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724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218.48.62
姓名 吳尊傑(Chun-Kit 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家族控制企業下董事會構成員忠實義務之研究:以比較法為中心
(The Study in Duty of Loyalty for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Family-Controlled Corporation tha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es)
相關論文
★ 論企業重整程序中重整債權之確認與實現—以美國重整法制經驗暨我國個案研究為例★ 內線交易犯罪所得計算方式之探討
★ 我國洗錢防制規範與實務問題之研究 --以犯罪所得沒收為中心★ 醫療糾紛民事責任之研究─以醫療契約之醫師說明義務為中心
★ 論公司清算遇強制執行之法律問題★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管制機制之研究 -以保險業資訊提供義務為中心
★ 以法實證分析內線交易規範圖像之變革與走向★ Gadamer哲學詮釋學在憲法解釋之適用
★ 鑑識會計在經濟犯罪中之法制化與應用實效★ 第三方支付系統服務機制法律定性之研究
★ 國際海上貨物運送裁判管轄權之研究 —以載貨證券記載之管轄條款為中心★ 船舶所有人責任控管制度-以防護及補償保險之建構為核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依據本文調研相關資料顯示,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家族企業佔全部上市櫃股份有限公司之約百分之七十強(不含非上市櫃公司約占全部註冊公司數量之百分之九十以上)。本研究之第一章,將作為貫穿往後章節之透過闡明現行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之忠實義務規範,即自公元兩千年立法通過後,學說實務所面臨之窘境為何?蓋「忠實義務」一詞乃是師法自美國法制,故本研究實有必要對美國歷來猶關忠實義務之重要判決進行整理,望能歸納出當中的原理原則。此外,若此法制對於我國臺灣地區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家族控制股東之情況下,對少數股東事後依公司法第八條第三項、二十三條第一項以及第二一四條提起代位訴訟時,會否造成甚麼不利的影響?在在都值得本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除此之外,如何事前即締造家族企業之良治,唯在於避免事後提起相關代位訴訟之緩不濟急,是故誠以「大同五次經營權爭奪戰」為家族治理之非典型案型,藉以提倡事前家族良治的模型來減低事後少數股東與家族控制股東間法律訟爭之機率;最後提出本研究對臺灣地區未來公司法將何去何從之個人建議。

  本研究之第二章,一來務先令讀者透徹家族企業外觀與內在之梗概:從家族控制企業之始,再到家族控制企業之所有權結構,爾後分別從關係企業、交叉持股、交叉董事、轉投資特殊目的公司以及雙層股權結構來觀察家族企業中複雜的控制權與所有權問題。二0一八年公司法修法放寬非公開發行股份有限公司得發行複數表決權特別股,如此在可預期的未來,當非公開發行家族公司或公開發行之家族企業透過非上市櫃股份有限公司或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來發行複數表決權特別股時,對非控制股東權益會造成如何之影響?順此問題意識而下,本文亦將從家族控制企業下董事會構成員中觀察,探討現行臺灣法制及相關實務見解之認定標準,分別為理論上家族董事會的概念與現實中家族董事會的模型進行比較;在此模型之下,控制股東與關係企業集團因治理而產生特定議題,尤其是在現行法無文規範契約上關係企業的情況下,家族關係企業集團最終得以形塑其獨有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間之利害叢生的衝突結構,最後本研究將從法人學說來梳理家族企業法人之本質,主張現階段應以「法人否定說」來否定家族企業之法人格。

  本研究之第三章,家族治理與公司治理應如何調和?從公司治理的本質出發、再從家族控制企業成員的代理成本中觀察、亦從家族控制企業成員利益最大化中觀察以及臺灣大同公司歷次經營權爭奪戰中觀察家族治理。蓋現階段我國臺灣地區家族企業普遍存在控制股東的情況下,非家族成員之股東如何能被公平對待?其次,藉由二0一八年公司法修正通過條文針對非公發公司得為表決權拘束契約之規定,本文將會重新省思其對非家族股東權利之影響。最後,運用晚近相關公司法學者所提倡之專業守門人責任規範,來思考如何建構會計師、律師、證券分析師等資本市場守門人來推動家族企業之良治;基此,本文建議引進內嵌式家族辦公室,以其來作為捍衛家族企業之公司守門人,進一步調控家族企業之內在和外在風險因子。

  本研究之第四章,係比較臺灣與美國法制下對董事忠實義務之規範,分別從信託法和美國判例法的角度,來逐一檢視忠實關係之構成要件、其內涵、其之誕生史以及臺灣移殖此法制後之心路歷程。忠實義務在Smith案後相關概念之形成與發展,有關忠實義務之重要判決,依次為1993年的Cede & Co. v. Technicolor Inc.案、1996年In re Caremark代位訴訟案、2006年的In re Walt Disney Co.代位訴訟案以及Stone v.Ritter案;其次,依據德拉瓦州判例法,當股東起訴請求被告董事違反對公司或股東的受託義務時,法院即需對董事之違反受託義務之行為依最嚴格的標準進行司法審查,稱之為「整體公平審查法」(Entire Fairness Review);爾後,本研究將從1983年Weinberger v. UOP 案以及In re Cox Communications 案等判決,去深入剖析整體公平審查法之起源與演進過程;最後,即運用比較法的方法,來進一步檢視控制股東應如何公平對待少數股東的權利。

  本研究之第五章,為檢討現行臺灣地區法制對少數股東相關私權救濟機制,是否完善?當中尤以家族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間因私有化而有之衝突為甚。本文比較二0一八年公司法修法前後之對少數股東代位訴訟機制之變化情況後,再依修法前研究者對健全少數股東救濟機制之相關建議:即就訴訟標的數額核定問題與降低代表訴訟門檻等問題,提出相關可供參考之建議,本研究除評釋前人所提之建議外,更將試圖提出個人見解。即在美國法下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本次公司法修法後,是否有被進一步運用的空間?傳統來說,美國法上的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在實務上得已被適用的情況,如當股東濫用公司法人格地位時,此時股東有限責任原則能否被「揭穿」? 惟往往是在與公司產生非自願債權債務時,方得被「揭穿」;例外的情形,縱使是「自願債權人」,也得被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相關案例隨後探討。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六年的Laya案中,法院首次定出十九個判斷控制股東是否濫用其「控制力」的因素,值得我國臺灣地區日後修法增訂公司法第八條之一時援引此判決先例,最後,本文會就引進反向揭開公司面紗原則進行可行性分析,並提出本文見解:即現行法除可以債權代位說來揭穿公司面紗外,更能以少數股權直接訴訟說為之。

