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1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 、訪客IP:18.118.126.11
姓名 張力云(Li-Yu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朱子格物說當代詮釋之比較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Zhu Xi’s theory of Gewu)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朱子為北宋理學家之集大成者,但其注〈大學〉所提出的「格物說」不僅在當時引起論辯,後世儒者對此的討論也頗多,對於格物工夫主要探求的理的涵意之討論一直未有定論。清代暨民國以來,許多儒者認為「格物致知」得以下開科學知識之先河,且能援引西方科學之精神。但到了當代,則又對此說法進行反省。本文擬將朱子格物說的當代學者詮釋區分為格道德之理,格存在之理,格不只是道德之理與存在之理三個類別,並對各類詮釋之異同作比較。藉由對比各類代表人物討論格物說的思想脈絡,來理解不同的詮釋進路;以及對比各類對相關文獻的詮釋,由以上兩種方法來看朱子格物說在詮釋上的異同,以釐清朱子格物說在當代詮釋所引發的各種詮釋下,所表現出朱子格物說之本旨。
摘要(英) Zhu Xi is the integrated with different opinions on Neo-Confucianism. His commentary on "Da Xue" and presented his theory of Gewu, not only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arguments at his dynasties but also influenced a lot of discussion after that. But no final conclusion has yet been reached on this discussion what the conclusion of Theory of Gewu , th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Sinc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In much Confucians opinion, The theory of Gewu Zhizhi opened an unprecedented star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could introduce the spirit of Western Sciences. But at the present day, about this doctrine, Scholars reconsidered on it. This study intends to dipartite Zhu Xi’s theory of Gewu of Contemporary study into three categories, searched for the Principle of Morals, searched for the Principle of Existence, and not just search for the Principle of Morals and the Principle of Existence. And I will compare with them. By compare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ad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s, and to comprehe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s well as compare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exts. Judging from the two former methods can be seen tha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s. To clarify the various discussions of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Zhu Xi’s Theory of Gewu, which begets much of discusses, and show the different purposes of them, is the main purpose of my essay.
關鍵字(中) ★ 朱子
★ 格物
★ 道德之理
★ 存在之理
★ 當代詮釋
關鍵字(英) ★ Zhu Xi
★ Gewu
★ Principle of Morals
★ Principle of Existence
★ modern interpretation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  錄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源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5
第三節、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朱熹格物說定義之類別 23
第一節、格道德之理:唐君毅、楊祖漢 23
一、唐君毅對朱子格物說的看法 24
(一)格物的目標與範圍之規定 25
(二)求諸外而明諸內、相依並展 29
二、楊祖漢對朱子格物說的看法 36
(一)對道德由常知進到真知之理解 36
(二)縱貫橫講 38
第二節、格存在之理:牟宗三 41
一、牟宗三對「存在之理」的說明 41
二、牟宗三對朱子格物說的看法 42
(一)向外順取的靜涵靜攝工夫 43
(二)泛認知格物主義 46
第三節、不只格道德之理與存在之理:錢穆、徐復觀、陳來 48
一、錢穆對朱子格物說的看法 49
(一)一體兩分,兩體合一之說 50
(二)「一體兩分,兩體合一」:人文與物理並重 52
二、徐復觀對朱子格物說的看法 55
(一)知性的向外追求知識的活動 57
(二)知識與道德之矛盾 58
三、陳來對朱子格物說的看法 60
(一)心的作用為認知外在分殊之理 62
(二)真善一致:融括知識與道德 65
第四節、三派說法之比較 66
第三章、三派詮釋的論證過程 70
第一節、格道德之理派之論證過程 70
一、唐君毅的論證過程 70
(一)具體特殊情境中善道的表現問題之解決 71
(二)解決普遍者運用於具體特殊情境之兩難問題 74
二、楊祖漢的論證過程 77
(一)心本知理 77
(二)實踐的動力 80
第二節、格存在之理派之論證過程 82
一、牟先生所謂的「兩重存有論」說法 82
二、牟宗三的論證過程 85
(一)對於「心」的相關說法 85
(二)格物工夫為他律道德 87
第三節、不只格道德之理與存在之理派之論證過程 89
一、錢穆的論證過程 90
(一)工夫內容:理氣問題 90
(二)所格對象:心物問題 93
二、徐復觀的論證過程 95
(一)由知識回轉知德性的工夫歷程 95
(二)貫通的人文世界之進路 99
三、陳來推證格物說的論證過程 101
(一)格物目的:達明善 101
(二)達明善之方法:讀書史、應事物 102
第四節、比較與結語 105
(一)歷史的詮釋角度 106
(二)哲學的詮釋角度 107
(三)知識與德性之間關係的詮釋進路 109
第四章、三派詮釋對相關文獻的理解 111
第一節、格道德之理派對相關文獻的理解 111
