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75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3.138.141.202
姓名 李昀錦(LEE, YUN-CH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傳說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石哀」是臺灣客家族群特定聖化來專稱「兒童守護神」的專名,屬於石頭精靈化的自然崇拜,「取其堅久」是崇拜的功能性起源,吸收石頭「堅久」的咒術威力是崇拜的實用性目的,石頭崇拜的信仰本質以大地母神為胚胎而形成,所以本研究將所有與「石」相關聯之一切崇拜界定為「石哀信仰」,以臺灣客家族群為主體設置研究架構進行石哀石爺傳說研究,首先確立三個研究目的:石哀信仰在社會進程中所建構的起源型態;石哀信仰在時空座標上的文化意象;石哀信仰在社會型態長程性發展變動下的時代展望,再依此三個研究目的及回答待答問題,深入探究問題本質,進行文獻探討及田野調查,透過五十則石哀石爺神奇傳說解析石哀信仰的起源型態,收集一百一十七處石哀石爺分布地點繪製石哀信仰區域分布的概況,憑藉話裡藏鬮的象徵講述探究石哀信仰的文化意象,經由隨機式田野調查的訪談資料研討石哀信仰的時代展望,疏理完成的研究結果顯現石哀信仰的社會心理在不同的時光節點會因時制宜建構不同的實質涵義,順應時代潮流從遠古長存至今,透過密密層層的信仰活動積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後世伏筆鋪陳從事觀光旅遊活動別出機杼的文化誘因。



關鍵詞:客家族群、石哀信仰、兒童守護神、石哀石爺神奇傳說、石頭
摘要(英) Abstract
“Shiai” is a sacred name specifically used to call “the guardian of children” in the Hakka community. Shiai is a deified stone, and Shiai-worship is a kind of the nature worships. Shiai-worship took strong and steady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stone as its functional origin and the spell power of strong and steady as its practical purpose. Stone-worship is based on the embryo of the Mother Earth goddess. This study defines all worships related to stones as Shiai-worship, and set the research architecture with the Hakka community, as the main subject, to finish the research of Shiai and Shiye legends. First,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ree purposes: the origin patterns set by Shiai-worship in the progressing society; the cultural images of Shiai-worship on the space-time coordinates; the prospect of Shiai-worship in the long-term changing society. By the thre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nd th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this study wen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and field researches to get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s. By analysis the origin patterns of Shiai-worship in fifty Shiai and Shiye legends; drawing an overview of a distribution map about Shiai-worship using one hundred and seventeen locations of Shiai and Shiye; investigating the symbol in the wise words of Shiai-worship; doing random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discuss the prospect of Shiai-worship.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hiai-worship have different actual meanings in the different junctures in time. Shiai-worship conforms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times. With high density religious activities, Shiai-worship accumulates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to spread out culture incentives for the tourism activities in later generations.

Keywords:Hakka community, Shiai-worship, guardian of children, Shiai and Shiye legends, stone
關鍵字(中) ★ 客家族群
★ 石哀信仰
★ 兒童守護神
★ 石哀石爺神奇傳說
★ 石頭
關鍵字(英) ★ Hakka community
★ Shiai-worship
★ guardian of children
★ Shiai and Shiye legends
★ stone
論文目次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圖目次 VI
圖表目次 VI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9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7
第二章 臺灣民間信仰的文化源流 31
第一節 臺灣民間信仰的本質結構 32
第二節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沿襲自原鄉的信仰脈絡 45
第三章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傳說的起源型態與區域分布 53
第一節 神奇傳說 54
第二節 起源型態 78
第三節 區域分布概況 99
第四章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傳說所反映的文化意象 117
第一節 男神形象 119
第二節 女神形象 134
第三節 人間天倫形象 154
第五章 結論 175
參考文獻 181
附錄一 神佛聖誕千秋日 198
附錄二 至德石母祠文化事項活動 206
附錄三 訪談大綱 211
附錄四 霄裡至德石母祠 212
附錄五 霄裡紅石哀 244
附錄六 中壢老街溪石爺 249
附錄七 永安宮鯉魚伯公石哀 252
附錄八 鹿寮坑石爺石娘 266
附錄九 苗栗三灣肚兜角石母祠 277
附錄十 中科庄伯公石母祠 281
附錄十一 苗栗綠苗里石母祠 283