  本研究之第六章乃結論暨修法建議,將透過大同公司一封告股東公開信來思考公司法相關條文日後將如何往保障家族企業少數股東權益方向進行修正。
摘要(英)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is research, family companies in Taiwan account for about 70% of all listed cabinet companies (excluding non-listed companies of family business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90% of all registered companie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study will serve as a preamble for clarifying the duty of loyalty of the one paragraph of Article 23 of the current company law, which is the dilemma facing the doctrine and court practice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two thousand years of legislation. The term duty of loyalty or duty of a fiduciary is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or we should say that is the common law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his study to sort out the important judgments (Stare deci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pe to sum up the principles of this law. In addition, if this duty of loyalty can be applied to family-controlled shareholders in Taiwanese SMEs,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will have right to shareholders derivative suit by the company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s 8 (3), 23 (1) and 214 of the Company Law. Will it cause any adverse effects? In the course of this is worth further research. In addition, how to create good governance of family business beforehand, only to avoid the urgency of raising the relevant subrogation lawsuit afterwards, is the atypical case of the family governance of "Datong management rights battle". Promote the model of good family governance beforehand to reduce the chance of legal disputes between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family-controlled shareholder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on how future company law in Taiwan will go.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study, the first step is to let the reader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appearance and internal outline of the family busines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amily-controlled business to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it, then from the Affiliated Enterprises, Cross-shareholding,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 system, reinvest to special purpose entities and a dual-class stock structure to observe complex control and ownership issues in family businesses. In 2018, the company′s legal amendments will broaden the non-public offering, which is stock corporations to issue special voting shares, so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at how will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equity be affected by the issue of special voting shar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se issues, this thesis will also observe the members of the board under the family-controlle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 the current standards of rule of law of Taiwan and related practical opinions by 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of ROC.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concept of the family companies′ board in theory with the model of the family board under practice. Under this model,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related corporate groups generate specific issues due to governance,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existing corporations with no legal norms, the family affiliated group can finally shape its uniqu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minority structure of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and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sort out the essence of the family business legal person from the legal person theory, and advocate that the legal personality of the family business should be denied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study, how should family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be reconciled? Star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n observing from the agency costs of family-controlled corporate members, and also observing from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a family-controlled corporation and take Taiwan Datong Company as an example, the family governance in the battle for the management rights. In this situation, how can shareholders of non-family members be treated fairly when the family companies are generally controlled by famil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econdly, this thesis will rethink its impact on the rights of non-family shareholders by the provisions of the 2017 Law Amendmen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Voting Rights Agreement for non-listed companies. Finally, using the professional gatekeeper responsibility standard advocated by the recent related company law scholars to think about how to construct accountants, lawyers, securities analysts and other capital market gatekeepers to promote the good governance of family businesses; based on this, this thesis proposes to introduce embedded family office, as the company′s gatekeeper to defend the family business, further regulat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isk factors of the family business.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regulation of duty of loyalty to directors under the legal system of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ust law and American case law, it examine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loyalty, its connotation, its originality and how to apply to real cases in Taiwan. After the legal transplant that how to avoid one thing can′t be removed from its environment of origin. The duty of loyalty that is after the case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concepts in the Smith case that is a very important case study on duty of loyalty, then the following cases are Cede & Co in 1993, In re Caremark Case in 1996, the Walt Disney Co in 2006 and the Stone case.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case law of Delaware state, when the shareholder sues the defendant’s director for breach of the fiduciary duty to the company or the shareholder, the court is required to apply with the most stringent standards, called the “Entire Fairness Review”. Also, the study will be further analyzed from the 1983 Weinberger v. UOP case and the Cox Communications cas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Entire Fairness Review. Finally, comparative legal approaches are used to further examine how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hould treat minority shareholders fairly.
The fifth chapter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whether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private rights relief mechanism is good or bad. Among them,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family-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s due to privatization.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changes in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 litigation mechanism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any′s legal amendments in 2018. Then, based on some scholars or researchers recommended that improvement of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relief mechanism is based on the issue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Value of Claim and Lower the threshold for a representative action. In addition to commenting on the suggestions made by the predecessors, this thesis will attempt to present personal opinions. Under US law, the rule of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or disregard the corporate personality. Is there any room for further use after 2018 company law amendment? Traditionally, the US law has uncovered the fact that the corporate veil principle has been applied in practice. For example, when shareholders abuse the corporate personality status, can the principle of shareholder limited liability be “debunked”?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involuntary contract and debtors with the company, it must be "debunked" in the case of exceptions, even if it is a "voluntary creditor," it must be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 the Laya case in 1986, the court first determined 19 factors that judge whether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bused their "controlling power". It is very useful for the Taiwan court to apply that rule based on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in the future. Invoking the precedent of this judgment, finally but not least, this thesis will conduct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the principle of reversing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and put forward the insight of this thesis.
