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554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116.15.235
姓名 黃茹敏(Ju-Mi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論文名稱 數位合作說故事之學習活動結合圖像教學對於高中生寫作創造力自我效能之影響
(The impact of digital collaborative storytelling activities on writing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self-effic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關論文
★ 以視覺為主的遊戲空間輔助全身性學習★ 以數位教室環境增進同步遠距教學之臨場感
★ 以行動載具支援並分析合作式的探索活動★ 以混合實境支援工作臺協同探究學習
★ 使用資料探勘輔助學習者探索大型資料庫—學習者經驗之研究★ 以貢獻與聯結為基礎之社會知識創造模型—一個資源與概念合作聯結工具
★ 互動式計算桌面環境對於合作學習的優缺點★ 以共享螢幕及群組軟體支援一對一環境下面對面的合作網路探索
★ 合作學習使用網際網路: 學習腳本在面對面網路合作探索的影響★ 兒童使用超媒體的Web2.0創作故事平台之探究--衍生與重組
★ 以創用為基礎之合作說故事平台 - 衍生、重組、擁有感★ 透過網路實施模擬實務社群並利用即興創作激發創意
★ 使用群組軟體與共同螢幕進行一對一合作網路探索活動★ 以Cyber-Physical環境支援程式設計學習之探究
★ 跨領域合作設計活動之互動分析:群組軟體的支援與設計★ 不同成就學生於模擬遊戲環境中程式學習效果之探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寫作是表達個人觀點見解說服他人的過程,寫作可以連結過去的經驗啟發新的想法和創造力。毫無疑問,寫作在學校和職場是最重要的。過往研究聚焦國小階段,本研究以高中國文教學為場域,設計兩組學生於不同創造空間進行繪本創作。
本研究的目的是加?圖像教學與合作學習共創繪本活動,引導學生對於圖像畫面觀察、聯想及思考。探討圖像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造力自我效能和語文寫作成效的影響。本研究對象為高中生,實驗組為數位繪本,控制組為紙本繪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寫作的學習動機與語文寫作成效均有顯著提高。實驗組學生繪本的創作、創造力自效能、學習動機和專注力有較好的表現。
摘要(英) Writing is a process of presenting personal viewpoints to convince others. Writing can trigger new ideas and creativity through connecting past experience. Undoubtedly, writing has an utmost importance in schools or work places. In the previous study, the focus was mostly on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tage. Thus, this study aims at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designing two groups of student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reating the picture books.
This study aimed to enhance graphic teaching with collaborative picture book creation activities . The researcher expected to guide students’ thinking on graphic image, observation, association and thinking processes. The researcher also expect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s approach o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reativity, self-efficacy, and language writing abilit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digital picture book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ol group only used paper picture book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enhanced students’ writing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both groups.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higher level of creating picture books, creativity , motivation of learning, and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關鍵字(中) ★ 圖像教學
★ 數位說故事
★ 合作學習
★ 創造力自我效能
關鍵字(英) ★ graphic teaching
★ digital storytelling
★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creative self-efficacy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一、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研究問題 4
1.4研究假設 4
1.5名詞解釋 5
1.5.1圖像教學 5
1.5.2數位說故事 5
1.5.3創造力自我效能 5
1.5.4合作學習 5
1.6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7研究架構 7
二、 文獻探討 8
2.1圖像教學內涵與研究 8
2.1.1圖像定義與理論 8
2.1.2圖像教學與研究 11
2.1.3小結 13
2.2數位說故事融入寫作教學 14
2.2.1數位說故事的定義與發展 14
2.2.2數位說故事應用相關研究 15
2.2.3數位說故事融入寫作教學 17
2.2.4小結 18
2.3透過合作學習培養創造力 19
2.3.1合作學習的內涵 19
2.3.2創造力的定義 20
2.3.3小結 21
三、 研究方法 22
3.1研究對象 22
3.2研究設計 23
3.2.1研究架構 23
3.2.2研究流程 24
3.3教學活動設計 25
3.3.1教學內容設計 25
3.3.2教學流程設計 26
3.3.3合作學習過程 29
3.4研究工具 31
3.4.1學習動機策略量表 31
3.4.2創造力自我效能量表 32
3.4.3語文寫作成效 33
3.5資料收集與分析 34
3.5.1學習動機策略分析 34
3.5.2創造力自我效能分析 35
3.5.3語文寫作成效分析 35
四、 實驗結果與討論 36
4.1學習動機策略分析 36
4.1.1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動機策略分析 38
4.1.2控制組學習動機策略分析 49
4.1.3實驗組學習動機策略分析 53
4.1.4學習動機策略分析總結 57
4.2創造力自我效能分析 59
4.2.1實驗組與控制組創造力自我效能分析 60
4.2.2控制組創造力自我效能分析 68
4.2.3實驗組創造力自我效能分析 71
4.2.4創造力自我效能分析總結 74
4.3語文寫作成效分析 76
4.3.1實驗組與控制組語文寫作成效分析 77
4.3.2控制組語文寫作成效分析 80
4.3.3實驗組語文寫作成效分析 81
4.3.4語文寫作成效分析總結 82
五、 結論與建議 84
5.1結論 84
5.2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附錄A 實驗教學活動內容 92
附錄B 學習動機策略量表 94
附錄C 創造力自我效能量表 9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8)。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含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考試說明。取自http://www.ceec.edu.tw/107%E6%96%BD%E6%B8%AC/107%E5%AD%B8%E6%B8%AC%E5%9C%8B%E6%96%87(%E5%90%AB%E5%9C%8B%E5%AF%AB)%E8%80%83%E8%A9%A6%E8%AA%AA%E6%98%8E%E5%AE%9A%E7%A8%BF.pdf
王坦(2002)。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68-72。
王品卿(2014)。Web 2.0 英語學習活動之學生心流與學習動機歷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妤(2015)。英語熟練程度對於學生於 Web2. 0 英語學習環境之學習投入與策略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李杰駿(2014)。Web2. 0 英文學習環境之學習成效及心流研究:男女生的比較。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汪曼穎、王林宇(2006)。注意力分配對圖像登錄之影響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方向。教育心理學報,38(1),67-83。
