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16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3.145.130.31
姓名 崔蕾(Lei Cu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21世紀市場化語境下戲曲的困頓與重新定位——以京滬寧京劇與崑曲中探索案例為研究對象
相關論文
★ 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 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
★ 當代台灣京劇青年之生涯意識★ 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
★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
★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
★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 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全文檔遺失)
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資訊系統組 TEL:(03)422-7151轉57422,或E-mail聯絡
摘要(中) 中國戲曲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值得驕傲的篇章之一,但隨著上世紀末市場經濟的浪潮襲來,大眾傳播方式的迅速發展與普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引發的文化娛樂傾向、審美趣味、審美習慣的變化等,令長期忽略商品屬性的戲曲藝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觀眾紛紛離開劇場、遠離戲曲,演出市場急劇萎縮。
進入到21世紀,面對新興的觀眾階層及其觀劇心理的多維變化,傳統戲曲藝術也開始根據當下觀眾的審美心理變化進行自身調整,希望在按照市場規律下進行編導、創演的戲曲演出,能夠重新吸引新老觀眾進入劇場,在激烈的文娛產業市場競爭中拓展出自己獨特的影響力,藉此來擺脫市場化語境下的戲曲生存危機。
本文主要以21世紀以來,京崑劇團直面市場化語境中的困境,而重新進行定位的較為成功案例為參考,其中包括北京京劇院、江蘇省崑劇院、張軍崑曲藝術中心、王珮瑜個人工作室,對這四個不同體制類型的進行重點分析,以求從中得到一定成功經驗對其它劇種、劇團起到參考、引導作用。也同時在分析中看到成功案例所存在的不足,起到警醒作用。
摘要(英) The Chinese opera has constantly been one of the proudest chapt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is chapter, the opera , is facing with the danger which it has never met. The audience has been being away from the theatre and the operas. The theatre market has been shrinking sharply. This occurrence of the danger is not only caused by the Chinese opera having no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rash of the marketing economy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which makes the mass media develop and popularized sharply.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life style is being changed and the life pace is being accelerated, with which the change of the trend of the culture and the entertainment, as well as the interests and the habits of the aesthetic is following.
Until the 21th century, facing with the new strata of the audience and their multi- dimensional opera watching mentality, the traditional opera art has been also starting to adjust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mentality and the aesthetic of the audience, hoping that the opera shows created, directed and showed under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arketing economy could again attract the new and the old audience and deepen its own special effect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f th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so as to keep away from the existence crisis in the marketing trend.