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16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45.23.123
姓名 林喬木(Qiao-Mu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Research on the Educated Youth—A Case Study in Yunhe County)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盜墓小說《鬼吹燈》研究
★ 從青樓到閨閣的文學跨越-以柳如是與徐燦為例★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 王安憶小說性描寫的心理分析──以《三戀》、〈崗上的世紀〉為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摘要

「知識青年」是一個特殊年代下的特殊產物,大量初高中剛畢業的青年,服從政策分配,從城市來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上山下鄉」運動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下鄉的知識青年返城之後,許多有著深刻回憶的知青,將下放經歷轉化成文學作品,成為了 80 年代「傷痕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從現有的相關資料中,發現目前的知青研究很多集中在部分典型地區,對於其他「小地區」的知青則是研究較少,甚至有些地區的知青研究幾乎是空白,而且對農民和「失語」知青的研究也是不夠充分。
本文採用「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以浙江省雲和縣的知青下放點為研究取樣地,以雲和縣的知青和農民為研究對象,通過問詢訪談為研究手段,調查雲和縣部分下放點中的知青和農民農村的關係。同時找尋學界中有關「上山下鄉」運動的材料,總結出「傳統」知青的印象和「知青苦難」的相關理論,再通過研究雲和知青在「上山下鄉」運動時期的表現,進行兩者對比,觀察不同,再結合歷史材料,窺探雲和縣「上山下鄉」運動的發展狀況。
雲和縣作為一個典型的「小地區」,在「上山下鄉」運動研究領域中,是一個幾乎從未出現過的地名。但是這個地區同樣經歷了「上山下鄉」運動,而且這裡的「上山下鄉」,似乎和許多材料以及文學作品中提到的「上山下鄉」運動都有所不同。農民和知青的交流可以以很和諧的方式來進行,有些知青在下鄉之前已經知道了大致返城的時間,對下放的抗拒性並沒有多大,為了獲得「工農兵學員」的資格,也有知青也會主動申請下鄉。總而言之,從雲和縣知青的事跡中,我們可以也看到「上山下鄉」運動在一些「小地區」的另一套運作模式。
摘要(英) The so called “the Educated Youths(知識青年)” is a product of a special era, during which policies aimed at huge number of new graduates from high schools and redistributed them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to receive the education about live of being poor farmers. The size of this migration was considered so huge that it was called “上山下鄉(the campaign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or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Movement”. The campaign lasted from the late 60’s to early 80’s, in the late stage of which, many of the Educated Youths returned to cities and tried to share their memories in the form of literatures. Literatures of this period are generally categorized as the “Scar Literature”. However, the materials held in hand relevant to the campaign mainly focus on cases from areas where most Educated Youths were sent to, whereas datas from other areas where local Educated Youths were more sparsely settled are neglected. In addition, researches are limited on the local farmers and the Educated Youths who could not voice.
This article will apply investigation method, along side with reading other materials to demonstrate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ducated Youths and the local villagers in Yunhe County. Interviews with the the locals and the Youths were conducted and samples are collected from several local bases of the campaign. Meanwhile, by looking at articles relevant to 上山下鄉 in the academia, this article will also attempt to conclude theories on the popular image of the Educated Youths and the “Struggling Educated Youths”, These theories will then be compared with facts during the campaign about the Educated Youths.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discuss the stages of 上山下鄉 in Yunhe county.
Yunhe county as a typical remote area which is hardly mentioned in studies of 上山下鄉. Yet Yunhe indeed witnessed this political campaign and the experiment of which presented through many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s seems to be unique. The exchanges between local farmers and the graduates carried out peacefully in general. Some Educated Youths even knew when would they be able to return to cities before setting out for villages, and had less objection to work in villages. In order to acquire qualification as a “workers/farmers/soldier student”, some Educated Youths asked to be sent to villages. In conclusion, events of Educated Youths in Yunhe demonstrates an alternative running mode for 上山下鄉 campaign.
關鍵字(中) ★ 知青
★ 農民
★ 上山下鄉
★ 知青苦難
★ 雲和縣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ⅳ
目錄……………………………………………………………………ⅴ
表目錄…………………………………………………………………ⅵ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和問題意識……………………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本文架構………………………………5
第二章·知青印象和農民的視角………………………………………9
第一節 「傳統」的知青印象………………………………9
第二節 農民視角下的知青……………………………… 19
第三節 「知青苦難」的原因窺探……………………… 38
第三章·雲和知青狀況面面觀……………………………………… 50
第一節 雲和知青的「特色」…………………………… 50
第二節 雲和知青的生活考察…………………………… 59
第三節 雲和知青對「下放」的看法…………………… 67
第四章·結論………………………………………………………… 77
徵引文獻………………………………………………………………71
附錄·雲和縣檔案館部分知青文件………………………………… 85
·農民、知青的採訪記錄……………………………………… 87
(一)·農民正XX採訪記錄……………………………………87
(二)·知青葉XX採訪記錄……………………………………91
(三)·知青利XX採訪記錄………………………………… 100
(四)·知青李X採訪記錄……………………………………107
(五)·知青王XX和軍XX採訪記錄…………………………113
(六)·回鄉知青武XX採訪記錄…………………………… 120
(七)·知青蕭XX採訪記錄………………………………… 124
參考文獻 史料文件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雲和縣檔案館:〈自願調換申請書〉,1974年8月27日。
雲和縣檔案館:〈全縣下鄉知識青年插隊時間及分佈狀況〉,1972年10月1日。
雲和縣檔案館:〈接受安置證明書存根〉,1975年7月7日。
《雲和縣教育志》編纂委員會:《雲和縣教育志》(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2年)。
《雲和縣志》編纂委員會:《雲和縣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家作品

