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18.216.121.55
姓名 尤芊甯(Qian-Ning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正念教育在台灣一間國小高年級班級實踐之研究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 in Education in a Taiwan Schoo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相關論文
★ 析論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差異★ 教育曠野藝類大學:游牧式學習的未來高等教育想像
★ 成為老師,與棒球班一同前行:一名地球科學領域教師之自我敘說研究★ 走一條自然之道––道禾實驗學校工坊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蘊意
★ 走一條自然之道––道禾實驗學校工坊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蘊意★ 從「留白」中萌芽的自主學習──以新竹縣道禾實驗學校為例
★ 一行禪師正念教育思想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念教育實踐在教室當中之運作方式,以及學生在學習、成長階段是否因為正念教育而幫助其自我轉化、改變。本研究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緒論部分,陳述現在社會變遷快速及社會教育體制轉變中,學生心靈上的轉化更應該被重視,而正念的覺察能力正是其改變的開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根據正念之相關文獻進行蒐集、整理;第三章為研究方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台中市某國民小學作為田野現場,並以觀察法、深度訪談法及文件分析法作為田野資料分析之工具。第四章則針對教師在課室教學所安排之正念相關活動進行論述,這些正念活動中,有些為例行性的有些則是機會教育,例行性正念覺察活動如:課前三分鐘之靜坐覺察、每日聯絡簿覺察實踐心得分享;機會教育的覺察活動則為:魔術方塊學覺察、喝水學覺察、看電影學習正念相關概念等等,可以發現這些正念覺察活動對於學生在情緒、行為表現及學業上皆有幫助,並能讓其身心靈多了互相連結的機會。
第五章為結論,希望讓孩子藉由例行性或是機會教育下的正念覺察練習,發現自己本身即具有的能力—正念,並有機會實踐在其日常生活當中,達到對自我探索、自我了解、接納自己、安頓自己的內在以及形塑自我品格之發展。
摘要(英)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 in education by looking at it’s effect 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growth, as well as investigating if mindfulness in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change and grow as citizens.
The present paper is split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focuses upon explaining the changes in society and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hich lead to the importance of mindfulness in students, as well as showing how a positive attitude can create positive change.
The second section looks into literature review of mindfulness. The third and forth section explains the details of experiment. Students of a certa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were observed and interviewed for their mindfulness activities.
Teachers of this course use mindfulness activities, some routine while others opportunistic, to help students grow. Examples of routine activities are three-minute meditation before class and sharing of daily reflections. While opportunistic activities consist of observation of a Rubik’s Cube and the effects of drinking water, or watching videos about mindfulnes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 mindfulness in education has the ability to help student′s emotional control and behavior, academics, and allow students a chance to better connect with their inner self.
In conclusion, it is shown that by giving students a chance to practice mindfulness, students will then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more aware and mindful, which allows them to apply it to daily life. This may be through individual inquiry, discovery, acceptance, and harmony developing their character.
關鍵字(中) ★ 正念
★ 正念教育
★ 覺察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正念之重要性 9
第二節 何謂正念 13
第三節  正念療法 20
第四節  國內正念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4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7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4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五節 研究之信度與效度 5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8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9
第四章 正念教育在一課室中之實踐 61
第一節 本研究班級與教師之簡介 61
第二節 課堂正念覺察活動 72
第三節  學生聯絡簿之覺察心得回饋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 122
附錄二 參與學生家長研究同意書 12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怡蓉(譯)(2008)。(原作者:一行禪師)橘子禪。台北市:橡實文化。
方臆涵(2015)。以正念為基礎之認知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外向性行為問題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王文沁(2014)。自我效能與情緒調節之關係—以正念為中介變項。銘傳大學,台北市。
