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16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18.188.241.82
姓名 李冠豪(Li Guanh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程廷祚《易》學思想研究
(The Study of Cheng Tingzuo’s Yi-Jing Learning)
相關論文
★ 劉備與諸葛亮管理蜀漢之研究★ 焦循《左傳》杜注研究
★ 項安世《易》學研究★ 焦竑一貫之學研究
★ 王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探賾★ 楊伯峻《論語譯注》義理研究
★ 《論康有為經世儒學的理論基礎與孔門傳承重構》★ 郭雍《易》學研究
★ 惲日初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研究★ 王又樸《 史記七篇讀法》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The studies of Yi-Jing became more and more diverse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whose aim of restoring the real intentions of Yi-Jing and Yi-Zhuan was one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mainstreams in this period. Yi-Jing researchers who liv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critique of Tu Shu Yi Xue (圖書易學) published in Song Dynasty (960-1127). However, Cheng Tingzuo, an encyclopedic scholar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grandly used the way of doing research to examine most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mong the long history of Yi-Jing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three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Chapter and Chapter) will put emphasis on Cheng Tingzuo’s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ndards for Yi-Jing, meanwhile his Yijian philosophy(易簡哲學) derived from Yi-Jing will also be talked in chapter 3.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eng Tingzuo used thes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ndards to assimilate and criticize other Yi-Jing scholars’ opinions about hermeneutics for Yi-Jing, which will be placed in the second part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In the third part (Chapter 6), this dissertation will research two main questions: on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eng Tingzuo and the study group of Yan Yuan and Li Gong; and the other will provide a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that how did other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commended Cheng Tingzuo’s research methods.
摘要(英) The studies of Yi-Jing became more and more diverse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whose aim of restoring the real intentions of Yi-Jing and Yi-Zhuan was one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mainstreams in this period. Yi-Jing researchers who liv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critique of Tu Shu Yi Xue (圖書易學) published in Song Dynasty (960-1127). However, Cheng Tingzuo, an encyclopedic scholar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grandly used the way of doing research to examine most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mong the long history of Yi-Jing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three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Chapter and Chapter) will put emphasis on Cheng Tingzuo’s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ndards for Yi-Jing, meanwhile his Yijian philosophy(易簡哲學) derived from Yi-Jing will also be talked in chapter 3.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eng Tingzuo used thes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ndards to assimilate and criticize other Yi-Jing scholars’ opinions about hermeneutics for Yi-Jing, which will be placed in the second part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In the third part (Chapter 6), this dissertation will research two main questions: on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eng Tingzuo and the study group of Yan Yuan and Li Gong; and the other will provide a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that how did other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commended Cheng Tingzuo’s research methods.
關鍵字(中) ★ 程廷祚
★ 易經
★ 顏李學派
★ 《易》學
★ 圖書《易》學
關鍵字(英) ★ Cheng Tingzuo
★ Yi-Jing
★ Yan & Li School
★ Yi-ology
★ Tu Shu Yi-ology
論文目次 目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現狀 6
第二章 程廷祚論《易傳》與解《易》體例 23
第一節 廷祚論《易傳》 25
第三節 對傳統《易》例之反省 32
第四節 廷祚的解《易》原則 41
第五節 小結 50
第三章 程廷祚的《易》學哲學 53
第一節 氣本論的《易》學哲學 53
第二節 乾元、坤元與性命之學 59
第三節 自實天德的生命追求 62
第四節 論聖人作《易》 65
第五節 小結 68
第四章 對先秦兩漢象數《易》學的批評 71
第一節 對先秦占筮《易》學的批評 71
第二節 對漢代象數《易》學的批評 78
第三節 小結 88
第五章 對宋《易》的承繼與修正 91
第一節 論圖書《易》學 91
第二節 論程頤《易》學 101
第三節 論朱子《易》學 108
第四節 小結 111
第六章 結論:廷祚《易》學的 當世評價及學術史意義 113
第一節 廷祚《易》學與顏李學派 113
第二節 對程廷祚《易》學的評價 117
第三節 程廷祚《易》學的學術史意義 123
第四節 小結 126
第七章 結論 129
參考書目 131
附錄:程廷祚年表 140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
(一)程廷祚著作
〔清〕程廷祚:《青溪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道光丁酉年東山草堂藏版景印。
〔清〕程廷祚:《青溪文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道光戊戌年東山草堂藏版景印。
〔清〕程廷祚,宋效永點校:《青溪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清〕程廷祚:《讀易管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00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三近堂藏板景印。
〔清〕程廷祚:《易通》,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00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乾隆12年道寧堂刻本景印。
〔清〕程廷祚:《占法訂誤》,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00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乾隆12年道寧堂刻本景印。
〔清〕程廷祚:《大易擇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
〔清〕程廷祚:《論語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01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道光17年東山草堂刻本景印。

