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8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 、訪客IP:3.17.74.153
姓名 黃龍彬(Long-Bi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新「聞」時代:海上報刊形塑與文人知識領域之重構(1853-1889)
(New “Wen” Era: Shanghai Periodical Press and How It Shape Knowledge of Intellectuals(1853-1889))
相關論文
★ 第二代洋場才子的文化創新:蔡爾康與《字林滬報》研究1882-1888)★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 洋場形象的奠基者:袁祖志研究★ 海上「新」選家:蔡爾康編譯事業研究
★ 臺灣˙東亞˙世界:王韜的《循環日報》視界研究★ 徐念慈的文化啟蒙事業研究
★ 鄒弢(1850-1931)研究——才子、通人與酒丐★ 民初上海婦女報刊的「自由戀愛」觀念研究(1915-1925)
★ 十九世紀「江南/海上」美人圖/詠研究 ——才子、女性及文化市場脈絡★ 追憶與重建—— 論《申報》館第一份文藝期刊 《瀛寰瑣紀》的文化復興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立基「海上」這片溝通世界的開放場域,循晚清前期新式報刊的新「聞」發展軌跡,呈現中國社會現代轉型變化中的關鍵性影響。首先,聚焦1850年代最早進入港、滬兩地開闢聞見視野的兩份代表刊物《遐邇貫珍》、《六合叢談》,討論倫敦會傳教士運用刊物傳播的新知內容,以及參與其中的秉筆華士 ,跟隨傳教士吸收學習,轉化出獨自的創見與反思。他們的一致努力,是晚清開展知識現代化的關鍵起點。其次,將焦點往後移到清朝逐步平定內亂、開啟洋務改革道路的1860年代,鎖定當時上海傳教士與洋商合作之第一份華文報紙《上海新報》,分析其走向市場建立威望,積極扮演開通大眾知識、認識國際新秩序的引導角色。第三,沿著1860至1870年代清朝進入同治中興的文化重建語境,選取申報館旗下,由海上文人主持編輯的首份綜合文藝期刊系列《瀛寰瑣紀》、《四溟瑣紀》、《寰宇瑣紀》,探究報刊在地深化、拓植帶來的新面向。最後,持續以上海申報館為討論重點,進一步擴大延伸到1880年代畫報問世的成熟報刊環境,討論報刊連載的前人筆記掌故(章鳴鶴《谷水舊聞》、章有豫《一瓢集》)、時人海外遊記(李圭《環遊地球新錄》、袁祖志《談瀛錄》)、當代「通人」的生平遊歷回憶錄(王韜《漫遊隨錄圖記》),追蹤這條「聞」脈往內/古、往外/今的延伸、衍化情形。
摘要(英) This study set focus at Late Qing Dynasty and explor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periodical press; while closely examining the contents (“Wen”) in periodicals, also observing how modernization had widely influenced and changed China society.
  Starting by looking into Chinese Serial and Shanghae Serial—— significant periodicals in both Hong Kong and Shanghai during 1850-an, known with broadcasting extraordinary views to readers——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ublished and delivered informative news and knowledge through periodicals, while Chinese intellectuals(Bingbihuashi) had taken chance to work and learn with the missionary, then generated his own perceptions and reflections. The collaboration and achievement between missionar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s marked the key point of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Modernization in Late Qing.
  Then, the focus moving to 1860-an when the Qing Government suppressed the insurrection and started Western Affairs Movement. Through the first Chinese newspaper, Shanghai Xinbao, a marriage of Shanghai Missionary with Western Businessmen, analyzing the Shanghai Xinbao’s mass popularity and the reputation it build up; Shanghai Xinba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channeling knowledge to the public and guiding public to recognize the international new order.
  Thirdly, following 1860-an to 1870-an, T′ung-Chih Restoration had led to the rebuilding of cultural context. During this time, Shun Pao Office (Shunpaoguan) published first integrated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Yinghuan SuoJi, Siming Suoji, Huanyu Suoji; a group of Shanghai intellectuals manned the editorial. This chapter will explore the effort on localizing the periodicals, and discuss influences of the periodicals to the society.
  Lastly, the study will further explore a few other publications from the Shun Pao Office. When pictorial emerged in 1880-an, it showed that periodicals had become more mature with publishing more variety of contents; these contents had been published in serial, included: historical icon’s notes and anecdotes (Zhang Min He’s Gushuei Jiouwun, Zhang You Yu‘s Yipiao Ji); celebrity foreign travelog (Li Gui’s Huanyoudiciou Sinlu, Yuan Zhu Chih’s Tanyinlu); lifetime-journey-memoir of modern knowledgeable and prominent figure (Wang Tao‘s Manyousuilu Tuji)—— by studying the ancient China/local anecdotes with modern world/foreign travelog shown in above said periodicals, tracing the extension and evolution of “Wen”.
