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5502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118.137.243
姓名 王寶棠(Ellis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聖凡雙修的實踐:一貫道基礎忠恕詹金益之研究
(Actual Practice of Dual Cultivation of Sacred and Secular: The Research of I-kuan Tao Jichu-Zhongshu Zhan Jin-Yi)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詹金益,一位「只堅持做對的事」之臺灣一貫道點傳師;追隨其理念之信仰踐行者,迄今已有上千名;他是桃園市「公益寺廟」連續獲獎的中壢天德堂創辦人,替桃園及花東兩地的社會教化志業暨族群融合有所貢獻。本文旨在探討誕生於日本統治時期,在桃園市中壢區成長的詹金益,面對異族統治、政權轉變、宗教箝制、時代潮流等外在環境的重重考驗,支持他的內在正向思考是什麼?其應對作為又各為何?而淑世的一貫志業是如何傳播於桃園及花東兩地?最後其成為鄉親敬重的:實踐「聖凡雙修」之賢人哲士。
綜觀詹金益的一生,研究結論如下:隨著外在大環境的轉變,其服務鄉親的方式亦跟著住民的需求而做調整,先是提升心靈的點傳(導)師;接著是理性「臺灣意識」的啟蒙師傅;又踐行「聖凡雙修」而成就眾多道化家庭;然後開啟經典注疏,寫書宣講一貫道義;最後則是創辦公共佛堂以造福鄉里。地理範圍由桃園縣進展到花蓮、臺東兩縣,對象也由親朋好友擴增至非親非故;雖然對象及距離不斷擴大,但一直不變的是其為道不二的真心與虔誠;他是為道犧牲奉獻之勇者、以身教成全20餘位家人共組道化家庭之智者及言行一致協助上百位壇主成就彼等道化家庭且步向修行路之仁者。
摘要(英) Zhan Jin-Yi, an I-kuan Tao Transmitting Master who insisted in doing the right thing, was born in Japanese-ruled period and grown up in Zhongli District. He was the founder of Zhongli Tian De Tang, not only be awarded several prizes for Certification of Charitable Temples in Taoyuan, but also integrated Taiwanese and Hakka in Taoyuan, Hualien and Taitung into a society which had same social consciousness. Until now, he had thousands of followers.
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when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leading by Japanese, regime transition, religious restraint, different trends by times, and discrimination by government, what kind of mindset did Zhan Jin-Yi take? What actions did he take? And how did those actions lead him to become a master of dual cultivation of sacred and secular(sheng fan shuangxing聖凡雙修) ?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Zhan Jin-Yi kept adapting himself to local folks needs. He started with being a transmitting master who aimed to enhance people’s mindset. Next, he enlightened people on the concept of “Taiwan First” instead of “China First”.
More over, he internalized the spirit of sheng fan shuangxing and encouraged lots of families to follow principles of I-kuan Tao for at least three generations. He also wrote books and add comments on classics to expressed I-kuan Tao spirit.
Finally, He established public temples first in Zhongli district, and expanded to Hualien and Taitung; inspired people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all kind of people. Even the scope and people inspired by him had getting larger, his attitude of contributing himself for I-kuan Tao had never changed. Through his life experience, we can said that Zhan Jin-Yi is a person with brave heart to dedicate his life for Tao.
