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1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 、訪客IP:3.137.222.67
姓名 馮文亮(Wen-Liang F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戲中的丑腳研究
(A Study of the Clown in Taiwanese Hakka Xiqu)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客家戲作為臺灣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其表現藝術特色是以:一丑兩旦或一丑一旦,以男歡女愛、對唱情歌、山歌或相褒、棚頭戲的表現為原始面貌,此次本論文切重的是丑腳滑稽詼諧的表演藝術,並論述客家戲歷史分期中丑腳的表演型態的變異以及脈絡為主要探討。
再者,客家戲丑腳作為靈魂人物,表演藝術特點大抵以口語藝術、唱腔與滑稽身段為要,其口語藝術表現包括,客家俗語、諺語、俚語、師傅話、雙關語、諧語等,是客家戲丑腳最常見的幽默表現。並在一節中試圖以客家大戲文本丑腳的詼諧與滑稽語言接引「幽默」美學,並探討兩者對於滑稽與詼諧的表現比較初探,使得客家戲丑腳滑稽、戲謔語言構成美學的藝術表現。第四章以張有財的丑腳表演與傳承為探討,在整理三位中青年丑腳演員的口述稿後,分析理解外臺戲丑腳的即興表演養成特點,並以筆者自身丑腳表演多年經驗反省進行「雙軌式」探討。
綜觀研究討論分析後,梳理出客家戲丑腳表演的藝術脈絡,並且反思期許客家戲未來發展道路中,對於丑腳的表演本質藝術,如客家戲的三腳採茶小戲如何保存與薪傳,或者是結合喜劇精神等,試圖幫助客家戲丑腳在表演上,增加內涵或創新發展,有望客家戲丑腳在各個表演場域中有發展空間,盡可能挖掘客家戲丑腳表演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關鍵字:客家戲、丑腳、滑稽調笑、幽默、即興表演
摘要(英) Abstrac
As one of Taiwan′s local operas, Hakka Xiqu has its own artistic features: a clown with two female roles or a clown with a female role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the expression of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love songs, folk songs or praise each other, and Shack front oper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unny and humorous performing art of the clowns and discusses the variation and context of the clowns in the historical stages of Hakka Xiqu.
Moreover, as the soul figure, the clowns of Hakka Xiqu is characterized by oral art, singing, and funny body. Its oral artistic expression includes Hakka proverbs, proverbs, slang, master′s words, puns, and humorous expressions, which are the most common humorous expression of the clowns of Hakka Xiqu.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aesthetics of "humor" with the humor and comic language of the clowns of Hakka Xiqu text, and to explor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performance of comedy, so as to make the clowns of Hakka Xiqu comical and the language of banter constitut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aesthetics. Chapter IV: improvisation and skills in Hakka outdoor theatre. Taking the performance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lowns by Zhang Youcai as an example, after sorting out the oral manuscripts of three young and middle-aged actors,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understa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improvisation of the clowns in the outdoor theatre, and makes a "two-track" discussion based on.
Afte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artistic context of Hakka Xiqu’s clown performance is sorted ou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akka Xiqu is expected to reflect on the essential art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lowns, such as how to preserve and pay for the three-legged Tea-Picking Opera of Hakka Xiqu, or how to combine the spirit of comedy, in an attempt to help the clowns of Hakka Xiqu in the performance, increase its connotation 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the clowns of Hakka Xiqu. There is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various performance fields, so as to explore more possibilities of Hakka Xiqu clowns performing art as far as possible.

