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57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137.170.183
姓名 鄭桂英(Kuei-Y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生態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新屋區埔頂社區為例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新屋區埔頂社區為研究對象,以生態社區營造的面向,來探討埔頂社區的未來如朝向生態營造時,可將當地具有獨有的埤塘特色與風貌一併納入,做為永續經營之一環。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之非結構式訪談,探討埔頂社區的歷史演變,及該社區之生態營造所展現當地獨特文化與社區的獨特性,期望桃園市將有埤塘的社區納入生態營造發展的一環,促進當地的社區成為生態教育的場址,進而成為觀摩的新地標及活絡社區經濟發展,更對於客家傳統的文化予以傳承。
社區藉由承辦政府單位之計畫,活絡當地區居民之間的生疏感及保有客家原始之風貌。社區組織較能夠親近民眾並深植真正屬於居民生活領域的水與綠生態環境空間,以創新的新思維與民眾參與觀念的演進,所以它是一個長期永續經營的工程;共同基點是社區居民的認同與共同參與,目標很明確的思考如何使社區環境住起來更加舒適、更具在地文化內涵與生活品質的提升等。
配合政府政策性輔導與補助機制、拋開派系紛爭、由下而上全面來改造自己生活的生態環境並具有低碳精神的優質社區、而持續努力。本研究以SWOT策略分析探討埔頂社區之內部優劣勢及外部環境所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尋得適當的因應策略和營運目標,以利未來推行自然生態社區之推動,邁向永續經營發展。
摘要(英) This study treats Pu Ding community in Xinwu District as subject and upon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t attempts to find how Pu Ding community fits local unique Pi Tang (pond)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 into futur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s part of sustainable operation.
B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non-structural 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probes into history of Pu Ding community and local culture and community uniqueness i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We expect that Taoyuan City will include the community with Pi Tang i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ransform local community into the site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new landmark, activ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nd promote Hakka traditional culture.
Upon the governmental project, the community reinforc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residents and maintains primitive Hakka landscape.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s more approachable for the people and it establishes water and gr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people’s life. It is based on creative thoughts and people’s participation and thus 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and sustainable operation. It relies on community residents’ identif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With specific goals, it attempts to reinforce the comfort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 local culture and quality of life.
Based on policy guidance and subsidy of government, without the dispute among the factions, from bottom to top, we transfor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fe and make efforts to establish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community. By SWOT analysis, this study explores internal advantages and inconvenience of Pu Ding community and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finds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operational goals to lead to futur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鍵字(中) ★ 社區營造
★ 埤塘
★ 埔頂社區
★ 生態環境教育
★ SWOT分析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次 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區營造 13
第二節 生態教育 18
第三節 生態社區 22
第四節 相關文獻檢閱 30
第三章 新屋區埔頂社區個案分析 45
第一節 埔頂社區基本資料 45
第二節 埔頂社區現有資源 53
第三節 埔頂社區發展協會 62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社區協會啟動生態社區營造 73
第二節 營造方向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2
參考文獻 9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臺北市:智勝。
內政部營建置城鄉發展分署(2009),埔頂好樣社區再發現,桃園縣98年度國家重要溼地生態環境調查及復育計畫-回復千塘之鄉-重現埤塘之美。
吳海音(1999),台灣的哺乳類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頁78-90。
喻肇青(2001),災後空間重建-從都市設計到家戶,文建會90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台北:文建會,頁103-112。
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頁35-36。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漢洲、陳冠位、歐陽宇、陳昭旭(2009),鄉村地區發展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農業經營管理,9,頁132-148。
