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729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 、訪客IP:3.145.60.29
姓名 陳婕如(Chieh-J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論文名稱 中壢事件對桃園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研究
(Chungli Incident to Taoyuan Hakka ethnic group political development research)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77年底的「五合一公職選舉」,國民黨在選舉中遭到遷臺後最大的挫敗,連同桃園縣在內,共有四位黨外人士當選該屆縣市長,並在選舉期間爆發「中壢事件」。中壢事件屬臺灣民主化歷程中的重大政治事件,發生於擁有過半客家人口的客庄小鎮,因此有眾多的客家人參與其中。過往大部分人均認為社會運動是由福佬族群所主導,客家族群在歷史的洪流中,則經常性的被忽略及遺忘乃至被曲解,甚至被給予保守、懦弱、退縮的族群標籤。學界過去對於中壢事件的討論也僅止於其對臺灣民主化的影響,未見以客家族群的角度去探討發生於客家庄的中壢事件。
因此本文藉由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以客家族群的角度去探討其在中壢事件的角色及對桃園客家族群在政治發展上所帶來的衝擊。透過史料的整理與分析,先歸納出中壢事件發生的背景與經過,再利用半結構式的訪談,訪問事件發生當時的相關人士及地方公職人員等,輔以選舉資料探討其對桃園客家族群在政治上帶來哪些衝擊。
中壢事件改變了客家人在臺灣政治史上「順民」的意象,對民主政治的影響在於選舉公正性的提升,及黨外勢力的大集結,這股熱潮也在桃園的客家地區逐漸蔓延。藉由省議員、立法委員參選人得票數可以驗證,中壢事件後,桃園客家地區在黨外的參選人是有明顯增加的,非國民黨籍客家人在客家地區的得票數亦有逐年上升。中壢事件不僅是對臺灣民主化帶來重大影響,對桃園客家族群在政治發展上亦帶來直接的衝擊。
摘要(英) In 1977, Kuomintang(KMT) encountered the biggest frustration at the "Five-in-one Public Service Election" after moving to Taiwan that four non-party candidates were elected as the county mayor, including Taoyuan County, in the meantime, "Chungli Incident" erupted. The Chungli Incident is important political event for the process of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occurred in Hakka town where half of population is Hakkanese, therefore, there were numerous Hakkanese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s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hink that most of social movements are led by the Hoklo Taiwanese, in the current of history, Hakka are generally ignored, neglected and misunderstood even are labeled as a group those who are conventional, cowardly and flinches. So far,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 Chungli Incident in the academic field are limited to the impact merely o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while there haven’t been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 of Hakka yet
As result of, this dissertation through the view of Hakkanese to explores how Hakka plays the role in Chungli Incident and influences political development by using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and depth interview. According to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ata, firstly, generalize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Chungli Incident, and then us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interview related people and local public officials those who have experienced Chungli Incident, supplemented with the election materials to research what does Hakka have the impact on political level
The Chungli Incident changes the Hakka’s image of " peaceful populace " in the Taiwan’ political history and enhances the impartiality and fairness of election as the poi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results in non-party gathering. This tendency also gradually spreads in Taoyuan Hakka area. By the amount of votes for provincial council man and legislator candidates, after Chungli Incident, we can find out the number of non-party candidates is increasing in Taoyuan Hakka area and the amount of votes for non-KMT Hakka candidates is also rising year by year. On the whole, the Chungli Incident not only makes impressive strides in democratization and also causes the Taoyuan Hakka to have direct influences on development of politic.
