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29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18.219.236.62
姓名 劉家妤(CHIA-YU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青年返鄉與在地實踐—以新竹縣峨眉鄉十二寮湖光村為例
(The Returning Home of the Youth and Local Practice: the Case Study of “Shiherliao of Emei Township in Hsinchu County”.)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5-12-31以後開放)
摘要(中) 新竹縣峨眉鄉為農業鄉鎮,惟人口高齡化及青壯年人口外流等問題,已影響到當地生活方式和整體產業發展,在政府配套措施下,促使勞動力回流已不再是關鍵課題,能夠持續吸引年輕人返鄉從農後繼續留下來才是目前重要課題。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訪談法,以新竹縣峨眉鄉十二寮為主要研究標的,共計訪談20位在地人士,並藉由滾雪球方式逐步找到受訪者,訪談過程中主要探究其返鄉的關鍵因素,也了解目前青年返鄉所遇之問題為何,最後聚焦討論青年返鄉後在當地實踐的實際效益。青年做為文化傳承之重要載體,由都市重返農村後,選擇以何種方式走進地方,在當地進行「擾動」,逐步形成新型態的永續發展模式,對當地的發展造成何種影響?是否能帶來經濟和社會上的效益,同時維持生態的平衡?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一、返鄉青年能適時結合外部資源,並與在地居民建立良好關係,同時也使在地居民關係更為緊密,對於老年人口照護有間接性的幫助 二、返鄉青年執行計畫的過程中因外界不同聲音干擾,影響活動推展,導致計劃無法順利進行 三、返鄉青年非當地長久生長的在地人,思考角度易流於個人主觀,不利於「在地化」四、政府資源過度集中在單一團體,對當地產業資源整合造成負面影響。
最後,本研究做為新興免費生活圈的社區,其初衷乃至歷程和遭遇的阻礙,給予後進有志返鄉的團隊一些指引,讓返鄉紮根不再是一時的口號或潮流,能夠成為永續的發展模式。
摘要(英) Hsinchu Country is a dominant agricultural area ; however,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the exodus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population had already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Under government support measures, promoting labor force to return is no longer a major problem. How to keep attracting young people back to village and retain them become the foremost subject.
The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Shiherliao of Emei Township in Hsinchu County was taken as the main research target. About total of 20 local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and the respondents were gradually founded by snowballing. The interview process not only mainly explored the key to return home, but also understood the curr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young people returning home. In the end, focusing on the actual benefits of local practice after returning home.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young people choose to enter the rural place after living in the city, and carry out “disturbance” to the local area, gradually forming a new typ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causes what kind of loc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Can it bring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hile maintaining an ecological balan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returning youth can combine extern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local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idents in the local area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ere is indirect help for the elderly care. Second,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plan, the young people interfere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affects the activities and promotes the plan. As a result, the plan can′t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Third, the returning youths are not local people who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for long time. The angle of thinking is easy to flow subjective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localization. Fourth, government resources are excessively concentrated in a single group, which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industrial resources.
Finally, as a community of emerging free living circles, its original intentions and even the obstacles of the process and encounters, give some guidance to the team who is willing to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so that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is no longer a temporary slogan or trend, which can become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關鍵字(中) ★ 青年返鄉
★ 農村再生
★ 永續發展
關鍵字(英) ★ The Returning Home of the Youth
★ Rural Sustainable
論文目次 目錄

目 錄 ………………………………………………………………………………………I

表 目 錄 ..............................................................................................II

圖 目 錄 …………………………………………………………………………………..III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四節 研究流程................................................................................12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13

第一節 青年返鄉...........................................................................13

第二節 台灣農村發展再生與永續發展....................................................................18
第三節 研究分析架構....................................................................................26

第 三 章 個 案 介 紹.............................................................................................29

第一節 浪漫台三線......................................................................................29

第二節 新竹縣峨眉鄉區位概況....................................................................34

第三節 十二寮湖光村個案簡介....................................................................38

第 四 章 個 案 分 析 與 討 論 ...............................................................................49

第一節 十二寮的共享經濟........................................................................49
第二節 十二寮的文化傳承..........................................................................60

第三節 十二寮的環境保育..........................................................................68

第四節 小結.................................................................................................74

第 五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80

參考文獻..................................................................................................................82

附錄..........................................................................................................................86

