珍:《後漢書核心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5月。
洪成玉:《古今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0月。
洪湛侯:《中國文獻學新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世文:《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胡安順、郭芹納:《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3月。
胡雙寶:《異體字規範字應用辨析字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胡繼明、周勤、向學春:《廣雅疏證詞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4月。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月。
唐 蘭:《中國文字學》,上海 : 上海書店,據開明書局1949年版影印。
唐元發:《逸周書詞彙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唐生周:《漢字學教程》,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年。
唐德正:《晏子春秋詞彙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孫卓彩、劉書玉:《墨子詞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孫雍長:《訓詁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
孫雍長:《轉注論》,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年4月。
徐剛:《訓詁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7月。
徐莉莉、詹鄞鑫:《爾雅:文詞的淵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4刷。
徐富昌:《簡帛典籍異文側探》,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3月。
徐朝華:《上古漢語詞匯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徐朝華:《爾雅今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
殷寄明:《中國語源學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殷寄明:《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殷寄明:《語源學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殷煥先:《殷煥先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
班吉慶:《漢字學綱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祝鴻熹:《祝鴻熹漢語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馬宗霍:《說文解字引經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馬重奇、李春曉:《爾雅開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高 明:《高明文輯》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
高文達:《新編聯綿詞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高本漢著,張世祿譯:《漢語詞類》,臺北:聯貫出版社,1976年4月。
高本漢著:陳舜政譯:《先秦文獻叚借字例》,臺北:臺灣書店,1974年。
高守綱:《古代漢語詞義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10月。
高明乾等:《詩經動物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
高鴻缙:《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50年。
張 博:《古代漢語詞滙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張 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張 標:《20世紀說文學流別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張心澂:《偽書通考》,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10月。
張玉金:《漢字學概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張希峰:《漢語詞族叢考》,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6月。
張希峰:《漢語詞族三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張長書:《國語詞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
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張顯成、王玉蛟:《秦漢簡帛異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
曹先擢:《通叚字例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盛 林:《廣雅疏證中的語義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章 瓊:《現代漢語通用字對應異體字整理》,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0月。
章太炎:《文始》,《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章炳麟:《國故論衡‧轉注叚借說》,《章氏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符淮青:《漢語詞匯學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年6月。
莊雅州、黃靜吟:《爾雅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
莊雅州:《會通養新樓經學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19年5月。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年9月修訂21。
許良越:《章太炎《文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
許威漢:《漢語詞匯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許建平:《敦煌經學文獻論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4月。
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許道勛、徐洪興:《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許嘉璐:《古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許嘉璐:《語言文字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郭 郛:《爾雅注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