The sixth chapter of this study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proposal for the company law amendment. It will be through the opening announcement from Datong Company to the public shareholders. To think about how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ompany law will be amended in the future to avoid directors of the family-controlled business to abusing the controlling power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right.
關鍵字(中) ★ 忠實義務規範
★ 家族控制股東
★ 大同五次經營權爭奪戰
★ 家族控制企業之所有權結構
★ 家族董事會
★ 法人否定說
★ 家族治理
★ 公司治理
★ 專業守門人責任
★ 家族辦公室
★ 公司守門人
★ 整體公平審查法
★ 少數股東代位訴訟機制
★ 揭開公司面紗原則
★ 反向揭開公司面紗原則
關鍵字(英) ★ Duty of loyalty
★ Family-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 Taiwan Da-tong Company in the battle for the management rights
★ Ownership structure of family-controlled businesses
★ Family Board
★ Legal personality denial
★ Family governance
★ Corporate governance Principles
★ Professional Gatekeeper Responsibility
★ Family Office
★ Company Gatekeeper
★ Entire Fairness Review
★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 Veil the Corporation Veil Prin
論文目次 論文摘要-----------------------------------------------頁iii
英文摘要---------------------------------------—-------頁v
自序-------------------------------------------------頁viii
目錄---------------------------------------------------頁I
圖目錄------------------------------------------—————--頁V
表目錄-------------------------------------------—————-頁VI
第一章 緒論—————————————————————---------------------——--頁1
第一節 研究動機—————————————————--------------------——--—頁1
第二節 研究目的-------------------------------——-----—---頁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頁7
第一項 文獻分析法----------------------------------------頁7
第二項 比較法學分析法------------------------------------頁8
第三項 案例分析法----------------------------------------頁9
第四項 研究範圍------------------------------------------頁9
第四節 研究架構------------------------------------------頁9
第二章 家族控制企業之形成與經過--------------------------頁13
第一節 家族控制企業之始---------------------------------頁13
第一項 家族控制企業的所有權結構---------------------------頁15
第一款 控制股東在現行法之認定基礎-------------------------頁17
第一目 現行法上的分類-----------------------------------頁17
第一子目 形式上控制股東的認定----------------------------頁20
第二子目 實質上控制股東的認定----------------------------頁21
第三子目 控制股東地位的推定------------------------------頁21
第二款 從交叉董事中觀察控制股東---------------------------頁21
第三款 從特殊目的公司中觀察控制股東-----------------------頁23
第四款 從雙層股權結構來觀察控制股東-----------------------頁26
第一目 家族企業發行複數表決權特別股對少數股東權益的影響-----頁27
第二節 從家族控制企業下董事會構成員中觀察-----------------頁29
第一項 臺灣法制及相關實務見解的認定標準-------------------頁29
第一款 公開發行上市櫃股份有限公司之家族董事會--------------頁29
第二款 建構家族控制企業董事會之概念-----------------------頁30
第一目 理想與現實的妥協—家族企業董事會的圖像--------------頁32
第二項 家族控制之上市櫃公司控制股東與集團治理 ------------頁35
第一款 契約上關係企業之家族控制企業集團的形成--------------頁35
第二款 家族企業下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間的衝突結構------------頁37
第三款 以法人學說初探家族企業法人本質--------------------頁40
第三章 家族治理從公司治理中演化--------------------------頁44
第一節 從公司治理的本質出發-----------------------------頁44
第二節 從家族控制企業成員的代理成本中觀察-----------------頁49
第三節 從家族控制企業成員利益最大化中觀察-----------------頁50
第四節 從臺灣大同公司歷次經營權爭奪戰中觀察家族治理--------頁51
第一項 非家族成員之於股東平等原則之再檢視-----------------頁58
第一款 表決權拘束契約對非家族股東的影響-------------------頁58
第二款 省思2018年公司法修正結果對於非家族股東權利之影響-----頁60
第五節 從證券交易法「內部人」的特性觀察-------------------頁61
第六節 從專業守門人的角度觀察此「內部人」的原因-----------頁62
第一項 會計師的角色定位---------------------------------頁62第一款 會計師角色定位之演進------------------------------頁62
第二款 會計師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頁63
第二項 律師的角色定位------------------------------------頁64
第一款 律師角色定位之演進--------------------------------頁64
第二款 律師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頁65
第三項 證券分析師之角色定位------------------------------頁65
第一款 證券分析師的角色演變------------------------------頁65
第二款 證券分析師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頁67
第七節 家族治理與公司治理的調和--------------------------頁68
第一項 家族辦公室作為捍衛家族企業之公司守門人--------------頁70
第一款 家族企業之內控環境與外部風險調控-------------------頁71
第四章 比較臺灣與美國法制下對董事忠實義務的規範------------頁75
第一節 忠實義務之定義-----------------------------------頁75第一項 忠實關係之構成要件--------------------------------頁76
第一款 忠實義務的內涵-----------------------------------頁76
第一目 忠實義務之誕生史---------------------------------頁79
第二目 臺灣在繼受忠實義務之過程---------------------------頁81
第三目 忠實義務在臺灣的形成與發展------------------------頁83
第四目 忠實義務在Smith案前後的概念形成與發展--------------頁85
第一子目 從兩階段公開收購中探討少數股東之權利--------------頁85
第二子目 原告股東起訴公司董事未善盡監督員工之義務----------頁86
第三子目 原告股東起訴請求撤銷關於董事離職補償金之決議------頁86
第四子目 被告董事非出於惡意違反其對公司之監督義務----------頁87
第二款 整體公平審查法的演進------------------------------頁87
第一目 整體公平審查法之起源------------------------------頁87
第二目 被併購公司董事應以股東最佳利益來協商公平收購價------頁89
第三目 後In re Cox Communications 股東代位訴訟判決時代----頁90
第三款 比較法下控制股東之忠實義務------------------------頁91
第一目 觀察美國法對控制股東的規範------------------------頁91
第二目 觀察臺灣法對控制股東的規範------------------------頁92
第三目 觀察兩岸四地法律對控制股東之規範------------------頁94
第二項 美國法院如何適用控制股東忠實義務------------------頁95
第一款 控制股東合併案中適用商業判斷法則-------------------頁95
第二款 法院如何認定私有化案件中的控制力-------------------頁95
第三款 關於特別委員會對私有化案件之審查過程---------------頁96第二節 公司法第二十七條與控制股東忠實義務之互動------------頁97
第一項 控制股東私有化時公平標準之比較法觀點---------------頁100
第一款 評析國巨私有化案件-------------------------------頁100
第二款 評析「特斯拉」案件-------------------------------頁102
第五章 家族企業下少數股東之代位訴訟----------------------頁104
第一節 家族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間之衝突--------------------頁106
第一項 2018年公司法修法前少數股東之代位訴訟--------------頁106
第二項 2018年公司法修法後少數股東之代位訴訟--------------頁107
第三項 本文評析修法前相關文獻對少數股東權益保障的建議------頁107
第一目 有關訴訟標的數額核定問題-------------------------頁108
第二目 降低代表訴訟的門檻------------------------------頁109
第三目 少數股東的訴訟權保障之重新建構-------------------頁109
第四目 本文見解---------------------------------------頁111
第二節 美國法下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修法後之適用情形---------頁111
第一項 傳統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在實務上的情況----------------頁112
第一目 股東濫用公司的法人格地位-------------------------頁113
第二目 論股東有限責任----------------------------------頁114
第三目 有限責任原則下的「自願債權人」-------------------頁115
第一子目 例外基於人身侵權而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案例--------頁116
第二子目 股東須為個人擔保合資企業之債務來承擔單獨責任-----頁116
第三子目 法院擴充「分身理論」之認定基礎-----------------頁117
第四子目 公司「唯一股東」基於對他公司違約責任之認定—------頁117
第五子目 適用於控制股東認定之19個判斷因素----------------頁119
第二項 引進反向揭開公司面紗原則之可行性分析---------------頁121
第一款 現行法得適用債權代位說來揭穿公司面紗--------------頁122
第二款 少數股權直接訴訟說-------------------------------頁124第三節 小結--------------------------------------------頁125
第六章 結論暨修法建議----------------------------------頁127
【附錄一】、家族控制企業董事會成員持有股份數--------------頁145
【附錄二】、大同公司董監持股變動表-----------------------頁158
【附錄三】、各個司法管轄區關於忠實義務的法規--------------頁165
一、 美國模範法及德拉瓦州公司法----------------------頁165
二、 中國大陸公司法---------------------------------頁169
三、 香港地區公司條例-------------------------------頁171
四、 澳門地區商法典---------------------------------頁173
五、 德國股份法------------------------------------頁176
參考文獻----------------------------------------------頁181
結束語------------------------------------------------頁199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1. 王澤鑑著,民法總則,民法叢書,2014年,自版。

