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757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7.184.90
姓名 黃秀珠(HUANG HSIO C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特色食品的文化經濟分析 -桃園市蘿蔔乾產業的生產、中介與消費
(Cultural Economic Analysis of Hakka Specialty Food: Production, Intermediary, and Consumption of Taoyuan City’s Dried Radish Industry)
相關論文
★ 台灣戰後美容技藝的發展與傳承之探討1950-2017★ 泰國華人族群認同之比較:以泰國潮州人與客家人為例
★ 地方農特產之形塑與發展-以銅鑼杭菊為例★ 地方節慶的轉化與再創:以桃園龍潭端午節慶為例
★ 客家兒童電視節目製播的文本分析:以客家電視兒童節目『麽个麽个』為例★ 東南亞移民與移工的消費現象:以中平商圈為例
★ 桃園大溪地方活動之演進與轉型★ 美貌中介者:以信義區、中壢區百貨保養品專櫃活動人員為例
★ 地方產業意象的形成與轉變 –以龍潭茶產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隨著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頗具客家特色的經典食材蘿蔔乾,在生產、分配和消費模式的整體結構歷經極大的變化,由日常生活的飲食食品,蛻變成在生產組織、製作人力、產品類型、內容原料、取得場所、使用環境、遞送方式、象徵意涵等側面,全面商品化和多元化的食品。過往客家人因物資匱乏,善於巧思的女性將青菜回收,研發防腐存糧的技藝。迄今「鹹」和「香」依然是客家菜著名的口味,尤其以蘿蔔乾最具代表性,堪稱是客家飲食文化重要的元素。然而,目前蘿蔔乾的文獻,侷限於族群認同與象徵層面的論述,而漠視對產業文化的關注。本研究以桃園市為個案,援引文化經濟取徑食物商品系統的分析架構,試圖詳實完整呈現蘿蔔乾在生產、分配與消費三個層面的探究,並運用半結構深度訪談法,訪談蘿蔔乾的生產者、中介者與消費者,與實地觀察法進入工作場域觀察。經踏查與訪談後,發現常見的蘿蔔有七種品種,食用方式分為生食、熟食與食品加工。原料除了自家栽種,尚遍及中南部,雖然醃製工序煩瑣但大同小異,蘿蔔乾的品質與風味,亦因品種、採收期、天候與醃製技藝等而有差異。儲存方式有四種,放在玻璃瓶(32%);放在塑膠袋(29%);放在冰箱(17%);與其他約6%。銷售管道遍及各地,傳統市場(47%);自家販售(16%);超市(6%);南北雜貨(5%);寄賣(5%);其他地區(21%)。大多數小販用塑膠袋包裝蘿蔔乾,與農產品、醃漬物或菜乾陳列在地上、菜籃或置物架上等。隨著新的現代飲食消費,最常被加工業者烹餁成菜脯蛋(22%);老菜脯雞湯(13%);粄類(34%),與其他。甚至呈現新的發展,以吸引不同的族群或世代體驗。
摘要(英) Follow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lifestyle, dried radish, a traditional Hakka specialty food, underwent drastic structural changes in terms of production, intermediary, and consumption mode. Dried radish had transformed from daily food into a comprehensive commercialized and diversified commodity in terms of production structure, manpower, product type, material, origin, usage, transportation, and symbolic meaning. In the past, due to food scarcity, Hakka females recycled vegetables and invented technique for preservation to stockpile food stocks. To date, “salty” and “fragrance” is still the taste of Hakka dishes, especially with dried radish bei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was also called as a key element in Hakka’s diet culture. However,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dried radish were limited in ethnic identity and symbolic discourses, dis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dustry. This research uses Taoyuan City as a case study and the analysis structure of cultural economics on food produc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duction, intermediary, and consumption of dried radish. In addition, 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 with producers, intermediaries, and consumers along with field observation of dried radish processing plant was conducted as well.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here were seven common type of radish products which can be consumed raw, cooked, or processed. Apart of home-grown, the raw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from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as well. Although the marinating procedure was complicated, it was similar. The quality and taste of the dried radish wa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ype of radish, harvest period, weather and technique of margination. There were four types of storage method: around 32% was stored in glass canisters, 29% in plastic bags, 17% in refrigerators, and others around 6%. The sales channel extends all over the place, around 47% in traditional markets, 16% home-sale, 6% in supermarkets, 5% in grocery stores, 5% consignment, and 21% was sold to other areas. Most traders used plastic bag to pack the dried radish and sold it along with other pickles or dried vegetables on the floor, in a basket or on a shelf. Along with the new trend in food consumption, dried radish was mostly cooked into egg dishes (22%), soup dishes (13%), and cake dishes (34%),and others . There was also new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ttract various consumers or generations to try dried radish.