何琦瑜(2007)。從「寫作」啟動新一波學習革命。教出寫作力,3-7。台北市:天下雜誌。
呂冠賢(2012)。導入同儕互評於數位故事創作。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詠蘭(2008)。看圖作文教學策略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寫作能力指標(1-6年級)」 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145-176。
林玉雯,劉嘉茹, & 黃台珠(2006)。文字表徵與圖形表徵轉換落差之研究-促發學生後設認知的能力。中華民國第二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833-839)。 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慧菁(2007)。美國新一波教育革命,因為寫作真的很重要。2007親子天下專刊教出寫作力,82-87。台北:天下雜誌。
青檸君(2017)。不僅僅是漂亮:圖像是如何驅動用戶體驗的。取自 https://kknews.cc/tech/eaopmbn.html
柯宏達(2013)。數位說故事運用於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 iPad 載具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學位論文,新竹。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 三十輯, 201-265。
陳麗雲(2006)。關於作文與作文教學。取自
http://www.cet-taiwan.com/DrCET/detail.asp?serno=1134
陳中民(2012)。故事結構鷹架對於學童創作經驗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韋辰(2015)。數位戲劇式說故事對於語文學習投人與創造力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宥齊(2016)。導入網路學習社群於英語學習:社會網路、學習投入與動機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文聰(2017)。網路學習社群中社會網路、知識分享與投入之關聯。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閔惠(2016)。不一樣的閱讀課-淺談數位說故事在閱讀學上的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6), 212-217。
張原誠,蕭佳純(2016),學生美感經驗、創意自我效能與創造力:教師創造力教學有效嗎?教育實踐與研究期刊,29(2),65-104。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訂定發布。 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4-1000-14031,r13-1.php?Lang=zh-tw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 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婉婷(2017),合作學習寫作 3.0-以國語詞語寫作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3), 167-173。
劉國平(2014)。運用 Web 2.0 數位說故事方法,以提升小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及動機。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蕭伊茹(2013)。基於建造主義導入數位說故事於英語學習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鄭麗齡(2011)。運用數位說故事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語文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阿福(2014 )。資訊科技融入創新教學之教學策略與模式。國教新知,61(4),28~45。
鍾生官(2006)。數位說故事在統 整藝術教育之應用。國際藝術教育學刊,4(1),51-63。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台北:師大書苑。

英文文獻
Alameen, G. (2011). Learner digital stories in a Web 2.0 age. TESOL Journal, 2(3), 355-369.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Macmillan.
Godwin-Jones, R. (2006). Tag clouds in the Blogosphere:Electronic literacy and social network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0(2), 8-15.
Guilford, J.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ume 5, Issue 9, 444–454.
Guilford, J. P. (1977). Way beyond the IQ: Guide to improving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Buffa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Hung, S. P., Huang, H. Y., & Lin, S. S. J. (2008). Do significant others’ feedback influence one’s creative behavior?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examine creativity self-efficacy and creativity motivation mediation effect. Bulletin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0(2), 303-322.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Theory into practice,38(2),67-73.
Lundby, K. (2008). Digital Storytelling, Mediatized Stories: Self-Representations in New Media. Peter Lang Publishing, New York.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 A. Hought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 (Vol. 2). Instructional issues (pp. 51– 85).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Levin, J. R. (1979). On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ERIC ED186847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hler, J. (2005). The world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3(4),44–47.
Ohler, J. (2008). Digital Storytelling in the Classroom: New media pathways to literacy,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Pintrich, P. R. (1991).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ker, R.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P Bulletin, 69(479), 48-57.
Robin, B. R. (2008). Digital storytelling: A powerful technology tool for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47(3), 220-228.
Runco, M. A. (1996).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996(72), 87-90.
Smiciklas, M. (2012). The power of infographics: Using pictures to communicate and connect with your audiences: Que Publishing.
Slavin, R. E. (1999).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38(2), 74-79.
Slavin, R. E. (1990).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52-54.
Vermette, P. (1994). Four fatal flaws: 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77(3), 255-260.
指導教授 劉晨鐘(Chen-Chung Liu) 審核日期 2018-8-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