關鍵字(中) ★ 海上
★ 海上知識社群
★ 近代報刊
★ 新「聞」時代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6
一、海上文人群體的概念界定……………………….………………7
二、近代報刊文學與文化研究….……………………………………9
三、晚清海外遊記與域外想像………………………………...……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5
第二章 豫聞授知:倫敦會宗教月刊與秉筆華士的知識會通………......…21
第一節 世界地理:東亞秩序的轉變先兆……………………………25
一、《地理全志》的地質學傳播……...………………………………26
二、《遐邇貫珍》繪製的〈東西半球圖〉……………………………28
三、琉球風土志:〈琉球雜記述畧〉的改寫刪削及刊載…….………32
第二節 天文曆法:現代時間觀念的接軌……………………………42
一、稽古的「神話時間」……………………………………………42
二、通用的「世界時間」……………………………………………46
三、溯古省今:中西曆法的比較與反思……………………………49
第三節 人體醫學:解剖透視的身體觀……...…………………………52
一、《全體新論》的翻刻流行…….…………………..………………54
二、《遐邇貫珍》連載版:血液循環系統的圖文增補……….………58
三、體微思革:從解剖知識到考試制度的交流啟發………………64
小 結………………………………….…………………………………69
第三章 開通聞問:字林洋行新聞紙與大眾傳媒視野的形成……………71
第一節 報紙媒介與新聞觀念…………………………………………73
一、立威闢謠:報紙合法地位的建立……….………………………74
二、「先聞」與「共聞」:現代新聞觀念的萌芽………………………80
第二節 圖說專欄與格致問答的科學啟蒙……………………………83
一、輪船科技的圖說引介…………………………...………………85
二、科學實證的問答切磋………...…………………………………93
第三節 普法戰爭與世界秩序的新認識……………………………102
一、《萬國公法》的國際規則參照……….…………………………103
二、王韜的普法戰局論說……….................................................…109
小 結………………………………….………………………………120
第四章 尊聞復興:申報館文藝期刊與同治中興的文化重建……………123
第一節 博搜廣採的域外奇觀………………………………………128
一、從國際局勢到海外奇談的新聞選摘…….………………..…..130
二、《昕夕閒談》與《江戶繁昌記》的異國風情……….…..……141
(一)《昕夕閒談》的西俗譯註.……..…………………………141
(二)《江戶繁昌記》與日本澡堂文化…………...……………147
第二節 節烈忠義者的紀念表彰……………………………………153
一、爭取旌恤…….…………………………………………………155
二、事蹟發微……………………………………..……….…..……159
三、徵題悼念……………………………………..……….…..……163
小 結………………………………….………………………………169
第五章 舊見新聞:海上/海外視域的在地深化與衍異……………….…177
第一節 《谷水舊聞》、《一瓢集》與松江人文溯源──以章耒世家為中
心………………………………………………………...……179
一、同光年間松江方志的重修風潮…………….…………………180
二、章耒世家與松江淵源………………………..……….…..……185
三、典型夙昔:章家遺範與太平天國亂後的文教復興…………190
第二節 越洋連線:海外遊記連載的書寫演變………………………195
一、環球報導計畫:李圭〈東行日記〉………….…………………196
(一)李圭的《申報》詩作投稿:1872-1875 年……….…199
(二)「環球」遊蹤與申報館的文化商機……………….…202
二、新聞人物採訪與現代時空感知:袁祖志〈海外吟〉…………207
(一)越洋採訪的唱和詩……………………………..….…216
(二)異域同天的懷人詩………………………..……….…220
第三節 王韜《漫游隨錄圖記》與旅英見聞的視野變遷……………222
一、代筆述遊的聞見起點……………………….…………………227
二、圖像遊歷的聞見擴充………………………..……….…..……233
小 結…………………………………………………………………247
附錄一 《谷水舊聞》、《一瓢集》連載內容整理表…………………………249
第六章 結論………………………………………………………………281
徵引文獻……………………………………………………………………...287
參考文獻 一、報刊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Early Chinese Periodicals Online」電子資料庫。
《特選撮要每月紀傳》,「Early Chinese Periodicals Online」電子資料庫。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影印。
《遐邇貫珍》,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年影印。
《六合叢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影印。
《上海新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90 年影印。
《教會新報》,臺北:華文書局,1968 年影印。
《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1968 年影印。
《申報》,「愛如生《申報》」電子資料庫。
《中西聞見錄》,北京:施醫院,1872-1876 年。
《瀛寰瑣紀》,上海:申報館,1872-1875 年。
《四溟瑣紀》,上海:申報館,1875-1876 年。
《寰宇瑣紀》,上海:申報館,1876-1877 年。
《格致彙編》,上海:格致書院,1876-1878 年;1880-1882 年;1890-1892 年。
《點石齋畫報》,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年。
The North-China Herald(《北華捷報》),「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 英文近現代中國報紙庫」電子資料庫。
二、晚清暨民國編修方志
[清]汪坤厚修,張雲望纂:《婁縣續志》,光緒丁丑年(1879)編。
[清]沈星標修,秦有鍠纂:《京山縣志》,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
[清]金福曾修,張文虎纂:《光緒南匯縣志》,民國十六年(1927)重印本。
[清]封作梅補輯,封文權續補,姜漢椿、姜養浩標點:《張澤志》,收入《上海鄉鎮舊志叢書》整理出版委員會編《上海鄉鎮舊志叢書》第 9 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年。
[清]章耒初稿,徐復熙增纂,姜漢椿、王毅標點:《張澤志稿》,收入《上海鄉鎮舊志叢書》整理出版委員會編《上海鄉鎮舊志叢書》第 9 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年。
[清]陳方瀛修,俞樾纂:《川沙廳志》,光緒五年己卯(1879)秋九月栞成。
[清]陳其元修,熊其英纂:《重修青浦縣志》,光緒己卯(1879)鐫尊經閣藏版。
[清]博潤修,姚光發纂:《松江府續志》,甲申(1884)二月梓於郡齋。
[清]楊開第修,姚光發纂:《重修華亭縣志》,光緒四年(1878)九月開鋟;五年(1879)十二月工竣。
[清]齊德五修,黃楷盛纂:《湘鄉縣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清]應寶時修,俞樾纂:《同治上海縣志》,同治歲次辛未(1871)刊于吳門臬署。
[清]韓佩金修,張文虎纂:《重修奉賢縣志》,光緒四年(1878)季秋志書局開雕。
[清]龔寶琦修,黃厚本纂:《重修金山縣志》,光緒四年(1878)戊寅孟春開琱。
范鍾湘修,黄世祚纂:《嘉定縣續志》,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
三、傳統文獻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明]程大位著,梅榮照、李兆華校釋:《算法統宗校釋》,臺北:九章出版社,1990 年。
[清]康熙御製,王全等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店,1979 年。
[清]王大海:《海島逸誌》,嘉慶丙寅(1806)年樟園藏板。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 年。
[清]王韜:《海陬冶遊錄》,戊寅(1878)季夏印於睂珠小盦。
[清]王韜:《甕牖餘談》,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
