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5702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18.216.123.120
姓名 楊彥泠(YANG-YEN-L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取經」科儀研究
相關論文
★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 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 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
★ Research on Mr. Chen Yong-Tao’s Creative Hakka Songs★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
★ 鍾理和「原鄉人」研究★ 謝霜天《梅村心曲》的人物敘事分析
★ 客家藝師-賴仁政的客家音樂藝能研究★ 客家文字令的研究及教學應用
★ 南庄地區伯公信仰與傳說楹聯研究★ 中壢傳統客家詩社以文吟社研究
★ 《中大湖个風》暨創作理念:桃園地區新舊兩隻移墾地區个故事★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傳說研究
★ 李喬《情歸大地》劇本與電影〈一八九五〉 比較研究★ 台灣閩客諺語反映的生活態度研究: 以徐福全、黃永達之諺語典為本
★ 客家戲曲中的人物塑造 -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之《大隘風雲》為例★ 客家外台戲中的笑科元素研究- 以貴鳳歌劇團的演出劇目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取經」科儀內容取材自民間流傳之唐僧西天取經故事,故事包含了宗教思想,再加入庶民對死後世界的幻想,及對心中想望的寄託,在口耳相傳的擴增與渲染下,形成一特殊的文學面貌,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其文學及戲劇展演上,展現出的奇幻氛圍與其背後隱含的寓意。

「取經」科儀為釋教喪葬做功德儀式中的一個科儀,臺灣釋教喪葬做功德儀式與大陸香花佛事有相當深厚的淵源,故在探討「取經」科儀前,需先從香花佛事與臺灣釋教喪葬做功德的歷史淵源談起。

分析科儀之敘事手法、情節架構、人物性格刻畫,為本論文探討的重點,「西遊記」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就在其角色個性突出,故事情節充滿奇趣,「取經」科儀限於其展現方式,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雖較為扁平,但科儀本身具有的濃厚宗教色彩、道士的即興賓白演出及大量使用庶民俚語,都是其他「西遊記」文本沒有的特質。

此外,法師們在劇中的即興演出,也在「未刻意安排」中真實的呈現出客家人的兩性觀,及客家社會中的兩性對待,正因為客家「取經」科儀展演的「即興」與「未刻意安排」特質,我們得以藉客家「取經」科儀文本,探討早期客家社會中兩性的人格特質差異,及性別角色欲望。
摘要(英)
The concept of “Pilgrimage” in the texts of Taoist rites originates from a folk tale,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t is a novel about the journey of SanZang, a monk in Tang dynasty, who travelled to the west regions of China (Central Asia and India) for searching the Buddiest Sutra. This story is combined with people’s religious perspective, hopes and desires, and their imagination to the world of after death. As time goes on, it gradually has its own position i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then, is to discuss the fantasy and metaphor behind it in literature and drama performances.

In Taoist rites, “Pilgrimage” is a part of the rites of dedicating merits for the dead in funeral ceremonies. The dedication of merits for the dead in funeral ceremonies in Taiwa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Xianghua Foshi (Buddiest rites of burning incense and flowers)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ir relationship before discussing “Pilgrimage” in the texts of Taoist rite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on analyzing how the structure of the story and the personalities of characters are written in the texts of Taoist rites. The reason that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s appealing to readers is because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vivid personalities of characters and its attracting storyline. Comparatively, the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in the texts of Taoist rites is comparatively plain because of its restriction in its way of presenting things. However,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s of Taoists, and the use of folk languages that do not exist in other texts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lso makes it special in literature.

