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29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29.23.30
姓名 戴敏全(Min-Cyuan D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虛擬社群使用行為 —以「客家小吵」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
(Usin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Using a Virtual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n Facebook Fan Page “Hakka Fighter”)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網際網路迅速的發展之下,從早期的Web 1.0由網頁設計者單向發送訊息給網路使用者演變成現在最普遍的Web 2.0由使用網路者共同參與網站內容,媒體也跟著新形態的傳播方式改變,從傳統媒體單向傳輸資訊轉變為新媒體雙向交流模式。接著社群網站的興起,自2004年Facebook創立以來使用者遍布全球,臺灣也成為Facebook使用率非常高的國家之一。在眾多Facebook功能當中粉絲專頁為Facebook最重要的功能。Facebook客家小吵粉絲專頁以創作圖文輕鬆幽默的方式,配合客家話的音標與來自其他網站的真人發音使得很多粉絲喜愛。本研究擷取該粉絲專頁創立以來至2017年5月30日為止之貼文,將貼文分為六類:經典語錄類、時事類、諷刺類、粉絲專頁事務類、合作&分享類、其他類,並分析其按讚數、留言數、分享數,再針對使用過客家小吵粉絲專頁的使用者發放網路問卷,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客家小吵粉絲專頁使用者之人口特質、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使用滿足;研究結果顯示客家小吵粉絲專頁使用者黏著度高,不會因為貼文發布頻率低而減少使用意願,最喜歡的類別為時事類,對於粉絲專頁的創新與粉絲專頁創辦者是肯定的。在了解時事上男性與女性使用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就滿足程度而言,在滿足對客家的好奇心方面,客家族群與非客家族群之間呈現顯著差異,對於非客家族群來說滿足程度較高。
摘要(英)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made the progress for Web 1.0 to evolve into Web 2.0, that is, for one-way message delivery from webpage designers to Internet users in the early phase to evolve into Internet users’ common participation in producing website contents, which is currently the most popular practice. The media have also changed themselves to adapt to the new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traditional media’s one-wa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has transformed into the new media’s two-way exchange. Following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the users of Facebook have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2004, and Taiwa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most frequent Facebook users. Among the numerous functions of Facebook, a fan p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Many fans are fond of Facebook fan page “Hakka Fighter” for its humorous creations of pictures and articles with Hakka phonetic symbols and authentic pronunciations from other websites. This study excerpted the posts of the fan page from the page’s date of establishment to May 30 in 2017 and classified them into six categories: “classic quotes,” “current events,” “satire,” “fan page affairs,” “collective creation and sharing,” and “the others.” The study analyzed the posts’ number of clicks on the buttons of “Like,” the number of comments under each post,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each post is shared by users, and then released online questionnaires to the users who had used “Hakka Fighter.”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fan page user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s of usage, behavior of usage, and gratifications of usage.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ed that the user stickiness of the fan page was high, and thus the users’ willingness to use the fan page would not be reduced when the publishing frequency was low. The users’ favorite category was “current events,” and the users were positive about the creativity and the founder of the fan page. In term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even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users. Concern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uriosity about Hakka is satisfie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akka ethnic groups and non-Hakka ethnic groups; non-Hakka ethnic groups had a higher extent of gratification.
關鍵字(中) ★ 虛擬社群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新媒體
關鍵字(英) ★ Virtual Community
★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 New Media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第三節、名詞釋義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新媒體與新媒體閱聽人 7
一、新媒體 7
二、新媒體閱聽人 10
第二節、WEB2.0與虛擬社群 11
一、Web 2.0 11
二、虛擬社群的定義 13
三、虛擬社群的分類 16
四、虛擬社群成員的類型 18
五、Facebook與Facebook粉絲專頁 19
第四節、使用與滿足理論 24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背景 24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展 24
三、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假設 29