附錄一 十二寮湖光村永續發展成效問卷調查表...................................................86

附錄二 相關活動影像記錄........................................................................................8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梁鎧麟(2015)。社會經濟組織的永續治理策略分析—菩提長青村的個案行動研 究。社科法政論叢,3,6。 李健鴻(2016)。青年長期失業者的就業服務政策。台 灣 勞 工 期 刊 ,14,64-66。 蘇麗瓊、田基武(201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 紹。社區發展季刊,93,6。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2002)。當 代 社 會 研 究 法 : 質 化 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黃瑞琴(2003)。質 的 教 育 研 究 方 法 。台北:心理。
畢恆達(1997)。詮 釋 學 與 質 性 研 究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27-46。台北: 巨流。 藻谷浩介(2016)。里山資本主義:不做資本主義的奴隸,做里山的主人。 台北:天下雜誌。 郭思餘(2012)。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周一星(2003)。城市地理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 丁與祥(2017)。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台北:心靈工坊。 周錦宏(2011)。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智勝。 邱連枝、官有垣(2009)。非營利社區文化產業的運作與影響:苗栗縣社區營造 兩個個案研究,國 家 與 社 會 ,7,29-86。
李沃牆(2015)。台灣勞動力正逐年衰退 宜速謀因應對策。國政評論,1,2。 邱連枝(2013)。台灣社區發展的新圖像—以桃竹苗地區社區型社會企業為 例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麗雲(2012)。農村再生條例對於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龍山社區為例。 康寧大學休閒資源際綠色產業學系碩士論文,臺南:未出版。 陳勵勤(2016)。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能力分級及知能輔導效能分析-—以雲嘉 南地區蔬菜產業為例。台灣農業推廣學會網路下載專區。 周渝珊(2014)。回農者返鄉發展之敘說探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
82
究所碩士論文。
馬財專(2016)。105 年青年政策論壇如何改善青年就業與創業環境?。教育 部青年發展署網路下載專區。 陳昱廷(2016)。臺灣農家子弟從事農業工作意願之實證分析。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張腕純(2014)。從永續發展論環境影響評估與公眾參與。東吳大學法學院法 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欣(2015)。共享經濟的困境與限制─以Airbnb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 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凱任(2017)。電動機車共享經濟租賃服務消費意願之研究:聯合分析法。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Equity. S. & Vitality, C. (2006), Cultural: the fourth pillar of sustainability, CECC- Cultural Research Salon, SFU, March 31.
三、網路資料
峨眉鄉公所網站(2017)。鐵 馬 俱 樂 部 。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hcomt.gov.tw/web/05-2_r1_1.asp?id=146&cid=4。
峨眉鄉公所網站(2017)。峨 眉 簡 介 。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hcomt.gov.tw/web/02-1.asp 峨眉鄉公所網站(2017)。歷 史 沿 革 。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hcomt.gov.tw/web/02-2.asp。
峨眉鄉公所網站(2017)。地 理 位 置 。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hcomt.gov.tw/web/02-3.as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青 年 農 民 輔 導 平 台 。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s://academy.coa.gov.tw/YF/。
峨眉360(2018)。共 下 食 台 三 線 討 論 會 。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emei360/。
峨眉360(2018)。客 庄 巡 鄉 講 座 。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emei360/。
???????83
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2012)。101 年國家建設總合評估規劃案。取自: http://www.ntdc.org.tw/7-3.php?sel_year=10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台灣新農業運動之漂鳥計畫。取自: http://old.agron.ntu.edu.tw/news/2006-07/0714-1.ht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漂 鳥 營 展 翼 。取自: http://old.agron.ntu.edu.tw/news/2006-07/0714-1.ht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農 業 發 展 條 例 。取自: https://law.coa.gov.tw/glrsnewsout/LawContent.aspx?id=FL014277。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2004)。 農 村 景 觀 及 生 態 建 設 的 新 作 法 。 取 自 : https://www.coa.gov.tw/ws.php?id=7435。 獨立評論網站(2017)。第三波「青年返鄉」的崛起與告終?。取自: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88/article/5974。 管理知識中心網站(2015)。青年就業問題之趨勢觀察。取自: 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2232。 經濟部人才快訊電子報(2013)。當前青年就業問題與對策之探討。取自: http://itriexpress.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1156.html。 人民政協網(2016)。台灣就業環境已邁入寒冬。取自: https://read01.com/0688k3.html#.W0OlomQzbZs。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8)。台灣農業發展歷程與現階段面臨問題。 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3040&print=Y。 財團法人國家研究基金會網站(2012)。政府應從四面向協助青年就業。取自: https://www.npf.org.tw/printfriendly/115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5)。農業創新思維,建構新價值鏈農業。 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2462&print=Y。
向家弘(2014)。台 灣 社 造 聯 盟 。取自:
http://47go.org.tw/article/2586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5)。休閒農業旅遊-創造農村美學新價值。
?????????????84
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48058&print=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台灣農業發展歷程與現階段面臨問題。取自: https://www.coa.gov.tw/ws.php?id=3040&RWD_mode=Y。 說書網站(2017)。現代環境保育思想的起源──博物學家洪堡德的自然創世 紀 。取自:https://sobooks.tw/the-invention-of-nature-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5)。加入WTO前後台灣農業勞動力變動分 析。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12427。 新隆社區都更網(2016)。打造浪漫台三線 慢遊慢食慢活 看見客家之美!。取 自:
https://sinlong9.wordpress.com/2016/10/09/%E6%89%93%E9%80%A0%E6%B 5%AA%E6%BC%AB%E5%8F%B0%E4%B8%89%E7%B7%9A- %E6%85%A2%E9%81%8A%E6%85%A2%E9%A3%9F%E6%85%A2%E6%B4 %BB%E7%9C%8B%E8%A6%8B%E5%AE%A2%E5%AE%B6%E4%B9%8B% E7%BE%8E/。
客家電視台網站(2016)。浪漫台三線開發史 暗藏先民辛苦血淚。取自: http://www.hakkatv.org.tw/news/144575。 新頭殼網站(2017)。5圖看懂浪漫台三線4年82億 創造282億商機。取自: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7-03-23/83361。
指導教授 周錦宏(GING-HONG CHOU) 審核日期 2018-7-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