Furthermore, Taoists’ 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s in dramas, which is “not arranged in advance”, also genuinely present the perspectives of genders in Hakka society. Nonetheless, it is because the “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s” which is “not arranged in advance” that we are abl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personalities in issues and desires of genders through the “Pilgrimage” in the texts of Taoist rites of Hakka in their early society.
關鍵字(中) ★ 釋教
★ 科儀
★ 做功德
★ 「取經」科儀
★ 香花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i
Abstract ii
謝誌iii
第一章 緒論-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
一、 研究動機- 1 -
二、 研究目的- 3 -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
一、 文本分析法- 8 -
二、 訪談法- 9 -
三、 參與觀察法- 10 -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10 -
一、 研究範圍- 10 -
二、 研究限制- 11 -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
第二章 客家釋教喪葬科儀淵源探討- 13 -
第一節 客家釋教歷史與科儀內容- 13 -
一、 香花源流- 14 -
二、 臺灣客家釋教形成歷史- 15 -
三、 楊梅富岡「瑞華壇」客家釋教喪葬做功德科儀內容- 18 -
第二節 客家釋教喪葬科儀之宗教及文學淵源- 53 -
一、 宗教淵源- 54 -
二、 文學淵源- 58 -
三、 戲劇淵源- 69 -
第三節 小結- 73 -
第三章 客家「取經」科儀之魔幻敘事- 75 -
第一節 內容與展演- 75 -
一、 取經內容- 76 -
二、 展演型式- 84 -
三、 表演藝術- 112 -
第二節 魔幻敘事- 118 -
一、 魔幻情節鋪陳- 119 -
二、 魔幻人物刻畫- 123 -
三、 魔幻時空塑造- 134 -
第三節 小結- 138 -
第四章 客家「取經」科儀中之社會價值觀- 141 -
第一節 客家「取經」科儀中之社會教化- 141 -
一、 人倫教育- 142 -
二、 道德教育- 145 -
三、 生命教育- 149 -
第二節 客家「取經」科儀中的性別書寫- 151 -
一、 女性形象書寫- 151 -
二、 客家習俗中之女性對待- 154 -
三、 性別角色與欲望- 158 -
第三節 小結- 162 -
第五章 結論- 163 -
參考文獻- 165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台中市:瑞成書局。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台北市: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詳。
唐.慧立、彥悰1983《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
清.周鐘瑄主修,1995《諸羅縣誌》。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南朝‧梁武帝,2009,《金山禦制梁皇寶懺》。出版:佛陀教育基金會。
南北朝,慧皎,《梁高僧傳》。臺北市:文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