一、唐君毅理解朱子相關文獻之依據 111
二、楊祖漢理解朱子相關文獻之依據 113
第二節、格存在之理派對相關文獻的理解 117
(一)「格物」是平置的向外攝取工夫 117
(二)理不活動故缺乏動力 119
第三節、不只格道德之理與存在之理派對相關文獻的理解 120
一、錢穆理解朱子相關文獻之依據 120
(一)詮釋朱子「心知理」義 122
(二)朱子平衡內外之工夫 124
二、徐復觀理解朱子相關文獻之依據 130
三、陳來理解朱子相關文獻之依據 132
第四節、小結 134
第五章、結論 138
參考文獻 141
參考文獻 一、古代文獻
1 〔宋〕朱熹:《河南程氏遺書》,台北:臺灣商務,1978年。
2 〔宋〕朱熹門人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3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4 〔宋〕周敦頤:《通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5 〔宋〕趙舜孫:《四書纂疏‧大學纂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
二、專書
1 丁為祥:《熊十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2 史少博:《朱熹易學和理學的關係探頤》,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5 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1年。
6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7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8 吳 震:《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期),
9 吳震:《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11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12 李紀祥:《宋明理學與東亞儒學》,廣州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14 周天伶:《朱子道德哲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9年。
15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16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17 林安梧:《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18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19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書局,1998年。
2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2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2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24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25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26 馬一孚:《爾雅臺答問續編》,廣文書局,1943年。
27 康德著,牟宗三譯:《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28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29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30 陳 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3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三冊(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3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三冊上,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3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47年。
3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三版,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35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
36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37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
38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9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里仁書局,2008年。
40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讀經示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1 熊十力著,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2 趙澤厚:《大學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43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44 樂愛國:《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10年),頁136-137。
45 錢 穆:《中國哲學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2005年。
46 錢 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47 錢 穆:《朱子學提綱》,台北:東大出版,2012年。
48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之《朱子新學案》,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49 戴景賢:《錢賓四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
三、期刊論文
1 田炳述:〈程伊川「格物致知」說與朱子「知先行後」說〉,《鵝湖月刊》 242期,1995年8月,頁39-45。
2 朱雪芳:〈比較朱子與王陽明的「格物」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4期,2005年7月,頁33-37。