王素敏(2015)。正念瑜伽認知治療對高焦慮大學生正念、焦慮感和幸福感之效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石世明、黃淑錦(譯)(2014)。(原作者:Eline Snel)。像青蛙坐定:給孩童的正念練習。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石世明(譯)(2016)。(原作者:J. M.G. Williams;J. D. Teasdale;Z. V. Segal)。八週正念練習:走出憂鬱與情緒風暴。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江岑(釋淨淳)(2014)。心理助人工作者學習正念療法對其專業成長之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朱素珠(2014)。正念取向幼兒情緒教育課程發展及其對幼兒情緒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某幼兒園為例。玄奘大學,新竹市。
施奕如(譯)(2016)。(原作者:Don Miguel Ruiz, Janet Mills)。自我的幻象之聲:修煉平靜內心的實用指南。台北市:活字文化出版社。
何定照(譯)(2004)。(原作者: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每日禪修手冊。台北市:橡樹林文化。
何信賢(2015)。食禪與正念飲食的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冷蔚(譯)(2012)。(原作者:慧敏法師)停下來,才能看見。台北市:天下遠見。
杜蜀芬(2013)。正念療癒團體效益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金蓉(譯)(2010)。(原作者:Bhante Y. Wimala)澄淨心靈的七堂課:培養正念與專注的力量。台北市:語言工場。
李素芬(2014)。正念即覺察—對於如何回應刺激增加了選擇的自由與空間。諮商輔導,343,6-9。
李書堯(2014)。國中生正念、網路成癮與人際關係-以台中市某國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世萍(2015)。短期正念提升心理素質的效果。國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吳玉菁(2016)。正念課程對幼兒氣質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和君(譯)(2004)。(原作者:一行禪師)。觀照的奇蹟。台北市:橡樹林文化。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引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6/social/26-13.htm。
林柏佑(2014)。實習諮商師的正念、幸福感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鈺傑(2014)。助人者正念實踐歷程中的自我轉化經驗及其在助人行動中之運用。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靜華(譯)(2015)。(原作者:Arianna Huffington)。從容的力量。台北市:平安文化。
林伯彥(2015)。「無惱療法」對思覺失調症個案的臨床療效研究—以正念正知原理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利珊(2015)。心理助人工作者長期實踐正念對其專業成長之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果哲(2016)。台灣教育的另一片天空:20年民間實驗教育的里程碑。台北市:大瑰文化。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編)。質性研究(81-126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郝冰、王西敏、謝維玲、王聖棻、魏婉琪(譯)(2009)。(原作者:Richard Louv)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新北市:野人文化。
姚美華、胡幼慧(2009)。<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胡君梅、黃小萍(譯)(2013)。(原作者:Kabat-Zinn, J)。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新北市: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胡君梅(2013)。學習正念減壓的體驗分享(二)。健康世界,327,70-73。
洪常晟(2014)。家庭作業遵從程度與成效間關聯的探討─以正念減壓團體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侯佩宜(2014)。正念、自我關懷、職場靈性與心理健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姜義勝(2015)。禪修正念對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者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唐子俊、唐慧芳、唐慧娟、黃詩殷、戴谷霖、孫肇玢、李宜珊、陳聿潔(譯)(2007)。憂鬱症的內觀認知治療(MBCT)(原作者:Z. V. Segal;J. M.G. Williams;J. D. Teasdale)。台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02)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錦輝(譯)(2002)。(Editors of Prevention)憂鬱症自我療癒手冊:有效調適負面情緒的飲食、運動、思緒轉換及另類療法。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1)
陳佩鈺(釋宗白)(2010)。諮商心理師參與禪修正念團體的經驗知覺與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德中、溫宗堃(譯)(2013)。(原作者:Kabat-Zinn, J)正念減壓初學者手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陳永宏(2013)。《慈經》與當代正念治療慈心禪之交涉。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慈宇(2013)。正念療法課程參與者經驗、省思與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胡君梅(2012)。正念減壓團體訓練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宛宜(2016)。以正念為基礎的訓練方案對特殊兒家長之親職壓力、焦慮與憂鬱情緒之效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承志(2016)。結合正念理論之舞蹈治療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以虎尾科大正念舞蹈治療團體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郭梵韋(2016)。正念療法的佛教禪修蘊含之研究—以喬.卡巴金與馬克.威廉斯為中心。南華大學,嘉義縣。
莊雅惠、鄧家均(譯)(2005)。(原作者:David Servan-Schreiber)蒸發憂鬱:壓力、焦慮與憂鬱的痊癒之道。新北市:財團法人靈鳶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
張喬復(2009)。覺觀正念與靈性領導對心理資本影響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3版)。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仁和(2013)。正念與心理彈性。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張世傑(2016)。全班都零分:以自我覺察喚醒孩子的學習力。台北市:寶瓶文化。
張世傑(2016年5月3日)。<正念覺察是未來教育的一大主流>。引自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3642。
張國儀(譯)(2016)。(原作者:Joachim de Posada, Ellen Singer)。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台北市:方智出版社。