關鍵字(中) ★ 詹金益
★ 聖凡雙修
★ 一貫道點傳師
★ 道化家庭
★ 中壢天德堂
關鍵字(英) ★ Zhan Jin-Yi
★ dual cultivation of sacred and secular
★ I-kuan Tao Transmitting Master
★ I-kuan Tao Family
論文目次 目錄
目次.....................................................................................................................i
圖次....................................................................................................................ii
表次...................................................................................................................iii

緒論 1

第一章 鄉里與緣起:詹氏故里與基礎忠恕道場.....................................21
第一節 桃園市中壢區的歷史發展.....................................................21
第二節 桃園地區宗教發展..................................................................26
第三節 基礎忠恕道場源流..................................................................41

第二章 共修與傳道:「聖凡雙修」的實踐.................................................46
第一節 詹氏的一生................................................................................46
第二節 道化家庭....................................................................................65
第三節 同心群策的點傳師們...............................................................71
第四節 堅持做對的事............................................................................95

第三章 註疏與講道:以佛儒道釋義之解經特色.....................................100
第一節 信受奉行《金剛經》者.........................................................100
第二節 詹氏的《金剛經白話直解》................................................110
第三節 啟信篇與立愿篇.....................................................................118
第四節 修行篇與證道篇.....................................................................124

i
第四章 繼往與開來....................................................................................140
第一節 「傳統」演進「現代」.........................................................140
第二節 詹氏紹承「理氣象三天論」理念........................................149
第三節 天德堂系公共佛堂..................................................................161
第四節 天德堂教育體系......................................................................167
第五節 道化家庭子女教育..................................................................173

結論...............................................................................................................179
參考書目........................................................................................................192
附錄......................................................................................................................203
附錄一、詹金益年表..........................................................................203
附錄二、口述訪問一覽表..................................................................204
附錄三、圖...........................................................................................206
附錄四、表...........................................................................................219










i
圖次
圖 (一) 日治初期整建中的仁海宮.....................................................................23/206
圖 (二) 1935(昭和10)年的仁海宮.......................................................................23/206
圖 (三) 1897(明治30)年今桃園地區客庄分布..................................................24/207
圖 (四) 1901(明治34)年今桃園地區優勢族群分布圖.....................................24/207
圖 (五) 1936(昭和11)年中壢街商店圖..............................................................24/208
圖 (六) 清代桃園臺地開漳聖王香火傳衍示意圖...........................................28/208
圖 (七) 「一貫道十八組線」之發源地............................................................41/209
圖 (八) 張培成親筆〈永遠懷念〉手稿頁一...................................................43/209