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ase where the Pecking Opera and the Kun Opera troupe has been directly fac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and successfully relocating their position in the marketing econom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z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ur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the Pecking Opera Troupe of Beijing, the Kun Opera Troupe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ZhangJun Kun Opera Art Center and the Wang Peiyu personal Studio, so as to seek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helping to guide the other kinds of the operas and the opera troup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successful case could warn the other opera troupes.
關鍵字(中) ★ 市場化
★ 改革
★ 年輕觀眾
★ 創新
關鍵字(英) ★ marketization
★ reform
★ young audience
★ creative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意義 1
1、 戲曲藝術的商品屬性 1
2、 戲曲市場的組成 3
3、 戲曲史上的商業化道路 5
4、 新時期多面夾擊的困境 7
5、 21世紀的機遇與努力 9
二、 相關研究綜述與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北京京劇院的內部體制改革 18
一、北京京劇院的前期院內制度調整 18
1、 最初的小型試點改革 18
2、制度的整體佈局調整 19
二、新世紀的「品牌、人才、經營」發展戰略 21
1、「賀歲京劇」強勢登場 21
2、「小劇場京劇」並駕齊驅 23
三、新院長的「新思維」 32
1、「項目制」的落地成活帶來明顯收益 32
2、「京劇合夥人」制的進擊探索 34
第三章 江蘇省崑劇院的改制轉企 38
一、 組織框架的重構走出第一步 38
二、 以市場為目標的新型運作 41
1、《1699·桃花扇》的市場化探索 41
2、多方位擴展省崑影響力 44
3、江蘇省崑的多方位宣傳策略 48
第四章 藝術家個人工作室及院?的興起 54
一、 張軍崑曲藝術中心 54
1、張軍與他的市場意識 54
2、實景園林版《牡丹亭》的上演 58
3、 混搭的「水磨新調」 崑曲音樂會 62
二、 王珮瑜創新推廣京劇新形式 65
1、王珮瑜的兩次市場之路 65
2、「瑜音社」的跨界融合 70
三、 藝術家個人工作室小結 73
第五章 結語與啟示 77
參考文獻 82
參考文獻 專著與論文:
丁羅男:《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文匯出版社,1999年版)。
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江蘇省演藝集團編:《1699·桃花扇:中國傳奇巔峰》,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吳保和:《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版。
宋波:《崑曲的傳播流布》,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李婭菲:《「都市的舞台「與」舞台的都市「——中國大陸先鋒戲劇與城市文化關係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版。
周斌:《中國電影、電視劇、話劇發展研究報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張荔:《20世紀80年代中國戲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朝倉裕:《狼與森林的教科書》,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17年版
畢嵐:《論市場語境下戲劇的生存》,2004年武漢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
陳從周:《園林清議》之<園林美與崑曲美>,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
路海波:《90年代中國戲劇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路海波:《戲劇管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劉慶:《論李漁家班的演劇之路》,2002年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期刊及單篇論文:
丁楊:<北京京劇院:打造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中國文化報》,2014年9月10日。
尤潔:<園林實景版崑曲<牡丹亭>:演繹跨界行銷大戲>,《中國文化報》,2010年8月11日。
王玉珍:<在改革進程中與時俱進,在市場競爭中搶佔鰲頭>,《中國戲劇》2005年第7期。
王居蔚:<廣播,融媒體時代受眾的「新寵」>,《中國廣播》,2016年7月。
王耕耘:<傳統崑劇院團的新時代生存與發展——以江蘇省崑劇院為例>,2011年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生學位論文。
王新榮:<「京劇合夥人」探索藝術與市場雙贏>,《北京晚報》2015年05月18日。
王瑜明:<王珮瑜想做傳統藝術最時尚的演繹者>,《新民晚報》,2010年6月13日。