郭在貽:《訓詁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郭在貽:《訓詁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郭在貽:《郭在貽語言文字學論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郭玲玲:《漢書核心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6年4月。
郭錫良:《古代漢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
郭鵬飛:《爾雅義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陳 晉:《爾雅學》,見朱祖延:《爾雅詁林》敘錄,2016年11月。
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9月。
陸文郁:《詩草木今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4月。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陸忠發:《現代訓詁學探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彭 慧:《高郵王氏四種漢語語義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
曾昭德:《漢語詞匯訓詁專題研究導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焦桂美:《南北朝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
程俊英、梁永昌:《應用訓詁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程湘清:《兩漢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黃 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黃 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學藝出版社,1969年。
黃 侃:《黃侃聲韻學未刊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
黃 侃:《爾雅音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 侃箋識、黃 焯編:《說文箋識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1月4版。
黃坤堯:《經典釋文論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18年6月。
黃易青:《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黃金貴:《中國古代文化會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語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黃建中:《訓詁學教程》,武漢:荊楚出版社,1988年1月。
黃德寬、常森:《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楊 琳:《訓詁方法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4月。
楊 薇、張志雲:《中國傳統語言文獻學》,武昌:崇文書局,2006年8月。
楊世鐵:《先秦漢語常用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7月。
楊光榮:《詞源觀念史》,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楊運庚:《今文周書詞匯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1月。
楊端志:《訓詁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5年。
楊懷中:《經典釋文陸氏音系》,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12月。
楊懷源:《西周金文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1月。
萬獻初:《經典釋文音切類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葉正渤:《上古漢語詞匯研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3月。
董 琨:《述學集‧從異體字整理略談漢字改革的中庸之道》,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2月。
董洪利:《古典文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董蓮池:《段玉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
解惠全:《古代漢語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詹鄞鑫:《漢字略說》,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12月。
榮新江:《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店,2006年11月。
管錫華:《爾雅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聞一多:〈爾雅新義〉,《古典新義》(聞一多全集冊二),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4月。
趙 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說文諧聲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二版。
趙少咸:《經典釋文集說附箋殘卷》,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趙世舉:《古漢語易混問題辨析》,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趙平安:《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趙振鐸:《字典論‧異體字》,臺北:正展出版公司,2003年7月。
齊珮瑢:《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劉又辛:《通叚概說》,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11月。
劉文清、李隆獻:《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初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3月。
劉志成:《漢語文字學研究述論》,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1月。
劉師培:〈爾雅誤字考〉,《劉申叔先生遺書》第三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6月。
劉精盛:《王念孫之訓詁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劉興均:《周禮名物詞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2001年5月。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蔡信發:《訓詁答問》,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9月。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9月。