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角設之探討」—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朱錦忠(2003),環境生態學,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李增祿(199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李永展(1995),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頁53-61。
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台北市:詹氏書局。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展、洪菁谿(1999),生態社區之營造,水資源管理季刊,2:04,頁16-21。
李美華、孔祥明、林佳娟、王婷玉(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初版上冊,台北:時英。
林憲德(1997),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敏哲、譚以德(2000),以永續發展理念營造生態農村環境,關懷九二一震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建築技術學會。
林朝欽、周新基、李桃生(2004),營造e化生態社區:六龜鄉新林業夥伴的故事,臺灣林業30:1,頁46-54。
林瑞欽、劉邦富、黃秀瑄(2000),社區居民現代性與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36-259。
桃園縣:新屋鄉公所(2008),桃園縣新屋鄉志-方志(上、下冊)。
桃園縣政府(2009),回復「千塘之鄉」、重現「埤塘之美」。
桃園縣政府(2010)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頁239。
桃園縣政府(2012),桃園縣埤塘活化整體規劃設計委託技術服務第一階段成果報告書。
桃園縣政府(2013),桃園縣新屋鄉埔頂社區農村再生計畫-水水家園~靚靚埔頂。
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2010),2010桃園縣城鄉發展年報-回顧與展望,頁54-55。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2),桃園故事腳-2012走跳桃園文化地圖,頁99-100。
梁世雄(1999),臺灣魚類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頁62-64。
梁世雄(2002),高屏溪河口人工復育紅樹林底泥動物組成與有機物含量之初探,生物科學,45,頁57-65。
汪靜明(1999a),河川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8,頁34-44。
游以德、呂適仲、王凱民(2003),社區居民環境認知與社區情感對生態社區發展之影響--以台南縣牧場社區與崙頂里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10:1,頁61-8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王志文(2003),桃園臺地龍潭地區埤塘消長的地理意義,中國文人大學地理學系華岡地理學報,16期,頁133-155。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台北:三民。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蔡宏進(2006),社區原理—第三版(初版於1985年),台北:三民書局,頁5。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頁21。
蕭素鳳、何世華、黃文政(2014),農村社區道路邊坡埤塘之空間營造,水土保持學報,46:1,頁917-92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社造桃園幸福社區進行式-2011桃園縣,社區總體營造全紀錄,頁3、59。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邱美蘭(2010),社區生態教育,科學發展,456,頁46-53。
邱美蘭(2012),環境行動的無限可能--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辦理經驗分享,自然保育季刊,77,頁18-27。
阮玉梅(1997),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公共衛生護理學第十一章,台北:匯華,頁243-266。
蕭素鳳、何世華、黃文政(2014),農村社區道路邊坡埤塘之空間營造,水土保持學報 46:1,頁917–926。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10:2,頁109-116。
陳其澎(2003),桃園大圳及光復圳系統埤塘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小紅(1995),都市與社區,社會學第11章。
陳玉峰(1997),人文與生態,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錦雪、王佩蓮(2003),生態園與教師成長,載於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與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舉辦之「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740-744。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黃富順(2000),加強社區活動參與,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區成人教育,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頁44-590。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的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頁1-44。
汪靜明(2008),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頁9-46。
張景皓、王浩中、蘇明道、林俊男(2006),桃園水利會埤塘管理與多角化經營問題之探討,農業工程學報,52:3,頁1-8。
李素馨(1996),觀光新紀元-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9:4,頁1-17。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學刊,31,1-21。
黃世輝、宮崎清(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和方法,台灣手工業,60,頁4-20。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頁5-19。
汪靜明(1999b),臺灣河川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頁7-22。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頁8-17。

二、碩士論文
吳弘揚(2012),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以羅東鎮北成社區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孟儀(1999),建立生態社區準則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聚落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涵(2014),公私協力與社區總體營造 ─以嘉義縣蔦松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懿涵(2013),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薏芳(2014),桃園埤塘永續發展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曾淵郁(2004),國小校園蝴蝶生態教育之行動研究一以南投縣光復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0),環境識覺與景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林金頻(2009),生態教育訓練課程之知識結構探討-以社區林業計畫為基礎,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范瑞嬋(2013),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以新竹縣鹿寮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俞均(2014),社區營造推動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田尾公路花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彰化。
