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5702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3.15.174.76
姓名 彭雙燕(Peng-Shuang-Y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市楊梅區永揚社區為例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楊梅區永揚社區為範圍,從2011年桃園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由一群社區規劃師以「喚起記憶的起點~永寧里集會所閒置空間改善計畫」開啟永揚社區營造為起始,與社區成員展開社區營造,以客家生活環境空間營造推動策略,藉著從學術理論的支持、政治環境的配合,以及俗民社會的實踐等諸多條件的整合,結合社區影響力,從田野調查盤點社區之文化地景,包括生活聚落、客家信仰空間、客家歷史文化空間、產業經濟空間;及文化活動包括客家民常生活、民俗節慶、文化資產等為主要範疇。再彙整地方資源及SWOT分析,透過行動研究歷程所提出的觀察、反省及發現的問題,藉由多面向的社區學習,鼓勵社區居民參與,使文化地景與文化活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重現永揚社區之客家文化風華,建立「客家文化生活圈」體驗區。
研究中從永揚社區內之挑擔古道、客家老屋、伯公文化、老樹生態等生活空間之文化聚點,以「文化地景」為切入點,以社區伯公節慶與產業收冬為「文化活動」連結「文化地景」,將原有的客家生活、生態元素召喚回來,營造客家文化社區感,藉由具體的行動來增進社區中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聯繫,以促進社區居民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的創造。在行動研究中,研究者與社區營造的領導人、參與的團隊都是實務工作的夥伴,在實務工作中試驗想法,以「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概念,作為改善現狀及增進知識的手段,以行動導引著研究的進行,研究者與社區營造者都抱持著一種投入與熱忱的心態,來對待他們正在進行的工作,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種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概念,從修復地景的硬體建設,到攪動人文的各類活動,從人文地景認識客家生活、客家文化的變遷,藉此讓社區居民認識客家,認同客家,甚至能體驗客庄生活,達到客家文化意識的建構,以及客家族群永續發展,藉此推展結合客家社區生態景觀、客家農村生活、客家歷史發展的客家文化觀光體驗,應是客家社區重建生機的契機。
摘要(英)
The action research of “Hakka Culture Liv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Project” focused Yangmei district of Taoyuan city, where the Taoyan County Community Planners project begins with the “Yongyang community building activities: unused space of Yongning club improvement plan” proposed by a group of community planners working together with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the strategy of Hakka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ion and given the support of academic theory, political environment, folk society and community force, the field studies of community cultural landscape includes villages, Hakka belie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economic space,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inclusive of daily life, folk festivals and cultural assets.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observation, reflection and discovery of the problem, and multi-oriented community learning,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vities aiming for mutual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o reproduce the brilliant Yongyang community Hakka culture, and build up the Hakka Culture Circle experience area.
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cultural gatherings of the living space in the Yongyang community, such as the ancient trail, the Hakka old house, the grand uncle culture and the old tree ecology, linking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with “cultural landscape” through grand uncle festival and the winter closing activities, to call back the original Hakka life and ecological elements and create a sense of Hakka cultural community.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commun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nd create well-being of life. In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the leaders of the community together with the team members are all working partners trying out ideas in actual activities, embracing the concept of “Hakka life community circle” aiming to improve status quo and enhance knowledge. Leading by actions,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builders of the community are all fully committed to the ongoing project to achieve their ideals.
The concept of Hakka cultural life circle includes the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helps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know the Hakka lif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Hakka culture, so they would recognize Hakka, and experience Hakka life, achie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kka cultural awar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akka ethnic groups. The promotion of the Hakka cultural sightseeing tour experience in combination of the community ecology landscape, the Hakka rural life and the Hakk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opportunity of rebuilding Hakka community.

Key Word: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Hakka Cultural life circle, Action research, Community learning ,Yangmei Country.