附錄十二 高雄美濃廣興石母宮 28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水木茂著繪;王維幸譯,2017,《妖怪大全》。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Richard Jenkins著;王志弘、許妍飛譯,2005,《社會認同 Social Identity》。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片岡巖;陳金田、馮作民合譯,1981,《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
王秋桂主編,1980,《中國民間傳說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秋桂主編,1996,《臺灣民間知識叢書系列: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香出版社。
王保鍵、邱榮舉,2012,《臺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健旺,2003,《臺灣的土地公》。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研究部,1990,《民間文學論壇》(第2–6期)電子書。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2006,《琢磨社區文化與生活:打造美好的共和國:文化建設與社區生活系列論壇專輯》。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代國慶,2014,《聖母瑪利亞在中國》電子書。新北市:橄欖出版有限公司。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朱可先、程健君,1990,《神話與民俗》電子書。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
色音主編,2012,《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北京市: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吳世芳,1984,《臺灣民間宗教混合主義考源》。臺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宋兆麟,1997,《中國生育‧性‧巫術》電子書。臺北市:漢忠出版社。
宋兆麟,1999,《華夏諸神―民間神像》。新北市:雲龍出版社。
李秀娥,2006,《臺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明‧吳承恩,1963,《西遊記》。臺北: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何星亮,1992,《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局(上海)有限公司。
阮昌銳,1987,《傳薪集》。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何容校閱;駱神助編者,1964,《實用國語辭典》。臺北:南國書局。
李祥林,2015,《神話‧民俗‧性别‧美學:中國文化的多面考察與深層識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敬堯,2017,《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汪毅夫,2006,《客家民間信仰》。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李慕如,2004,《文學與人生》電子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1997,《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著;林志忠譯,2005,《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Earl Babbie著;林秀雲譯,2013二版一刷,原文十三版,《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
屈育德,1988,《神話‧傳說‧民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林美棻發行,1986,《敬神篇》。臺北市:子午線出版社。
林國平,1996,《閩臺民間信仰源流》。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國平,2003,《閩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國平、彭文宇著,1993,《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進源編著,2005,《中國神明百科寶典》。臺北市:進源書局。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房學嘉主編,1996,《梅州地區的廟會與宗族》。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客家研究輯刊》聯合出版。
房學嘉,2006,《客家民俗》。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房學嘉,2008,《粵東客家生態與民俗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房學嘉、肖文評、鍾晉蘭等著,2009,《客家梅州》。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明‧抱甕老人,1975,《今古奇觀》。高雄市:大眾書局。
洪進鋒,1998,《臺灣民俗之旅:民族根脈的重視》。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飛雲居士,1999,《細說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市: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追雲燕,1993,《臺灣民間信仰諸神傳》。彰化縣:逸群圖書有限公司。
胡萬川,2004,《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萬川,2010,《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里仁書局。
姜義鎮,1995,《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市:臺原出版:吳氏圖書總經銷。
段樹文發行,2018,《農民曆》。桃園:玉元宮印製。
烏丙安,1995,《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凌純聲,1967,《臺灣與東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桃園縣政府發行,2004,《生活民曆》。桃園:桃園縣政府印製。
康原主編,1999,《社區的魅力》。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馬書田,2001a,《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馬書田,2001b,《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馬書田,2006,《全像觀音》。南昌市:江西美術出版社。
徐貴榮主編,2010,《客家墾殖開發與信仰論輯》。桃園縣中壢市: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縣政府發行,2004,《生活民曆》。桃園:桃園縣政府印製。
徐震,1994,《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郝鐵川,2003,《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大鵬、邱傑編著,2007,《現代社區土地公土地婆:行政社造理論與實務》。桃園市:桃縣文化局。