圖 (九) 張培成親筆〈永遠懷念〉手稿頁三...................................................43/210
圖 (十) 1942(昭和17)年拉包爾戰役圖..............................................................50/210
圖 (十一) 1942年8月日本所稱「第一次所羅門海戰」..............................50/211
圖 (十二) 1969年的「昇芳源糕餅舖」舊照片...............................................54/211
圖 (十三) 1970年的「昇芳源冰果店」舊照片...............................................54/211
圖 (十四) 詹氏在仁美里8鄰50-1號寓所前庭院的獨照.............................61/212
圖 (十五) 1967年起詹氏在先天道院主講六祖壇經.......................................62/212
圖 (十六) 1989年基和伙食團員在客廳的合照...............................................64/213
圖 (十七) 1993年詹氏訃文........................................................................................67
圖 (十八) 1944年周德清志願當日本海軍工員之手稿..................................69/213
圖 (十九) 詹金益傳道系統圖...................................................................................75
圖 (二十) 觀音地區一貫道基礎組主要人物與地區關係系統圖........................85
圖 (二十一) 詹氏道教會個人會員證................................................................97/214
圖 (二十二) 第一屆第二次一貫道總會理監事會...........................................97/214
圖 (二十三) 詹氏、張氏、廖永康及陳隆全的合照......................................98/215
圖 (二十四) 陳隆全在「如何重建人民對政府信心之研究」的發言...............99
圖 (二十五) 吳靜宇,《金剛經釋密》,頁129。................................................111
圖 (二十六) 周德清壇主的性理心法班上課親手筆記......................................115
圖 (二十七) 1990年4月11日詹氏講授「性理心法班」親筆手稿...............116
圖 (二十八) 周德清壇主親筆抄錄開沙訓文手稿照..........................................143
圖 (二十九) 詹氏自書「開悟」親筆手稿....................................................159/216
圖 (三十) 天德堂系公共佛堂................................................................................165
圖 (三十一) 南投縣竹山鎮「天晉講堂」....................................................166/217
圖 (三十二) 柬埔寨金邊市「天一堂」.........................................................167/217
圖 (三十三) 柬埔寨忠恕學院金邊分部.........................................................167/218


ii
表次

表 (一) 中壢地區日治時期各族群人口統計表........................................24/219
表 (二) 1948至1988年中壢地區戰後漢籍人口統計表...................26/219-220
表 (三) 徐輝主導觀音地區一貫道基礎組的辦道及求道人數統計表.........8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專書
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秀谷、江若安修女等譯,《神學─得救的學問》。臺北:光啟文化事業,1992年。
王泰升,《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朱存明,《靈感思維與原始文化》。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
林萬傳(署名:孚中編著),《一貫道發展史》。臺北:一貫義理編輯苑,1999年。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新北:博揚文化事業,2008年。
林美容,《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臺灣書房,2012年。
林榮澤,《臺灣民間教派研究論集》。臺北:一貫義理編輯苑,2007年。
林萬傳,《先天道研究》。臺南:靝巨書局,1984年。
林萬傳,(署名:孚中編著),《一貫道發展史》。新北:正一善書,1999年。
林國平,《林兆恩與三一教》。中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李桂玲,《台港澳宗教概况》。香港:東方出版社,1996年。
宋光宇,《天道鈎沉-一貫道調查報告》。臺北:元佑出版社,1984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宋光宇,《一貫真傳-張培成傳》。新北:三陽印刷企業,1998年。
宋光宇,《一貫真傳─基礎傳承》。新北:三揚印刷企業,1999年。
宋光宇,《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沈富進,《彙音寶鑑》。嘉義:梅山益言堂,1954年。
近藤正己、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武內貞義,《臺灣》(臺北:臺灣刊行會,1927年)。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復刻。
河原功、張文熏譯,《被擺布的臺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7年。
吳靜宇,《金剛經釋密》。臺南:大千世界,1970年再版。
孟穎編輯,《新編四書心德》。臺南:靝巨書局,2007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41年)。《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再版)。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8年。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張元,《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臺北:東大圖書,1982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2008年。
