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1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52.15.189.48
姓名 馮文星(WEN-HSING F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
(A Study of Mubiao-xi in Hakka Xiqu)
相關論文
★ 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 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
★ 當代台灣京劇青年之生涯意識★ 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
★ 21世紀市場化語境下戲曲的困頓與重新定位——以京滬寧京劇與崑曲中探索案例為研究對象★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
★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 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以小戲崛起的客家採茶戲,在演出模式中,民間藝人一方面摸索出客家曲牌的創作形式,另則通過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點,從而演變一套稱為「幕表戲」的表演形製。幕表戲「劇無定本」,當下性、變異性和流動性是其突出的形象特徵。
即便是幕表戲演出,若是一齣劇由同一群人演出,時間久了,受觀眾歡迎的鏨頭(橋段)、臺詞及唱腔會漸漸被固定下來,演員依據被固定的套式進行演出,成套的套路與程式語言進行拼接,它的即興存在於如何將「套式拼湊順序」的即興,這個順序是由演員自行操控著的,並非是無中生有、憑空想像,不同的套式順序會影響出不同的呈現效果,但不會影響到結局的發展,過程是可以隨著演員去做變化,因此稱之為即興或許無法直接準確的形容,這也是為何民間藝人會將之稱為「活戲」不是沒有其道理。
綜觀整個戲曲史能發現,無論任何戲劇都經歷從即興到定本的過程,並且重複發生,我們長期的忽視幕表戲,無法理解其在戲曲史的重要定位。
本文以筆者長期實踐的客家幕表戲表演型態為主要觀點,分析其幕表戲的歷史脈絡至現今樣貌,並從外臺戲的「內」、「外」部運作機制去探討客家幕表戲的整體運作模式,在深入瞭解客家戲幕表戲表演型態中有何特色,最後探討其面臨的困境。
摘要(英) The Hakka tea-picking Xiqu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drama. Artists explored the creation of Hakka Xiqu songs and learnt from the merits of other forms of dramas. As a result, a new kind of performances called “Mubiao-xi”. Mubiao-xi was developed. The prominent image features of “Mubiao-xi” are the non-fixed scripts, the focus on the “present” , its variability and mobility.
If a “Mubiao-xi” is performed by the same group of people for many times, the “
cham-thau” (鏨頭), lines and singing style that are popular with the audience will be gradually fixed, and the actors will perform according to the set. The nature of improvisation of “Mubiao-xi” exists in how the actors improvise the “set-up order” (「套式拼湊順序」). This order is controlled by the actors themselves. It is not developed out of nothing and actors’ wild imagination. The improvisation of the orders can be changed by the actors. The different sets of orders will only affect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how, but will not affect the ending. Therefore, it may not be accurate to describe it as improvisation, which is also why some artists call it "live drama” (活戲).
If we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Xiqu, most of the sub-types of them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having to start with improvisation to having a fixed script, and it occurs recurrently. If the “Mubiao-xi” is ignored in the development, its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Xiqu pera will not be acknowledged.
Taking the author′s long-term practice of Hakka Xiqu performance as the main point of view,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biao-xi” and how it has been shaped to the present appearance. It also explores how the Hakka “Mubiao-xi” is produced from the "inside" and "outside" angle of the drama. It also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patterns of the Hakka Xiqu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obstacles it faces.
關鍵字(中) ★ 客家戲
★ 幕表戲
★ 即興
★ 鏨頭
關鍵字(英) ★ Hakka-Xiqu
★ Mubiao-Xi
★ Improvisation
★ Cham-Thau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一、 即興 5
二、 幕表戲 8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0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6
第二章 客家幕表戲其形成與發展 18
第一節 客家戲的歷史脈絡 18
一、 採茶戲歷史考源 20
二、日治時期採茶戲的狀況 26
三、 「客家改良戲」的出現 30
四、 「客家戲」與「歌仔戲」之淵源 42
第二節 從「即興搬演」的源流:談客家「幕表戲」 52
一、 幕表戲的古跡 53
二、 客家幕表戲的發展途徑 60
第三節 客家戲幕表戲現今的概況 69
一、 客家戲現當代樣貌 69
二、 受公部門補助導向「文化場」的趨勢 76
三、 客家創新戲曲 78
第三章 客家幕表戲「內」、「外」部的運作機制 82
第一節 客家幕表戲演出構成條件 82
一、 幕後功臣「講戲先生」 82
二、 具備「即興表演」的演員 88
三、 配合「即興演奏」的樂師 97
第二節 民間廟宇與外臺戲班的連結 107
一、 宗教儀式「吉慶戲」 109
二、 「吉慶戲」的戲碼 112
三、 戲班與寺廟的連結 120
第四章 客家幕表戲的表演特色 128
第一節 幕表戲的演員「即興」 128
一、 劇本戲的累積 128
二、 靈活運用腹內材料 130
三、 團隊合作要點 135
第二節 「術語」及「肩膀」分析與配合要點 140
一、 幕表戲的「術語」分析 140
二、 幕表戲的「肩膀」分析 144
三、 演員給「肩膀」與樂師的合作要點 147
第三節 日戲莊嚴、夜戲活潑的表演型態 153
一、 日戲表演特色 154
二、 夜戲表演特色 157
第四節 幕表戲中的『定本戲』 161
一、 即興中被固定下來的「鏨頭」(肉子) 161
二、 「鏨頭」在「定本戲」中的應用 169
三、 「即興」:存在於幕表戲中的成分? 174
第五章 結論:客家幕表戲現今面臨的困境 176
一、 「幕表制」順應環境轉向「定本制」 176
二、 科班生的轉向 182
三、 科班生學習幕表戲的瓶頸 183
參考文獻 187
附錄資料 193
(附錄一)歌仔戲幕表戲相關研究資料彙整 193
(附錄二)《三仙會》劇本 197
(附錄三)《醉八仙》劇本 199
(附錄四)人物套語 205
(附錄五)丑角敘事情境套語 209
(附錄六)客家戲科畢業生調查 212
(附錄七)畢業仍在客家戲曲發展人數統計 213
參考文獻 一、辭典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臺北市:國家,2001年。
漢語大詞典簡編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簡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年。
上海辭書編輯部,《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1995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北京:中國大百科,1983。
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1981。
王沛綸,《戲曲辭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