國分直一;邱夢蕾譯,1991,《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張典婉,2004,《臺灣客家女性 》。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張柟,2012,《蘋果密碼:性別社會學》電子書。臺北市:秀威資訊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張祖基等著、高賢治主編,1986,《客家舊禮俗》。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莊英章、羅烈師主編,2010,《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苗栗縣三灣鄉: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烈;秦振新,1999,《最後的母系家園:瀘沽湖摩梭文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莊訓添發行,2010,《傳統農民曆》。桃園:心德禪宮印製。
清‧曹雪芹,1966,《紅樓夢》。臺北市:黎明出版社。
梅新林,1992,《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新華書店。
梅奎爾(J﹒G﹒Merquior)著;陳瑞麟譯,1998,《傅柯Foucault》。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張樹柏主編,1978,《瀛寰搜奇》。香港:讀者文摘遠東有限公司。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黃子堯,2003,《客家民間文學》。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文博,1997,《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常民文化公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1971,《自卑與超越》。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費孝通,1986,《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曾逸昌,2005,《客家通論》。苗栗縣頭份鎮:曾逸昌。
黃菊芳,2011,《臺灣客家民間敘事文學:以渡臺悲歌與渡子歌為例》。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曾喜城,2003,《臺灣六堆客家傳統建築與風水關係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贊助。
琳恩‧賈品加;黃懿翎譯,2014,《女性主義與基督教要點指南》電子書。臺北縣:橄欖出版有限公司。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1981,《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舒憲,2007,《神話意象》。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濤、吳存浩,2002,《民俗學導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董芳苑,1975,《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市:長青文化事業公司。
董芳苑,1986,《認識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市:長青文化事業公司。
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
董芳苑,2008,《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
葛紅兵,2013,《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臺北市:新銳文創出版社。
楊彥杰,1996,《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
楊儒賓、張再林編,2017,《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著,2016,《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臺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清‧蒲松齡原著;河洛圖書出版社編譯,1975,《聊齋》。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
廖倫光、徐藍萍撰稿,2008,《伯公:客家民間信仰》。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客家事務局:臺北縣政府發行。
歐麗娟,2015a,《大觀紅樓—綜論卷》電子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歐麗娟,2015b,《大觀紅樓—母神卷》電子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北成編著,2001,《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鄭永金發行,2008,《發現竹縣之美–竹縣深度旅遊手冊》。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鄭志明,2001,《臺灣神明的由來》。臺北市: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出版部。
潛明兹,1994,《中國神話學》。銀川市:寧夏人民出版社。
劉昌博,1981,《臺灣搜神記》。臺北市:黎明出版社。
劉修祥,2007,《觀光導論=Introduction to tourism》修訂三版。臺北縣深坑鄉: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澳)丹納赫、(澳)斯奇拉托、(澳)書伯著;劉瑾譯,2002,《理解福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發行。
燕仁,1993,《中國民間俗神》。臺北縣新店市: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賴志彰,1998,《桃園縣的土地公廟》。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謝宗榮,2015,《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臺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謝重光,2005,《福建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謝萬成發行,2007,《農民曆通鑑》。桃園:小仙童服務處印製。
魏麗華,2002,《不用客家民俗文化》。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蕭兵,2001,《神化學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蕭家興,2007,《社區創新營造論文集》。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紅螞蟻圖書總經銷聯合出版。
譚偉倫主編,2002,《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上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