楊儒賓,《1949禮讚》。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5年。
楊慶堃著、范麗珠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中國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
詹金益,《金剛經白話直解》。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1993年。
詹金益,《一貫⊙心法》。新北:宏道文化,2013年。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1997年。
戴寶村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圖書,2006年。
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臺北:長青文化事業,1986年。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潘風明,《入道之門》。臺北:基礎道德文化,1992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教派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出版,1992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教派結社》。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鄭志明,《臺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歐崇敬,《中國大乘禪佛教哲學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2010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90年。
濮文起,《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中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Jacques Waardenburg(瓦鄧伯葛)著、馬庫斯譯,《宗教學入門》。臺北:東大圖書,2003年。
Louis Dupre(杜普瑞)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6年。
Walter Terence Stace(史泰司)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David Cannadine編,梁永安譯,《今日,何謂歷史?》。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8年。
Daniel Goleman(高曼) 與Richard J Davidson(戴維森)合著、雷叔雲譯,《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臺北:天下雜誌社,2018年。
二、古(經)籍注疏
攝摩騰著、竺法蘭譯,《四十二章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據傳西元68(東漢明帝永平10)年,使者攜攝摩騰和竺法蘭返國,獲東漢明帝接見,後於雒(洛)陽立白馬寺,即譯出《四十二章經》留世。經宋代守遂注、明代了童(補注)的《四十二章經注》注入許多儒家、道家及漢傳佛教禪宗的思想,是傳佈迄今最風行的版本。
龍樹菩薩(印度,約3世紀)撰,魏晉南北朝後秦鳩摩羅什於405(弘始7)年譯訖,《大智度論》,共100卷。
唐代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656(顯慶元)年刊行,共200卷。印度正確集成時間不詳,漢傳佛教最早的傳說,是由屍陀槃尼尊者、達悉尊者和鞞羅尼尊者三人所集結成冊。
宋代朱熹編纂,《四書章句集註》,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於1190(宋紹熙元)年刊刻「四子書」,使四書成為學子初學儒家的必讀書,自1313(元皇慶2)年起至1905(光緒31)年止,「四子書」已成為元、明、清的國家策試取士的書籍。
明代鄒守益等編訂,《王文成公全書》,1564(嘉靖43)年首刊於江西贛州。謝廷傑所編《王文成公全書》,1572(隆慶6)年刻于杭州。清代有《四庫全書》本。臺灣有學生書局本。1992(民國81)年由吳光等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逕將《王文成公全書》更名為《王陽明全集》。
明代瞿汝稷編集,《水月齋指月錄》。1595(萬曆23)年完成,1602年序刊,收錄於《萬續藏》第143冊。
清代溥仁乩釋,子真乩訂(扶鸞善書),《金剛經註釋》,收錄於《卍續藏》冊40。
清代孚佑帝君(呂洞賓,扶鸞善書),《金剛經注解》,收錄於《卍續藏》冊40。
三、期刊論文
王志宇,〈台灣民間信仰的鬼神觀—以聖賢堂系列鸞書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11月),頁117-140。
王汎森,〈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太谷學派研究的回顧〉,《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41-162。
王汎森,〈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新史學》第9卷第2期(1998年6月),頁89-123。
王見川,〈近代中國的扶乩、慈善與「迷信」─以印光文鈔為考查線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531-568。
尹章義,〈臺灣佛教史之展開(1661-1895AD)〉,《臺北文獻》直字95期(1991年3月),頁1-23。
林本炫,〈一貫道與政府之關係—從查禁到合法化〉,《宗教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頁315-359。
林本炫,〈社會網絡在個人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與言》第37卷第2期(1999年6月),頁173-208。
林本炫,〈改信過程中的信念轉換媒介與自我說服〉,《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頁547-581。
林美容,〈臺灣齋堂總表〉,《臺灣史料研究》第6期(1995年8月),頁26-41。
林鎮國,〈大乘瑜伽行派與中觀學派之知識論爭論及其宗教性意涵的研究〉,《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第3期(2007年7月),頁27-49。
林月惠,〈杜維明先生與跨文化對話〉,《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頁239-259。
宋光宇,〈試論四十年來臺灣宗教的發展〉,《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頁145-224。