[清]王韜:《韜園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年。
[清]王韜:《蘅華館詩錄》,庚寅(1890)春仲遯叟校刊。
[清]王韜著,王稼句點校:《漫游隨錄圖記》,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年。
[清]王韜:《漫游隨錄圖記》,國家圖書館藏點石齋本。
[清]王韜著,田曉春輯校:《王韜日記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年。
[清]王韜著,沈恆春、楊其民標點:《瀛壖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清]王韜著,張宗良口譯:《普法戰紀》,香港:中華印務總局,1873 年。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
[清]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 年。
[清]江蘇忠義局編:《昭忠錄》,蘇州:忠義局,1872 年。
[清]江蘇忠義局編:《昭忠錄前編補遺》,蘇州:忠義局,1874 年。
[清]江蘇忠義局編:《昭忠錄補遺再續》,蘇州:忠義局,1875 年。
[清]何桂笙:《劫火紀焚》,收入文清閣編《稀見清人別集百種》第 23 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年。
[清]余治:《尊小學齋集》,光緒癸未(1883)孟秋古吳淂見齋刊。
[清]吳友如繪:《申江勝景圖》,揚州:廣陵書社,2008 年。
[清]吳汝綸輯:《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蓮池書社鉛印本。
[清]李圭:《環游地球新錄》,清光緒四年(1878)刊本。
[清]俞樾:《春在堂襍文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倉山舊主編修(袁祖志):《重修滬游雜記》,光緒十三年(1887)仲秋之月印。
[清]孫鋐纂:《孔宅志》,揚州:廣陵書社,2004 年。
[清]浙江採訪忠義局編:《浙江忠義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 61 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 年。
[清]袁祖志:《談瀛錄》,上海:同文書局,1884 年。
[清]張文虎:《舒蓺室雜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 1535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張福僖:《光論》,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清]張豫章敕編:《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明詩》,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武英殿刊本。
[清]章有謨:《景船齋雜記》,上海:申報館,1879 年。
[清]章鳴鶴著,范棫士校:《谷水舊聞》,收入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明清松江稀見文獻叢刊》第 1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清]許起:《珊瑚舌雕談初筆》,光緒乙酉(1885)仲夏弢園老民校印。
[清]陳瑞珍彙纂:《湖北節義錄》,湖北:崇文書局,1870 年。
[清]陸次雲:《八紘譯史》,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 97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清]陸次雲:《譯史紀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 97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清]湖南褒忠局編:《湖南褒忠錄初槀》,同治十二年(1873)用活字印行。
[清]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光緒五年(1879)季冬天南遯窟活字版印行。
[清]葛元煦:《滬游雜記》,上海:嘯園書局,1876 年。
[清]裴蔭森:〈湖南褒忠錄初藳序〉,《湖南褒忠錄初藳》,同治十二年(1873)用活字印行。
[清]趙烈文:《能靜居日記》,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
[清]蔣敦復:《嘯古堂文集》,上海:上海道署,1868 年。
[清]蔣敦復:《嘯古堂詩集》,上海:淞隱廬,1885 年。
〔清〕蔣廷錫、陳夢雷等輯:《古今圖書集成》第 205 冊,上海:中華書局,1934 年。
[清]錢氏(錢蓮溪):《琉球實錄》,收入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 10 帙,臺北:學生書局,1976 年。
[清]縷馨僊史(蔡爾康)手輯,毘陵璞卿氏校:《申報館書目》,上海:申報館,1877年。
[清]縷馨僊史(蔡爾康)手輯,毘陵璞卿氏校:《申報館書目續集》,上海:申報館,1879 年。
[清]謝家福:《鄧尉探梅詩》,清光緒丙申(1896)年刊本。
[清]謝家福等輯:《五畝園小志》,收入鄭曉霞、張智主編《中國園林名勝志叢刊》第30 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年。
[清]謝家福著,蘇州博物館編:《謝家福日記:外一種》,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年。
[清]魏源:《海國圖志》,光緒二年(1876)平慶涇固道署重刊百卷本。
[比]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坤輿圖說》,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 97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美]丁韙良(W. A. P. Martin):《萬國公法》,北京:崇實館,1864 年。
[美]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大美聯邦志畧》,上海:墨海書館,1861。
[美]衛斐列著(Frederick Wells Williams),顧鈞、江莉譯:《衛三畏生平及書信── 一位美國來華傳教士的心路歷程》(The Life and Letters of Samuel Wells Williams),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英]泰西合信(Benjamin Hobson)氏注:《全體新論》,收入潘仕成輯《海山仙館叢書第十六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英]合信(Benjamin Hobson):《全體新論》,廣州:惠愛醫館,1851 年。
[英]西國醫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氏著,南海陳修堂同撰:《全體新論》,廣州:惠愛醫館,1851 年,1853 年二版。
[英]英國醫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氏著,南海陳修堂同撰:《全體新論》,廣州:惠愛醫館,1851 年,1858 年三版。
[英]英國醫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氏著,江甯管茂材同撰:《西醫略論》,上海:仁濟醫館,1857 年。
[英]英國醫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氏著,江甯管茂材同撰:《婦嬰新說》,上海:仁濟醫館,1858 年。
[英]英國醫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氏著,江甯管茂材同撰:《內科新說》,上海:仁濟醫館,1858 年。
[英]艾約瑟(Joseph Edkins):《中西通書》,上海:墨海書館,1854 年。
[英]艾約瑟(Joseph Edkins):《中西通書》,上海:墨海書館,1858 年。
[英]尚德(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纂:《東西史記和合》,英華書院,道光九年(1829)孟春新鐫。
[英]尚德(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纂:《神天之十條誡註明》,出版年份未詳。