譚偉倫主編,2002,《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下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
顧頡剛,2011,《顧頡剛民俗論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二、 專書論文
丘恒興,1996,〈祈子習俗〉。頁69–71,收錄於王秋桂主編,《臺灣民間知識叢書系列: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香出版社。
林本炫,2010,〈苗栗縣客家地區鄉鎮志與縣志中的客家宗教意象〉。頁129–148,收錄於莊英章、羅烈師主編,《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苗栗縣三灣鄉: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卓尚基,1996,〈粵東五華縣華城鎮樂洞村的宗族與神明崇拜調查〉。頁44–57,收錄於房學嘉主編,《梅州地區的廟會與宗族》。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客家研究輯刊》聯合出版。
周建新,2002,〈豐順縣?隍鎮溪北村的潮客宗族社會與村落文化〉。頁1–49,收錄於譚偉倫主編,《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上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
徐貴榮,2010,〈臺灣民間信仰與族群語言〉。頁111–146,收錄於徐貴榮主編,《客家墾殖開發與信仰論輯》。桃園縣中壢市: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戚長慧,1997,〈從鬼格到神格:古寧頭戰役後金門西浦頭軍魂崇拜的時間與空間探討〉。頁169–187,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張泉清,1996,〈粵東五華縣華城鎮廟會大觀〉。頁1–36,收錄於房學嘉主編,《梅州地區的廟會與宗族》。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客家研究輯刊》聯合出版。
張泉清,2002,〈五華縣華城鎮民俗雜論〉。頁581–615,收錄於譚偉倫主編,《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下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
陳麗宇,1996,〈童乩 神明代言人‧民俗醫療師〉。頁265–267,收錄於王秋桂主編,《臺灣民間知識叢書系列: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香出版社。
游謙,1997,〈標準化與非標準化―臺灣石頭神祭典日的分析〉。頁189–212,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蕭文評,2002,〈饒平縣瓜園社張氏宗族傳統社會習俗考察〉。頁174–196,收錄於譚偉倫主編,《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上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
三、 期刊論文
王立平、韓廣富,2010,〈探尋蒙古族薩滿教文化發展的軌跡〉。《黑龍江民族叢刊》4。「百度文庫」,<https://wenku.baidu.com/view/46830cc74028915f804dc2ba.html>。查詢日期:2017年11月3日。
王孝廉,1976,〈關於石頭的古代信仰與神話傳說〉。《中外文學》5(3):94–133。
羊我,1996,〈福德正神土地公〉。《漢家雜誌》49:19–24。
何石松,2009,〈從文化角度看客家信仰〉。《客家文化季刊》27:16–17。
余欣怡,2015,〈「現代」的想像圖景‐‐吳趼人《新石頭記》的文明論述〉。《中極學刊》9:35–50。
吳政恆,1994,〈后里樟樹公捾絭之民俗信仰〉。《臺灣文獻》45(4):89–100。
宋耀光,1990,〈閩客爭拜的石頭公〉。《六堆風雲》18:28。
金升光,2018,〈從巨石陣、曼哈頓到高雄 漫談日月的東起西落〉。《科學月刊》49(12):916–919。
林衡道,1960,〈臺灣的石神〉。《臺灣風物》10(4):24。
珍珠,1994,〈臺灣的石頭崇拜〉。《臺灣博物》13(1):46。
姜義鎮,2001,〈一庄一物一俗 石爺石母兒童安護神〉。《客家》133:78。
徐貴榮,2012,〈澗子壢傳說〉。頁29–39,收錄於邱一帆主編,《文學客家》11。新北市:臺灣客家筆會。
徐翠珍、徐煥昇,2007,〈苗栗平原的客家傳統石母信仰研究〉。《苗栗文獻》40:55–64。
徐麗霞,1998,〈兒童守護神--石頭公與石頭娘〉。《中國語文》82(4):102–109。
曹恕中,2018,〈石頭很硬可是很溫柔〉。《科學發展月刊》551:58–64。
張振岳,1992,〈臺灣東部的客家信仰〉。《客家》27:29–32。
張學慧,2014,〈活態存在的薩滿傳承―滿族石氏家族傳統薩滿傳承儀式〉《民族畫報》7。
「中國知網」,<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HB201407010.htm>。查詢日期:2017年11月3日。
黃彥菁,2008,〈苗栗三灣地區石哀、覡婆姐等民俗信仰研究初探〉。《臺灣民俗藝術彙刊》4:73–84。
游謙,2004,〈聖顯與臺灣的石頭崇拜〉。《新世紀宗教研究》2(3):100–128。
董芳彥,1997,〈石頭公本土性自然崇拜若能轉化為環保意識宗教信仰更具意義〉。《新臺灣新聞周刊》84:58。
蔡彥仁,2015,〈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書評。《考古人類學刊》83:109–114。
蔡彥仁,2016,〈臺灣宗教研究的當代處境與發展前景〉。《輔仁宗教研究》17(1):1–19。
黎志添,2016,〈識見、修煉與降乩--從南宋到清中葉呂洞賓顯化度人的事蹟分析呂祖信仰的變化〉。《清華學報》46(1):41–76。
毅振,2000,〈福德正神--土地之神〉。《臺灣博物》19(2):42–46。
劉還月,2007,〈原鄉情濃 就在臺灣--臺灣客家信仰的特色與自主性格〉。《大墩文化》41:16–19。
劉懿瑾,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7:123–150 。
戴國焜,2013,〈臺灣桃竹苗客家人的石頭崇拜:石爺、石哀〉。《客家研究》6(1):171–213。
鍾夢翔,1990,〈石頭?的故事〉。《六堆風雲》21:32–34。
簡榮聰,1994,〈關西鎮石爺信仰〉。《臺灣文獻》45(3):17–26。
四、 學位論文
林怡資,2009,《「阮土地公」:埔里土地公信仰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佩君,2000,《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柯岱育,2012,《社區菁英對社區營造影響研究-以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新港鄉為例》。嘉義縣: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舒涵,2011,《小孩生命成長與生命禮俗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宜蘭: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禮誠,2012,《花蓮地區客家義民信仰的發展與在地化》。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翁智鎔,2015,《臺灣地母信仰―以中華隨緣總堂靈修協會為主》。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凌熙,2015,《鯉魚傳說與建廟信仰―以東勢永安宮與西港慶安宮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教學碩士論文。