冉雲華,〈禪宗「見性」思想的發展與定型〉,《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59-73。
吳學明,〈當上帝遇到天公—談基督宗教在台灣早期的傳教〉,《台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新北:威仕曼文化,2008年),頁179-210。
吳學明,〈佛教與臺灣的庶民生活〉,《台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新北:威仕曼文化,2008年),頁211-237。
許世融,〈19世紀末桃園地區的閩客族群分布─三份調查資料的比較研究〉,《桃園文獻》第2期(2016年9月),頁63-86。
李廣均,〈初探桃園縣的列管眷村與外省籍人口(1950-1990)〉,《桃園文獻》第6期(2018年9月),頁71-100。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1996年4月),頁85-125。
周婉窈,〈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頁191-219。
周婉窈,〈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頁230-241。
周婉窈,〈日治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頁1-12。
陳芳明,〈臺灣史十一講〉,《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南投:臺灣省政府,2009年2月號),無頁碼。
黃運喜,〈近代桃園地區宗教發展〉,《桃園文獻》第6期(2018年9月),頁7-32。
徐明同,〈日治時代台灣三大災害地震紀要〉(臺北:中興工程科技硏究基金會,2005年11月),頁1-6。
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年9月),頁185-230。
楊惠南,〈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的現象與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2年3月),頁189-238。
楊雅雯、江豐光、陳碧蓉等,〈一貫道社區讀經教育推廣模式研究〉,「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一貫道研究學術論壇」會議手冊,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崇德學院主辦,2011年。
楊寶蓮,〈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鸞書為例〉,《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6期(2011年6月),頁139-165。
盛成,〈荷蘭據台時代的齋教〉,《臺灣風土文物》(臺北:民間知識半月刊社,1956年),頁40-50。
廖經庭,〈鳳林地區日治與戰後客家移民之比較研究初探〉,《客家研究》第2卷第1期(2007年06月),頁127-172。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季刊》第1卷第4期(1995年10月),頁83-100。
鄭政誠,〈戰後桃園各地志書對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書寫分析〉,《臺灣文獻》第67卷第4期(2016年12月),頁91-124。
鍾雲鶯,〈近代一貫道的發展及影響〉,漢寶德、呂芳上主編,《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上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1年),頁159-187。
鍾雲鶯,〈救性、救命與聖凡雙修:一貫道的入世修行觀〉,《華人宗教研究》第6卷第6期(2015年12月),頁27-58。
鍾雲鶯,〈禮儀與實踐─一貫道表愿文所呈現天人之約的意義〉,《華人宗教研究》第6卷第1期(2013年3月),頁35-78。
鍾雲鶯,〈台灣民間團體之經典教育與社區經營共識之建立─以忠恕學院中壢分部為例〉,《社區營造理論研究》(桃園:桃園市文化局,20150521社區營造會議手冊),頁6-7。
劉述先,〈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0期(1998年12月),頁99-109。
賴錫三,〈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4期(2011年5月),頁2-36。
瞿海源,〈查禁與解禁一貫道的政治過程〉,《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1997年),頁360-379。
戴國焜,〈台灣桃竹苗客家人的石頭崇拜:石爺、石哀〉,《客家研究》,第六卷第一期(2013年6月),頁171-213。
鬫正宗,〈日治時期桃園地區宗教發展〉,《戀戀桃仔園:桃園文史研究論叢》(臺北:華立圖書,2008年),頁145-170。
四、學位論文
莊德仁,〈顯靈:清代靈異文化之研究─以檔案資料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黃素敏,〈桃園與中壢間之聚落發展─中路和內壢地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鍾雲鶯,〈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弘任,〈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嘉慧,〈羅祖《五部六冊》與佛教禪學〉,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游振明,〈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智哲,〈日據時期台灣的海洋貿易政策發展-以大阪商船會社與日本郵船會社的營運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郁雯,〈臨終處境的信仰與希望─以一貫道道親臨終陪伴經驗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鍾書豪,〈花蓮地區的糖業發展(1899~2002)〉,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雪娟,〈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蕭玉敏,〈一貫道浩然浩德組開壇訓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孫玉中,〈一貫道聖與俗之相關探討─以全真道院為例〉,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胡博荏,〈日治時期桃園龍潭公學校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智穎,〈澗仔壢新街城堡形成之初探〉,華梵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徐美娟,〈傳統客家知識分子的變與不變─以桃園市觀音區徐輝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蔡炳南,〈探討一貫道道親對「考」的修持觀〉,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李清勳,〈一貫道的顯化研究─以一貫道基礎組道場為例〉,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許凱叡,〈以宗教地理學觀點探討一貫道廟宇─以中壢廣德佛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邱淑美,〈一貫道的生死觀探究─以興毅南興道場道親為例〉,一貫道天皇學院一貫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五、方志、其他