蔣冀野:《古代漢語》,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魯實先:《叚借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10月。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洙泗出版社,1992年12月。
黎千駒:《說文學專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盧國屏:《清代爾雅學》,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盧國屏:《爾雅語言文化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蕭 璋:《文字訓詁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
賴慶雄:《認識字詞語》,臺北:國語日報社,1989年12月。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2001年。
龍異騰:《基礎漢字學》,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3年8月。
謝 謙:《經學與中國文化》,海口:三環出版社,1990年10月。
謝美英:《爾雅名物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5月。
鍾如雄:《轉注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12月。
鍾明立:《古代漢語詞匯引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
韓 偉:《六書研究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0月。
韓 偉:《漢字字形文化論稿》,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0年12月。
韓 琳:《黃侃手批說文解字字詞關係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魏清源:《古代漢語通論》,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2月。
竇秀豔:《中國雅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
竇秀豔:《雅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月。
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4月。
蘇寶榮:《詞彙學與辭書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
黨懷興:《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顧廷龍、王世偉:《爾雅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版。
龔嘉鎮:《龔嘉鎮文字文化論文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
(日)青木正兒著,范建明譯:《中華名物考》(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四、單篇論文
方環海:〈論《爾雅》的語源訓釋條例及其方法論價值〉,《語言研究》,2001年4期。
方懷海:〈《爾雅》與漢語語源學研究方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期。
方懷海:〈論《爾雅》中同源詞的語義關係類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4期。
毛遠明:〈《漢語大詞典》同形字處理辯正〉(《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4年1月。
王 寧:〈淺談傳統字源學〉,《中國語文》1984年第5期。
王啟濤:〈儒學在古代絲綢之路流傳寫本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8期。
王國維:〈古文學中聯綿字之研究〉,北京大學《國學季刊》一卷三期,1993年。
甘 寧:〈爾雅詁林文化要義〉,《中國語文通訊》,1998年6月。
牟玉華:〈同源字與通假字交叉關係研究〉,《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4 卷第2 期,2004 年4 月。
吳禮權:〈爾雅古今研究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5期。
呂瑞生:〈論異體字與通叚字之辨析〉,第九屆中國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年。
宋永培:〈說文對反義、同義、同源關係的表述與探討〉,《河北大學學報》,1992年4期。
李 開:〈《爾雅》釋義方法淺析〉,《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
李音好:〈《爾雅》中的聲訓類型〉,《懷化師專學報》,1996年4期。
李香玉:〈《爾雅》與《說文解字》中訓詁術語之比較〉,《長治學院學報》30卷4期,2013年8月。
李國英:〈異體字的定義與類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期。
李淑萍:〈清儒古今字觀念之傳承與嬗變──以段玉裁、王筠、徐灝為探討對象〉,《文與哲》第十一期,2007年12月。
李淑萍:〈論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後〉,《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10月。
李鳳蘭:〈《爾雅》同訓詞語語義關係研究〉,《理論界》總第476期,2013年第4期。
杜其容:〈毛詩連綿詞譜〉,《文史哲學報》12期,1963年11月。
汪中文:〈近年來台灣爾雅學研究概述〉,成都:海峽兩岸2011年文獻與方言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年。
周法高:〈聯綿字通說〉,《文史哲學報》6期,1954年12月。
周祖謨:〈爾雅郭璞注古本跋〉,《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宗靜杭:〈《爾雅》與古書異文〉,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1967年4月19、20日。
宛志文:〈爾雅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辭書研究》(1989年4期),又鄭遠漢主編《黃侃學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林明波:〈清代雅學考〉,《慶祝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68年3月。
邵文利、杜麗榮:〈《同源字典》語音關係標注75處失當之校勘〉,《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10期(總206期)。
邵文利、杜麗榮:〈試論同源字與異體字之畛域──兼論《同源字典》與《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收字問題〉,《語文研究》2007年第1期(總102期)。
施孝適:〈《爾雅》魚蟲名今釋〉,《大陸雜誌》81卷3期,1990年9月。
胡錦賢:〈二十世紀雅學研究〉,《國學研究》第8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雍長:〈同源詞之間的意義關係〉,《南昌大學學報》1995年3期。
孫德宣:〈聯綿字淺說〉,《輔仁學報》11卷,1、2合期,1942年。
徐朝華:〈《爾雅》中的訓詁術語〉,《南開語言學刊》,2009年第2期。
殷孟倫:〈從《爾雅》看古漢語詞彙研究〉,《爾雅詁林敘錄》,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殷煥先:〈聯綿字簡論〉,《語海新探》4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馬景侖:〈談談段注對《說文》訓詁術語的詮釋〉,《國學勾沉》,1996年4期。
