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54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6 、訪客IP:3.144.97.189
姓名 李冠儒(Kuan-Ju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活用建築哲學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
相關論文
★ 論謝勒的情感現象學與人格理論— 一種文本詮釋的進路★ 佛教對「心身關係」中「心理疾病」本質的詮解 ──以廣義的心識哲學為中心
★ 康德的《單?理性限度?的宗教》之哲學研究★ 人格同一與道德責任:從初期佛教聖典對神經科學的挑戰的回應
★ 存在哲學諮商之探討─以歐文‧亞隆為例★ 德瓦Ruci的故事的意義, 根據哈吉Mutamakkin說 (Cebolek 書中的闡釋學研究及其與伊斯蘭教的關係)
★ 民族的身體-空間:以中國武術與漢文化民間信仰為核心的開展★ Imam Al-Ghazali的觀點下看家族學中的祖靈
★ 盧梭《愛彌兒》的教育理念在小學現場實踐的可能★ 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探討在國小教育中的公平議題
★ 泰王普美蓬的「適足經濟哲學」之研究---依據佛教倫理與中道思想來解析★ THE MEANING OF MYSTICAL CULTURE IN THE KEJAWEN COMMUNITY ACCORDING TO R. NGANEHI RANGGAWARSITA′S SULUK SALOKA JIWA
★ 從女性主義視野看商業代理孕母爭議★ 台灣保全業經營者倫理思考之建構
★ 尼采早期的歷史思想★ An Outline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Discursivity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相對於海德格提出的特殊形上學是「存有的遺忘」,筆者認為現況的建築學是「解構的遺忘」。因為目前建築教育偏向建構,而少有解構。但建構與解構皆是建築生命的一部分,建築除了生產、施工、使用,之後的修繕、拆除、回收也同樣重要。筆者試圖提出一套新的建築教材、一套面對人生的態度,從「普遍建築學」奠基的三階段,以形成完整、普遍的建築教育與人生教育。
目前建築教育以建構作為奠基的基礎是有限的,建築的本質統一是建構與解構的。普遍建築學奠基的第1階段,便是先將既有建構的建築教育哲學化,尋找更普遍、本質的基礎。在第一章〈建築教育的哲學〉,將目前的建築教育課程哲學化,導入教育哲學、歷史哲學、科學哲學,思考建築的成人教育、建築史教育、建築結構的應用科學教育。在奠基的第1階段,以建築教育哲學化為方法,透過既有的建築教育,找到建築普遍、本質的知識基礎。
奠基的第2階段,在第二章〈建築哲學〉中探討哲學與建築在時間、空間、現代性、後現代、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這些建築人耳聞的詞,但在哲學圈與建築圈卻有完全不同的解釋與應用。例如:「解構主義建築」的解構主義不是德希達的解構主義,而是代表著建立在破碎、不連續、非歷史情感的基礎上,重視視覺刺激並使用高科技的材料的建築「風格」。藉由理解哲學理論背後的思想脈絡,補充、批判、深化建築的理論基礎,成為完整、普遍的建築實踐基礎。
奠基的第3階段,以最後的第三章〈活用建築哲學〉,綜合第1階段建築教育哲學化與第2階段建築理論哲學化。當我們學會了建築教育哲學化,以哲學思考建築;及擁有哲學理論建築化,活用建築哲學,便是綜合地以哲學思考建築、再以建築實踐哲學的方法。
摘要(英) Compared with Heidegger′s special metaphysics "oblivion of Being." In author’s view, the current state of architecture is " oblivion of Deconstruction ." Because the curren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ends to be constructed, but deconstruction. However,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are both the part of life of the building. In addition to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use, the construction is also important for repair, demolition and recycling. The author intends to propose a new set of architectural teaching material, a set of attitudes for facing to life, and a three-stage foundation from the "universal architecture" to build a complete and universal architectural and life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foundation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with construction as its foundation is limited. The unities of architecture ar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foundation of universal architecture is to philosophize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find a more universal and essential found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philosophized and introduced into educational philosophy, historical philosophy, scientific philosophy, adult education of thinking architecture, th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 applied scienc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foundation, the philosophicalization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s a method to find the universal and essential knowledge base of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second chapter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we explore the words of philosophy and architecture in time, space, modernity, postmodernism, structuralism, deconstruction, etc., but there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circle of philosophy and architecture. For example, the deconstruction of "deconstructive architecture" is not Deshida′s deconstruction, but represent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building on broken, discontinuous, non-historical emotions, emphasizing visual stimulation and using high-tech materials. . By under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behind philosophical theory, it supplements, criticizes, and deepen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becomes the foundation of complete and universal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the third stage, the final third chapter, "Use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composed by the philosophicalization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 philosophicalization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in second stage. We learn the philosophicalization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hinking about architecture with philosophies; and having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It is a method of comprehensively thinking about architecture in philosophy and building philosophy in architecture.