一貫道基礎組桃園區,《師尊師母暨前人點傳師成道追思紀念法會》專刊,(桃園:基礎忠恕,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私法物權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史列傳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李添春等,《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陳培桂編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賴澤涵總編纂,《新修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謝瑞隆編纂,《中壢市發展史》(桃園:中壢市公所,2009年)。
鍾肇政纂修,《桃園縣龍潭鄉志》(桃園:龍潭鄉公所,2014年)。
郭廷棟等8人,《一貫道疑問解答》。上海崇華堂1937年印行(新北:大興圖書,1983年再版)。
郭明義,《一貫道的修持觀》(臺北:慈鼎出版社,2005年)。
黃哲彬,《晨鐘》(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88年)。
劉文欽等,《忠恕飛揚─忠恕學院三十週年慶特刊》(臺北:基礎道德文化,2004年)。
黃仁威、黃郁雯、黃永毅,《邱點傳師香蘭生平道範》專刊,2001年。
張貴木等,〈楊梅奉天宮新建石雕牌樓竣工特刊〉(楊梅:奉天宮,2014年10月)。
蘇東鳴,《天道的辨正與真理》(臺南:靝巨書局,1983年)。
釋印順,《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
釋印順,《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9年)。
釋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9年)。
釋慈怡編,《佛光大辭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1988年)。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辭彙》(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6年)。
六、報紙、期刊
詹金益,〈清靜直解〉,《聖教月刊》第一卷創刊號(1975年9月),頁3-6。
詹金益,〈道德經闡釋〉,《聖教月刊》第一卷第七期(1976年3月),頁12-15。
詹金益親述,編輯部整理,〈慧心敏行 清風亮節 的詹金益前輩〉,《基礎雜誌》第6期(1989年6月),頁8-11。
編輯部,〈詹金益前輩專訪〉,《基礎雜誌》第6期(1989年6月),頁40-42。
簡新發親述,編輯部整理,〈風度凝遠 智足濟時 的簡新發前輩〉,《基礎雜誌》第8期(1989年8月),頁18-21。
張培成,〈祭文〉,《基礎雜誌》第55期(1993年7月),頁24-25。
天德堂全體後學,〈詹前人生平道範〉,《基礎雜誌》第55期(1993年7月),頁26-27。
王顯榮,〈詹金益證道詞〉,《基礎雜誌》第55期(1993年7月),頁28-29。
劉映雪,〈紀念詹金益前人成道六週年感言〉,《基礎雜誌》第126期(1999年6月),頁42-45。
徐輝,〈追思詹公金益前人成道週年紀念詞〉,《基礎雜誌》第166期(2002年6月),頁34。
潘風明、王垂統,〈基礎忠恕道院孝悌楷模選拔表揚辦法〉,《基礎雜誌》第267期(2011年3月),頁68。
黃錫堃,〈中庸講記之一(下)〉,《基礎雜誌》第315期(2015年3月),頁10-15。
編輯部,《天帝教教訊》第101期(1992年6月),【教院動態】頁。
鄭豐洲等,《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雜誌》,(臺北: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2012年3月)。
七、史料
詹金益,〈清靜直解〉手稿,未出版(寫作時間約在1991年間)。
詹金益〈孟子十八講〉手稿,未出版(寫作時間約在1992年間)。
詹金益筆(雜)記,大部份沒有年月日記載。
詹金益〈日記〉小冊,不連續、未出版。
八、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網站http://www.ikuantao.org.tw,首頁/一貫道簡介/緒論/教義/供奉的仙佛神聖」,下載日期:2017年10月18日。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站http://www.religion.moi.gov.tw,宗教知識/世界宗教/宗教稱謂。」,下載日期2018年10月4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https://nchdb.boch.gov.tw,文化資產/古蹟/國定。」,下載日期2018年5月9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225。」,下載日期2019年4月18日。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站http://who.ith.sinica.edu.tw/1928;臺灣總督府;新竹州;三坑子公學校。」,下載日期2018年6月14日。
「花蓮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網站https://www.hccc.gov.tw/zh-tw/CulturalHeritage/Detail/146。」,下載日期2019年1月24日。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10thousand/pdf/X25n0497.pdf」。下載日期:2019年3月1日。
「大正藏https://www.google.com/search?q=大正藏第12冊No.0377大般涅槃經&oq」,大正藏第12冊No.0377大般涅槃經後分。下載日期2019年3月8日。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http://www.focat.org.tw/blog/?page_id=3」,下載日期2019年3月8日。
九、影像類
詹金益講解《六祖壇經》的錄影片,共二十集,存取須在天德堂雲端硬碟裡「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7GGPAczyh-oREZsQjdTR2t4c3M」。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19-8-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