2. 王文宇著,公司法論,2016年,元照出版社。

3. 王文宇著,公司法論,第6版,2018年10月,元照出版社。

4. 王志誠著,信託之基本法理,2016年,元照出版社。

5. 王振寰、溫肇東主編,「家族企業還重要嗎?」,巨流圖書出版社。

6. 王進喜著,法律倫理的五十堂課—美國律師職業行為規範與實務,五南出版社。

7. 王惠光著,法律倫理學講義,最新版,元照出版社。

8. 林誠二著,債法總論新解(上)體系化解說(初版),瑞興圖書出版社。

9. 林誠二著,債編各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中),2015年3版,瑞興圖書。

10. 姜世明著,民事訴訟法上冊,修訂五版,新學林出版社。

11. 余雪明著,「證券交易法:比較證券法」,第五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出版。

12. 仲繼銀著,董事會與公司治理,第二版,中國發展出版社。

13. Tramar Frankel著,林鼎鈞等譯,陳錦隆等審定,忠實法,新學林出版社。

14. 施啟揚著,民法總則,2009年,自版。

15. 柯芳枝著,公司法論(上),修訂八版,三民書局。

16. 柯芳枝著,公司法論(下),修訂九版,2014年,三民書局。

17. 洪貴參著,關係企業法—理論與實務,初版,1999年3月,元照出版社。

18. 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上冊,1999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 曾世雄著,企業設計法,曾與陳同道堂法學文集綜合類之一,政大法學叢書,1995年1月,自版。

20. 曾宛如著,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2017年,元照出版社。

21. 劉俊海著,現代公司法,第三版上冊,法律出版社。

22. 孫森焱著,民法債編總論下冊,2009年2月,修訂版,自版。

23. 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歷久彌新—理性與感性的傳承實務,2016年,自版。

24. 葉銀華著,「公司治理:全球觀點、台灣體驗」,滄海圖書出版社。

25. 楊君仁著,新世紀公司法研究論叢,2016年,元華文創。

26. 楊岳平著,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企業併購下股東、債權人、員工、投資人之保護,元照出版社。

27. 中央研究院,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白皮書, 2017年9月,自版。

28. 賴教授源河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財經法課題:賴源河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8年12月,五南出版社。

29. 賴英照著,公司法論文集,1988年,自版。

30. 賴英照著,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冊,1987年3月,再版。

31. 劉連煜著,現代公司法,2015年9月,新學林。

32. 劉連煜著,現代公司法,第十二版,2016年9月,元照出版社。

33. 劉連煜著,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增訂十四版,元照出版社。

34. 中華徵信所,2016TOP5000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自版。

35. 中華徵信所,台灣中型集團企業研究,2017年,自版。

36. A.A.Berle,Jr著,陸年青、許冀湯譯,現代股份公司與私有財產,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81年8月,中華書局。

37. Richard A. Posner著,蘇力譯,道德和法律理論的疑問,元照出版社。

38. John C. Coffee Jr.著,陳錦隆、王文宇審定,江朝聖、林建中、洪令家和林育廷譯,專業守門人與公司治理,新學林出版社。

39. 小島武司、田中成明、伊藤真和加藤新太郎編,「法曹倫理」,第2版,2006年,東京有斐閣出版社。

40. Ernesto J. Poza著,家族治理:名門望族如何應對財富帶來的挑戰,2017年瑞士信貸集團出版(Credit Swiss)。

41. 陳錦隆著,公司治理與董事高權,2011年,臺灣本土法學雜誌出版社。


二、中文碩博士論文
1. 李青栩著,基金會於家族企業中的角色比較:以台灣新光集團與法國歐尚集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碩士論文,2015年1月,頁77、79。

2. 孫藝娜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對公司之民事賠償責任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頁186。

3. 曾宛如著,我國代位訴訟之實際功能與未來發展—思考上的盲點,台灣法學雜誌第159期,2010年9月,頁27-33。

4. 莊婷羽著,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之解構與再建構—以關係企業中少數股東之保障為中心,臺北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頁52、68。

5. 龐元琪,控制股東地位之形成與規範,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頁119、120。

三、中文期刊論文
1. 王文宇著,股東提案權,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2007年8月,頁22-23。

2. 王文宇著,侵害新股優先認購權之法律救濟,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頁24-25。

3. 王文宇著,論大型企業之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法學,第200期,2012年1月,頁282-301;

4. 王文宇著,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第10期,2005年12月,頁5-24;

5. 王文宇著,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0期,2005年12月,頁5-24。

6. 王文宇著,董事之競業禁止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2000年6月,頁20-21。

7. 王文宇著,論董事與公司間交易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年12月,頁418和436。

8. 王文宇著,法律移植的契機與挑戰—以公司法的受託、注意與忠實義務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3月,頁86、87。

9. 王文宇著,信託法原理與商業信託法制,臺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頁16。

10. 王文宇著,從國巨案談管理階層收購的爭議,會計研究月刊,2011年7月,頁79。

11. 王文宇著,論大型企業之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法學雜誌,200期,2012年1月,頁295-297。