第三章、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個案選擇 31
第二節、研究架構 32
第三節、研究方法 33
一、內容分析法 33
二、網路問卷 36
三、抽樣方式與問卷發放 38
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 39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第一節、「客家小吵」粉絲專頁內容分析 41
一、「客家小吵」粉絲專頁基本結構敘述與統計分析 41
二、「客家小吵」粉絲專頁貼文分類 46
三、內容分析法小結 60
第二節、網路問卷資料描述性統計 62
一、人口特質描述性統計分析 62
二、粉絲專頁使用情形之描述性統計 66
三、使用動機描述性統計 71
四、滿足程度描述性統計 72
第三節、網路問卷之使用動機分析 74
第四節、網路問卷之使用行為分析 78
第五節、網路問卷之使用滿足分析 88
第六節、網路問卷之建議與回饋 9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研究結論 95
一、貼文頻率、內容對於使用者之影響 95
二、客家小吵粉絲專頁主要粉絲為客家族群與年輕人 96
三、客家小吵粉絲專頁使用情形 97
四、使用動機與使用滿足程度 98
五、人口特質對其他變項差異比較 98
第二節、研究建議 99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1

附錄:網路問卷 10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
王依琳、余秋慧、柯靖茹、陳鳳兒、黃柏森(2006)。台北地區大學生對BSP提供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學士論文,新北市。
王春煊(2016)。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網路遊戲直播平台Twitch TV粉絲的持續使用意圖。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王雯君(2004)。從網際網路看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資訊社會研究第13期,頁155-184。
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國立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余峰瑋(2017)。臺灣數位音樂串流服務Facebook粉絲專頁溝通策略分析:鉅量資料分析取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俊昇(2003)。虛擬社群成員滿意度與消費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悠玟(2003)。網路傳播概論。臺北市:智勝。
吳統雄(2002)。臺灣網路新媒體使用行為研究,1996-2001。2002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李侑螢(2014)。智慧型手機攝影濾鏡APP「Instagram」使用與滿足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亭蓉(2011)。臉書粉絲專頁成員凝聚力與社群意識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辛莉萍(2010)。以網路社群使用者的知覺價值探討持續使用行為意向以Facebook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苗栗縣。
周力行(2013)。國軍運用社群網站塑造軍人形象之策略研究─以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粉絲專頁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伯峰(2007)。Web2.0之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佳旻(2015)。Facebook粉絲專頁服務品質對社群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Lativ粉絲專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林東建(2010)。虛擬社群意識與社會支持對虛擬社群知識分享影響之研究:以單車虛擬社群為例。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東泰(1977)。閱聽人生活方式與其使用大眾傳播媒介之關連性。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類運輸服務學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書安(2010)。創新傳佈理論與使用者關聯性之研究-以偶像劇「女王不下班」粉絲專頁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章展(2014)。新媒體,新愉悅:以媒體愉悅理論探索YouTube素人創作者自製微電影行為。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邱千瑜(2006)。數位時代的創意:電腦素養、創造力與網路創意分享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自製數位影音為例。2007傳播管理研討會—全球化趨勢的傳播產學發展論壇論文,台北。
邱千瑜(2008)。新媒體閱聽人、公民新聞與公共媒體--新媒體使用者如何看待PeoPo公民新聞平台。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邱銘心、莊曼君(2013)。兒童身心障礙之Facebook社群內容分析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0:3:355-392。
洪贊發(2013)。社群網站人際關係、社群認同、需求滿足對忠誠度之影響研究-以Facebook 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翁秀琪(2001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三版)。臺北市:三民。
高妮霠(2006)。Web2.0應用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亞純(2015)。以設計思考模式回應青年族群觀賞客家電視台的需求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莊克仁(2016)。新媒體理論與實證研究:科技與藝術的對話(初版)。臺北市:五南。
莊宜軒(2012)。企業Facebook粉絲專頁之公關策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郭雅婷(2010)。公民新聞與原住民傳播權力之實踐—以PeoPo公民新聞平台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建文、吳紹榮、余姵歆、袁綾(2015)。Facebook粉絲專頁對網路持續使用行為意圖之影響:以使用與滿足理論與社會影響觀點。朝陽商管評論:第十四卷,頁19-38。
陳香伶(2014)。新聞媒體Facebook粉絲專頁之守門、呈現與使用─以2013年臺灣食用油造假事件新聞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澤瑋(2006)。以觀展表演典範論女人我最大的閱聽人。2006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黃士瑋(2011)。網路新媒體上的公民參與行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靜怡、曹開明(2012)。網路敘事與社群認同凝聚——以「我的新北市」臉書粉絲團為例。國民教育第52卷4期,頁58-66。
楊忠川、李興國(1999)。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小眾媒介發展:虛擬社群的觀點。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楊意菁(2008)。網路公民的公共意涵:公眾、公共領域與溝通審議。中華傳播學刊,14,117-166。
萬榮水、梁瑞文(2007)。虛擬社群行程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探討:以網路書店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頁295-317。
葉建伸(2007)。影音網站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YouTube及無名小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國威(2007)。閱聽人2.0—部落客來了。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鹽祭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董彥欣(2010)。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及其對品牌形象、購買意願之影響:以KKBOX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詹德馨(2005)。基督教電視節目閱聽人之使用與滿足初探性研究—以好消息衛星電視台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廖詠貞(2011)。以議題設定探討苗栗客家文化節慶於Facebook粉絲專頁呈現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苗栗縣。
趙甫嘉(2014)。虛擬社群粉絲專頁持續使用意圖之初探—以中華職棒球員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劉牧隴(2010)。虛擬社群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士碩士班碩士論文,臺東縣。
蔡允舜(2012)。影響個人參與Facebook粉絲專頁之行為意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盧瑞陽(2013)。網路虛擬社群之社群意識、社群依賴與社群公民行為之研究。台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頁1-32。
謝宗諭(2005)。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研究—期待與價值扮演的角色。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瞿本瑞(200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21,頁1-31。
蘇雍傑(2016)。社群網路經營行銷策略分析—以Facebook美食粉絲專頁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龔仁文(2006)。WEB2.0 網路上有錢 創意在裡面。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英文部分:

Abercrombie, N., & Longhurst, B.(1998). 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Babbie, E.(2001).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Hagel III, J., & Armstrong, A. G.(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tz, E., Blumer, J. G., & Gurevitch, M.(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individual. In Blumer, J. G. & Katz, E.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Current Perspective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 19-34. Beverly Hills. CA:Sage.
Kerlinger, F. N.(2000). 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 New York: Holy, Rinehart & Winston.
Leah A. Lievrouw & Sonia Livingstone.(2002). Handbook of New Media: Social Shaping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CTs. America: SAGE Publications.
McLeod, J. M., & Becker, L. B.(1981).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In D. D. Nimmo & K. R. Sanders(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67-99). Beverly Hills, CA: Sage
Neuman, W. L.(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ice, R. E.(1999). Artifacts and paradoxes in new media. New Media & Society, 1(1),24-32.
Rosengren, K. E.(1976).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 paradigm outlined. In Blumler, J. G. & Katz, E.(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Walizer, M. H., & Wienir, P. L.(1978). Research method and analysi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Windahl, S.(1981).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In Wilhoit, C. G. and Bock, H. D.(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Beverly Hills. CA: Sage.
The Economist.(2006). Among the audience. The Economist. 2006 April 20.

網路資料:

Molg H.(2016)。receta fácil para hacer sushi。上網日期:2017年5月10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346255445479686/photos/a.346317045473526.1073741826.346255445479686/846058682166024/?type=3&theater
好色龍(2016)。雜七雜八短篇漫畫翻譯717。上網日期:2017年5月10日。取自:http://hornydragon.blogspot.com/2016/05/717.html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上網日期:2016年10月20日。取自:https://www.twnic.net.tw/total/total_01.htm
陳豐偉(2006)。別被 Web2.0 嚇到了。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0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violetinge/wretch/186238730-別被+Web2.0+嚇到了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6)。創市際雙周刊第六十七期。上網日期:2017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ixresearch.com/reports/創市際雙週刊第六十七期-20160715/
新唐人電視台(2015)。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出現「升級版」!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居然變成了...。上網日期:2017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ntdtv.com/xtr/b5/2015/07/16/a1210850.html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17-7-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