曾吉鴻,2010,《臺灣民間文學有關土地公的形象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董詠祥,2012,《化番為神:番仔神信仰的考察》。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芳,2013,《宜蘭、花蓮地區石頭公信仰及其傳說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冠佑,2013,《花蓮地區山石傳說研究―以鳳林、瑞穗、玉里、富里為範圍》。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戴素菊,2013,《六堆客家對未婚女性祭祀方式以佳冬為核心之探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 其他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7/1/7/n1581976.htm>。查詢日期:2018年7月8日。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79220>。查詢日期:2018年7月12日。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01639.aspx>。查詢日期:2018年7月12日。
「文化部」,<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46.html>。查詢日期:2018年2月4日。
王章凱,2012,〈淺釋「社區總體營造」〉。<http://www.wisdomshare.com.tw/msg_info.php?id=153>。查詢日期:2018年2月6日。
「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culture/kx9ooa8.html>。查詢日期:2018年7月12日。
吳奕德,無日期,〈客庄繽紛多元文化,八月初二來拜伯公生〉。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客庄主題文章,<https://archives.hakka.gov.tw/topic_detail.php?id=10>。查詢日期:2017年11月3日。
李容萍,2016,〈客家主題花燈 8組轉移陣地放閃〉。「自由時報電子報」,3月21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70651>。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周敏鴻、謝武雄,2017,〈地景藝術節八德展區 回收鋁罐拼出「戲畫青蛙」〉。「自由時報電子報」,8月19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28275>。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客家委員會,2017,〈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新北市:典通股份有限公司。
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https://archives.hakka.gov.tw/category_list.php>。查詢日期:2017年11月3日。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dils.tku.edu.tw>。查詢日期:2018年7月16日。
陳昀,2017,〈稻田上的餐桌 竹霄豐收節回味農業時代〉。「自由時報電子報」,12月3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72336>。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探奇石」,<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c28093245/stones/new>。查詢日期:2018年7月16日。
郭長成,2003,<http://www.ttvs.cy.edu.tw/kcc/9211nan/tem1.htm>。查詢日期:2018年7月16日。
莊旻靜,2017,〈伯公廟搭遮雨棚 失古樸味〉。「中時電子報」,7月4日。<https://tw.news.yahoo.com/%E4%BC%AF%E5%85%AC%E5%BB%9F%E6%90%AD%E9%81%AE%E9%9B%A8%E6%A3%9A-%E5%A4%B1%E5%8F%A4%E6%A8%B8%E5%91%B3-215006162.html>。查詢日期:2017年11月7日。
黃鼎松,無日期,〈客家生命禮俗中的石母信仰〉。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客庄主題文章,<https://archives.hakka.gov.tw/topic_detail.php?id=47>。查詢日期:2017年11月12日。
游謙,2009,〈石頭公〉。文化部--臺灣知識的骨幹「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986>。查詢日期:2017年11月3日。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5,〈2005中小企業白皮書〉。<http://www.moeasmea.gov.tw/public/Attachment/751810352871.pdf>。查詢日期:2018年2月4日。
「漢典」,<http://www.zdic.net/>。查詢日期:2018年6月23日。
賴韻安,2015,「故事電子報」,<https://gushi.tw/【每周一畫】神所眷顧的奇蹟之戀-《皮格馬利翁和/>。查詢日期:2017年7月16日。
謝武雄,2009,〈10湧泉 洗衣吃喝全靠它〉。「自由時報電子報」,3月23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289606>。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謝武雄,2009,〈石母娘娘 八德霄裡人乾媽〉。「自由時報電子報」,4月6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293230>。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謝武雄,2009,〈石母娘娘生 義子女擠爆廟宇〉。「自由時報電子報」,5月3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00342>。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謝武雄,2011,〈霄裡石母娘娘生 義子女祝壽〉。「自由時報電子報」,5月9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90784>。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謝武雄,2013,〈八德石母娘娘生 義子女來祝壽〉。「自由時報電子報」,5月12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78439>。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魏瑾筠,2018,〈石母娘娘廟前 將設疊石人行步〉。「自由時報電子報」,1月3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65299>。查詢日期:2018年2月10日。
蘇峯楠,無日期,〈樸石映母儀:客家人的石母信仰〉。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客庄主題文章,<https://archives.hakka.gov.tw/topic_detail.php?id=24>。查詢日期:2017年11月12日。
指導教授 徐貴榮 黃菊芳 審核日期 2019-4-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