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29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18.119.139.50
姓名 鄭名翔(Jheng-Ming Sh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農村再生計畫推動之研究-以客庄桃園市新屋區九斗社區為例
(Encourage Rural Rejuvenation Plan A Case Study of Hakka Region in Jiudou Community, Xinwu District, Taoyuan City.)
相關論文
★ 區域發展對土地利用變遷之影響-以桃園縣客家地區為例★ 里長領導與低碳社區營造之探討-以桃園市楊梅區秀才里為例(1998年-2014年)
★ 社區支持型農業理念應用在社區農場之實 踐:以新竹市千甲聚落 CSA 農場為例★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公私協力之研究-以客庄桃園市觀音區大潭及保生社區為例
★ 日本OVOP運動與台灣客家地方特色產業的比較分析:協力角色觀點★ 客庄農村再生與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桃園市龍潭區為例
★ 居民參與農村再生計畫動機之研究-以桃園市龍潭區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使得國內產業發展及結構皆進行調整與改變,使得國內許多農村地區皆出現產業外移、人口流失、發展衰退的問題,要如何將這些發展停滯甚至於衰退的地區加以活化,將是國家正在面對的難題。因此行政院於103年12月16日完成核定「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作為目前解決難題的對策,在「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下的「農村再生計畫」是代表農村社區活化的希望,「農村再生計畫」主要是透過農村社區居民「由下而上」的自主治理模式推動農村再生計畫,這樣的模式可以較貼近農村的需求,本研究將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入訪談將了解農村再生計畫是否有符合其治理模式,並且分析農村再生計畫的提案之過程,本研究主要居民參與理論實證分析桃園市新屋區九斗社區,結論是「由下而上」的過程不一致、需要有適當領導人領導社區、當地社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能使得社區成功營造。
摘要(英)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velops, domestic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changes. Moreover; offshoring, depopulation and recession in development are happened in lots of countryside. Country will face the problems about how to activate stagnant development and regions in the doldrums. Owing the above reasons, Executive Yuan approved programs, Promot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16, December, 2014. It’ll be a one of plans to solve current problems.
Rural Rejuvenation Plan in Promot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s represents a hope for activating rural communities. Rural Rejuvenation Plan mainly focuses on self-governance style to promote the project by locals in rural communities. bottom-up approach, it’ll meet rural requirements closely. This essay by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ll study whether Rural Rejuvenation Pla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governance mode or not; and analysis proposal process about Rural Rejuvenation Plan. The conclusions are the process of bottom-up approach is inconsistent. It needs appropriate leaders to lead the communities. When all the stars are aligned, local communities will develop success.
關鍵字(中) ★ 居民參與
★ 農村再生計畫
★ 社區營造
★ 均衡城鄉發展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公民參與定義與理論探討 11
第二節 由下而上治理途徑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全球化脈絡下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 33
第四節 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 51
第三章 新屋區個案概述 59
第一節 新屋區概述 59
第二節 九斗社區概述 63
第四章 訪談成果分析 71
第一節 參與計畫初期 71
第二節 實際參與計畫 77
第三節 九斗社區發展優勢 83
第四節 九斗社區發展困境 94
第五節 小結 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2
附件一 訪談大綱 109
附件二 訪談大綱二 110
附件三 訪談名單 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3)。城鎮風貌形塑整體計畫(102~105年)。2015年12月21日,
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602:102-105&catid=183:2010-03-03-07-45-29&Itemid=76。
內政部營建署(2014)。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核定本)。台北:中華民國內政部。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2015)。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核定本)。2015 年 12 月9 日,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307&Itemid=178。
內政部主計處網站(2015)。內政部主計處網站。2015 年 12 月9 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_view.aspxItem=955&ctNode=3378。