關鍵字(中) ★ 建築教育
★ 解構主義
★ 懷疑論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導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學非所用的建築教育:活用的建築教育 1
二、哲學教育的缺乏:建築哲學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一章 建築教育中的哲學 5
前言 5
第一節 建築的教育哲學 5
一、何謂教育 5
二、中小學義務教育─以108新課綱為例 6
三、活用教育哲學─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大學建築系為例 10
小結 11
第二節 建築的歷史哲學 12
一、何謂歷史 12
二、歷史的意義 14
三、活用歷史哲學─以淡江大學建築系建築史教育為例 16
小結 17
第三節 建築的科學哲學 18
一、何謂科學 18
二、建築的科學理論 20
三、活用科學哲學─複雜科學的「反哲學」與「反建築」 21
小結 23
第二章 建築哲學 25
前言 25
第一節 時間與空間 26
一、時間 26
二、空間 28
小結 30
第二節 現代與後現代建築 31
一、現代性與後現代 31
二、現代與後現代精神之於建築 34
三、後現代狀態的建築 36
小結 37
第三節 結構與解構主義建築 38
一、結構主義─索緒爾 38
二、解構主義─德希達 40
三、解構主義建築 43
四、隱喻的建築 45
小結 49
第三章 活用建築哲學 51
前言 51
第一節 活用哲學 52
一、哲學的大用,就是活用懷疑 52
二、以懷疑論把握真實的寧靜 56
三、建築哲學入門的九堂課 58
四、建築的第八盞燈─建構與解構的「建解之燈」 62
小結 70
第二節 活用建築哲學─以文化資產保存為例 70
一、文化革命的結構 70
二、文資法與文化價值的矛盾 72
三、政策的文化性思維 74
四、文化資產的價值 76
小結 78
結論 79
前言 79
第一節 普遍建築學奠基的第1階段:建築教育哲學化 80
第二節 普遍建築學奠基的第2階段:哲學理論建築化 81
第三節 普遍建築學奠基的第3階段:活用建築哲學 81
參考文獻 83

參考文獻 一、外文書籍
1.Heidegger, 1929, Kant and the Problem of Metaphysics , Germany:Friedrich Cohen.
2.Jacques Derrida, 1972, Positition, Paris, Éditions du Minuit.
3.Patrick Gardiner, 1974,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UK:Oxford Readings in Philosophy.
4.Richard Bailey, 2010, The SA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Ltd.
二、中文書籍
1.Jeff Collins、Bill Mayblin,安原良(譯),1998,《德希達》(Derrida For Beginners),台北:立緒。
2.Pierre Moulinier,陳羚芝(譯),2010,《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Les politiques publiques de la culture en France),台北:五觀藝術出版。
3.孔恩(Thomas S. Kuhn),程樹德(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台北:遠流。
4.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等/合著,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Cultural Governance and the Politics of Space),台北:群學出版。
5.史蒂芬.霍金、雷納.曼羅迪(Stephen Hawking、Leonard Mlodinow),郭兆林、周念縈(譯),2011,《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The Grand Design),台北:大塊文化。
6.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林宏濤(譯),2018,《時間之書》(Zeit: Was sie mit uns macht und was wir aus ihr machen),台北:商周出版。
7.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車槿山(譯),2015,《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台北:五南。
8.杜威(John Dewey),章瑋(譯),2017,《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How We Think),台北:商周出版。
9.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荷夫(譯),2015,《叔本華的辯論藝術》(Die Kunst, Recht zu behalten),台北:商周出版,。
10.季鐵男,1997,《思考的建築》,台北:時報文化。
11.帕瑪(Richard E.Palmer),嚴平(譯),1995,《詮釋學》(Hermeneutics),台北:桂冠出版。
12.肯尼斯•弗朗普頓(Kenneth Frampton),張欽南(譯),2012,《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3.侯貝等12人著,廖健苡(譯),2018,《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4: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Passerelles: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台北:大家出版。
14.洪致文,2016,《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台北:前衛出版。
15.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谷意(譯),2017,《建築的七盞明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台北:五南。
16.高達美(H.Gadamer),洪漢鼎(譯),2010,《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北京:商務印書館。
17.崎潤一郎(Tanizaki Junichiro),李尚霖(譯),2009,《陰翳禮讚》(IN’EI RAISAN),台北:臉譜出版。
18.張欽楠,《中國古代建築師》,2012,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
19.理查.迪威特(Richard DeWitt),唐澄暐 (譯),2016,《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Wahrheit und Methode),新北:夏日出版社。