許祐鵬(2013)。正念瑜珈與慢跑對高中生憂鬱傾向改善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許宏儒(2017)。實驗教育論壇,載於馮朝霖(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182-185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賀昌林(2009)。大學生正念與憂鬱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昭兒(2014)。流轉在正念減壓治療的受苦與自我:一位負傷諮商師的敘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淑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瓊瑩(譯)(2002)。(原作者:Osho)。覺察-品嚐自在合一的佛性滋味。台北市:生命潛能。
黃喻麟(譯)(2010)。(原作者:Dan Millman)。寫在深夜加油站之後—蘇格拉底如是說。台北市:心靈工坊。
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13)。(原作者:Crabtree, B. F. & Miller, W. L.)。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
黃武雄(2013)。學校在窗外。台北市:左岸文化。
黃佑寧(2013)。正念減壓團體於乳癌患者之效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于珊(2015)。中等教師的職場靈性、正念、自我關懷、壓力與健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鳳英(2015)。兒童正念教育。國民教育,55(1)。32-42。
黃詩芸(2015)。青少年版正念量表中文化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瓊瑤(2015)。正念療法學習者靈性成長之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麟淯、呂孟樺(譯)(2016)。(原作者:Dr. Patricia C. Broderick)。老師,帶領我們靜心吧:化解青少年憤怒、憂鬱、焦慮不安,打造正念校園的「L2B學習呼吸課程」。台北市:橡實文化。
雷叔雲(譯)(2008)。(原作者:Kabat-Zinn, J)。當下,繁花盛開。台北市:心靈工坊。
雷叔雲(譯)(2012)。(原作者:Stahl.B., & Goldstein.E)。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正念減壓療法練習手冊。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7)
溫宗堃(2006)。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普門學報,33,9-50。
溫宗堃(2013)。西方正念教育概觀:向融入正念訓練於我國教育邁進。生命教育研究,5(2),145-180。
溫宗堃(2014)。正念幫助學生專注、平靜、放鬆。師友月刊,561,14-17。
溫宗堃、洪佩英、釋常光、王慧姬、陳鏡之(譯)(2016)。(原作者:Donald McCown., Diane Reibel & Marc S. Micozzi)。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給臨床工作者與教育家的實務指引。台北市:法鼓文化。
董淑娟(釋常佼)(2014)。養護中心老人正念應用行動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舒珊(2005)。抗憂鬱氣功療法。新北市:柏室科技藝術。
楊照(2015)。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一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台北市:時報文化。
楊淑貞(2016)。正念藝術治療工作轉化經驗初探以新手諮商師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趙揚媛(2016)。正念減壓法專題學員學習影響之探究-以南華大學生死學所碩專班四位研究生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鄭羽庭(譯)(2008)。(原作者:Leonard Jacobson)。回到當下的旅程—靈性覺醒道路上的清晰引導。台北市:生命潛能。
鄭淑卿(2013)。從正念日記到自我療癒:正念如何帶來治療。南華大學,嘉義縣。
熊秉荃、胡君梅、吳毓瑩(2013年2月23日)。台灣心理治療協會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線上論壇】。引自http://www.tap.org.tw/eletter/mag105/album02.html。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乃誌、林肇賢、王韋婷、梁記雯、涂珮瓊、呂嘉寧、黃君瑜(譯)(2010)。(原作者:J. M.G. Williams;J. D. Teasdale;Z. V. Segal;J. Kabat-Zinn)。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台北市:心靈工坊。
劉智凱(2015)。五蘊之想蘊研究—兼論與當代正念療法的關係。南華大學,嘉義縣。
劉盈苡(2015)。應用正念減壓課程於改善乳癌病人生理、心理及生活品質之成效。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劉姿芬(2016)。大學正念靜坐課程學習成效關鍵因素之分析—以南華大學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佩樺(2013)。頓悟經驗融入正念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國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賴隆彥(譯)(2006)。(原作者:向智尊者)。正念之道《念處經》基礎修心手冊。台北市:橡樹林文化。
盧蕙馨(2004)。<參與觀察>,載於謝臥龍(編)。質性研究(57-80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盧映伃(2013)。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治療團體對大學生焦慮情緒之諮商效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盧諺璋(2014)。正念治療團體對大學生壓力、身心健康及幸福感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薄培琦(2015)。正念運用於宗教教誨之研究:以明德戒治分監收容人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藍梅(2009)。圖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北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顏采如(2014)。正念減壓課程對醫療人員身心健康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龔敬凱(2014)。成年人心理位移、正念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Victor Salva(導演)(2007)。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運動、勵志】。原發行地:獅門娛樂。

二、英文部分
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 Carlson, L., Anderson, N. D., Carmody, J., & Velting, D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Brown, K. W., & Ryan, R. M. (2003). 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822.