王曉風、李雪:<北京京劇院改機制出效益>,《中國文化報》,2012年12月11日。
成長:<北京京劇院的新思維:把京劇做到戲迷圈以外去>,《中國文化報》,2017年8月30日。
朱光:<「瑜音社」為戲曲找到新生命力>,《新民晚報》,2016年3月5日。
李恩傑:<北京京劇院:以項目制為突破口深化改革>,《中國文化報》,2014年5月6日。
李崢:<張軍「水磨新調」獲師肯定>,《解放日報》,2012年1月4日。
李崢:<張軍崑曲藝術中心三年藝術探索「水磨新調」更堪聽>,《解放日報》,2012年6月26日。
李慷:<建立戲劇藝術的商品經營體制>,《四川戲劇》,1989年第1期。
李慧生:<改革是京劇藝術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關於北京京劇院的改革>,《中國戲劇》,1992年1月。
李潔非:<死與美——對古典戲曲命運的理性認識>,《上海戲劇》1993年第1期。
汪秋萍:<試水市場,崑曲邁出裊娜舞步>,《新華日報》,2009年4月21日。
肖林:<精華版<牡丹亭>開啟「高鐵崑曲」>,《金陵晚報》,2011年4月9日。
周宛鹿、莊元:<崑曲邂逅波場合成3D聲音技術的音韻幻化——淺析張軍崑曲水磨新調3D全息音樂會>,《演藝科技》,2014年第7期。
周舒藝:<我想讓崑曲鮮亮地活著>,《人民日報》,2017年4月1日,人物版。
林葉青:<從朱買臣休妻到<馬前潑水>>,《藝術百家》2005年第6期。
侯建娜,楊海紅,李仙?:<旅遊演藝產品中地域文化元素開發的思考——以<印象劉三姐>為例>,《旅遊論壇》,2010年第3期。
施晨露:<王珮瑜清音會用上「彈幕」,除了好白相還有啥名堂>,《上海觀察》,2016年4月9日。
柯軍,帥偉:<崑曲藉助現代媒介傳播的策略——江蘇省崑劇院院長柯軍訪談錄>,《藝術學界》,2011年12月。
常曉華:<戲劇進入市場的困頓——也談戲劇不可能完全進入市場>,《戲劇文學》,1993年第12期。
張燕鷹(整理):<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研討會綜述>,《戲曲藝術》,2000年第4期。
張燕鷹:<眾口評說<閻惜嬌>>,《戲曲藝術》,2003年第2期。
張艷:<桃花扇滬上天價演出 借文藝來社交>,《揚子晚報》2008年4月9日。
曹林:<當戲曲藝術面對市場經濟>,《戲曲藝術》,2003年第1期。
章培,王文章:<劇團體制改革是開創戲曲工作新局面的關鍵>,《戲劇報》,1983年1月。
郭縛瀾:<戲劇的商品屬性>,《當代藝術》1993年第2期。
陳玫:<論戲劇的商品屬性>,《福建藝術》,2003年第4期。
陳曦:<江蘇省崑劇院票房火爆的背後——個人專場成金字招牌>,《金陵晚報》,2014年6月21日。
楊帆:<用裊娜台步闖市場—從<1699·桃花扇>看崑曲的市場探索>,《蘇州日報》,2009年6月21日。
廖翊:<余光中妙解<桃花扇>,?孔尚任這支筆了不起>,《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2月9日。
蔡尚偉、劉銳:<新中國文化經濟及文化產業政策的演變>,《思想戰線》,2010年第1期 第36卷 。
鄭飛:<文化體制改革讓戲曲舞台更寬廣——訪南京市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9月7日。
謝柏梁:<當代「小劇場戲曲」的發生與發展——中國實驗性戲曲譜系之梳理>,《戲劇》,2015年第2期。
羅小敷:<京劇坤生王珮瑜的「另類青春」>,《南都周刊》,2010年4月。
<江蘇省崑劇院舉辦為期三年的全球公益專場演出>,《東方早報》,2008年3月7日。
<專家盤點「劉羅鍋」——賀歲京劇連臺本戲<宰相劉羅鍋>研討會綜述>,《中國文化報》,2002年3月5日,003版。
<張軍:傳承600年 崑曲藝術的記憶與未來>,《金融街傳聞》,2011年9月。

網絡資料(最後登錄時間均為2018年7月6日):
《「戲裡戲外、瑜音繞樑」——王珮瑜京劇清音會》,鳳凰網娛樂,2013年3月19日,http:/ent.ifeng.com/live/news/xiqu/xiqu_2013_03/19/23261087_0.shtml。
《<桃花扇>香港演出 售站票爭睹中國傳奇》,新浪娛樂,http://ent.sina.com.cn/j/p/2007-03-01/12121463435.html。
《實景園林版崑曲<牡丹亭>成功完成百場演出》,鳳凰網娛樂,2012年9月26日。http://ent.ifeng.com/live/news/xiqu/xiqu_2012_09/26/17906237_0.shtml。
2011年2月28日中央外宣辦舉行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新聞發佈會上,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的發言,轉引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95111/95113/15912534.html。
王珮瑜微信公眾號:瑜音社。
北京京劇院,微信公眾號:北京京劇院。
北京京劇院官方網站,http://www.bjo.com.cn。
石小梅微信公眾號:石小梅崑曲工作室。
江蘇省崑劇院,微信公眾號:環球崑曲在線。
江蘇省演藝集團官方網站,http://www.jsyanyi.cn。
張力韻:《張軍「水磨新調」首用3D全息技術 感受獨一無二聽覺體驗》,東方網,2013年10月21日,http://news.163.com/13/1021/21/9BO7H2JR00014AEE.html。
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官方網站,http://zhangjunonline.com。
張軍微信公眾號:我是小生。
《十年堅持鑄輝煌,省崑個人專場成就品牌效應》,大蘇網,2014年6月20日,http://js.qq.com/a/20140620/064793.htm。
《<春江花月夜>引爆「張軍現象」新編崑曲推動戲曲傳承》,東方網報道,2015年6月30日,http://news.163.com/15/0630/21/ATCUPO5Q00014AEE.html。
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年1月31日。
指導教授 李元皓 審核日期 2018-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