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57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37.177.101
姓名 徐雲嬌(Yun-Chiao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桃園市復興區客家與原住民族群關係之研究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復興區是桃園市唯一的原住民行政區,本地的住民中原住民約占七成,區域人口(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新住民)約占三成,居於少數的客家族群是何時遷入?為何而來?與原住民族群互動的關係又是如何?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重點所在,而主要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在原住民行政區域中,客家族群的移墾歷程、社會及經濟的變遷與發展,二、探究客家與原住民間族群互動關係,三、探討在時代變遷下,客家人對族群的認同態度;同時經由文獻探討及透過實地的訪談,了解客家族群遷移至復興區的歷程,並從經濟、社會及政治等面向探討與原住民族群的互動關係。
經由研究發現,客家族群為了生計及經濟利益於清末日治時期即已遷移至復興區,主要分布在現今的三民、澤仁及長興等里,而政策也造成了族群邊界的生成,工具性的觀點亦形成了客家族群認同的隱顯。然而,引起原客族群紛爭的最大問題則在於土地的爭議,由於復興區多為原住民保留地,客家人對土地的運用,只有地上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常因土地爭議而造成衝突,然此為政策使然,有待政府重視,調整政策解決之;雖然在原鄉中,客家族群在土地的運用上居於弱勢,不過在產業的發展中卻扮演重要的地位,形成與原住民族群共生共榮的局面。
摘要(英) The Fuxing District is the only indigenou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aoyuan City. Seventy percent of residents are Indigenous people, while the other 30% of residents are Minnan, Hakka, Mainlander and new residents. When/Why do Hakka people, were moving in even though they have a small populatio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kka people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ose questions are the key points to explore in this research, specifically broken down into the following: One, to understand the migration of Hakka history,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in indigenou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w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kka people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ree, by the old generation fading out, understand the group recognition of Hakka people; understand Hakka people was migrating in to the Fuxing District b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ctual interviews, and explor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of Indigenous peopl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tics etc.).
The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the Hakka people have migrated into Fuxing District for livelihood and economic benefit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used by policy, Hakka people were mainly spread out in Sanmin, Zeren and Changxing village, segregating them from groups to groups. The viewpoint of segregation formed Hakka’s group recognition indistinctly. However, the main controversy between them and indigenous people are land segregations. In Fuxing District, Hakka people were using lands reserved for the indigenous people without their permission. This often causes conflicts due to disputes over land, which is subject to government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adjust policies to solve the issues. Although Hakka people were on weak side by using the lands, yet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formed a coexistence and co-prosperity with the indigenous groups.
關鍵字(中) ★ 復興區
★ 客家
★ 原住民
★ 族群關係
關鍵字(英) ★ Fuxing District
★ Hakka people
★ Indigenous people
★ ethnic relation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族群定義與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族群互動關係 21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52
第三章 復興區區位概述 57
第一節 地理區位與行政區劃 57
第二節 人口結構 61
第三節 客家人移墾歷程 68
第四節 產業發展 76
第四章 復興區客家與原住民之族群互動關係 87
第一節 經濟面向 87
第二節 社會面向 99
第三節 政治面向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日婉琦(2002)。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賽夏族 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Richard Jenkins原著)。臺北市:巨流。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臺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89-140。
王明珂(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
王保鍵、邱榮舉(2012)。臺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臺北市:五南。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王保鍵(2016)。論桃園客庄型態與客家政策。臺灣民主季刊,第13卷第4期,93-125。
王嵩山(2010)。臺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臺北縣:遠足文化。
王學新、許守明(1999)。日治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利用。東臺灣研究1999. 12.,35-72。
丘昌泰(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政策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丘昌泰(2012)。臺灣客家的過去與現在。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57期,2-12。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臺灣原住民史— 泰雅族史篇。南投縣:臺灣文獻館。
田哲益(2010)。臺灣原住民社會運動。臺北市:臺灣書房。
朱明昭(2011)。臺灣礦業百年回顧-臺灣礦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鑛業,第 63 卷第 2 期,3-12。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7-51頁)。臺北市:業強。
吳孚佑(2014)。族群通婚與族群文化認同相關性之初探—以原住民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祖田編譯(1995)。族群團體。載於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17-23頁)。臺北市:幼獅。
吳學明(2007)。源流與移墾-移墾開發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42-61頁)。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宋秉明等撰稿(2014)。復興鄉志增修。桃園縣:復興鄉公所。
宋國用(2011)。原住民部落營造與再生策略:以復興鄉溪口台部落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新北市。
李力庸(2010)。新修桃園縣志—經濟志。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李如蘋(2003)。從衝突理論分析臺灣地區的族群關係。政治學報,創刊號,1-26。
李為禎(2015)。日治時期北部臺灣客家地區產業發展研究。客家委員會奬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未出版,臺北市。