20.畢光建,2014,《建築的理由:成長於變遷中的文化理解》,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21.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周春塘(譯),2015,《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台北:五南。
22.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張景智(譯),2010,《索緒爾》,台北:桂冠。
23.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黃惟郁(譯),2002,《哲學入門九堂課》(What does it all mean?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台北:究竟。
24.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張寧(譯),2004,《書寫與差異》(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台北:麥田。
25.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劉北城、陳銀科、方海波(譯),1998,《語言與現象》(La Voix et le Phenomene),台北:桂冠。
26.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包利民(譯),2017,《懸擱判斷與心靈寧靜》(XUANGEPANDUANYU. XINLINGNINGJI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7.奧古斯丁(Augustine),周士良(譯),1998,《懺悔錄》(Confessiones),台北:台灣商務。
28.裴傑斯(Heinz R. Pagels),牟中原、梁仲賢(譯),2016,《理性之夢:科學與哲學的思辨》(The Dreams of Reason: The Computer and the Rise of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台北:遠見天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9.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張正平(譯),2000,《他者的單語主義》(Le monolinguisme de l′autre : ou la prothèse de l′origine),台北:桂冠。
30.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台北:雅言文化。
31.薩林加羅斯(Salingaros),李春青等(譯),2009《反建築語解構主義新論》(Anti-Architecture and Deconstruction),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三、中文期刊論文
1.文芸、傅朝卿,2011,〈重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概念─從過去到現在的理解〉,《建築學報》第76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文芸、傅朝卿,2013,〈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建築學報》第84期,臺灣建築學會。
3.何黛雯,2015,〈文化資產培力理念之探討─以八德中正堂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三十一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4.宋灝,2011,〈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哲學思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五期,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5.李冠儒,〈建築教育缺席的一堂課─關於建築的智慧財產權〉《台灣建築》,2014年九月,第228期。
6.李冠儒,2018,〈解構主義式的建築史教學及實踐〉,《文化視野中的建築史:2018台灣建築史論文集》,台灣建築史學會。
7.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
8.沈清楷,2006/05,〈從Aufhebung(棄存揚升)到Différance(延異)〉,《哲學與文化月刊》德希達專題,第三十三卷第五期(第384號)。
9.夏鑄九,1998,〈台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九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0.孫雲平,2000,〈西方哲學典範的轉移〉,德國敏斯特台灣學人刊物《視野》第六期。
11.孫雲平,2003,〈康德《致永久的和平》的哲學解讀〉,《當代》第189期。
12.孫雲平,2009,〈前期海德格的時間觀〉,南華大學《南華哲學學報:揭諦》第十七期。
13.孫雲平,2010,〈偶然性與事實性─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此在」分析〉,東吳大學《東吳哲學學報》第21期。
14.孫雲平,2013,〈歷史與人生─尼采於《不合時宜之觀察》對歷史方法論與目的論之批判〉,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四十五期。
15.孫雲平,2016,〈解構與詮釋──德里達與高達美的交鋒〉,法蘭西哲學評論,2016(春),上海交通大學。
16.孫雲平,2017,〈尼采與德希達─從對形上學跟語言的批判切入〉,「尼采在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學系。
17.孫雲平,2017,〈在宗教與神學裡的人─呂格爾的人觀〉,《哲學與文化》44(7)。
18.陳逸杰,2013,〈戰後台灣古蹟保存之修復論述實踐的「技術史」研究〉,《建築學報》第76期,臺灣建築學會。
19.陸敬忠,2006/01,〈自由與決定論:一種概念語言性與概念史性研究以及康德模式之詮釋性省思〉,《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5期。
20.黃雅嫻,2006/05,〈從限制到蔓延─德希達哲學中的「隱喻」〉,《哲學與文化月刊》德希達專題,第三十三卷第五期(第384號)。
四、碩博士論文
1.梁桂嘉,2017/06,〈中國木構建築與卯榫傢俱之歷史演變脈絡探討〉,台北: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數計創作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楊依蓉,2006/07,〈德希達之解構哲學及其教育意涵〉,花蓮: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榮芳杰,2008/07,〈文化遺產管理之常道:一個管理動態變化的維護觀點〉,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 孫雲平 審核日期 2019-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