關鍵字(中) ★ 社區營造
★ 客家文化生活圈
★ 行動研究
★ 社區學習
★ 楊梅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誌謝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台灣社區政策變遷…………………………………………………… 17
第二節 台灣客家文化生活營造政策之發展………………………………… 23
第三節 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的概念與定義………………………………… 34
第四節 相關文獻檢閱………………………………………………………… 38
第三章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環境之探討……………………………… 51
第一節 楊梅區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發展概述………………………………… 52
第二節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環境資源與特色…………………………… 69
第三節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歷程…………………………… 85
第四章 行動研究之實證與分析……………………………………………… 99
第一節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環境資源SWOT分析…………………… 99
第二節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行動策略~
社區如何動起來? …………………………………………………… 115
第三節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觀察與反思………………………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1
參考文獻……………………………………………………………………………… 169

圖目錄
圖1-1本行動研究的架構……………………………………………………………… 6
圖1-2 研究流程圖……………………………………………………………………… 13
圖1-3 楊梅市聚落分區………………………………………………………………… 14
圖1-4永揚社區位置圖…………………………………………………………………. 14
圖2-1 文化生活圈示意圖……………………………………………………………… 35
圖2-2 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概念圖…………………………………………………… 36
圖3-1 桃園縣客家鄉鎮市客家人口比例圖…………………………………………… 51
圖3-2楊梅區地形略圖…………………………………………………………………. 52
圖3-3 楊梅區地理位置圖……………………………………………………………… 52
圖3-4 楊梅山川分布圖……………………………………………………………….. 53
圖3-5 楊梅陂塘分布情形…………………………………………………………… 54
圖3-6 楊梅土牛溝設置概略圖………………………………………………………… 57
圖3-7 楊梅壢支廳圖…………………………………………………………………… 59
圖3-8 楊梅區聚落分區………………………………………………………………… 62
圖3-9 楊梅地區參與義民祭典之聯庄分區示意圖…………………………………… 66
圖3-10楊梅行政區域圖………………………………………………………………... 70
圖3-11楊梅永寧里地形圖……………………………………………………………… 70
圖3-12 校前路428巷32弄10號燕子窩江夏堂……………………………………… 73
圖3-13 校前路428巷151號泉水窩江夏堂……………………………………… 73
圖3-14 小楊梅滎陽堂鄭運金祖堂……………………………………………………. 73
圖3-15 老坑清河堂張捷登祖堂……………………………………………………….. 73
圖3-16 老坑隴西堂李聯發宗祠(稱下李家) …………………………………………... 73
圖3-17 老坑隴上高風李貴陞祖堂(稱上李家) ……………………………………… 73
圖3-18 永揚社區客家單姓聚落分布…………………………………………………. 73
圖3-19 小楊梅溪源頭的樟樹伯公 (2011年改建) …………………………………… 80
圖3-20 燕子窩山腳的福燕宮(1989年改建) ………………………………………… 80
圖3-21 老坑溪源頭的三立石水頭伯公與老樟樹…………………………………… 80
圖3.22 永寧里開基伯公永寧祠……………………………………………………… 82
圖3-23 永寧里泉水窩江夏堂伯公祠(1914年建) …………………………………… 82
圖3-24 紀念台灣光復伯公……………………………………………………………. 82
圖3-25 老莊路225巷彭家伯公祠…………………………………………………….. 82
圖3-26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圈自然資源分布圖………………………………… 84
圖3-27 保甲古道施工前………………………………………………………………. 93
圖3-28 保甲古道施工後………………………………………………………………. 93
圖3-29伯公山公園整治前……………………………………………………………. 94
圖3-30伯公山公園2013年整治後……………………………………………………. 94
圖3-31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營造大事紀………………………………………….. 97
圖4-1 泉水窩江夏堂的半月池-四水歸塘……………………………………………. 101
圖4-2 引老坑溪河水灌溉的圳溝起點(水汴頭) ……………………………………… 101
圖4-3 老莊路隴西堂彭屋,大廳屋頂翻新改鐵皮屋挺…………………………….. 103
圖4-4 環南路江夏堂千頃第黃屋右橫屋屋頂翻新改鐵皮屋頂……………………… 103
圖4-5 永揚社區資源分布空照圖……………………………………………………… 104
圖4-6 苦茶油步道與苦茶油收成……………………………………………………… 108
圖4-7 召開里民說明會,大家來談「我們的願景」……………………………….. 111
圖4-8 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推動方案策略示意圖……………………….. 114
圖4-9 集會所整修前…………………………………………………………………… 118
圖4-10集會所整修說明會……………………………………………………………... 119
圖4-11集會所整修施工情形…………………………………………………………… 121
圖4-12 永寧石門大圳位置空照圖…………………………………………………….. 123
圖4-13 水圳公園施工前……………………………………………………………….. 124
圖4-14 水圳公園基地景觀現況及施工構想………………………………………….. 125
圖4-15 水圳公園施工前說明會……………………………………………………….. 126
圖4-16 水圳公園施工照片…………………………………………………………….. 127
圖4-17 水圳公園施工照片…………………………………………………………….. 128
圖4-18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活動方案策略示意圖………………………. 130
圖4-19 行腳楊梅壢課程執行照片……………………………………………………. 140
圖4-20永揚伯公~風、情、話攝影剪輯課程實施過程……………………………. … 144
圖4-21客家花鼓與客家料理共同學習過程…………………………………………. 146
圖4-22 永揚綜合社會福利中心設計藍圖…………………………………………… 148
圖4-23 集會所環境改善二次施工情形……………………………………………… 151
圖 4-24永寧水圳公園環境改善二次施工情形……………………………………… 152

表目錄
表1-1 訪談對象一覽表-………………………………………………………………... 11
表2-1 新客家運動計畫內容略述:……………………………………………………... 23
24
表2-2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鄉鎮市區一覽表………………………………………… 28