高 明:〈《爾雅》之作者及其撰作時代〉,《高明文輯》中冊,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3月。
張 覺:〈論通假與同源之關係〉,《語言研究》,1988年2期。
張之杰:〈狻麑、師子東傳試探〉,《中國科技史料》第22卷第4期,2001年。
張文冠:〈釋表鳥名的“猩猩(狌狌、生生)”——兼談佛源外來詞的詞義演變〉,《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張利寶:〈古漢語字典對《爾雅》的繼承與發展〉,《語文學刊》2010年8月。
張清常:〈《爾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語言研究》,1984年1期。
張壽林:〈三百篇聯綿字研究〉,《燕京學報》13期,1922年6月。
莊雅州:〈《爾雅》聯緜字淺探〉,《新竹師專學報》第五期,1979年5月31日。
莊雅州:〈從《爾雅‧釋言》「曷,盍也」探討歷代訓詁之演變〉,中國訓詁學會、玄奘大學,第八屆訓詁學研討會論文,2007年5月。
莊雅州:〈語言文字學與文獻學關係析論〉,輔仁大學:第十屆中國訓詁學國際研討會論文,2011年5月。
莊雅州:〈論二重證據法在《爾雅》研究上之運用〉,《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年4月。
莊雅州:〈論考釋《爾雅》草木蟲魚鳥獸之方法〉,《東亞傳世漢籍文獻釋解方法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莊雅州:〈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中的因聲求義〉,《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10月。
許 徵:〈論古今字與通假字之關係〉,《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9月,第25卷第3期。
許學仁:〈異體字整理的幾個面向〉,《傳承──林尹教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景伊文化藝術基金會,2011年。
陳邦福:〈《爾雅》逸文箋〉,《國粹學報》,1911年82期。
陳亮亮:〈《經典釋文》「以音注出本字」相關體例及其研究價值〉,《經學文獻研究》第24輯,2020年12月,頁149-169。
陳建初:〈黃侃先生所批《說文同文》初探〉,《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2期。
陳建初:〈漢語語源研究的文化視角〉,《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4期。
陳春風、張濤:〈淺探《爾雅》對普通語詞借義的訓釋〉,《保定學院學報》21卷3期,2008年7月。
陳雄根:〈王念孫連語理論探賾〉,《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1卷,1990年。
陸宗達、王 寧:〈淺論傳統字源學〉,《中國語文》1984年5期。
陸忠發:〈《說文》段注的同源詞研究〉,《古漢語研究》,1994年3期。
喻遂生、郭力:〈《說文解字》的複音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1期。
曾昭德:〈漢語詞源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暨南學報》2003年4期。
曾榮汾:〈字彙俗字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7年12月。
曾榮汾:〈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析介〉,《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曾榮汾:〈經典釋文編輯觀念析述〉,《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
覃 勤:〈先秦古籍字頻分析〉,《語言研究》第2期,2005年。
馮 蒸:〈《說文》聲訓同源詞研究〉,《北京師院學報》1989年1期。
黃沛榮:〈古籍異文析論〉,《漢學研究》9卷2期,1991年12月。
楊秀芳:〈詞族研究在方言本字考求上的運用〉,《語言學論叢》第四十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楊潤陸:〈談古今字〉,陸宗達主編:《訓詁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4月,頁290-299。
楊潤陸:〈論右文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第3 輯。
葛紅杉:〈郭璞《爾雅注》訓詁術語釋義例芻議〉,《世紀橋》,2007年5期。
鄒 酆:〈《爾雅》義訓法淺探〉,《辭書研究》,1986年第5期。
管錫華:〈20世紀的爾雅研究〉,《辭書研究》2002年2期。
趙和平:〈敦煌儒家經籍的幾個問題〉,《敦煌研究》2009年2期(總114期)。
劉成德:〈試論《說文解字注》對同義詞的辨析〉,《蘭州大學學報》,1989年1期。
蔡信發:〈段玉裁獨有之俗字觀〉,《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
蔡信發:〈段玉裁謂《爾雅》多俗字〉,《第八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7年。
鄧福祿:〈王刪郝疏訓詁失誤類析〉,《古漢語研究》,2003年2期。
鄭振鋒、李冬鴿:〈關於同源詞的判定問題〉,《語文研究》2005年1期。
盧烈紅:〈古今字與同源字、假借字、通叚字、異體字的關係〉,《語言學研究‧語文知識》,2007年1期。
盧鳳鵬:〈《說文解字》互訓詞研究〉,《畢華師專學報》,1997年3期。
諫 侯:〈唐寫本郭璞注《爾雅》校記〉,臺灣省圖書館《圖書月刊》,1卷5期,1946年12月。
瞿林江:〈吐魯番《爾雅注》寫本殘卷考論〉,《經學史重探(Ⅰ) ──中世紀以前文獻的再檢討第三次學術研討會》2019年7月,中研院文哲所。
瞿林江:〈南宋刊十行本《爾雅注》考略〉,《歷史文獻研究》(總43輯),2019年2輯。
邊星燦:〈論異文在訓詁中的作用〉,《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嚴學宭:〈論漢語同族詞內部的屈折的變換模式〉,《中國語文》第2期,1979年。
竇秀豔:〈《爾雅疏》古今字訓例考辨〉,《東方論壇》2008年第三期。
竇秀豔:〈邢昺《爾雅疏》正借字訓例考辨〉《中文自學指導》2004年2期。
竇秀豔:〈陸德明《經典釋文》與《爾雅》學研究〉,《辭書研究》2007年5期。
竇秀豔:〈論陸德明《經典釋文》的雅學文獻價值〉,《東方論壇》2007年3期。
蘇新春:〈評《爾雅》的語義分類〉,《九江師專學報》,1986年第1期。

五、學位論文
于珊珊,《李善注徵引《爾雅》及其舊注研究》,青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王 浩:《鄭玄《三禮注》同源詞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王巧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爾雅》考》,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盈方:《《爾雅‧釋親》親屬關係之文化詮釋》,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王智群:《《方言》與揚雄詞匯學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丘彥遂《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及其語法功能》,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古佳峻:《郝懿行《爾雅義疏》及其宮器二釋研究─以文化闡析為觀察重點》,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田富美:《《墨子》叚借字集證》,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59年。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叚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朱先敏:《抒情與節奏——魏晉五言詩重言與聯綿字情態詮釋》,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吳 迪:《《經典釋文》同源詞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美珠:《《說文解字》同源詞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吳珮慈:《從《爾雅》〈釋獸〉〈釋畜〉篇看中國古代牲畜文明》,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李 鍌:《《昭明文選》通叚文字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61年。