[英]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中西通書》,上海:墨海書館,1859 年。
[英]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中西通書》,上海:墨海書館,1860 年。
[英]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著,趙康英譯,顧鈞審校:《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名錄》(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年。
[英]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地理便童畧傳》,出版年份未詳。
[英]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輯譯:《地理全志》(上編),上海:墨海書館,1853年。
[英]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輯譯:《地理全志》(下編),上海:墨海書館,1854年。
[葡]瑪吉士(José Martinho Marques):《新釋地理備攷》,收入潘仕成輯《海山仙館叢書 第十六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影印。
《新譯.和合聖經》,臺北:環球聖經公會,2008 年。
四、近人專著
上海通社編:《舊上海史料匯編》(上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編:《晚清國家與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
尹德翔:《晚清海外竹枝詞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年。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傳播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年。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2007 年。
王敏:《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上海:上海辭書,2008 年。
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年。
王曉秋、楊紀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 一八八七年海外遊歷使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年。
成曉軍:《曾國藩的幕僚們》,上海:東方出版社,2000 年。
吳義雄:《在華英文報刊與近代早期的中西關係》,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吳藕汀、吳小汀編:《中國歷代詞調名辭典(新編本)》,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5年。
呂文翠:《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 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一八四九-一九○八》,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 年。
巫仁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 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 年。
李建民:《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臺北:東大,2011 年。
李國祈:《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6 年。
李焱勝著:《中國報刊圖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94
李瑞騰編:《王汎森: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桃園:中央大學,2020 年。
李經緯主編:《中外醫學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李禮:《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3 年。
沈國威編著:《六合叢談: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辛元歐:《中國近代船舶工業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花宏艷:《《申報》刊載舊體詩研究:1872-1949》,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年。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年。
姚公鶴著,惲樹珏校:《上海閒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2003 年。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大:臺大出版中心,2017 年。
唐宏峰:《旅行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旅行敘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唐宏峰:《透明:中國視覺現代性(1872-1911)》,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 年。
夏曉虹著,呂文翠編:《晚清報刊、性別與文化轉型:夏曉虹選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孫占元:《左宗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徐川:《日本幕末儒者與江戶生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
徐俠:《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年。
徐載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淸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華藝學術,2012 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華藝學術,2012 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新北:華藝學術,2012 年。
馬光仁:《上海新聞史(1850-1949)修訂版》,上海:復旦大學,2014 年。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
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化的發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年。
張立真:《曾紀澤本傳》,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張治:《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
張後銓主編:《招商局史(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年。
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繫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梁元生:《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 年。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年。
郭廷以編定,尹仲容創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