關鍵字(中) ★ 中壢事件
★ 客家政治
★ 民主化
★ 黨外運動
★ 桃園客家
關鍵字(英) ★ Chungli Incident
★ Hakka politics
★ democratized
★ non-party movement
★ Taoyuan Hakka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5
第二章 臺灣民主化與客家族群政治發展 11
第一節 戰後臺灣民主化歷程與社會運動 11
第二節 客家族群地方政治與派系 28
第三節 相關文獻檢閱 34
第三章 桃園客家政治生態與特質 47
第一節 桃園早期閩客輪政 49
第二節 桃園客家族群政治特質 54
第三節 桃園客家族群投票取向 59
第四章 中壢事件與桃園客家族群 69
第一節 中壢事件的背景與經過 69
第二節 中壢事件客家族群的角色 82
第三節 中壢事件對桃園客家族群的衝擊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 錄 125
附錄一:省議員、立法委員桃園縣得票比例 125
附錄二:「此心長為中國國民黨黨員」全文 131
附錄三:省議員、立法委員客家地區各鄉鎮得票數 133
附錄四:本研究訪談題綱 139
參考文獻 Evans, Peter B.、龐建國 (1989)。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臺灣經驗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1),43-53。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文崇一、楊國樞、吳聰賢、李亦園 (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臺北市:東華書局。
王甫昌 (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2,1-45。
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甫昌 (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
王保鍵 (2008)。立委單一選區對客家族群政治參與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丘尚英 (2009)。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丘昌泰 (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28)。臺北市:智勝文化。
古淑芳 (1999)。臺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柔若 (2003)。中壢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定位。「樂聲揚起.第一、二屆桃園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頁175-190),中壢:萬能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桃園文史工作室編印。
朱柔若(譯)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
朱雲漢 (1989a)。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解剖臺灣經濟:威權政體下的壟斷與剝削(頁139-160)。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朱雲漢 (1989b)。中產階級與台灣政治民主化。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233-248)。臺北:巨流。
江明修、吳正中 (2010)。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29-48)。臺北市:智勝文化。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16)。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何來美 (1994)。客家宗族派系與選舉,載於徐正光、羅肇錦、彭欽清(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423-435)。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來美 (2017)。臺灣客家政治風雲錄。臺北市:聯經。
何來美編篡 (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十,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何思因 (1991)。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23(2),39-50。
吳定 (2003)。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乃德 (2014)。臺灣民主化的特徵。文化研究,18,227-234。
吳重禮 (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宋學文、黎寶文 (2006)。台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3),501-540。
李喬 (1994)。臺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載於徐正光、羅肇錦、彭欽清(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413-42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功勤 (2013)。臺灣政治發展史。臺北市:幼獅。
李彥憲 (2006)。地方派系對地方選舉影響之研究---以中和市第六、七屆市長選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美華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Babbie, Earl)。臺北:時英出版社。
李筱峰 (1987)。臺灣民主運動40年。臺北:自立晚報。
李筱峰 (1999)。臺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臺北市:玉山社。
沈延諭 (2006)。族群政治: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沈延諭、王業立 (2006)。「宗親政治」之初探。「2006年臺灣政治學年會暨『再訪民主:理論、制度與經驗』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國立臺北大學。
林正杰、張富忠 (1978)。選舉萬歲。臺北:著者印行。
林佳龍 (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臺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
林佳龍 (1999)。解釋臺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載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87-152)。臺北:月旦出版社。
林政緯 (2004)。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2001-200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賢奇 (2013)。從2008、2012年政黨投票看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龍瑞 (2001)。從政治派系觀點談選舉提名制度之分配機制--以高雄縣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金惠 (2013)。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萬興、張富忠 (2005)。綠色年代:臺灣民主運動25年1975-2000。臺北市:財團法人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邱榮舉、邱榮裕 (2008)。臺灣客家政治檔案:桃竹苗地區客家政治案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計畫研究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金耀基 (1980)。政治發展與政治現代化的突破。載於彭懷恩、朱雲漢(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臺北:時報。
侯瑞琪 (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42,1-81。
姜貞吟 (2016)桃竹苗客家地區宗親政治下的女性參政。婦研縱橫,104, 19-30。
施正鋒 (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 (2006)。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 (2008)。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客家運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71-94)。臺北市:南天書局。
柯貴元 (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洪巧樺 (2004)。臺灣黨外運動政治與社會主張之研究(1977-1986)。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洪志彥 (2009)。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胡慧玲 (2013)。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新北市:衛城。
苗蕙敏 (1991)。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夏 珍 (1999)。許信良的政治世界。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徐正光 (1994)。臺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載於徐正光、羅肇錦、彭欽清(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81-435)。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正光主編 (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徐芳玉 (2001)。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個案分析為例-(1991-2001年)。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偉閔 (2005)。選舉與地方派系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2000~2005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桃園縣政府 (2010)。新修桃園縣志-地方自治志。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馬起華 (1987)。二二八事件總結。載於馬起華(主編),二二八研究(頁203-220)。臺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