12. 王文宇著,法律移植的契機與挑戰—以公司法的受託、注意與忠實義務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3月,頁81-91。

13. 王志誠著,股東之股東名簿查閱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28期,2013年6月,頁27-29。

14. 王志誠著,控制股東民事責任之法理基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2006年,頁3、4。

15. 王志誠著,特別股東之權利保障,月旦法學教室第106期,2011年8月,頁18-19。

16. 王志誠著,股東之新認購權,月旦法學教室第77期,2009年3月,頁32-33。

17. 王志誠著,股東之檢查人選派聲請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4期,2008年3月,頁236-241。

18. 王志誠著,股東之會自行召集權,月旦法學教室第72期,2008年1月,頁24-25。

19. 王志誠著,股東之提案權,月旦法學教室第48期,2006年10月,頁26-27。

20. 王志誠著,股東間經營主導權契約之效力:評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金字第104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51期,頁48、49。

21. 王仁宏著,股東表決權拘束契約之實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15卷S期,1986年11月,頁187。

22. 王志誠著,控制股東民事責任之法理基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2006年,頁25、26。

23. 李宗榮著,在國家與家族之間-企業控制與臺灣大型企業間網絡再探,台灣社會學,第13卷,2007年,頁173-242。

24. 方嘉麟、林郁馨著,複數表決權股之立法政策分析—以臺灣及香港為例,月旦民商雜誌,第52期,2016年6月,頁3、4、5。

25. 林仁光著,裁判解任董事及董事長,月旦法學教室第114期,2012年4月,頁42-51。

26. 林仁光著,公司治理之論與實踐—經營支配或股東之衝突與調整,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201-279。

27. 林仁光著,公司法第二十七條法人董監事制度存廢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1期,頁331、332。

28. 林國全著,二00五年公司法修正條文解析(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2005年9月,頁264-281。

29. 林國全著,二00五年公司法修正條文解析(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頁252-272。

30. 林國全著,董事會違法拒絕股東提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頁127-131。

31. 林國全著,股份自由轉讓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2005年6月,頁161-165。

32. 林國全著,現行公司法是否禁止垂直式交叉持股,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9期,2004年6月,頁181-185。

33. 林國全著,控制從屬公司之形式認定基準,月旦法學雜誌第七七期,2001年10月,頁17

34. 林國全著,從強制設置薪酬委員會談起,月旦法學,2012年3月,頁22-37。

35. 林國彬著,公司出售或控制權時之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論德拉瓦州法院 Revlon/QVC Doctrine之適用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7期,2013年9月,頁119-176。

36. 林國彬著,股東提案權之行使與權利保障之研究--臺灣美國法制之比較,臺北大學法論叢第86期,2013年6月,頁185-238。

37. 林國彬著,特別股參與普通股之票息盈餘分配及現金增資認股之問題,月旦法學教室第105期,2011年7月,頁22-23。

38. 林國彬著,被假處分禁止行使股東權之得出席股東會—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台上字第九八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6期,2010年11月,頁220-245。

39. 林國彬著,公司法第二四五條檢查人規範之探討—兼論德國股份法股東聲請選派檢查人之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71期,2009年8月,頁38-53。

40. 林國彬著,從屬公司收買控制股份之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14年12月,頁34-35。

41. 林宜男著,關係企業交叉持股之弊端研討,臺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03年3月,頁6、19、27。

42. 林寶人著,台灣上市櫃家族控制企業與公司績效,會計學報,第3卷第1期2010年11月,頁62。

43. 洪秀芬、朱德芳著,關係企業債權人保護之發展趨勢:以揭穿公司面紗為核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3期,頁668-669。

44. 洪令家著,企業守門人之一:論會計師與公司治理,管理與法遵,第2卷第2期,頁63、64-65。

45. 朱德芳著,實質董事與公司法第二十三條,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9期,2015年9月,頁128、155。

46. 周振鋒著,評公司法第八條第三項之增訂,中正財經法學,第8期,2014年1月,頁65-70。

47. 李開遠著,會計師專業倫理與財務報表審計簽證法律責任之研究,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9期,頁16-18。

48. 張心悌著,反向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4期,頁72-74。

49. 唐曉晴、鮑衍亨和馬哲合著,法人是怎樣煉成的,澳門法學,第38期,2018年,頁22、23和43。

50. 陳聰富著,法人團體之侵權責任,臺大法學論叢,第四十卷,第四期,2011年,頁95-96。

51.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期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各國關於代表訴訟及解任訴訟規範與實踐(2014年9月),委託專案研究報告,頁6。

52. 陳彥良著,中小企業公司治理法制問題之探討,財產暨經濟法第三十二期,2013年3月。

53. 瞿宛文、洪嘉瑜著,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2002年9月,頁33-79。

54. 聯合國破產法立法指南第三部分,頁7。

55. 劉紹樑著,企業法制發展的崎嶇之路:漫談公司法修正,管理與法遵,第2卷,第2期,頁11;

56. 陳俊仁著,企業弊案、公司治理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Santa Fe案四十年後之觀察,頁101-106;收錄於由賴教授源河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財經法課題:賴源河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五南出版,2018年12月,頁79-107。

57. 何曜琛著,少數股東召集臨時會與董監改選—經營權爭奪戰,台灣法學雜誌第214期,2012年12月,頁144-148。

58. 郭大維著,論股東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效力,月旦裁判時報第10期,2011年8月,頁47-58。

59. 曾宛如著,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 —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第132期,2013年4月,頁1-70。

60. 黃銘傑著,「股東」平等原則vs.「股份」平等原則—初探股東平等原則之復權之必要性及可行性,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1期,2011年3月,頁5-22。

61. 黃銘傑著,公司法七十二變! (四) —下一階段公司法修正方向之芻議,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112-121。

62. 廖大穎著,關係企業擔任法人董監的爭議─評臺灣高等法院雄分院一0二年度上字第三六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7期,2015年7月,頁13-23。

63. 廖大穎著,股東新認購權之行使,月旦法學教室第153期,2015年7月,頁21-23。

64. 廖大穎著,限縮股東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範圍─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字第九二八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1期,2011年10月,頁35-46。

65. 廖大穎著,特別股(一)—調整股東平等原則的約定,台灣法學雜誌第126期,2009年4月,頁153-157。

66. 廖大穎著,論股東行使表決權迴避之法理—兼評台北地院九十一年訴字第三五二一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8月,頁236-253。