二、專書

曾永義,《戲曲學》,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16年。
曾永義、施德玉,《地方戲曲概論》(上)、(下),三民書局,2011。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之研究》,臺北:學海,1999。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劉南芳,《臺灣歌仔戲中的活戲套路及程式語言》,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2016年4月。
鄭榮興,《臺灣客家戲之研究》,臺北市:國家,2016年05月初版。
______,《客家戲的榮興》,苗栗縣: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11。
______,《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
初版一刷。
鄭榮興、范揚坤、謝一如、劉新圓、劉美枝、蘇秀婷,《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
論述稿》,苗栗縣:苗栗縣文化中心,1999。
鄭榮興、劉美枝、蘇秀婷、劉新圓,《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田野日誌》,苗
栗縣:苗栗縣文化中心,1999。
徐亞湘,《老爺弟子:張文聰的客家演藝生涯》,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2012
年12月。
______,《母女同行—阿玉旦、黃秀滿的客家戲曲人生》,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2011年3月。
______,《本地宜人京班》,桃園縣:桃園縣文局,2007。
______,《客家劇藝留真——臺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桃園縣:桃園縣文
化局,2007。
______,《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傳藝中心,2006。
______,《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市:南天,
2006,初版。
______,《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2000。
______,〈日治時期臺灣京劇之發展面向及文化意義〉,收入《聽到臺灣歷史的聲
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
蘇秀婷、林曉英,《兩臺人生大戲:劉玉鶯與曾先枝》,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2011年。
邱坤良,《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9月。
______,《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
______,《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
報,1992。
______,《野臺高歌》臺北:皇冠出版社,1980。
蘇秀婷,《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初版:2005年8月一刷。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上編: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臺北市:
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2016年12月。
______,《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2015
年。
______《歌仔戲,「活戲」劇目研究: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對象》宜蘭:傳統
藝術中心,2009年8月。
______,〈臺北地區野臺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從田野出發:歷史視
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2007年
______,《臺灣戲劇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蔡欣欣,《戲說、說戲內臺歌仔戲口述劇本》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5。
______,《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里仁書局出版,2005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范楊坤,〈新「新時採茶」—從傳習與表演實踐看採茶戲表演人才養成〉,《民間
藝術綜合論壇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
葉長海、張福海,《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黃心穎,《臺灣的客家戲》,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3。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______,《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里仁出版社,1996年。
傅 謹,《草根的力量——臺州戲班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
黃玲玉,《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徐進堯、謝一如,《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縣:新竹縣文化
局,200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2001。
廖 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第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邱慧齡,《茶山曲未央:臺灣客家戲——傳統藝術叢書2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出版,2000年。
莫光華,《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
版一刷。
林茂賢,《宜蘭的北管戲曲音樂》,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王 東,《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書局,1998。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馬 也,《戲劇人類學論稿》,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1992。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元出版社,1989年)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鄉,1988。
張炫文,《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王元富,《電視國劇論述》,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初版,1991年9
月再版。
陳嘯高、顧曼莊,〈福建和臺灣的劇種——薌劇〉,收錄於《華東戲曲劇種介紹》
第三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5年。
連雅堂,《臺灣通史》卷二三,頁六一三,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二冊、一二八種,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初版1920年。

三、期刊論文

簡秀珍,〈從傳仔戲論臺灣亂彈戲裡的活戲演出〉,《民俗曲藝》,第181期,臺北: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13年9月,頁49-96。