高棣民 (1992)。東亞威權主義之轉變。載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影響(頁473-497)。臺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高棣民著,艾思明譯 (1987)。臺灣奇蹟-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臺北:洞察。
張孝評 (2004)。轉型、鞏固與深化─台灣民主化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俊龍 (1995)。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俊龍 (1995)。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富忠、林正杰 (1978)。選舉萬歲。臺北市:長橋出版。
許本雲 (2010)。桃園縣地方派系之研究-2009年桃園縣三合一選舉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許信良 (1977)。風雨之聲。許信良出版。
許信良 (1977)。當仁不讓。臺北市:常橋。
郭正亮 (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陳台峰 (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守雲 (2012)。走進蔣經國。臺北市:秀威資訊。
陳孟元 (1996)。臺灣一九八0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明通 (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明通 (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月旦出版。
陳建傑 (2011)。戰後臺灣客家政治案件之研究-胡海基案之個案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雪玉 (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1950-199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雪玉 (2017)。「閩客輪政」與桃園地方政治發展(1950~2014)。桃園文獻,4,7-31。
陳華昇 (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臺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寬忠 (2004)。屏東縣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1981~2001年縣長立法委員及省議員選舉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彭志明 (2008)。苗栗地方政治與族群關係之研究—以2008年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選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彭懷恩 (1997)。臺灣政治文化的剖析。臺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 (2003)。臺灣政治發展。臺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 (2013)。臺灣政治發展歷程。臺北:風雲論壇。
曾?華 (2005)。彰化縣境政黨、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權林 (2006)。地方派系組織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見草 (2009)。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高雄縣縣長選舉為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寶漣 (2009)。從北閩南客政治輪替看桃園縣客家族群的政治參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長鎮 (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載於徐正光(主編),徘迴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頁184-197)。臺北:正中書局。
楊青矗 (1989)。許信良風暴。臺北市:敦理出版社。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甫和 (2003)。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葉啟政 (1984)。理想與實現-對當前問題的一些看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詹嘉雯 (2007)。中壢事件與台灣政治轉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1980)。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臺灣省桃園縣選務總報告。桃園: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1983)。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七十二年選舉桃園縣選務總報告。桃園: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1986)。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臺灣省桃園縣選務總報告。桃園: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1989)。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暨台灣省第九屆省議員選舉臺灣省桃園縣選務總報告。桃園: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 (1982)。臺灣省第七屆省議員選舉實錄。南投:臺灣省選舉委員會。
趙永茂 (2002)。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 。臺北:翰蘆。
趙永茂 (2007)。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1,1-38。
劉中興 (2001)。地方政治生態對選舉影響之探討-以2001年及2005年兩屆桃園縣長選舉為例。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佩怡 (2005)。臺灣的「宗親政治」形成的初探─以桃園縣為個案分析。人文學報,29,19-36。
劉阿榮 (2017年11月)。臺灣民主化的里程碑:中壢事件的啟示。「狂飆的硬頸年代:中壢事件40週年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頁37-50),中壢藝術館。
劉滿娣 (2005)。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美濃鎮1998年~2003年選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英 (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臺北:自立晚報。
潘啟生 (1990)。臺灣地區政治抗爭運動之研究1977-1988。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隆澈 (1989)。台灣政治群眾運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朝勳 (2010)。地方派系、政黨與選舉之關係研究─屏東縣第十六屆縣議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博文 (2004)。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地方政治菁英的變動分析─以台灣省議員為例(1959-19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新煌 (1987)。臺灣問題。高雄:敦理出版社。
蕭新煌、黃世明 (1990)。從臺灣客家族群發展類型探討族群融合問題。新世紀智庫論壇。10,74-95。
蕭新煌、黃世明 (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下)。南投市:省文獻會。
謝欣如 (2009)。客家政治菁英與台灣憲政發展(1945~2008)。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瑞明 (2002)。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分析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瑞明 (2002)。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分析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逸仁 (1988)。辛酸60年。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
韓秀珍 (2002)。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年市長、立委選舉以及2002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博洲 (2003)。紅色客家人。臺中:晨星。
蘇文楨 (2007)。地方政治生態與選舉關係之研究-苗栗縣縣議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18-8-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