郭德焱:《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郭雙林:《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 年。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一八四○-一九四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陳室如:《晚清海外遊記的物質文化》,臺北:里仁書局,2014 年。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書店,1997 年。
湛曉白:《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國的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年。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
馮天瑜:《『千歲丸』上海行:日本一八六二年的中國觀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年。
楊自強:《李善蘭: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臺北:新銳文創,2017 年。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學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年。
楊國強:《衰世與西法:晚清中國的舊邦新命和社會脫榫(增訂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年。
葉曉青著,夏曉虹編:《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
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年。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 1815 至 1900 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年。
鄔國義編注:《昕夕閒談:校註與資料匯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年。
廖宗麟:《中法戰爭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熊月之主編:《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蒯世勳:《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重印。
趙曉蘭、吳潮:《傳教士中文報刊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年。
劉士永、王文基主編:《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 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4年。
鄭清茂:《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新北:聯經出版社,2022 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 年。
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年。
謝國興、陳宗仁編:《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 年。
謝國興、陳宗仁編:《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年。
鍾叔河:《走向世界: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顏健富:《穿梭黑暗大陸:晚清文人對於非洲探險文本的譯介與想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2 年。
顏瑞芳:《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 年。
蘇精:《西醫來華十記》,臺北:元華文創,2019 年。
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年。
蘇精:《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年。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 年。
[日]小濱正子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年。
[日]中野明著,楊家昌譯:《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臺北:創意市集出版,2019 年。
[日]井上勝生著,周保雄譯:《幕末與維新》,香港:中和出版,2015 年。
[日]矢部信太郎編:《近代名士之面影》第 1 集,東京:竹帛社,1914 年。
[日]松浦章、內田慶市、沈國威編著:《遐邇貫珍──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年。
[美]丁韙良(W. A. P. Martin)著,沈弘、惲文捷譯:《花甲記憶──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 A Cycle of Cathay or China, 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s),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美]田曉菲(Xiaofei Tian):《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年。
[美]白瑞華(Roswell Sessoms Britton)著,蘇世軍譯:《中國近代報刊史》(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00-1912.),北京:中央編譯局,2013 年。
[美]芮瑪麗(Mary Clalaugh Wright)著,房德鄰等譯,劉北成校:《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美]柯文(Paul A.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美]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蕭琪、蔡松穎譯:《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台北:蔚成書版社,2020 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年。
[英]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張春柏、陸乃聖主譯:《霸權興衰史:1500 至2000 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臺北:五南,2020 年。
[英]約翰.哈勒戴(John Holliday)著,顧華德譯:《航向中國:英國傳教士麥都思與中西文化交流》(Missoin to China: How an Englishman Brought the West to the Orient),臺北:宇宙光,2019 年。
[英]若伊.波特(Roy Power)著,王道還譯:《醫學簡史》(Blood and Guts: 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臺北:商周出版,2005年。
[新加坡]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
[葡]裘昔司(C. A. Montalto de Jesus)著,孫川華譯,吳健熙、徐棟良校:《晚清上海史》(Historic Shanghai),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德〕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著,賴芊曄、徐百柯譯:《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 年。
Britton, Roswell Sessoms. 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00-1912. Shanghai et cetera: Kelly and Walsh, limited, 1933.