阿城:《棋王 樹王 孩子王》(台北:新地出版社,1986年)。
李洱:《鬼子進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
葉辛:《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
葉辛:《蹉跎歲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鄧賢:《中國知青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鄧賢:《中國知青終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醒龍:〈大樹還小〉,《上海文學》,1998年1月號。
濮存昕、童道明:《我知道光在哪里》(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

專書

王力堅:《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史衛民,何嵐:《知青備忘錄——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托馬斯·伯恩斯坦(Thomas P. Bernstein) 著,李楓等 譯:《上山下鄉》(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初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拉爾夫·林頓(Ralph Linton) 著,于閩梅、陳學晶 譯:《人格的文化背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陳立:《中國國家戰略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小冬:《中國知青文學史稿》(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
楊健:《中國知青文學史》(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
潘鳴嘯(Michel Bonnin):《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 1968-1980》,(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
蕭浩輝:《決策科學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期刊論文

王蕾:〈論新時期小說中知青形象的演變成因〉,《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第2期(2012年2月),頁28-31。
白璐:〈知青作家的書寫缺憾及影響〉,《文教資料》第27期(2012年),頁82-84。
武力:〈1949-1978年中國「剪刀差」差額辨證〉,《中國經濟史研究》第4期,(2001年),頁3-12。
高有鵬:〈「文革」手抄本的種類、地位和意義〉,《佳木斯師專學報》第3期(1996年)頁22-27。
徐嘉遙:〈從「文革」地下詩歌文學看知青的覺醒與反叛〉,《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第30卷(2014年),頁9-10。
莊愛華、劉琳琳:〈微弱的反抗——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知青文學中農民話語的出現〉,《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五期(2004年),頁66-68。
張福貴:〈知青文學的苦難書寫與理想主義的價值難題〉,《小說評論》第2卷,(2017年),頁27-32。
馮小萍:〈自然:知青苦難青春的象征——知青文學自然形象論之一〉,《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7年7月),頁69-72。
賀仲鳴、馬玲麗:〈自我的建構與潰敗——身份認同理論視野下的知青作家群〉,《求是學刊》第44卷第3期(2017年5月),頁105-110。
葉虎:〈新時期「知青小說」模式管窺〉,《池州師專學報》第14卷第1期(2000年),頁108-110。
劉亞秋:〈「青春無悔」:一個社會記憶的建構過程〉,《社會學研究》第2期(2003年),頁65-74。
劉可可:〈兒童視角與知青形象的顛覆——農民代言人和知青小說書寫策略〉,《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頁73-75。
劉婷婷:〈現代都市外來人——《本次列車終點》中的知青之殤〉,《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3卷第8期(2017年8月),頁21-25。
劉亞秋:〈知青苦難與鄉村城市間關係研究〉,《清華大學學報》第2期第23卷,(2008年),頁135-148。
潘淑淳:〈記工分〉,《檔案天地》第6期(2009年),頁13-20。
韓一嘉:〈人性視角下的青春無悔——《今夜有暴風雪》的當代解讀〉,《邢臺學報》第29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20-127。

學位論文

吳豐華:〈中國近代以來城鄉關係變遷軌跡與變遷機理(1840-2012)〉(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
張文靜:〈北大荒知青小說中的知青形象及其演變〉(吉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賀小娟:〈論知青小說中的農民敘事〉(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
劉會娟:〈新時期小說中的苦難敘事〉,(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謝麗貞:〈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報紙

《人民日報》,1968年8月18日。
《人民日報》,1973年10月10日。
《人民日報》,1976年12月26日。
《人民日報》,1977年7月5日。




採訪文字資料

〈蕭XX採訪記錄〉,2019年。
〈利XX採訪記錄〉,2018年。
〈李X採訪記錄〉,2018年。
〈武XX採訪記錄〉,2018年。
〈軍X X、王XX採訪記錄〉,2018年。
〈葉XX採訪記錄〉,2018年。
〈農民正XX採訪記錄〉,2018年。

網址

寶雞黨史網:〈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
http://www.baojidsw.com/URL.aspx?DID=5d0182c9-9a7f-4801-b70f-e370926e72bd
參考時間:2019年6月21日。
指導教授 王力堅(Li-Jian Wang) 審核日期 2019-6-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