關鍵字(中) ★ 客家特色食品
★ 文化經濟
★ 桃園市
★ 蘿蔔乾
關鍵字(英) ★ Hakka Specialty Food
★ cultural Economy
★ Taoyuan, Dried Radish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誌謝…………………………………………………………………………………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v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族群的文化象徵………………………………………………………… 2
第二節 文化經濟取向的蘿蔔乾產業…………………………………………… 3
第三節 產業相關研究與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蘿蔔乾的前世今生……………………………………………………… 9
第二節 客家飲食、文化特色與族群關係………………………………………12
第三節 相關文獻論述……………………………………………………………13
第四節 研究架構…………………………………………………………………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 研究設計…………………………………………………………………28
第二節 研究個案介紹……………………………………………………………32
第四章 蘿蔔乾的生產過程…………………………………………………………38
第一節 生產品種…………………………………………………………………38
第二節 生產材料來源……………………………………………………………48
第三節 生產製作過程……………………………………………………………56
第五章 蘿蔔乾的中介過程…………………………………………………………75
第一節 銷售管道…………………………………………………………………75
第二節 呈現…………………………………………………………………… 110
第三節 小結…………………………………………………………………… 136
第六章 蘿蔔乾的消費過程……………………………………………………… 139
第一節 烹餁型態……………………………………………………………… 139
第二節 新的現代飲食風貌…………………………………………………… 154
第三節 飄香的粄食…………………………………………………………… 162
第四節 新創新的糕餅………………………………………………………… 17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175
第二節 客家族群的文化經濟意涵…………………………………………… 188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之建議………………………………………… 190
參考文獻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錄於旖齊力、林本炫主編,《質的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頁95-113。
王淑敏,2008,〈淺談保健蔬菜蘿蔔〉。《北方國芒期刊》。第7卷:145-146。
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大陸:福建教育出版社。
王輝、王成、蘇小俊,2012,〈我國腌制蘿蔔的育種現狀及發展趨勢〉。《江蘇農場科學》。40(8):128-130。
本橋登著;詠綾譯,2012,《你吃對了嗎? 》。臺北市:臺灣東販。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著,2006,《2005客家美食嘉年華輯錄》。台北市:客委會。
何石松,2010,<從客家諺語看客家飲食文化>。頁157,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何昇鴻,2012,《蘿蔔乾製程改善之研究》。宜蘭: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何昇鴻、吳柏青,2012,《農業機械學刊》。21(3):55-56。
吳恩文,2013,《愛上中壢客家味》。台北市:四塊玉文創。
李文汕,2006,《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貳.蔬菜, 二.根菜類,黃美華主篇》。增修訂三版247-249。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李文玟,2009,<「味覺、身體、勞動與情欲」:對客家女性文化性格的論述與批判〉。 《第九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 研究所。
李幸紋總編緝,2000,《蘿蔔18種超值好料理》。頁12-18,台北:臺視文化。
李學貴、李偉,2005,〈對蘿蔔乾腌制工藝的探討〉。《中國釀造》。7:39-40。
天下雜誌人文出版部探訪編緝,2016,<客家飲食文化點石成金的味道>。頁4,《浪漫台三線款款行 惜食客滋味:18個歲月精釀的美味故事》。台北市:天下雜誌。
周錦宏,2003,《苗栗地區客家飲食文化導覽》。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頁98。
房學嘉,2010,<粵東客家飲食與養生管窺>。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淑蓉,2007,<飲食文化篇>。頁152-178,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邱玫瑩,2012,《探討客家飲食文化之建立與延續-以苗栗公館福菜為例》。苗栗: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欣遠,2017,《新竹米粉產業所形塑的地方飲食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四十六屆碩士論文。
徐興根,2010,<客家擂茶的起源、分佈與種類>。頁76-109,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步桃,1995,講義一月號《蘿蔔的神效》。頁58-59。
張瑞璋、吳明昌、張鴻明,2004,《四季蔬果養生方 60種蔬果+150道佐方的元氣食蔬》。頁207,台北:臺視文化。
張維安,2005,<導論:客家意象、客家研究、客家學>。《新客家研究專輯》43(2):1-10。
莊英章,2003,<客家社會文化與飲食特性>。頁10-17,收錄於楊昭景主編,《客家飲食文化輯:戀戀鄉土味,濃濃客家情》。臺北: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
莊淑旂,1995,<養生常談:自製蘿蔔乾的神奇>。《講義三月號》16(6):51-5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運棟,1978,《客家人》。頁334-337,台北:聯亞出版社。
陳靜宜,2011,《臺味-從番薯到紅蟳米糕》。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逸昌,2016,《客家學》。苗栗縣:作者出版。
焦桐,2010,《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321。
黃厚源,2002,《人與地學訊1-50彙編》。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黃啟仁,2005,〈從客家飲食談醬缸醃製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1(3):12-18。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頁363-380,收錄於《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昭景、邱文彬,2005,<生存、覺知與存在:客家飲食內涵與發展>。《餐旅暨家政學刊》。2(1):71-81。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
廖純瑜,2010,〈以「鹹菜」密碼,解讀客家文化之內函〉。頁220-238,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蕭,2003,〈蘿蔔與蘿蔔乾〉。頁78,收錄於焦桐主編,《臺灣飲食文選II》。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賴守誠,2007,〈現代飲食品味變遷下的台灣「客家飲食」:以家庭餐飲與餐廳外食為例〉。行政院客家事物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2010,〈地方食品特產與鄉村發展:以美濃粄條與新埔柿餅興起的個案為例〉,《台灣鄉村研究》10:87-126。
──,2016,〈臺灣粽的社會生命:節慶食品的文化經濟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燦金山,2014,<小蘿蔔乾創出大效益>。《吉林農場期刊》20:19。
鍾怡婷、賴守誠,2013,〈食物在地化的建構歷程:以「美濃野蓮」為例〉。《農業推廣學報》。
鍾理和,2009,《鍾理和全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鍾肇政,2005,《台灣人三部曲-滄冥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W.Lawrence Neuman原著;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市:學富文化。


網路資料
桃園市政府農業發展局網站(2019年4月10日)
http://dbas.tycg.gov.tw/home.jsp?id=47&parentpath=0,13 108.05.22
桃園市政府網站(2019年12月30日)
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59&parentpath=0,6,58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網站(2019年12月30日)
https://hakka.mdp.net.tw/service-2999.php
維基百科網站(2020年2月23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83%E5%9C%92%E5%B8%82
台東新埔蘿蔔館 (2016年12月1日) https://niniandblue.com/blog/post/oldluobo
指導教授 賴守誠(Shou -Cheng Lai) 審核日期 2021-1-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