Brown, K., Ryan, R., & Creswell, J. (2007). Mindfulnes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vidence for its salutary effects. Psychological nquiry, 18(4) , 211-237.
Carlson, L. E., Speca, M., Faris, P., & Patel, K. D. (2007). One year pre–post intervention follow-up of psychological, immune, endocrine and blood pressure outcome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outpatient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1(8), 1038-1049.
Geschwind, N., Peeters, F., Drukker, M., van Os, J., & Wichers, M. (2011). Mindfulness training increases momentary positive emotions and reward experience in adults vulnerable to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9(5), 618.
Hölzel, B. K., Lazar, S. W., Gard, T., Schuman-Olivier, Z., Vago, D. R., & Ott, U. (2011). How 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ork? Proposing mechanisms of action from a conceptual and neural 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6), 537-559.
Hyland, T. (2011). Mindfulness and learning: Celebrating the affective dimension of education (Vol. 17).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Kabat-Zinn, J. (1990).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 Delacourt.
Kabat-Zinn, J., Chapman, A. & Salmon, P. (1997). Relationship of cognitive and somatic components of anxiety to patient preference for different relaxation techniques. Mind/Body Medicine, 2(3), 101-110.
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 (2), 144-156.
Keng, S. L., Smoski, M. J., & Robins, C. J. (2011). Effects of mindfulnes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6), 1041-1056. doi:10.1016/j.cpr.2011.04.006
Ledesma, D., & Kumano, H. (2009).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nd cancer: A meta-analysis. Psycho-Oncology, 18(6), 571-579.
Miller, J. J., Fletcher, K., & Kabat-Zinn, J. (1995). Three-year follow-up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mindfulness meditation-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17(3), 192-200.
Mingyur, Y., Swanson, E., & Goleman, D. (2008). The Joy of Living: Unlocking the Secret & Science of Happiness. 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
Musial, F., Bussing, A., Heusser, P., Choi, K.-E., & Ostermann, T. (2011).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integrative cancer care: A summary of evidence. Research in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8(4), 192-202.
Parks, G. A., B. K. Anderson, & G. A. Marlatt. (2001). Interpersonal Handbook of Alchol Dependence and Problems. New York: John Wiley.
Segal, Z.V., Teasdale, J. D., &Williams, J. M. G. (2004).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Theoretical Rationale and Empirical Status. In Hayes, S. C., Pollette, V. M., & Linehan, M. M. (Eds.), 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Expanding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radition(pp.45-65). New York:Guilford.
Shapiro, S. L., Schwartz, G. E., & Bonner, G. (1998).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medical and premedical studen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1(6), 581-599.
Siegel, D.J. (2007). The Mindful Brain: Reflection and Attune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Well-Being. New York:W. W. Norton.
Smith, J. E., Richardson, J., Hoffman, C., & Pilkington, K. (2005).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s supportive therapy in cancer care: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2(3), 315-327.
Snel, E., Kabat-Zinn, J., & Roest, M. (2013). Sitting still like a frog: Mindfulness Exercises for Kids (And Their Parents). Boston:Shambhala.
Verni, K.A. (2015). Practical Mindfulness: A Step-by-Step Guide. New York:DK Publishing.
Wax, R. (2016). A Mindfulness Guide for the Frazzled. London:Penguin Life.
指導教授 許宏儒 審核日期 2018-1-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