表2-3 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作業要點修訂前後比較一覽表………………… 30
表2-4 關鍵文獻搜尋一覽表…………………………………………………………… 38
表3-1 楊梅地區新埔義民廟輪祀祭典區域表………………………………………… 66
表3-2 楊梅市各三官大帝廟祭祀範圍區域里別表………………………………… 67
表3-3永揚社區人口變遷統計表……………………………………………………… 75
表3-4楊梅之最105年第三季…………………………………………………………. 76
表3-5永揚社區發展協會會員概況分析……………………………………………… 87
表3-6永揚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團隊及活動情形………………………………………. 87
表4-1永揚社區客家文化環境資源SWOT分析彙整表……………………………… 110
表4-2推展伯公與老樹活動…………………………………………………………… 131
表4-3推展社區產業活動………………………………………………………………. 134
表4-4行腳楊梅壢課程規劃 …………………………………………………………... 137
表4-5行腳楊梅壢學習營課程表………………………………………………………. 138
表4-6永揚伯公~風、情、話課程規劃………………………………………………… 142
表4-7永揚伯公~風、情、話課程表………………………………………………… 143
表4-8 共同學習課程………………………………………………………………… 145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王本壯(2007)。文化生活圈運作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王保鍵(2012)。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發展途徑。城市學學刊第三卷。第二期(2012年9月)。頁27-58
王保鍵、邱榮舉(2012初版)。台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丘昌泰(2010)。探索台灣都市客家的圖像。載於江修明主編。客家城市治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石文珊(1989)。桃園台地上的客家埤塘。《漢聲雜誌》23期。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白皮書,政策與施政-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行政院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朱堅章、劉興善、華力進、邊裕淵、范珍輝、劉義周合編(1992初版)。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江明修主編(2010初版)。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覲文(2011)。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著。台北: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珮菱(2014)。公私協力參與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水田老屋客庄研究調查計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吳學明(2006)。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之歷史考察。
李壬癸(1997)。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李易芳(2010)。社區總體營造瓶頸與認知差異之研究-以永安社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休閒事業管理組碩士論文。臺東。
沈承叡(2016)。社區營造實踐過程的個人經驗。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金門。
沈雅琪(2007)。推動福利社區化旗艦競爭型計畫之經驗探討—以高雄縣大樹鄉為例。載於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辛晚教(199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展演設施規劃理念。載於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詹氏書局。
周宛瑜(2012)。客家生活環境空間語彙之研究以苗栗市及周邊鄉鎮為例。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苗栗。
林秀珠(2015)。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協力網絡之研究 -以桃園市楊梅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林秀雲編譯(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加坡商勝制學習。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
胡佛(2012)。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台北:三民書局。
胡鳳生(2012)。台南市社區營造實務研究-以仕安社區與復興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范瑞嬋(2014)。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以新竹縣鹿寮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夏林清編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ltricher,Posch&Somekh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徐主驊(2010)。從地景觀點探討萬巒居民的地方認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徐正光主編(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桃園廳編(1985)。桃園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海朽星(1995)。以貌取名的楊梅壢。載於人與地學訊第37期。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1994)。桃園縣楊梅鎮客家庄田野工作實習報告書。臺北。
張瑟玉(2009)。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之影響:以新竹縣橫山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張德永(2004)。客家文化意識及社區參與之關聯性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
張賢源(2006)。老街再造中參與者互動關係之探討─ 以大溪老城區為例。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張蘭嬌(2003)。依山傍水梅新里。載於話我家鄉楊梅鎮-楊梅壢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學會。
梁桂嘉(2011)。客家文化內涵形塑空間形式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載於台灣文獻。卷31 期。