內政部營政署網站(2015)。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創造富麗農村,形塑風情小鎮。 2015 年 12 月30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chi/chi_ipmoi_note/ipmoi_note_detail.aspx?type=2014B&sn=150。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2015)。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102-105年)。2015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602:102-105&catid=183:2010-03-03-07-45-29&Itemid=76。
中央氣象局網站(2015)。桃園市氣象。2015年12月21日,取自: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taiwan_climate/taiwan_1.html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3,1-44。
行政院主計處(2006)。社會指標統計年報SOCIAL INDICATORS 2005。2015年12月29日,取自 http://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331311404571.pdf。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6)。農村再生政策方針。2016年6月10日,取自
http://empower.swcb.gov.tw/LawInfo.aspx?Seq=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6)。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第一期。2016年6月10 日,取自
http://empower.swcb.gov.tw/LawInfoList.aspx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6)。農村再生培根計畫。2016年6月10 日,取自
http://empower.swcb.gov.tw/introduction.aspx
伍俊斌(2010)。公民社會基礎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景鵬(2006)。府際關係管理與行政效能強化之研析,研考雙月刊,30(6),65。
李柏諭(2010)。實效社區治理模式的重組與實踐:以社區大學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8(1):33-87。
李永展、范淑敏(2004),臺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調節理論觀點的檢視,建築與規劃學報,5(2),132-148。
呂建德(2011)。五都治理下的競爭與協調,社區發展季刊,134,39- 53。
吳英明(1999)。市民社會與地球村。高雄市:宏文館圖書公司。
李柏諭、劉鴻陞、陳柏霖(2012)。從公民參與觀點看彰化馬興村社區社區營造之歷程。公共事務評論,13(2),56-75。
李長晏、林煥笙(2009)。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1,4。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7-178。
吳定(1999)。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市:天一圖書公司。
吳珮菱(2013)。公私協力參與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水田老屋客庄研究調查計畫為例。國立中央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周志龍 (2014),臺灣區域發展與縣市跨域整合治理之實踐:國土規劃觀點,國土及公共治理,2(4),9-25。
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市:詹氏書局。
客家委員會(2016)。客庄數位典藏。2016年6月10日,取自http://125.227.191.54/frontsite/archive/archiveInfoDetailAction.do;jsessionid=497D04B468B520AFD3A018BA315FB9DE?method=doViewArchiveInfoDetail&caseId=SEEwOTA5MDAwODE2&version=MQ==&assetsClassifyId=MS4y&isAddHitRate=dHJ1ZQ==&relationPk=SEEwOTA5MDAwODE2fDE=&tableName=YXNzZXRzX2Nhc2U=&iscancel=true&assetsTypeCode=MS4xLjk=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建設期刊,90,4-12。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公民性政府的理想行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地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10(1),183-215。
陳定銘、廖曼淇(2014)。公私協力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之策略-以桃園縣大溪鎮三協會為例。論文發表於開南大學公共事務學系舉辦2014年第九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縣。
陳向明(201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錦稷(2013)。六都時代的區域平衡發展策略。台灣智庫,22-27。
陳建仁(2008)。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以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6(4) ,101。
陳炳輝(2004)。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彭立沛、吳振發(2013),以社區為基礎的農村規劃效率探討,造園景觀學報, 19(1),,65-86。
曾大仁、陳興隆(2014)。城鎮風貌跨域整合計畫。國土與公共治理季刊,2(4),102-103。
游繁結等(2013)。滴水培土:守護大地一世情: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50周年局志,南投市:農委會水保局
孫本初(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桃園市政府(2015)。桃園市政府網站。2015年10月29日,取自
http://www.tycg.gov.tw/ch/index.jsp?popflag=Y。
桃園市政府主計處(2015)。桃園市政府主計處網站。2015年10月29日,取自
http://dbas.tycg.gov.tw/。
桃園市新屋區區公所(2015)。桃園市新屋區區公所網站。2015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xinwu.tycg.gov.tw/home.jsp?id=14&parentpath=0,1,8。
桃園市新屋區九斗社區發展協會(2013)。桃園市新屋區九斗社區農村再生計畫。2015年8月31日,取自http://ep.swcb.gov.tw/EP/Community.aspx?RG_ID=RG2013090217104600。