Keywords: Hakka-Xiqu, The clowns, Funny Jokes, Humor, Improvisation
關鍵字(中) ★ 客家戲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一)研究方法 8
(二)論文架構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1
第二章 臺灣客家採茶戲的形成與發展脈絡 21
第一節 十七世紀臺灣戲劇形成說(1601-1700) 28
第二節 臺灣客家採茶戲蹤跡與歷史分期 38
(一)清領時期(1683-1895) 38
(二)日據時期(1895-1945) 44
(三)戰後時期(1945-1979) 56
(四)1980年代後(1980-2018) 69
第三節 臺灣客家戲丑腳的演出形式變遷與表演脈絡 82
(一)三腳採茶戲 82
(二)內臺改良戲 86
(三)賣藥電臺廣播 92
(四)客家大戲 97
第三章 臺灣客家戲中的丑腳表演藝術之探究 105
第一節 滑稽人物:戲曲丑腳的審美藝術與功能 105
第二節 靈魂人物:臺灣客家戲丑腳表演藝術特色 111
(一)客家戲丑腳的滑稽身段與表演藝術特色 113
(二)客家戲丑腳的形象:令人莞爾妝扮與行當性格顯現 120
(三)客家戲丑腳的嘴上功夫「數板」、「諺語」、「俚語(師傅話)」、「雙關語」、「四句聯」、「唱與唸」藝術表現 127
第三節 客家戲丑腳在文本中的「喜劇」文學表現初探 139
(一)淺談西方喜劇中的文學特點 140
(二)以文和傳奇戲劇團的《三生三世桃花劫》丑腳人物「幽默」表現為例 144
第四章 客家戲丑腳做活戲技藝養成要素——以張有財丑腳技藝養成到傳承為例 151
第一節 關於臺灣客家戲做活戲的表演模式 151
(一)關於「即興」表演 151
(二)臺灣客家外臺戲的即興表演 155
(三)客家戲老藝師張有財的丑腳即興表演與技藝養成 165
第二節 訪談客家戲中青年丑腳演員:丑腳即興表演與技藝養成 171
(一) 客家戲丑腳表演技藝養成途徑 172
(二)老藝師外臺活戲程式語言口傳心授之探討 180
(三)自身客家戲丑腳表演經驗反省 187
第三節 客家戲丑腳即興表演與技藝養成特性總結 192
第五章 結論 198
(一)客家三腳採茶戲的保存以及薪傳 199
(二)客家戲丑腳結合喜劇精神 202
參考文獻 20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辭典

李澤厚、汝信,《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年。
李漢飛,《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
上海藝術研究所編,《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夏征農,《辭海・藝術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

二、專書

洪瓊芳、黃思超、曾子玲,《臺灣戲曲劇種角色行當藝術—生旦淨丑話戲曲》,五
南圖書出版社,2017年。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上下篇),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2016年。
___,《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劉南芳,《臺灣歌仔戲中的活戲套路及程式語言》,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6
年。
鄭榮興,《臺灣客家戲之研究》,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6年。
___,《客家戲的榮興》,苗栗縣後龍鎮: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11年。
___,《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臺灣音樂館出版,2008年。
___,《臺灣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4年。
___,《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年。
___,《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民俗曲藝探討
之田野日誌》,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___,《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論述稿》,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99年。
鄭榮興、劉美枝、蘇秀婷撰文,《陳慶松:客家八音金招牌》,宜蘭縣:傳藝中
心出版,2004年。
蘇秀婷,《客家丑:張有財的戲曲人生》,苗栗市:苗栗文化觀光局出版,2015
年。
___,《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邱坤良,《劇場觀眾與道場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臺北:臺北藝術大
學,遠流出版社,2013年。
___,《臺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玉山出版社,1997年。
___,《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
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徐亞湘,《母女同行:阿玉旦・黃秀滿的客家戲曲人生》,桃園市:桃園縣文化
局出版,2011年。
___,《客家劇藝留真:臺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007年。
___,《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市:南
天出版社,2006年。
___,《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市:南天出版社,2000年。
林曉瑛、蘇秀婷,《兩臺人生大戲:劉玉鶯與曾先枝》,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
出版,2011年。
林 崗,《口述與案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曾永義、施德玉,《地方戲曲概論》(上下),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11
年。
___,《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___,《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___,《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北:晨星出版社,2003
年。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1年。
司馬遷,《史記》(上、下),台灣商務出版,2010年。
黃麗貞,《中國戲曲的語言藝術》,廣州,曁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達爾文,《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查理德・鮑曼(Bauman,R)著;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桂
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黃山書社
出版,2006年。
周 寵,《文化現代性精萃讀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6年。
呂錘寬,《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
閻廣林,《歷史與形式——西方學術語境中的喜劇幽默和玩笑》,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2005年。
陳 芳,《臺灣傳統戲曲》, 臺北:臺灣書局,2005年。
顏美娟,《舞弄鬥陣——陳學禮夫婦傳統雜技曲藝》(文學篇),宜蘭:傳藝中
心,2004年。
涂春景,《形象化客話俗語1200句》,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3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年。
廖德添,《客家師傅話》,臺北市:南天出版社,2001年。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腳:無丑不成戲》,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
徐進堯、謝一如,《臺灣客家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2001年。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
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湯錦臺,《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黃玲玉,《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劉麗珠,《客家戲基礎身段教材》,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0年。
邱慧玲,《茶山曲未央——臺灣客家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0年。
簡後聰,《福爾摩沙傳奇——臺灣的歷史源流》(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長中部辦公室,2000年。
莫光華,《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臺北市:南天出版社,1999年。
朱宗琪,《喜劇研究與喜劇表演》,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
黃心穎,《臺灣的客家戲》,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學海出版社,1997年。
伊能嘉矩,江慶林,《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1996年。
傅 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川鈴、謝其國著,《山歌大家唱》,編著自印,1994年。
楊國鑫,《臺灣客家》,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4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1993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田本相、焦尚志,《中國話劇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古籍,1993年。
劉 強,《中西喜劇意識和形象思維辨識》,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閻廣林,《喜劇創造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龍彼得,《明刊閩南戲曲管選本三種》,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
于成錕,《中西喜劇研究──喜劇性與笑》,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
連 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出版,1979年出版。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銀出版社,1962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銀出版社,1960年。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銀出版社,1959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銀出版社,1959年。
竹內治,〈臺灣演劇誌〉,收於濱田秀三郎著《臺灣演劇の現況》,東京:丹青書
房,1943年。