Cohen, Paul A..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Holliday, John. Missoin to China: How an Englishman Brought the West to the Orient. UK: Amberley Publishing, 2016.
Jesus, C. A. Montalto de. Historic Shanghai. Shanghai: The Shanghai Mercury,1909.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Y: Random House, 1987.
Lyon, David, Rif Winfield. The Sail and Steam Navy List All the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1815-1889.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4.
Lytton, Edward Bulwer Lytton, Baron. Night and morning, complete. Memphis, TN: General Books, 2010.
Martin, W. A. P.. A Cycle of Cathay or China, 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s. NY: F. H. Revell Co., 1900.
Meyer-Fong, Tobie.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orter, Roy. Blood and Guts: 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 NY: W.W. Norton, 2004.
Tian, Xiaofei. 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Wright, Mary Clalaugh.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ʻ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五、期刊論文
牛角:〈古代新聞辨義──古代新聞、傳播概念的訓詁研究之一〉,《杭州大學學報》第 28卷第 4 期,1998 年 10 月,頁 69-72、113。
王宏超:〈「海國新奇婦有髭」──晚清域外游記中有關婦人生鬚的「觀察」與跨文化想象〉,《國際比較文學》第 3 卷第 1 期,2020 年 2 月,頁 69-89。
王斌、戴吾三:〈《博物新編》之蒸汽機知識析評〉,《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 36 卷第 6 期,2007 年 11 月,頁 710-715。
王爾敏:〈上海中外會防局經營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51 卷第1期,1980 年 3 月,頁 71-95。
王瓊玲:〈妄續新篇愧昔賢──《續鏡花緣研究》〉,《明清小說研究》2001 年第 4 期,頁129-146。
史洪權:〈〈石灰吟〉:從僧偈到名詩──兼談〈石灰吟〉的作者問題〉,《文學遺產》2006年第 5 期,頁 88-94。
左玉河:〈從藏書樓到圖書館:中國近代圖書館制度之建立〉,《史林》2007 年第 4 期,頁 24-39。
何益忠:〈從《上海新報》的招聘啟事看開埠初期的上海社會〉,《檔案與史學》2004 年第 5 期,頁 60-63。
吳義雄:〈晚清時期西方人體生理知識在華傳播與本土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 3 期,頁 78-94。
宋桔:〈《語言自邇集》之協作者 《瀛海筆記》之主角──晚清文化接觸中的應龍田〉,《或問》2012 年第 22 號,頁 67-78。
李小青、駱士查:〈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中西之間的《上海新報》(1861-1872)〉,《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 年第 8 期,頁 18-27。
李小青:〈探索中文新聞紙的路子:北華捷報館下的《上海新報》〉,《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 年第 7 期,頁 109-125。
李孝悌:〈建立新事業──晚清的百科全書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3份,2010 年,頁 651-700。
李宗育:〈風勵藎節──清代昭忠祠祀典及其死亡、暴力之書寫〉,《漢學研究》第 38 卷第3期,2020 年 9 月,頁 251-295。
李明峻:〈日本歷史上對國際法中立法規的適用〉,《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2 卷第 2 期,2016 年夏季號,頁 151-174。
李玲:〈近代「報紙」、「雜誌」二種概念的起源〉,《東亞觀念史集刊》第 4 期,2013 年6 月,頁 391-415。
李薇、黃育聰:〈清末民初天津「口岸文人」的文化困境與自我調適──以顏修和「城南詩社」為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2 期,頁 87-92。
