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101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4 、訪客IP:3.129.247.196
姓名 劉懿慧(LAU-YI WAI SAMANTHA)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春秋》三傳稱賢事例探析
(Cases study of Xian in three commentaries of Chunqiu)
相關論文
★ 當代新儒家家庭觀探析-- 以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唐君毅為核心★ 《左傳》魯國季氏執政人物形象敘事研究
★ 從經典詮釋到實踐:南宋士人喪葬禮儀研究★ 宋代潘植《安正忘筌集》研究
★ 《春秋》學於宋代政治的運用-以《全宋文》所錄君主宰輔公牘為核心★ 呂祖謙《左傳》三書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左傳》、《公羊》、《穀梁》作為研究先秦時期的重要文獻,歷年來對春秋三傳的研究成果甚豐,研究的方向從在解經方法,到與其他先秦文獻如《詩》、《書》、《易》及《禮》的關係也有涉及,足見三傳的研究題才非常多元。三傳本身的內容相當豐富,提供了許多材料得以研究春秋時代各種面貌,更能考察春秋時代宗法制度、君臣關係等制度上的變化。
「賢」帶有讚賞、嘉許之意,常見於各儒家文獻中,甚至塑造出「賢人」、「賢君」及「賢臣」形象,表示對人物,尤其是對君臣的嘉許。考察先秦文獻,「賢」早見於《尚書》與《詩經》,反映了「賢」在很早成為評價標準。本文透過分析三傳的稱賢事例,歸納三傳稱賢時面對不同對象,其評斷標準的不同。首先透過資料庫檢索找出三傳稱「賢」事例,透過分析、歸納各傳稱賢事例考察事例中對「賢」的判準。然後比對三傳事例,從中可見各傳對相同事例的描述及評價。三傳在敘述同一事例時會有些微差異,但在評價不時可見三傳持相反的態度,反映了三傳對「賢」的判準有同有異,其差異源於三傳在解經角度的分野。
稱賢事例以人物為中心,其中又以君主及大夫,可見「賢」有特定的指涉對象。各傳稱賢事例大約可以歸納為三個方向:繼承原則、政治才能及品德修養,這三個類別反映了三傳在人物不同的行事當中也會以「賢」作評價。經本文整理後,發現「賢」作為三傳中眾多評價用詞之一,既表達了對君臣的讚許,同時亦透創造了「賢君」、「賢臣」等人物形象,作為後世君臣的行為指導。
摘要(英) The Chunqiu (春秋) has three commentaries which are Zuozhuan (左傳), Gongyang (公羊) and Guliang (穀梁). They are documentation of humanities actives of Chunqiu period such as the King-Minister regime, the inheritance system and the behavior principle. They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e-Qin studies especially o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reform during Chunqiu period, which form feudal system to monarchy. “Xian”(賢)one of the comments that commonly used in praising a person with both talents and high moral character in these three commentari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Zuozhuan, Gongyang and Guliang define and interpret Xian. It will begin with detailed study on different textual records of Xian. After that, the assessments of Xian will be comparing the interpretations between these three commentarie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Xian under the same or different cases.
The result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concept of Xian was nearly standardized in Chunqiu period and it is strongly linked with King-Minister regime. Xian is normally used in illustrating one’s admiration of the emperors or ministers who had adequate abilities and practiced high moral standards when they ruled the fiefdom.is widely used in reviewing a person, mostly on nobles and officials who remained at relatively higher social status than plebeian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nobles and officials who had outstanding political ability would be remarked as Xian. Moreover, the result also showed that “Xian” was not only a comment to people, but also a judgment on a decision. This finding defies the conventional conception of “Xian”. Other than comments of a person, Xian could be used to comment personality and also issues.