李妍周:《漢語同源詞音韻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
李秀嬌《《說文解字》叚借字考證》,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威熊:《《經典釋文》引《爾雅》考》,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71年。
李昭瑩:《揚雄《方言》同源詞研究─以秦晉方言和楚方言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李淑婷:《《世說新語》聯綿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李綉玲《《說文》段注叚借字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潤生:《郝懿行《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成都: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周 何:《《說文解字》讀若文字通叚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60年。
林永強:《邵晉涵《爾雅正義》同族詞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良如:《邵晉涵之文獻學探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協成:《陸佃及其《爾雅》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林義益:《郝疏《爾雅》〈釋詁〉、〈釋言〉、〈釋訓〉假音、假借字檢證》,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姚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柯明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異體字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柳花松:《朱熹詩集傳注釋詩通叚字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
胡海瓊:《《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胡茜茜:《《經典釋文》引《爾雅》研究》,青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孫 瑩:《郝懿行《爾雅義疏》訓詁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郝立新:《《爾雅》同源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崔南圭:《由王氏疏證研究《廣雅》聯綿詞》,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張 倩:《郝懿行《爾雅義疏》聯綿詞注釋研究》,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張 章:《《廣雅疏證》聯綿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清華:《郭璞《爾雅注》雙音詞研究》,山東: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郭哲瑜:《《詩經》聯綿詞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陳志峰:《清代中葉形音義關係論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2年。
陳芬琪:《漢代詞書與社會文化—由「爾雅」、「方言」「釋名」觀察》,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冠佑:《黃侃手批《爾雅義疏》通、轉術語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9年。
陳秋萍:《《莊子》聯綿詞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彭喜雙:《《爾雅》文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曾偉婷:《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之同族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馮 華:《《爾雅》新證》,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馮 蒸:《《說文》同義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12月。
馮覯芸:《通叚的發展演變及其在漢字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立楷:《從《爾雅》到《釋名》的社會演進與文化發展》,新北:淡江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黃素芳:《戰國策鮑姚二注本通叚字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清臣:《爾雅名物詞用字的歷時考察與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葛紅杉:《郭璞注字際關係研究》,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詹文君:《《爾雅》〈釋詁〉、〈釋言〉、〈釋訓〉同訓詞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廖逸廷:《方以智同族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彩祥:《毛詩國風用字叚借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盧國屏:《《爾雅》與《毛傳》之研究與比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94年。
賴雁蓉:《《爾雅》與《說文》名物詞比較研究—以器用類、植物類、動物類為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薛慧綺:《邢昺《爾雅疏》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羅凡晸:《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蘭天峨:《《爾雅正義》徵引異文研究》,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六、網路資料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
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蔵石刻拓本メニュー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imgsrv/takuhon/t_menu.html
指導教授 李淑萍 審核日期 2021-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