67. 廖大穎著,論交叉持股制度 ─另類的財務操作與企業結合,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年2月,頁89-98。

68. 劉連煜著,少數股東申請檢查公司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23期,2013年1月,頁24-26。

69. 劉連煜著,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與股東提案權,台灣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頁181-208。

70.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研究報告,2016年國際公司治理發展趨勢,頁5、6。

71. 郭大維著,公司經營者的傀儡遊戲—論公司治理下幕後董事之規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頁5-21。

72. 曾宛如著,證券交易法之現狀與未來—期許建構體例完善的證券法規,月旦法學,第217期,2013年5月,頁93-107。

73. 曾宛如著,公司外部監督之分析,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47-213。

74. 黃銘傑著,管窺力霸風暴中所暴露之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問題,月旦財經法雜誌,2007年3月,頁1-28。

75. 廖大穎著,關係企業之法規範與公司治理,中正財經法學,第6期,2013年1月,頁1-63。

76. 廖大穎著,證交法系列講座:第三講證券市場與公開發行公司的治理,月旦法學教室,第111期,2012年1月,頁66-77。

77. 楊岳平著,評析公司法修法對股東行動主義的影響,月旦裁判時報,第76期,2018年10月,頁71。

78. 陳彥良著,持股過半股東召集股東會之相關問題,法學教室第一九二期,2018年10月,頁23至24。

79. 邵慶平著,2016年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台大法學論叢第49卷,特刊,2017年11月,頁1540以下。

80. 陳彥良著,經營權協議與表決權拘束契約,月旦法學教室第169期,頁26。

81. 蔡昌憲著,從經濟觀點論企業風險管理與董事監督義務,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2期,2013年3月,頁100101、102和103。

82. 蔡昌憲著,從公司法第一條修正談公司治理之內外部機制—兼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模式,成大法學第36期,2018年12月,頁104-106。

83. 黃朝琮著,由Fiduciary Duty之翻譯試詮其理解,中律會訊第二十一卷,頁2、15。

84. 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取引におけるフィデューシャリーに関する法律問題研究会,「金融取引の展開と信認の諸相」,金融研究,2010年10月,頁182、183。

85. 廖大穎著,論公司與董事間之非常規交易與利益衝突—淺釋日本商法第二六五條的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1999年11月,頁136-145。

86. 劉連煜著,公司利益輸送之法律防制,月旦法學雜誌第49期,1999年5月,頁94、106。

87. 楊君仁著,我國公司法董事責任法制之釐正,法令月刊,第67卷第6期,2016年6月,頁32-44。

88. 邵慶平,董事受託義務內涵與類型的再思考-從監督義務與守法義務的比較研究出發,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6期,頁15。

89. 黃朝琮著,公司出售時之受託義務與程序機制─美國德拉瓦州案例法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5期,頁19。

90. 章友馨著,美國控制股東「公平對待義務」之立法探源—兼論我國控制股東之濫權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一三0期,頁11、12、144。

91. 郭大維著,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之解構與再建構,財金法學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121。

92. 劉連煜著,股東代表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六四期,2004年11月,頁158。

93. 周振鋒著,論股東代表訴訟的變革方向—以美國法為研析基礎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2010年6月,頁290-295。

94. 徐小波、劉紹樑、王文宇、劉連煜、林國全等教授為主持人,公司法制全盤研究與修訂建議,第三冊,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2000年3月31日,頁156-163。

95. 賴英照著,法律的移植—從公司律到獨立董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4期,頁36。

96. 蔡英欣著,論股份有限公司監督機關之設計—比較日本與臺灣的繼受法制談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一0七期,頁208、209。

97. 蔡英欣著,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明文化後之課題:以日本法之經驗為借鏡,台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3期,頁1402。

98. 劉連煜著,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及否認公司人格理論在我國實務之運用,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元照,2006 年,頁139。

99. 張心悌著,反向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4期,頁4。

100. 廖大穎著,揭穿公司面紗與反向揭開,月旦法學教室,第190期,2018年8月,頁34。

三、中文機關文書
1. 臺北地方法院檢察官九十九年度偵字五四三號起訴書。

2. 臺北地方法院民國一0三年度重訴字第二八八號民事判決。

3. 臺北地方法院民國九十六年度囑重訴字第二號刑事判決。

4. 臺灣最高法院一0六年度台抗字第七八九號刑事裁定。

5.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九十三年度重訴字第一四四號民事判決。

6. 臺灣最高法院一0二年度台上字第一七一號刑事判決。

7. 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抗字第五一三七號民事裁定。

8. 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臺抗字第第五七一號民事裁定。

9. 臺灣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臺抗字第三十六號民事裁定。

10. 臺灣最高法院一0四年度台上字第三十五號民事判決。

11. 臺灣最高法院一0七年度台上字第二六七號民事判決。

12. 臺灣最高法院一0一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五四號民事判決。

13.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一0七年度整字第一號民事裁定。

14. 金管證發字第0000000000號。

15. 經商字第10102426070號。

16. 一0一年金管證發字第1010016444號。

17. 經濟部投審會關於國內上市公司國巨股份有限公司公開收購案件新聞稿,2011年6月22日。

18. 司法院釋字第七0三號解釋之黃大法官茂榮協同意見書,頁9。

四、中文網絡資料
1. 中華民國107年7月6日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第1次臨時會第3次會議通過「公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網址:https://gcis.nat.gov.tw/mainNew/subclassNAction.do?method=getFile&pk=851)(最後瀏覽日期:2019/06/27)。

2. 經濟部統計處截止2017年數據,(網址:http://dmz9.moea.gov.tw/GMWeb/common/CommonQuery.aspx)(最後瀏覽日:2017/12/25)。

3. 經濟部商業司的有限合夥名錄,(網址:http://gcis.nat.gov.tw/mainNew/limitedPartnerAction.do?method=list)(最後瀏覽日:2017/12/25)。

4. (2017-06-20自由時報訊/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三陽董事改選:黃世惠、張宏嘉家族全面退出」,(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2105745)(最新瀏覽日期:2017/09/10)。

5. (2017/03/01/天下雜誌617期/呂國禎)「三陽董事長張宏嘉:不會等著被解任」,(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160)(最新瀏覽日期2017/09/10)。