(二)《易》類古籍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刻本景印。
〔唐〕李鼎祚輯,李一忻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著,廖明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
〔清〕毛奇齡:《易小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
〔清〕李塨著,陳山榜點校:《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三)其他古籍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正義,阮元校:《重刊宋本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據清嘉慶20年南昌府刻本景印。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禮記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據清嘉慶20年南昌府學刻本景印。
〔宋〕張載:《張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景印。
〔宋〕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
〔宋〕黎靖德撰:《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景印。
〔清〕湯二祐、袁二徵等纂:《大易師雲莊亟士程子年譜》,收入《程氏叢書》坤編,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程晉芳:《勉行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嘉慶25年,冀蘭泰、吳鳴捷刻本景印。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據《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景印。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據清嘉慶3年刻增修本景印。
〔清〕姚鼐:《惜抱軒文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據清嘉慶3年刻增修本景印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李彥章校刻本景印。
〔清〕永瑢、〔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凌揚藻:《蠡勺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同治2年伍氏粵雅堂刻嶺南遺書本景印。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民國7年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景印。
〔清〕戴望:《顏氏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83年。




二、今人研究(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著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古典文獻研究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
朱伯昆:《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朱義祿:《顏元李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李尚信:《周易集解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讀本》。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6 年。
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林忠軍:《易緯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林慶彰:《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
林慶彰:《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林慶彰:《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林慶彰:《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8—200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3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4 年。
胡適:《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洪葉等編:《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徐志銳:《宋明易學概論》。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高亨:《周易大傳今註》。濟南:齊魯書社, 1979 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張文智:《周易集解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評注》。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 2006 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0 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楊師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師自平:《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家之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鄭吉雄: 《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12 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增補本)。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劉大鈞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保貞:《易圖明辨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年。

(二)學位論文
毛炳生:《程頤易學探微》。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1 年。
高華灼:《程廷祚及其《論語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黃世豪:《清代《古文尚書》辨偽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楊奕成:《程廷祚之《易》學及其思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9 年。
蔡爾健:《聖人體無:劉紹、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與聖人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 年。
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04 年。
閻紅俊:《程廷祚古文理論探析》。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羅惠齡:《試論程廷祚《論語說》對朱熹《論語集註》評議之研究》。新北: 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三)期刊論文
王祥辰:〈程廷祚《論語說》與清初尚實學風之興起〉,《檔案與建設》2018年07期,頁60—64。
朱則杰:〈清詩叢考——以宋琬、龔鼎孳、施潤章、程廷祚等為中心〉,《嘉興學院學報》2012年01期,頁5—10。
朱則杰:〈程廷祚詩初輯〉,《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04期,頁148—150。
江曉:〈程廷祚《騷賦論》賦學觀探微〉,《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3期,頁39—40。
李偉波:〈程廷祚治《易》路向探析〉,《周易研究》2017年第6期,頁69—76。
岑溢成:〈焦循《易圖略》的系統研究〉,《鵝湖學誌》第31期(2003年12月),頁63—84。
周兆茂:〈論程廷祚的哲學思想〉,《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1988年1月),頁44—51。
姜廣輝:〈顏李後學程廷祚〉,《江淮論壇》1984年第06期(1984年12月),頁80—85。
衷爾鉅:〈王源、程廷祚對顏李學派哲學思想的闡發〉,《甘肅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1997年2月),頁39—45。
陳良中: 〈宋代疑《書》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4期, 2015 年第 1 期,頁 32—44。
陳美林:〈正直不阿的學者程廷祚〉,《文史知識》1991年第4期,頁74—78。
康全誠、張忠智:〈程廷祚《易》學思想探微〉,《遠東通識學報》第5卷第2期(2011年7月),頁1—18。
黃忠天: 〈《二程集》易說初探〉,《周易研究》第 79 期, 2006 年第 5 期,頁 65—71。
黃忠天: 〈《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 16 期(2004年 6 月),頁 201—218。
黃忠天: 〈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嘉大中文學報》, 2009 年第 1 期,頁 49—80。
楊師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467—492。
楊師自平:〈李塨《易》學淵源與特色探析〉,《國文學報》第53期(2013年6月),頁65—91。
楊師自平:〈程廷祚「以經解經」的釋《易》實踐與易簡哲學〉,《清華學報》新四十三卷第二期(2013年6月),頁217—254。
趙銘豐:〈程廷祚〈《尚書古文疏證》辨〉述評〉,《國家圖書館館刊》2010年第1期(2010年6月),頁125—148。
趙銘豐:〈程廷祚與毛奇齡——論《古文尚書》考辨異時對話的軸線轉移〉,《國家圖書館館刊》(2012年7月),頁101—134。
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9 期(2006 年 9月), 頁 205—236。
〔日〕山井湧:〈程廷祚の「気の哲学」——戴震との比較において〉,Bulletin of the Sinological Society(1979年6月),頁31—52。
〔日〕尾﨑順一郎:〈程廷祚の後半生における学問〉 ,《集刊東洋學》第111期(2014年),頁21—40。
指導教授 楊自平 審核日期 2019-1-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