桃園市新屋區農會(2015)。桃園市新屋區農會網站。2015年8月31日,取自
http://www.hsinwu.com.tw/about-profileDetail.php?n_id=6。
桃園市新屋區戶政事務所(2015) 。桃園市新屋區戶政事務所網站。2015年8月
31日,取自http://www.xinwu-house.gov.tw/welcome.php。
連梓鈞(2011)。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鄉笨
  港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莊瑞菱(2000)。組織台北市某社區健康促進委會之形成過程及結果,台北醫學
大學客家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萬翔(2009),從全球競爭觀點看臺灣區域發展與區域合作。研考雙月刊,33
(4)272,頁13-23。
黃明耀、王志輝、王翔榆(2014),從跨域合作與資源整合論農村再生之實現。
國土及公共治理,2(4),55-68。
紀俊臣(2002)。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與推展。中國地方自治,55(8),4-
7。
張秀雄、李琪明(2000)。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新世紀的公民教育與價值教育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謝明瑞(2012)。台灣從OTOP計畫家有產業到文創產業的兌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5年 12 月 30 日,取自http://www.npf.org.tw/2/11663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33-34。
郭彰仁、侯錦雄、郭瑞坤、歐雙磐、謝政勳(2009)。檢視社區居民參與城鄉風貌計畫的計畫行為理論,建築學報,69,137-154。
簡俊發(2010),夥伴關係治理應用於農村發展之探討--以農村再生試辦社區為例,土地經濟年刊,21,31-66。
董建宏(2009),臺灣農村規劃與再生的困境--臺灣農業與農村發展過程的反思,經濟前瞻,122,82-90。
姜渝生(2009),國土發展新挑戰與新願景。研考雙月刊,33(4)272,,24-43。
廖淑蓉(2008),鄉村地區生活品質評量之研究。台灣土地研究,12(1), ,55-81。
歐聖榮、李美芬、邱雅詩(2003),農村居民對計畫之開發影響認知與參與意願之研究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保局委託計畫,未出版。
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10)。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臺灣經濟論衡,8
(3),16-54。
趙永茂(2008)。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32(5),3-15。
韓榮姿(1997),社區發展政策中民眾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錫鍇(1993),公民意識與公共組織結構慣性的關聯性,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全政(2011)。全球化下的城市與區域發展。研考雙月刊,35(6),19-26。
劉正輝(2004)。從社區營造邁向社會福祉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07,263-
269。
翟本瑞(2007)。膚淺研究法的實用性與客觀性。收入周平、楊弘任編《質性研究的眾聲喧嘩》,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瞿海源等主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二、外語文獻
Almond and Verba(1963)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
Arnstein, S.R.(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4:216-224
Atkinson, R. & Cope, S. (199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Britain, in: P. Hoggett (Ed.) Contested Communities, pp. 201-221
Agrawal, Arun and Clark C. Gobson.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Britain. In Contested. (Ed.), Communities Experiences, Struggles, Policies, 15-25,
London: The Policy Press.
Communitarian Agenda.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Coleman, S. J. (199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Ethnicity, Gender, and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ew Bruswick,
New Jersey and Londo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Etzioni, Amitai. (1993). The Spirit of Community: Right,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Communitarian Agenda.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Heywood, J. L. (2002).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Behavior Norms
in Outdoor Recreation. Leisure :Sciences.
McGillivray, A. & Walker, P. (2000). Local Social Capital: Making it Work on the
Ground. In Barron, S., Field, J. & Schuller, T. (Ed.). Social: Critical Perspectives,
197-21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weit, R. W., & Kweit, M. G. (1981).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Bureaucratic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Veenstra, G.(2002)Explicating social capital:Trust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civil spac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7(4),547-572
指導教授 劉小蘭 審核日期 2016-8-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