6. 金管會新聞稿(2018-11-20),「為強化公司治理,金管會將擴大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之設置範圍,未來全體上市櫃公司及興櫃公司,分別應依其董事、監察人任期屆滿情形,於109年至111年間逐步完成審計委員會及獨立董事之設置,以強化董事會監督功能。」,(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811200001&toolsflag=Y&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2019/03/16)。

7. (2019-03-23 19:39/經濟日報/財訊雙週刊)「大立光林耀英靠閉鎖公司 防接班內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3714933)(最後瀏覽日期:2019/05/02)。

8. 理律法律事務所吳志光律師對現階段台灣家族企業傳承之道的想法,(網址:家族企業轉型之控股架構及公司治理,理律法律事務所,www.leeandli.com.tw/dl.aspx?filecode=3288)(最後瀏覽日期:2019/05/02)。

9. (2018-09-25/00:06/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家族企業財富傳承 有六工具」,(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3385146)(最後瀏覽日期:2019/05/03)。

10. (2017-12-20 16:51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即時報導)「國內公司法權威、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今(20)日表示,公司法第27條是「怪異的立法」,公司的法人董事可以隨時換掉所指派的自然人代表,「還可以補足任期」,這非常不合法理。如果法人董事可以隨時撤換自然人代表,代表法人股東跟自然人股東的權利不一樣,違反「股東平等原則」。又指出,法人董事指派自然人來擔任公司董事,根據民法委任關係,該自然人有忠實義務,但若該自然人為了保住位子而聽命法人董事,而非基於公司利益做決策,就會和忠實義務原則相衝突。」,(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885856)(最新瀏覽日期:2018-01-08)。

11.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一O六年股東常會議事手冊,頁19。

12. 工商時報,「華映與大陸華映科技:一刀兩斷」,2019年2月13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213000981-2602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4月05日)。

13. 綠能公司近期發布之重大消息,台灣證券交易所公告本公司有價證券將終止上市事宜,2019年3月21日,(網址:http://mops.twse.com.tw/mops/web/t146sb05)(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4月5日)。

14. 民國107年及民國106年度之大同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合併財務報告暨會計師查核報告,頁12、28和76。

15. 今週刊,梁任瑋,「將滿一百歲的老字號—名下千億元土地資產解析」,2018年5月24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4/post/201805230022/%E5%B0%87%E6%BB%BF%E4%B8%80%E7%99%BE%E6%AD%B2%E7%9A%84%E8%80%81%E5%AD%97%E8%99%9F%20%E5%90%8D%E4%B8%8B%E5%8D%83%E5%84%84%E5%85%83%E5%9C%9F%E5%9C%B0%E8%B3%87%E7%94%A2%E8%A7%A3%E6%9E%90?utm_source=%E4%BB%8A%E5%91%A8%E5%88%8A&utm_medium=autoPage)(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4月6日)。

16. 經濟日報,中央社記者吳家豪電,大同再售出北市精華土地—獲利39億元,2019年3月7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3684163)(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4月6日)。

17. 經濟部商業司商工登記公示查詢服務,公司董監事資料,(網址:https://findbiz.nat.gov.tw/fts/query/QueryBar/queryInit.do)(最後瀏覽日期:2019/03/16)。

18. (2018/5/28/今周刊/整理/林鳳琪),「百年大同—變天決戰」,(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05230031/%E7%99%BE%E5%B9%B4%E5%A4%A7%E5%90%8C%20%20%E8%AE%8A%E5%A4%A9%E6%B1%BA%E6%88%B0)(最後瀏覽日期:2019/05/04)。

19. 公開市場觀察站的由股票編號2371之大同公司提供之內部股東持股分級表,(網址:http://mops.twse.com.tw/mops/web/t16sn02)(最後瀏覽日期:2019/03/18)。

20. 財報狗之個股(TW:2371)董監持股變動分析,(網址:https://statementdog.com/analysis/tpe/2371/board-members-and-supervisors-shares-to-shares-outstanding-ratio)(最後瀏覽日期:2019/03/18)。

21. 財報狗之個股(TW:2371)現金流量分析,(網址:https://statementdog.com/analysis/tpe/2371/cash-flow-statement)(最後瀏覽日期:2019/03/18)。

22. (2017/05/06/雜誌/聯合新聞)「公司經營權爭奪的政治賽局」,(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06000065-260202)(最後瀏覽日期:2018/07 /13)。

23. (2018-05-02/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玲、張義宮/台北報導)「三圓出手:大同再爆經營權之爭」(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3157108)(最後瀏覽日期:2018/07/13)。

五、外文文獻
1. William L. Caryt, Federalism and Corporate Law: Reflections Upon Delawar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ume 83, Number 4, 663 (1974).

2. Jonathan R. Macey and Geoffrey P. Miller, toward an Interest-Group Theory of Delaware Corporate Law, 65 Tex. L. Rev. 469, 483 (1987).

3. EY Family Office Guide, Pathway to successful family and wealth management, 7 (2017).

4. Sang Yop Kang, “Game of Thrones”: Corporate Governance Issues of Children’s Competition in Family Corporations, 15 Berkeley Bus. L.J. 185, 187 (2018).

5. The Economist, Taiwanese bosses are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s oldest, 59, 60 (2018)

6. Jess H. Chua, James J. Chrisman and Pramodita Sharma, Summer, Defining the Family-Controlled Corporation by Behavi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1 (1999).

7. Yin-Hua Yeh and Hsin-I Chou,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aiwan: A Survey, Taiwan Economic Review, 44:1, 127-184, 148-149 (2016).

8. George W. Dent, Jr., Dual Class Capitalization: A Reply to Professor Seligman, 54 Geo. Wash. L. Rev. 725, 749 (1986), and Gilson,supra note 31, at 812.

9. Lucian A. Bebchuk and Kobi Kastiel, THE UNTENABLE CASE FOR PERPETUAL DUAL-CLASS STOCK, VIRGINIA LAW REVIEW, VOLUME 103 NUMBER 4, 608-609 (JUNE 2017).

10.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22-23 (2016).

11. ERNESTO J. POZA, FAMILY-CONTROLLED CORPORATION 3E,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13-14, 283-284.