李鵬:〈性靈派與江戶後期漢詩詩壇──以袁枚、趙翼詩歌及詩話在日本的傳播為中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 年第 2 期,頁 80-84。
汪幼梅:〈《字林西報》與近代上海新聞事業〉,《史林》2006 年第 1 期,頁 78-82。
沈國威:〈1819 年的兩本西方地理書:《西遊地球聞見略傳》與《地理便童略傳》〉,《或問》2004 年第 8 號,頁 161-166。
周彤:〈「古今中外」:口岸知識分子的新聞觀念〉,《新聞知識》2019 年第 12 期,頁 49-55。
林荃:〈杜文秀「派使赴英乞援」考──與高鴻志先生商榷〉,《回族研究》2009 年第 3 期,頁 40-52。
林荃:〈杜文秀大理政權與劉道衡出使英國──兼對劉道衡〈上英皇表〉辨偽〉,《回族研究》2009 年第 1 期,頁 21-32。
邱捷:〈潘仕成的身份及末路〉,《近代史研究》2018 年第 6 期,頁 111-121。
姚福申:〈唐代孫處玄使用「新聞」一語的考辨〉,《新聞大學》1989 年第 1 期,頁 44-46。
施存龍:〈華盛頓紀念塔中國漢文贈碑考辨〉,《文化雜誌》中文版第 92 期,2014 年秋季刊,頁 26-36。
柳士軍:〈中國域外游記研究的現狀與展望〉,《通化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第40 卷第 3 期,2019 年 5 月,頁 117-123。
洪萬生:〈《張文虎日記》中的李善蘭〉,《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 6 期,2002 年 12月,頁 26-36。
郎需穎:〈江南望族雲間章氏述略〉,《都會遺蹤》2014 年第 3 期,頁 54-65。
唐振常:〈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二十一世紀》總第 11 期,1992 年 6 月號,頁 11-23。
展龍:〈揭帖:明代輿論的政治互通與官民互動〉,《史學集刊》第3期,2018 年 5 月,頁 4-15。
徐建成:〈張斯栒:中國近代外交的第一任翻譯官〉,《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05 年第8期,頁 46-47。
徐徹:〈慈禧為何連斬兩大臣?〉,《史學集刊》1991 年第 3 期,頁 45-48。
張瑞嶸:〈晚清「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的文化困境〉,《湖北社會科學》2017 年第 10 期,頁 105-109。
張凝:〈奕訢與「借師助剿」〉,《史學月刊》1988 年第 1 期,頁 56-61。
章原:〈清代學者葉志詵及《漢陽葉氏醫學叢刻》紹述〉,《中醫文獻雜誌》2014 年第4期,頁 49-51。
郭偉鋒:〈晚清域外游記研究述評及展望〉,《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2期,2011 年 12 月,頁 20-23。
陳萬成、羅婉薇、鄺詠衡:〈晚清西醫學的譯述:以《西醫略論》、《婦嬰新說》兩個稿本為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3 年第 56 期,頁 243-293。
陳萬成:〈《全體新論》的撰譯與早期版本〉,《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2011 年第 13 期,頁 200-221。
陳澤泓:〈潘仕成身分再辨──〈潘仕成是行商而非鹽商辨〉商榷〉,《學術研究》2014 年第 2 期,頁 95-101。
陳鎬汶:〈從《遐邇貫珍》到《六合叢談》〉,《新聞研究資料》1993 年第 2 期,頁 209-218。
陳鎬汶:〈翻舊報隨筆(一)〉,《新聞記者》1995 年第 5 期,頁 35-36。
楊波:〈晚清域外游記研究著作述評〉,《中國圖書評論》2009 年第 6 期,頁 77-83。
楊波:〈經世之心與文人風雅──李圭的環球之旅與域外詩文新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2 卷第 3 期,2015 年 5 月,頁 152-158。
楊湯琛:〈晚清的詞與物:晚清域外游記中的命名嬗變考察〉,《北坊論壇》第 5 期,2015年 9 月,頁 40-45。
楊麗娟:〈慕維廉《地理全志》與西方地質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自然科學史研究》2016 年第 1 期,頁 48-60。
廖吉廣:〈「官民鬥法」:清代匿名揭帖的日常運作〉,《歷史檔案》2020 年第 4 期,頁 128-135。
熊嘯:〈袁枚性靈詩學與江戶後期漢詩的本土化轉向〉,《文學評論》2022 年第 6 期,頁211-220。
趙利峰、吳震:〈澳門土生葡人漢學家瑪吉士與《新釋地理備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頁 131-136。
趙璞珊:〈合信《西醫五種》及在華影響〉,《近代史研究》1991 年第 2 期,頁 67-100。
劉少虎:〈近代中國海外遊記研究綜述〉,《湖南商學院學報》第 14 卷第 5 期,2007 年10月,頁 58-61。
樂正、鄭翔貴:〈《西國近事彙編》及其亞洲報導研究〉,《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頁 110-125。