林鶴宜,〈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
運用〉,《民俗曲藝》,179期,2013年3月,頁123-184。
______,〈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與劇目創作參與〉,《民俗曲藝》,
2012年,頁107-175。
______,〈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機制和養成訓練〉《北
藝大戲劇學刊》,第十三期,2011年1月,頁65-101。
______,〈「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2008年1月,
頁221-252。
______,〈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和法則〉,《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
2007年4月,頁171-200。
劉南芳,〈臺灣歌仔戲中程式語言的作用:以歌仔戲「活戲」演出為例〉《臺灣文
學研究》,第三期2012年12月,頁51-110。
________,〈當今臺灣歌仔戲改編的挑戰:從即興到定本〉《戲劇學刊》2006,第4
期,頁105-131
_______,〈臺灣內臺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發展與寫作特色〉,《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出版,2004年10月。
鄭劭榮、譚研,〈辰河高腔“條綱戲”的編創及其演劇形態探究〉,《文化遺產》,
2012年,第4期,頁79-86。
洪琪、洪玨,〈邕劇“提綱戲”初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4
期,2012年,頁40-44。
沈 勇,〈來自民間的聲音—浙江地區路頭戲現狀調研〉,《戲曲學報》,第9
期,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11年6月,頁131-158。
于善祿,〈從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戲”混搭美學看臺灣文化認同〉,《文化藝術研
究》,2009年第2卷2,第5期,頁76-85。
林茂賢,〈內臺歌仔戲的表演形態及其特色〉,《臺灣戲專學刊》 第11期,2005
年7月,頁463-485。
陳中永,《創造能力結構的心理學分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
期(大陸期刊頁數不詳)。
流 沙,〈採茶三腳班的形成與流傳〉,《茶鄉戲韻—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
交流研討會實錄》,南投,臺灣省文化處,1999,頁67-103。
劉新圓,〈從外來劇種的影響看臺灣客家大戲的發展〉,《茶鄉戲韻—海峽兩岸傳
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南投,臺灣省文化處,1999,頁190-207。
謝一如,〈試探臺灣客家戲劇之發展〉,《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論述稿》,苗
栗縣:苗栗縣文化中心,1999,頁37-74。
蘇秀婷,〈臺灣客家改良戲的演出特色—以戲園為表演場域〉,《茶鄉戲韻—海峽
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南投,臺灣省文化處,1999年,頁208-227。
________,〈採茶戲藝人生活面面觀〉,《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論述稿》,苗栗
縣:苗栗縣文化中心,1999,頁117-147。
林顯源,〈由西方導演理論看臺灣歌仔戲的「戲先生」與「導演」〉,《復興劇藝學
刊》第22期,1998年1月,頁57-62。
邱坤良,〈內臺戲的劇本創作與舞臺演出──以拱樂社為例〉,《傳統藝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頁139-165。
________,〈為臺灣的野臺戲整型──改善民間劇團營運的一點看法〉,《表演藝術》
第8期,1993年6月,頁49-56。
古旻陞,《臺灣的聲音——臺灣有聲資料庫》,〈「客家戲劇」觀念溝通篇〉,水晶
有聲出版社,1995年第2卷第2期,頁38-48。
劉春署,〈閩臺錦歌漫議——歌仔戲形成三要素〉,收於《民俗曲藝》72期,1988
年3月,頁266-290。
胡 正,〈談邊區群眾劇運〉,《山西文藝史料》第2期,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頁102-112。

四、學位論文

蔡宴蓉,《客家外臺戲「活戲」表演及其鑼鼓運用》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
樂學所理論組碩士論文,2013年。
沈主明,《外臺歌仔戲「活戲」演出之曲調運用與音樂即興研究》臺北:臺北藝
術大學傳統音樂學所理論組碩士論文,2013年。
劉南芳,《臺灣內臺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新竹: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1年。
陳惟文,《外臺歌仔戲丑角活戲表演的「笑」與「鬧」》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建築
與文化資產所碩士論文,2011年。
蘇秀婷,《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發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系,2011年。
________,《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臺南:成大藝研究
碩士論文,1999。
李文勳,《客家大戲表演型態之研究》宜蘭:私立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年。
徐進堯,《龍鳳園戲劇團研究——兼論臺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演變》,國立臺北
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2004年。
江秋華,《外臺歌仔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九○年代末期臺北地區的圈內觀點》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0年。
倪雅慧,《臺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專國劇團」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心穎,《臺灣客家戲劇現況之研究》,臺北縣: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雅蓉,《野臺歌仔戲演出風格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廖杏娥,《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年。
廖杏娥,《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年。

五、研討會論文

林鶴宜,2012年1月,〈義大利即興喜劇或文明戲?臺灣歌仔戲「幕表戲」概念
探源〉,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亞洲藝術文化的多元核心與交作網絡』第一期邁頂研究計畫工作坊」(會議地點:南投縣暨南大學人文學院118會議室)。
______,2008年10月,〈庶民風標:臺灣廟會演劇的綜藝性與功利性〉,中山大
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地點:中國廣東省開平市潭江大酒店)。
______,2007年11月,〈民間即興戲劇「講戲人」研究:以歌仔戲為例〉,嘉義
大學中文系「第三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地點: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大學館國際會議廳)。
鄭劭榮,2012年,《論我國影戲口頭劇本的口傳文學特徵》,收錄於《2010年中
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湖北:武漢大學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心。
陳惟文,2009年12月,〈臺灣外臺歌仔戲丑角綜藝化初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研究大樓(2F國際會議廳&4F文資學院階梯教室)
指導教授 李元皓(YUAN-HAO LI) 審核日期 2019-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