Key words: The Chunqiu, Xian, Zhozhuan , Gongyang, Guliang
關鍵字(中) ★ 《左傳》
★ 《公羊》
★ 《穀梁》
★ 賢
★ 評價
關鍵字(英) ★ The Chunqiu
★ Xian
★ Zhozhuan
★ Gongyang
★ Guliang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
第二節 從字源學上探究「賢」的使用 2
第三節 前人對先秦「賢」的研究回顧 5
第四節 儒家早期典籍中的「賢」 10
第二章《左傳》之「賢」意涵探析 17
第一節 作為君位繼承的原則 18
第二節 以賢評價君主 20
第三節 賢臣的形象 24
第四節 以「讓」為「賢」 34
第五節 以「賢」作為對現實有利選擇的選項 38
第六節 小結 40
第三章 《公羊傳》之「賢」意涵探析 43
第一節 不以「賢」作為君位繼承的重要原則 43
第二節 讓國 45
第三節 稱讚有益於國家的政治行為 53
第四節 兩全之義 61
第五節 稱許個人修養 66
第六節 小結 73
第四章 《穀梁傳》之「賢」意涵探析 75
第一節 品德要求 75
第二節 重視國家利益 80
第三節 兩全之義 88
第四節 「賢」作為繼承人的標準 91
第五節 小結 96
第五章 三傳「賢」之意涵對比 99
第一節 以賢為君位繼承原則 101
第二節 以讓為賢 104
第三節 治理國政 113
第四節 品德修養 124
第五節 小結 127
第六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 137
參考文獻 一、古籍
經部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整理:《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夏先培整理:《春秋穀梁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魏]何晏注,[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宋]胡安國:《春秋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陳立疏:《公羊義疏》。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
[清]鍾文烝:《穀梁補注》。收入《續經解春秋類彙編成》(四),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史部
[周]左丘明,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史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劉向撰、[清]王照圓補注:《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子部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二、近人專著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方朝暉:《左傳人物譜》。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
吳智雄:《穀梁傳思想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88年。
何新文:《左傳人物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上、下)。台北,商務所書館,2006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山東:濟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學斌:《應為何臣,臣應何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臣道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65年。
———《國史大綱》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三、期刊論文
王向輝:〈先秦儒家尚賢觀念的發展淺析〉,《商洛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8年2月,頁58-61。
李隆獻:〈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為中心〉,《台大中文學報》第77期,2012年11月,頁99-150。
何新文:〈元明清三代的《左傳》人物評論〉,《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34-39。
何新文,張群〈現當代的《左傳》人物研究〉,《湖北大學學報》第31卷第4期,2004年7月,頁444-447。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詮釋為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2期,2006年10月,頁1-44。
金景芳:〈論宗法制度〉,《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第2期,1956年4月,頁203-277。
高華平:〈從出土文獻中的「賢」字看先秦「賢」觀念的演變〉,《哲學研究》2008年第3期,2008年3月,頁71-76。
陳開林:〈《左傳》賢相群體述略〉,《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1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9-26。
張高評:〈《春秋》曲筆書滅與《左傳》屬辭比事——以史傳經與《春秋》書法〉,《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1-62。
張端穗:〈春秋公羊傳經權觀念的興起〉,《東海中文學報》第10期,1992年8月,頁61-79。
張美櫻:〈《公羊傳》稱賢的價值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期,1998年9月,頁357-381。
黃衛星、張玉能:〈「賢」字的文化闡釋〉(上),《汕頭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2018年7月,頁16-25。
賈學鴻:〈《尚書》及兩漢經學有關巫咸的敘事與角色認定〉,《北方論叢》,2010年第6期,2010年12月,頁114-117。
楊兆貴:〈論漢儒對宋伯姬的評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8期,2014年1月,頁41-63。
鄭群:〈《詩經》中「歸」字所涉及的遠古婚俗〉,《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4期,2006年8月,頁1-5。
寧松夫:〈先秦時代的用賢機制〉,《襄樊職業學院學報》第1卷第4期,2002年8月,頁71-74。
劉德明:〈儒家兄弟親親之道的個案探究——以三傳及宋代理學家對季友的評價為核心〉,《清華中文學報》第18期,2017年12月,頁51-99。
劉國平:〈論襄公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以《春秋》三傳為文本〉,《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1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5-24。
錢宗范:〈中國宗法制度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1996年8月,頁78-83。
霍然:〈巫咸與巫賢考〉,《殷都學刊》,2011年第2期,2011年7月,頁16-18。

四、學位論文:
吳宗孟:《《左傳》的王者形象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開林:《《左傳》賢相研究》。湖北:湖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五、檢索系統: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指導教授 劉德明(Te Ming-Liu) 審核日期 2019-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