12. Doud, E., The Evolution of Family-Controlled Corporation and Wealth. Redondo Beach: Doud, Hausner, Vistar, 2003.

13. Ronald D. Rotunda, The Legal Profession and the Public Image of Lawyers,23 J. Legal Prof. 64 (1998/1999)

14. Robert C. Bird & Stephen K. Park, Organic Corporate Governance, 59 B.C.L. Rev. 21, 57 (2018).

15. Stephen M. Bainbridge, CAREMARK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34 J. Corp. L. 967,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2-3 (2009) edited by Westlaw.

16. David L. Olsona and Desheng Wu, New Frontiers i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5 (2008).

17. Chee W. Chow.,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 Size, 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 57 Account. Rev. 272, 274 (1982).

18. Wanda A. Wallace,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 and regulated markets, 21 (1980).

19. Joshua Getzler, Duty of care, in Breach of Trust, Peter B.H. Birks & Arianna Pretto eds.,2002.

20. R.P. Austin, Fiduciary Accountability for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P.D. Finned, EQUITY AND COMMERICIAL RESPONSIBILITIES 177ff, Law Book Company (1987).

21. Brent A. Olson, Part I. Introduction Chapter 3. Delaware Corporate Law—Standards of Conduct and Standards of Review, Publicly Traded Corporations Handbook § 3:30, 1(2018) edited by Westlaw.

22. Brown and Regner, The Duties of Target Company Directors under State Law: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and Other Standards of Judicial Review, 1584 PLI/Corp 187 (Jan. 24, 2007).

23. Robert C. Art, Shareholder Rights and Remedies in Close Corporations: Oppression, Fiduciary Duties, and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28 IOWA J. CORP.L. 371, 381(2003).

24. Bruce A. McGovern, Fiduciary Duties, Consolidated Returns and Fairness, 81 NEB.L.REV.170, 193(2002).

25. Ronald J. Gilson & Jeffery N. Gordon, Doctrines and Markets: Controlling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152 U. PA. L. REV. 785, 785-86 (2003).

26.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eptember (2015).

27. Carsten Alting,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in American and German Law - Liability of Individuals and Entities: A Comparative View, 2 Tulsa J. Comp. & Int′l L. 187, 190 (1995).

28. Henry Hansmann & Reinier Kraakman, Toward Unlimited Shareholder Liability for Corporate Torts, 100 Yale L.J., 1883 (1991).

29. Frank H. Easterbrook and Daniel R. Fischel,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 52, No. 1, pp. 89-117, 90, 91, 104, 105, 117 (Winter, 1985).

30. Manne, Our Two Corporation Systems: Law and Economics, 53 VA. L. REV. 259 (1967).

31. Posner, The Rights of Creditors of Affiliated Corporations, 43 U. CHI. L. REV. 499 (1976).

32. Halpern, Trebilcock & Turnbull,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imited Liability in Corporation Law, 30 U. TORONTO L.J. 117 (1980).

33. George F. Deiser, THE JURISTIC PERSON I,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AND AMERICAN LAW REGISTER, VOL. 48 N. S. DECEMBER Number 3, 138 (1908).

34. George F. Deiser, Juristic Person-II, 57 U. Pa. L. Rev. 216, 218 (1908).

35. Leonidas Pitamic, Analysis of the Notion of Juristic Personality-I, 10 Notre Dame L. Rev. 235, 235-237 (1935).
五、 美國法院判決
1. Smith v. Van Gorkom.,488 A.2d 858 (Del.1985).

2. In re Cede & Co. v. Technicolor, Inc. Annotate this Case 634 A.2d 345 (1993).

3. In re CAREMARK INTERNATIONAL INC. DERIVATIVE LITIGATION. 698 A.2d 959 (1996).

4. In re Walt Disney Co. Derivative Litigation, 906 A.2d 27 (2006).

5. Stone ex rel. AmSouth Bancorporation v. Ritter, 911 A.2d 362 (2006).

6. McMullin v. Beran, 765 A.2d 910 (Del. 2000).

7. In re Ply Gem Industries,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27 Del. J. Corp. L. 937, 2001 WL 755133 (Del. Ch. 2001).

8. Friedman v. Beningson, 21 Del. J. Corp. L. 659, 1995 WL 716762 (Del. Ch. 1995).

9. Weinberger v. UOP, Inc., 457 A.2d 701, 711 (Del. 1983).

10. Kahn v. Lynch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638 A.2d 1110, 1115 (Del. 1994).

11. Reis v. Hazelett Strip-Casting Corp., 28 A.3d 442, 459 (Del. Ch. 2011).

12. 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83).

13. Cinerama, Inc. v. Technicolor, Inc., 663 A.2d 1156, 1179 (Del. 1995).

14. Weinberger v. UOP, Inc. 517 A.2d 653 (1986).

15. In re Cox Communication,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879 A.2d 604,606 (Del. Ch. 2005).

16. Ivanhoe Partners v. Newmont Mining Corp., 535 A.2d 1334, 1344(Del. 1997).

17. Locati v. Johnson,980 P.2d 173,176 (Or. Ct. App. 1999).

18. In re Kenneth Cole Prods., Inc. S’holder Litig., No. 54 (N.Y. May 5, 2016).

19. IN RE ZHONGPIN INC. STOCKHOLDERS LITIGATION, IN THE COURT OF CHANCERY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C.A. No. 7393-VCN.

20. IN RE CYSIVE,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IN THE COURT OF CHANCERY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IN AND FOR NEW CASTLE COUNTY, C.A. No. 20341.

21. Berkey v. Third Avenue Railway, 244 N.Y. 602, 155 N.E. 914 (1927).

22. Perpetual Real Estate Services, Inc. v. Michaelson Properties, Inc. 974 F.2d 545 (4th Cir. 1992).

23. Fletcher v. Atex, Inc., 68 F.3d 1451 (2d Cir. 1995).

24. Kinney Shoe Corp. v. Polan, 939 F.2d 209 (4th Cir. 1991).

25. Laya v. Erin Homes, Inc. , 352 S.E.2d 93 (1986).

26. Ivanhoe Partners v. Newmont Mining Corp., 535 A.2d 1334, 1344(Del. 1997).

27. Locati v. Johnson,980 P.2d 173,176 (Or. Ct. App. 1999).

28. In re Tesla Motors, Inc. Stockholder Litig., No. CV 12711-VCS, 2018 WL 1560293(Del. Ch. Mar. 28, 2018).
指導教授 楊君仁(Chuen-Jen Yang) 審核日期 2019-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