三、 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徐亞湘,〈時代顯影:戰後臺灣京劇身份的多重轉換(1945-1995)〉,《文藝研究》,
2014年01期,頁103-113。
蘇秀婷,〈客家丑行之學歷路程與口語藝術——以「憨丑」張有財為考察對象〉,
《戲曲學報》,第12期,2015年3月,頁70-100。
___,〈客家丑戲萬事由天(蛤蟆記)研究〉,《客家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014
年6月,頁1-36。
___,〈採茶戲藝人生活面面觀〉,收錄於《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苗栗:
苗栗縣文化局,1999年,頁117-143。
吳慧穎,〈荷據時期臺灣戲曲活動初探〉,《戲曲研究》第七十七輯,2008年,頁
271-285。
林鶴宜,〈歌仔戲「幕表」編創的創作機制和法則〉,《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
台南:成大中文系,2007年,頁171-200。
鄧孔昭,〈臺灣移民史研究中的若干錯誤說法〉,《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第2
期,廈門:臺灣研究所,頁61-67。
劉新圓,〈外來劇種的影響對客家戲劇之影響〉,收錄於《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
史》,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9年,頁75-95。
謝一如,〈試探台灣客家戲劇之發展〉,收錄於《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苗栗:
苗栗縣文化局,1999年,頁37-66。
鄭榮興,〈苗栗地區客家採茶活動現況簡論〉,收錄於《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
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9年,頁1-5。
羅 斌,〈荷蘭文獻中臺灣早期戲劇運動〉,《臺灣的聲音》,水晶唱片,1997-1998
年,頁78-83。
林語堂,〈幽默雜話〉,《北京晨報》,1924年6月9日。
___,〈證譯散文並提倡「幽默」〉,《北京晨報》,1924年5月23日。

四、 學位論文

蘇秀婷,《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發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
文,2010年。
___,《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臺南:成功大學藝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徐鴻文,《元雜劇四大家作品美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8年。
莊美玲,《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棚頭」之研究——以《張三郎賣茶故事》「十
大齣」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范光宏,《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研究-以新竹市龍鳳園歌劇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吳淑華,《從中國戲曲中丑的歷代變遷看丑腳表演的傳承與創新》,臺中:逢甲大
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心穎,《臺灣客家戲劇現況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謝一如,《臺灣客家戲曲支流變與發展——從客家三腳採茶戲到客家大戲》,文化
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邱春美,《臺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的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
年。
陳雨璋,《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故事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指導教授 孫 玫 審核日期 2019-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