(二)專著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曾二娘燒好香歌》。苗栗廣福壇提供。
不注撰人,《客家功德科儀法式唱書教本》。苗栗廣福壇提供。
王馗,2009,《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與地方社會》。上海:學林出版社。
片岡岩著,陳金田譯,1996,《臺灣風俗志》。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錘寬,1994,《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台北市:學藝出版社。
李國泰,2005 年一版,《梅州客家「香花」研究》。中國廣東:花城出版社。
倪彩霞,2005,《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中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福全,2001,《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作者自印。
容世誠,1997,《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祖基等著,1986,《客家舊禮俗》。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健銘,1995,《野台鑼鼓》。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
陳運棟,1999《臺灣的客家禮俗》。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陳運棟,1988,《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
黃文博,2000,《臺灣人的生死學》。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永義,1997,《論說戲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曾景來,1998《臺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89,《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
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鄭志明、黃進仕,2000,《打貓大士─民雄大士爺祭典科儀探討》。嘉義大 林: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鄭榮興,2004,《臺灣客家音樂》。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劉禎,1997,《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四川:巴蜀書社。
藏經書院編輯,1993,《卍續藏經》。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胡幼慧 ,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台北:巨流。
鄭永金監修,周浩治總編纂,2008,《新竹縣誌續修‧住民志》。新竹竹北:新竹縣政府。
房學家,2006,《客家民俗》。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張澤洪,2003,《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楊家駱主編,1989《敦煌變文》(下)。臺北,世界書局。
周育德,1996《中國戲曲文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肇明校訂,1997《調腔目連戲咸豐庚申年抄本》。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葉啟政,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胡適,1986《西遊記考證》。胡適文存第二集。台北:遠流。
于天池,李書2008《宋金說唱伎藝》。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漁,閒情偶寄。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徐征等著,1998,《全元曲》石家莊市:河北教育。
吳承恩,1987《西遊記》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宋•孟元老,1956,《東京夢華錄》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王璦玲,1998,《明清傳奇名作人物柯化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
蔡豐明,2008《江南民間設戲》臺北:學生書局。
高爾基,1957《高爾基選集:文學論文選》臺北:文學出版社。
朱芳慧,2006《遊藝戲曲:淺論中國國戲曲的演進與發展》臺北:國家出版社。
馬斯洛,1943〈人類動機的理論〉,《心理學評論》。
呂素端,2011,《西遊記敘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陳耳東、陳笑納、陳英納編注,2005《佛教文化的關鍵字》天津:古籍出版社。
嚴奇岩,2009《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四川:巴蜀書社。
謝重光,1999,《海峽兩岸的客家人》。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君毅,1953,〈青年與學問〉《唐君毅全集》卷2,台北:學生書局。
胡希張,1997,《客家風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邱春美,2006,〈客家童蒙視野中的雜字謠探討〉。95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報告。
江運貴,1996,《客家與臺灣》。臺北市常民文化。
李豐楙,1997,《許遜與薩守堅–出身與修行:鄧志謨道教小說的敘事結構與主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蕭之華,2002,《血緣、土地、傳統》。新店:獨家出版社。
〔法〕阿諾爾德‧範熱內普(Van Gennep,1973-1957) 著,張舉文譯,2010《過渡禮儀》(Les Rites De Passage)。北京:商務印書館
荊雲波,2010,《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鄭傳寅,1995,《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
黃榮洛,1989,《渡台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台原。
江慶林,1983,《臺灣地區現行喪葬禮俗研究報告》。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跡研究中心。
楊烱山,2000,《喪葬禮儀》。新竹:竹林書局。
張培恒等編、孫欽善譯著,1993,《論語》。臺北:錦繡文化。
謝冰瑩等編,1995,《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陳信聰,2001,《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 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陳運棟,1979,《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
R‧W Connell著,劉泗翰譯,2004《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書林出版社。
上野千鶴著,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主義與資本主義》。臺北:時報文化。
周紹良,白化文編,1985,《敦煌變文論文錄》下册。台北:明文書局。
高國藩,1994,《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培鋒,2012《一本就通:佛教常識》,台北:聯經出版社。
胡平生,許穎,徐敏譯注,2009《孝經、地藏經、文昌孝經》,北京:中華書局。
龔萬灶,1994,〈早期客家童蒙書與現代兒童讀物〉《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常民文化。
譚達先,1983,《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
鍾永豐,1994,〈淺論傳統客家婦女的身分與地位〉《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台中:晨星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邱宜玲,1995,《臺灣北部釋教的儀式與音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吟,2003,《臺灣北部釋教儀式之南曲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賢,2010,《臺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民間文學 研究─以閩南釋教系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玉珍,2003,《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賢,2006,《臺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儀式戲劇研究─以花蓮縣閩南釋教系統之冥路法事為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余惠媛,2011,《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及其音樂之研究~以苗栗縣「廣福壇」之午夜功德儀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音樂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林智莉,2009,《明代宗教戲曲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鄺采芸,2008,〈明末清初戲曲發展的時代意義〉。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林岱華,2016,〈《儀禮‧士冠禮》儀式與象徵研究──神話學視野下的詮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四)期刊論文
王天麟,1993 ,〈桃園縣楊梅鎮顯瑞壇拔渡齋儀中的目連戲「打血盆〉。《民俗曲藝》。
王兆幹,2001,〈儀式性戲劇與觀賞性戲劇〉。《民俗曲藝》。
王馗,2001,〈香花佛事─廣東省梅州市的民間超度儀式〉。《民俗曲藝》134:139-214。
王馗,2007,〈梅州佛教香花的結構、文體與變體〉。《民俗曲藝》。
呂能通,1984,〈道士戲之研究〉。《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下)》。
李豐楙,1991,〈臺灣儀式戲劇中的諧噱性─以道教、法教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
李豐楙,1995,〈複合與變革:臺灣道教拔渡儀中的目連戲〉。《民俗曲藝》。
林美容、祖運輝,1994,〈在家佛教臺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 。《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集》。
葉明生,2001,〈儀式與戲劇─民俗學的考察〉,《民俗曲藝》。
譚翼輝,2007,〈粵東的香花和尚與香花佛事科儀傳統〉。《民間佛教研究》頁。
車錫倫,2002,〈明清民間教派寶卷中的小曲〉。《明清民間教派寶卷中的小曲》。
王三慶,2016,〈年敦煌文獻齋願文體的源流與結構〉。《成大中文學報》。
張高評,1992,〈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普門學報》。
曾永義,2003,〈參軍戲及其演化之探討〉。《台大學報》。
曾永義,1989,〈元雜劇體制規律的淵源與形成〉。《台大學報》。
賀景濱 2015,〈聽見那島〉朗讀會。《聯合文學魔幻在國際》第368期。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彭美玲,2012,〈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學報》。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
郭完五,1991,〈客家人來自黃河流域〉,《中原文獻》。
李豐楙,1996〈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五)會議論文
丁敏,2000,〈中國古典小說中佛教意識的敘事方法〉。發表於「台北:現代佛教學會年會」,台北,2000年7月。
于君方,1994,〈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發表於「臺北: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1994年4月。
徐宏圖,〈試論宗教儀式戲劇在中國戲曲中的地位和作用〉《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硏討會論文集》。
陸緋雲,2002〈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頁6發表于「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桃園:行政院客家。
吳靜宜,2006,〈從姓名注記形式論客家婦女生前死後的社會地位─以苗栗縣通霄鎮李氏族譜為例〉。(第二屆「客家祭典與文化」苗栗學學術研討會)。
(六)網路資料
「小說美學」,網址:2013-03-09 18:28:36www.baike.com。查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江燦騰,《清代臺灣漢傳香花僧的源流》。國家文化資料庫,查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於倢,〈魚山梵唄,和諧之音——記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網址:http://big5.xuefo.net/,查詢時間:2014/9/7 15:17:24。
江彥震,〈客家祖訓與當代傳統道德教育關係之研究〉《世界客報》john380920.blogspot.com2016.11.3 2017.05.27上網。
馬建興,〈論宗族制度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網站:blog.udn.com/5942888/13114932(2017.05.27上網﹞。
指導教授 黃菊芳 審核日期 2017-8-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