3 吳 震:〈格物誠意不是兩事──關於朱熹工夫論思想的若干問題〉,收錄於李瑞全、楊祖漢主編《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I:儒學之國際展望》,桃園: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5年。
4 吳略余:〈對牟宗三詮釋朱子心性、工夫論的若干疑義-以唐君毅之朱子學為主要視角〉,《有鳳初鳴年刊》3期,2007年10月,頁15-27。
5 沈享民:〈再探訪朱熹格物致知論:並從德性知識論的視域略論其可能性與限制〉,《哲學與文化》39卷2期,2012年2月,69-102。
6 林安梧:〈關於朱子「格物致知」及相關問題之討論:繼「別子為宗」或「橫攝歸縱」〉,收錄於陳來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0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8-44。
7 胡 靜:〈「格物」「知止」:定位〈大學〉的理論功能〉,《江漢論壇》2006卷12期,2006年12月,頁56-58。
8 高焜源:〈錢穆與新儒家之異初探─論徐復觀對錢穆的批評〉,收錄於黃兆強主編《錢穆先生思想行誼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2009年,頁87-110
9 張子立:〈論道德與知識兩種辯證關係:朱子格物致知說重探〉,《中正漢學研究》27期,2016年6月,163-190。
10 許明珠:〈朱子格物致知再探─兼及儒學是否接上科學問題〉,《當代儒學研究》2期,2007年7月,135-166。
11 陳文祥:〈洞察與豁然貫通:郎尼根與朱熹論認知之心及其本性〉,《哲學與文化》44卷3期,2017年3月,頁155-172。
12 陳佳銘:〈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係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期,2013年3月,149-182。
13 曾春海:〈唐君毅論朱熹與王陽明互補之成德工夫〉,《哲學與文化》41卷2期,2014年2月,33-47。
14 曾昭旭:〈朱子、陽明與船山之格物義〉,《鵝湖月刊》54期,1979年12月,頁9-14。
15 曾昭旭:〈朱子格物之再省察〉,《鵝湖月刊》123期,1985年9月,頁10-13。
16 黃瑩暖:〈唐、牟論朱子中和新舊說之「心」義〉,《當代儒學研究》4期,2008年7月,頁147-168。
17 黃瑩暖:〈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工夫〉,《國文學報》48期,2010年12月,頁65-91。
18 黃瑩暖:〈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當代儒學研究》8期,2010年6月,頁119-141。
19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1期,2009年3月,頁195-209。
20 楊祖漢:〈朱子思想與東亞儒學之成立──對東亞儒學研究的一些想法〉,收錄吳震主編《東亞儒學問題省思》,上海:復旦大學,2017年10月,頁153-165。
21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49期,2012年12月,頁185-209。
22 楊祖漢:〈唐君毅先生對朱子哲學的詮釋〉,鄭宗義編《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14年10月,頁75-97。
23 楊祖漢:〈退溪與朱子持敬工夫論之涵義〉,《鵝湖月刊》250期,1996年4月,頁22-28。
24 楊祖漢:〈從二程思想的不同看中國哲學的兩種理論型態〉,《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總第230期,杭州:杭州師範大學,2017年9月,頁27-35。
25 楊祖漢:〈從主理觀點看朱子的哲學〉,《當代儒學研究》15期,2013年12月,頁117、119-140。
26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總第16期(2011年12月),頁190-191。
27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思想型態的當代詮釋之反省〉,鄭宗義、林月惠合編《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6月),頁237-271。
28 楊祖漢:〈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當代新儒家與心學傳統』第十二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貴陽:孔學堂,2017年10月13-17日。
29 楊祖漢:〈論朱子所說的「誠意」與「致知」關係的問題〉,收錄於李瑞全、楊祖漢合編:《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I:儒學之國際展望》,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5年),頁525-532。
30 楊儒賓:〈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收錄於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頁219-246。
31 廖育正:〈朱子心性論可以回應道德責任歸屬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3期,2017年3月,109-143。
32 劉君燦:〈由價值與理性合一的生態學談起-簡談朱子「格物窮理」說的心態意義〉,《鵝湖月刊》103期,1984年1月,頁34-35。
33 樂愛國:〈張岱年的朱子哲學研究及其創新──以《中國哲學大綱》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3月),頁35-36。
34 賴柯助:〈「常知」進至「真知」證朱子「格物致知」是「反省型態」的實踐工夫〉,《中正漢學研究》28期,2016年12月,頁49-75。
35 賴柯助:〈朱子「格致工夫」的理論效力問題初探:以康德的兩層因果性作為考察的進路〉,收錄於李瑞全、楊祖漢主編《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 I:儒學之國際展望》,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5年6月,頁 534-546。
四、學位論文
1 王麗華:〈〈大學〉之「格物致知」之研究──反省朱子、陽明的「格物致知」義〉,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 朱菊蓮:〈論朱子的聖人境界〉,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3 胡森永:〈朱子思想中道德與知識的關係〉,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4 賴柯助:〈朱子道德哲學重定位:如何回答道德規範性問題?〉,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5 藤井倫明:〈朱熹「格物致知」說的工夫論進路詮釋〉,《國文學報》45期,2009年6月,81-107。
指導教授 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18-8-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