蔡叡昕(2010),都市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鶴淋(2010),生態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南投縣御史里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謝青燕(2004),傳統自然村生態社區規劃─以彰化縣二水鄉源泉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雯(2012),埤塘文化保存之網絡治理分析—以桃園縣八德市埤塘公園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鄭凱文(2009),鄉村型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雅馨(2014),阪神大地震後日本社區營造變遷之研究—以神戶市TOR ROAD地區社區營造發展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台北。
陳彥安(2014),臺灣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與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碧華(2012),社區生態旅遊策略規劃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三坑社區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高一弘(2013),桃園埤塘鳥類多樣性與埤塘周圍景觀關聯性分析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魏婉如(2012),當社造碰上永續─台灣鄉村社區邁向生態社區的挑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季仲(2007),桃園台地埤塘景觀之評價,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華浩(2013),桃園台地埤塘景觀的變遷及其內涵─以新屋鄉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三、網頁部分
傅崇德,桃園埤塘之過去、現在和未來:由埤塘水質看未來規劃管理之方向,檢索日期:2015年10月15日,
網址:http://setsg.ev.ncu.edu.tw/newsletter/epnews5-2-3.html。
中華民國文化部,檢索日期:2015年10月18日,
網址:http://www.moc.gov.tw/content_246.html。
農村風情網(2013),檢索日期:2015年10月25日,
網址: http://rural.geo.com.tw/Travel/Detail/2670。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濕地保護法,檢索日期:2015年11月25日,
網址:http://goo.gl/ydoDg8。
社區發展工作綱要(2014),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5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7。
桃園縣新屋鄉埔頂社區發展協會-礱間遷移全紀錄片,檢索日期:2016年1月21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mVVi5DVfU。
農業知識入口網站,檢索日期:2016年4月24日,
網址:http://kmweb.coa.gov.tw/Search/SearchResult.aspx。
AJL atelier(2010年11月30日),檢索日期:2016年06月10日,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jlarchitects/posts/159932854049416。
yahoo圖片庫網頁,檢索日期:2016年6月15日,
網址:http://bit.ly/29H45qf。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網址,檢索日期:2016年6月25日,
網址: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6-3.htm。
桃園市政府網頁,檢索日期:2016年7月10日,
網址: http://www.tycg.gov.tw/ch/home.jsp?id=64&parentpath=0,6,58。
桃園市政府網頁,檢索日期:2016年7月10日,
網址:http://www.tycg.gov.tw/ch/home.jsp?id=64&parentpath=0,6,58。
青農電子報,檢索日期:2016年7月10日。
網址:http://iamyoungfarmer.pixnet.net/blog/post/272743891
文化部網頁,檢索日期:2016年7月12日,
網址: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文化部網頁,檢索日期:2016年7月12日,
網址: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16年7月15日,
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42727。
台灣地區通,檢索日期2016年07月15日,
網址: http://goo.gl/3gBwsY。
行政院網頁,檢索日期:2016年7月21日,
網址:http://www.wpeiic.ncku.edu.tw/law/%e6%8c%91%e6%88%b02008.pdf。
農田水利入口網站,檢索日期:2016年7月31日,
網址:http://doie.coa.gov.tw/story/story-detail.asp?story_id=16。

四、英文部分
Atkinson, R. & Cope, S. (199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Britain. In Contested. (Ed.). Communities Experiences, Struggles, Policies,15-25.
Biddle&Biddle.(1965).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cess:The Rediscovery of Local Initiative,New York,Inc.
McMillan, D. W. (1996).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4(4), 315-325.
Paul(198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6.Washington, D.C.
Putnam, R. D. (2000). Bowling Alone :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Skelcher, C. M., Lowndes, A., & Nanton, V. P. (1996). Community networks in urban regeneration: It all depends who you know...!. Bristol, UK: Policy Press.
Warren(1978). R. The Community in American, 3rd ed. Chicago: Rand McNally.
指導教授 陳定銘 審核日期 2016-8-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