歐德良:〈晚清「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的地緣成因──兼及對西方中國近代史研究兩種理論模式的商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 期,2010 年 3 月,頁 90-94。
潘光哲:〈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新史學》第22 卷第 3 期,2011 年 9 月,頁 113-159。
潘賢模:〈上海開埠初期的重要報刊──近代中國報史初篇第七章〉,《新聞研究資料》1982年第 6 期,頁 224-236。
鄧亮、韓琦:〈新學傳播的序曲:艾約瑟、王韜翻譯《格致新學提綱》的內容、意義與影響〉,《自然科學史研究》第 31 卷第 2 期,2012 年,頁 136-151。
鄭毓瑜:〈1870 年代中、日漢詩人的視域轉換──以博物知識、博覽會為認知框架的討論〉,《淡江中文學報》第 25 期,2011 年 12 月,頁 94-130。
蕭永宏:〈《香港近事編錄》史事探微──兼及王韜早期的報業活動〉,《歷史研究》2006 年第 1 期,頁 178-185。
龍文展:〈袁祖志卒年及別號考〉,《圖書館雜志》2018 年第 12 期,頁 113-118。
薄培林:〈略論李鴻章早期對日外交中的「聯日」思想〉,《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第 42 輯,2009 年 4 月,頁 133-151。
謝輝:〈《職方外紀》在明清時期的流傳與影響〉,《廣西社會科學》2016 年第 5 期,頁111-116。
魏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晚清域外游記中的西方女性書寫──以王韜《漫游隨錄》為中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7 卷第 2 期,2020 年 3 月,頁 101-111。
魏星:〈清咸同時期戰爭旌恤與紀念制度研究〉,《學術論壇》2019 年第 4 期,頁 137-142。
龔纓晏:〈張斯桂:從寧波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 21 卷第 6 期,2008 年 11 月,頁 12-16。
[日]松本秀士、坂井建雄:〈『全体新論』に掲載される解剖図の出典について〉,《日本医史学雑誌》第 55 卷第 4 號,2009 年,頁 463-497。
[日]倉田明子:〈容閎與口岸知識分子:扶幫容閎實業救國的人際關係〉,《唐廷樞研究》2020 年第 1 期,頁 143-154。
六、學位論文
李哲仁:〈海上「新」選家:蔡爾康編譯事業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年)。
張純梅:〈第二代洋場才子的文化創新:蔡爾康與《字林滬報》研究(1882-188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陳坤佑:〈臺灣.東亞.世界:王韜的《循環日報》視界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年。
黃龍彬:〈洋場形象的奠基者:袁祖志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楊宜佩:〈鄒弢(1850-1931)研究──才子、通人與酒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 年。
蔡明純:〈近代中國的海外旅行文化(1866-1941):以遊歷風氣到旅行事業的推展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年。
七、網路資源
〈大清弌統天下全圖〉。參見網址:
https://collections.lib.uwm.edu/digital/collection/agdm/id/753,檢索日期:2022 年 12 月 3 日,20:36。
〈全體分圖八〉。參見網址:
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works/aeygnszm,檢索日期:2023 年 1 月 8 日,22:45。
〈亞細亞東部輿地圖 鏡心 紙本〉。參見網址:
https://www.artfoxlive.com/product/1595552.html#prettyPhoto,檢索日期:2022 年 12 月 22 日,16:30。
Coiling the transatlantic telegraph cable on board SS Great Eastern 1865. (n.d.). Alamy.
https://www.alamy.com/stock-photo-coiling-the-transatlantic-telegraph-cable-on-boardss-great-eastern-81173727.html?imageid=2D776CFA-1811-40D2-B019-
833950EC40C1&p=256185&pn=1&searchId=a1a44e3ea2597fee03f8fed42aaddca6&sea
rchtype=0,檢索日期:2023 年 1 月 14 日,05:14。
St Paul′s Cathedral. (n.d.).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_Paul%27s_Cathedral,
檢索日期:2023 年 3 月 5 日,14:10。
指導教授 呂文翠 審核日期 2023-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