陳又甄(2015)。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研究成果。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桃園。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1995年5月,文化產業研討會。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客家公共事務學報第四期 2011 年 11 月,頁 39-65
陳板(2002)。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載於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桓敦(2006)。桃園地區埤塘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九十五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執行單位: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桃園。
陳麗妙(2007)。台北市北投區東華社區福利與健康營造之實踐經驗。載於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彭懷恩、韓培爾編著(2012)。社會研究法。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旭正總編輯(2004)。新客家運動計畫。載於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台北:文建會。
曾旭正總編輯(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營造與政策。載於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台北:文建會。
曾坤木(2005)。客家伙房之研究-以高樹老庄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曾逸昌(2005)。客家通論。苗栗:作者出版。
黃小娥(2007)。時光生態綠廊之夢想與實踐—以大林鎮北勢社區為例。載於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黃心怡(2011)。生活行為地景之研究-以苗栗縣社區環境營造為例。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苗栗。
黃卓權(2008 )。進出客鄉。台北:南天。
黃厚源(1998)。細說永寧里。載於人與地學訊第45期。桃園。
黃厚源(1999)。埔心釋名。載於話我家鄉楊梅鎮-埔心篇。桃園:桃園縣青年志工服務協會。
黃厚源(2000)。楊梅的開發與交通。載於話我家鄉楊梅鎮-富岡篇。桃園:桃園縣青年志工服務協會。
黃厚源、吳秀榮(2003)。楊梅的河川。載於話我家鄉楊梅鎮-楊梅壢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學會。
黃厚源編著(2003)。話我家鄉楊梅鎮-楊梅壢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學會。
黃捷纓(2015)。初版。發現超級食物-鮮榨苦茶油2。台北:原水文化出版。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監察院委託調查報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裕星(2015)。從產地到餐桌都令人安心的優良農產品。載於發現超級食物、鮮榨苦茶油2。台北:原水文化出版。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葉志誠(2010)。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葉德聖(2013)。您不能不知道的台灣客家運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廖中秋(2014)。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廖世璋。2011。文化創意產業。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載於嘉義師院學報,9,319-342
監察院(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台北:監察院。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清代大租調查書(中冊)。台北:台灣大通書局。
劉如意(2010)。社區如何展現能動性:在地與空間的研究-以台灣竹北六家地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劉昱慶(2016)。社會福利界的游牧民族?非營利組織承接臺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選擇性策略。載於臺大社工學刊第三十三期2016年6月。
劉貞鈺(2011)。農村體驗節慶推廣活動如何建構遊客地方依附:以 2010 年新埔鎮「新埔心‧照門情」節慶活動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文化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劉淑萍、王本壯(2007)。社區營造推動策略之研究—以跨國性社區規畫工作坊為例。載於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社區發展季刊106期。
賴澤涵(2012)。桃園縣客家族群文化發展規劃。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謝佩娟、張零禛、范傑臣(2007)。從社區培力開始—以桃園縣社區營造中心操作模式為例。載於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謝美美(2008)。鄉村社區營造之障礙與效益探討— 社區發展協會 組織成員之觀點。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羅香林(2010台一版2刷)。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羅榮澄(2016)。社區發展協會組織運作的社會網絡互動之研究─以桃園客家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羅濟鎮主編(1990)。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
資訊網:
文化部全球資訊網,日期:2014-03-25。
行政院官網-http://www.ey.gov.tw,重大政策說明,流覽日期2017/2/20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hakka.gov.tw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成果發表,流覽日期:2017.06.30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hakka.gov.tw法規與內規,流覽日期:2017.02.20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hakka.gov.tw客家委員會重點施政,流覽日期:2017.06.30
桃園縣自然生態教育學會https://www.google.com.tw/。流覽日期2017.6.29
國家發展委員會。參閱日期:2014 年9 月15 日。(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18871#.VBejkfmSz7w)
楊梅戶政事務所官網https://www.yangmei-hro.tycg.gov.tw/。流覽日期:2017.02.20
楊梅區公所官網: www.yangmei.tycg.gov.tw/。楊梅區地圖。流覽日期:2017.02.20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楊梅壢支廳圖 。流覽日期:2017.02.20
聯合報@ http://udn.com/暫定古蹟楊梅道東堂玉明邸2014/07/30
指導教授 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7-8-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