李美枝(2003)。臺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39-71。
李順仁、黃提銘、林秀美主編(1996)。族群的對話。臺北市:常民文化。
汪明輝(2003)。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95-135頁)。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周大鳴(2005)。動盪中的客家族群與族群意識—粵東地區潮客村落的比較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13-20。
周婉窈(1998)。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市:聯經。
周惠民、李凱婷(2015)。原住民族電視臺的轉型與契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137-144。
周維萱(2004)。從漢人、原住民族之族群關係 析論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成因與未來。政治學學報,第二期,1-21。
尚世昌(2010)。新修桃園縣志—住民志。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林淑雅(1998)。原住民族權與憲法。載於臺灣原住民 民族權 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5-215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臺北市:前衛。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市:聯經。
邱淑英(2014)。日治時期杉林地區客家與其他族群關係:以族群通婚及收養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高雄市。
邱榮舉、謝欣如(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95-132頁)。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客家委員會(2014)。103年度臺閩地區客家人口推估及客家認同委託研究成果。臺北市:客家委員會。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2008)。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客家運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71-94頁)。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施添福(1999)。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泉湖(2005)。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市:五南。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頁)。臺北市:巨流。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 臺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市:前衛。
范振乾(2007)。文化社會運動篇。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417-447頁)。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孫煒(2010)。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設置及其意涵。臺灣民主季刊,第七卷,第四期,85-136。
徐正光(1991)。塑造臺灣社會新秩序。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4-9頁)。臺北市:正中。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2017)。桃園市原住民族家庭之現況與福利規劃研究報告,未出版。
張茂桂(1997)。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載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37-71)。臺北市:前衛。
張茂桂(1998)。土地與民族對於臺灣原住民保留地的幾個看法。載於臺灣原住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0-265頁)。臺北市:臺北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張朝琴(2002)。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平埔族自我認同」迷思。三民主義學報,第 25 期,151-171。
張維安(2010)。族群記憶與臺灣客家意識的形成。載於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719-744頁)。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張維安(2015)。 思索臺灣客家研究。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載於張維安等(撰稿),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88-121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梁世武(2009)。臺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33-62。
莊英章、簡美玲主編(201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市:允晨文化。
莊英章(2004)。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期,31-40。
許木柱(1990)。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127-156頁)。臺北市:巨流。
許占文(2012)。遊走在族群邊緣:一個客家聚落的經社變遷。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苗栗縣。
陳又甄(2016)。客家山原複合行政區政策對族群關係之影響—以苗栗縣泰安鄉北五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陳立文(2010)。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陳棟∙優帕司(1996)。淺談設立原住民「部落工作站」之內涵。載於李順仁、黃提銘、林秀美(主編),族群的對話(9-13頁)。臺北市:常民文化。
麥桂齡(2008)。新竹縣客家聚落的歷史變遷—以竹東鎮軟橋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桃園市。
傅仰止(1996)。人口比例與族群意象: 東部原漢關係的結構性與社會心理基礎。臺灣社會學刊,第20期, l25- 161。
傅仰止(2001)。臺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臺灣社會學刊,第25期,55- 110。
復興鄉公所(2000)。復興鄉志。桃園縣:復興鄉公所。
曾金玉(2000)。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建元(2009)。向左走,向右走,還是向中看齊?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定位(1945-1958)。中華行政學報,第六期,233-246。
湯韵旋(2008)。臺灣客家人"隱而不顯"及其文化危機中的族群反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8-32。
童春發(2013)。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發展:比較文化的觀點。載於洪泉湖、劉阿榮(主編)族群文化與發展(85-110頁)。臺北市:商鼎數位。
黃子堯(2003)。 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 ---- 臺灣客家運動史的研究與論述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完成,未出版。
黃子堯(2006)。臺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臺北縣: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承令主持(2009)。桃園縣復興鄉聚落普查建檔計畫。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黃厚源(2005)。我家鄉桃園縣。桃園縣: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
黃春媛(2017)。 當族群文化遇到基督信仰:三位客家婦女的敘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黃清蓉(2014)。原客通婚與族群認同—以復興鄉前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臺北市:遠流。
黃榮洛(1991)。客家人的臺灣史。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150-169頁)。臺北市:正中。
黃應貴、葉春榮(主編)(1997)。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長鎮(2007)。客家社會的當代發展—族群關係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389-416頁)。臺北市:南天。
溫紹炳(2003)。臺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散佈研究。本研究計畫係接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完成。臺南市:臺南市客家文化協會。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德聖(2013)。您不能不知道的臺灣客家運動。臺北市:五南。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臺北市:臺原。
達英∙拿答弗∙撒萬∙葛斯阿門(根誌優)(2007)。臺灣原住民歷史變遷—泰雅族。臺北市:臺灣原住民。
趙啟明(2002)。重返舊部落。臺北縣:稻鄉。
劉千嘉、章英華(2014)。原漢通婚家庭子女的族群認同與身分從屬。臺灣社會學刊,54期,131-180。
劉阿榮(主編)(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縣:揚智文化。
劉堉珊(2015)。當代臺灣客家族群經驗對東南亞客家論述發展的可能影響。載於張維安(主編),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255-287頁)。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劉瑞超(2003)。經驗對話與族群互動—關西馬武督地區的泰雅與客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北市。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朝陽(2010)。開漳聖王的文化地理詮釋。海洋文化學刊,第九期, 29-50。
鄭政誠(2005)。日治時期臺灣地方志中的客家描繪—以桃竹苗地區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奬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未出版。
鄭政誠(2010)。新修桃園縣志—志首。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蕭新煌 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會。
蕭新煌 黃世明(2008)。臺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157-182頁)。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賴貫一(2002)。 認識臺灣族群關係。南投縣:南投縣文化局。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載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1-27頁)。臺北縣:揚智文化。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謝國斌(2010)。臺灣族群研究的發展。載於施正鋒(編),原住民族研究(57-90頁)。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謝國斌(2013)。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臺北市: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謝華英(2010)。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謝顥英、包正豪(2014)。花一點時間去認識部落:初探碧候部落文化與社區關係。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7卷第2期,47-72。
鍾國允(2012)。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分析。客家公共事務學報,第6期,23-48。
鍾國允(2017)。我國推動族群發展政策之法制盤點與調適。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受委託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
簡顯光(主持)(2016)。桃園市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生活環境資源調查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
羅永昌(2012)。)中壢客家伯公信仰探微。臺灣源流,第60期及61期,165-178。
羅景文(主編)(2014)。大溪鎮志增修篇。桃園縣:大溪鎮公所。
羅雯(2012)。食物、日常經驗與族群互動—東河的客家與賽夏。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社會與文化學程。新竹市。
羅肇錦(2008)。以「祭國父文」反襯中山先生與客家運動的破與立。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11-34頁)。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網路資料
今日新聞網(2012)。全台山地鄉平地人民權益促進會召開幹部座談爭權益。2017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20906/397182
內政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6)。地方立法機關組織準則。2017年9月5日,取自http://glrs.moi.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1122&KeyWordHL=%E5%9C%B0%E6%96%B9%E7%AB%8B%E6%B3%95%E6%A9%9F%E9%97%9C%E7%B5%84%E7%B9%94%E6%BA%96%E5%89%87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法務部(2017)。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使用保障法。2017年8月2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5%A4%A7%E7%9C%BE%E9%81%8B%E8%BC%B8%E5%B7%A5%E5%85%B7%E6%92%AD%E9%9F%B3%E8%AA%9E%E8%A8%80%E5%B9%B3%E7%AD%89%E4%BF%9D%E9%9A%9C%E6%B3%95&t=E1F1A1&TPage=1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法務部(2017)。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施行細則。2017年9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85%AC%E8%81%B7%E4%BA%BA%E5%93%A1%E9%81%B8%E8%88%89%E7%BD%B7%E5%85%8D%E6%B3%95%E6%96%BD%E8%A1%8C%E7%B4%B0%E5%89%87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法務部(2017)。原住民族法規。2017年8月2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林務局全球資訊網(2017)。林務局歷史沿革。2017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forest.gov.tw/0002656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7)。行政院通過客基法修正草案 客家委員會16週年慶大禮。2017年8月20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39015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7)。講客廣播電臺聲明稿。2017年8月20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39016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07)。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2017年8月25日,取自http://law.apc.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3060&KeyWordHL=%E5%8E%9F%E4%BD%8F%E6%B0%91%E4%BF%9D%E7%95%99%E5%9C%B0%E9%96%8B%E7%99%BC%E7%AE%A1%E7%90%86%E8%BE%A6%E6%B3%95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7)。原住民族人口統計資料。2017年3月18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812FFAB0BCD92D1A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7)。原住民族廣播電臺正式開播落實近用權。2017年8月20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portal/search/list.html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7)。總統公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2017年8月24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portal/search/list.html
桃園市政府主計處網站(2017)。統計年報—農產分類。2017年9月10日,取自http://dbas.tycg.gov.tw/home.jsp?id=206&parentpath=0,13,47
桃園市政府民政局網站(2017)。桃園市總人口數。2017年3月18日,取自  http://cab.tycg.gov.tw/home.jsp?id=10514&parentpath=0,10432,10513
教育雲網站(2017)。樟腦與客家社會的變遷。2017年9月23日,取自https://market.cloud.edu.tw/resources/web/169712
復興區公所全球資訊網(2017)。復興區各里位置圖。2016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fuxing.tycg.gov.tw/home.jsp?id=10&parentpath=0,3,9
復興區公所全球資訊網(2017)。復興區位置圖。2016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fuxing.tycg.gov.tw/home.jsp?id=10&parentpath=0,3,9
復興區戶政事務所網站(2017)。復興區人口統計。2017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fuxing-hro.tycg.gov.tw/home.jsp?id=13&parentpath=0,11,12
植根法律網(2017)。臺灣省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2017年9月2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
維基百科網站(2017)。基本法的定義。2017年8月2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6%9C%AC%E6%B3%95
指導教授 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7-12-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