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75702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8 、訪客IP:3.145.151.141
姓名 游世薇(Shih-Wei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廣西荔浦市青山鎮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廣西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研究★ 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惠州客家話研究
★ 廣西來賓市小平陽鎮客家話研究★ 客家語文素養導向教學之具體實踐研究 -以新北市秀山國小為例
★ 客、畲、瑤語言關係研究★ 廣西恭城縣龍虎鄉客家話研究
★ 閩西清流、寧化客家話比較研究★ 泰國曼谷的興寧客家話語音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研究之方言點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內之荔浦市青山鎮,位於廣西東北部。廣西的客家人如同臺灣東部客家人一般,是經過「二次移民」來到此地,與原鄉客家話在經過時間、空間、語言接觸等因素影響下,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再者廣西是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族群互動、語言交會融合之下,詞彙的滲透、音變的急遽、文化的差異等等,都讓青山客家話有了特別的風格。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分別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方言點史地背景與語言使用概況、文獻探討、研究方法以及簡單介紹三位發音人;第二章說明語音系統,實地田野調查、採集語音並整理後呈現青山鎮客家話之聲母、韻母、聲調、連續變調規則與文白異讀統整;第三章將青山客家話從聲母、韻母與聲調三方面與中古音做比較,探討與推論其語音演變與可能之後續發展;第四章以第三章為基礎,統整出青山鎮客家話之語音特點,缺乏雙唇韻尾與輔音韻尾的弱化是其特色;第五章詞彙與特點,比較青山鎮客家話與原鄉梅縣、鄰近兩處方言點:青山鎮雙堆屯、平樂縣同安鎮,以及平樂官話做比較,可發現青山客家話受在地其他語言的影響極大;最後的第六章為結論,重新梳理本文研究成果並提出檢討與建議。
研究結果的細部說明:青山客家話存古性與在地化兼備,聲母方面古濁塞音、塞擦音聲母清化後平聲大多送氣、仄聲多不送氣,此點異於許多地區客家話;非組字存古性少,僅少部分字保留重脣音,顯示文白讀的差異趨於縮小且偏向文讀,存古痕跡走向淡化;泥來母不相混,泥母全讀n-、來母全讀l-;精知莊章聲母幾乎讀ts-、ts-、s-,僅少數的t、,特別的是沒有t,經歸納後其應為長汀類型但漸往梅縣類型靠攏;日母字讀-與-,-屬早期層次,讀零聲母則可能受桂柳話影響;最後是有零聲母擦音化的w-聲母以及曉匣母層次多且有讀舌根音的存古現象,層次多可能反映出現正處於在地化與存古性相拉扯之動盪期,讀舌根音則屬早期層次的留存。
韻母部分,有明顯:a元音對立,其分布於同攝或跨攝間都有;果攝有讀-ai音,相當具有存古性;蟹攝三四等與梗攝四等部分字讀洪音,可能反映其屬於早期層次;洪音韻細音化,以見曉影組為多;青山客家話缺乏-m、-p,輔音韻尾的變化都在迅速進行中,現階段殘存極多弱化韻尾:an、ian、at、iat、n、t、en 、ien、et、iet 、uan、uat,還有出現部分舒聲促化現象,最後是呈現平行關係的韻攝:以-e與-y為主要元音的韻攝平行現象不明顯、果假蟹咸山臻梗宕江通攝的一二等字呈現-a、-元音平行、遇蟹止假流效果深臻曾梗攝的-i、-u元音平行,但對應得較不那麼整齊。聲調方面上聲不分陰陽,大部分次濁上聲歸為陰平、大部分全濁上聲歸為去聲且去聲不分陰陽,而入聲雖分陰陽,但陰陽相混情形多。詞彙部分則與原鄉梅縣、鄰近兩個方言點與西南官話一同做比較,發現青山鎮客家話雖大部分詞彙仍讀如原鄉,但在長期語言接觸之下,受當地西南官話、普通話、粵語、平話等影響甚大,用法多有讀同官話、普通話之處,詞彙的在地滲透程度比音韻方面更加明顯。
摘要(英) The research site is located in Qingshan Town, Lipu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Ci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Guangxi.The Hakkas in Guangxi, like the Hakkas in eastern Taiwan, came here after immigration.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hometown was greatly chan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ime, space, and contact with different ethnic groups.There are many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Guangxi. Aft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opulation, language integration, changes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culture, the Qingshan Hakka dialect has a special style.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Qingshan town background and local language. The introduction also includes literature discuss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introduction of three speakers.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initials, rhymes, and tones. After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collecting voices and sorting out,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sound, rhyme and adjustment system of the Hakka dialect in Qingshan Town.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Middle Ancient Sounds, discusses and speculates on the evolution of each voice, and how it may develop in the future.The fourth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third chapter, and integrates the phonetic features of the Hakka dialect in Qingshan Town. The fif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vocabulary, comparing Qingshan Town and Meixian Hakka dialect and two nearby places: Shuangdui, Qingshan Town, Tongan Town, Pingle County, and Pingle Mandarin, and found that the Qingshan Hakka dialec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other nearby languages.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rearrang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nd proposing review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Qingshan Hakka dialect has both ancient and localized. Part of the initials: (1) After the ancient voicing, the squeaking initials, most of the air is sent, and most of the snoring is not aspiration. This feature is different from many local Hakka dialects.(2) The Fei group has few ancient features, and only a small number of words retain the bilabia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ding sound and the speech sound has narrowed and tends to read the sound, and the ancient nature is less and less. (3) Ni rhyme and Lai rhyme are not mixed, Ni rhyme full reading n-, Lai rhyme full reading l-.(4) Jing, Zhi, Zhuang, Jhang initials almost read ts-, ts-, s-, only a few t -, - , especially no t , after induction The discovery should be the Meixian type that was first merged between the Jhang group and the Zhuang group.(5) The Ri group reading -and - , - is a phenomenon of preservation, and the reading of -may be influenced by Guiliu Mandarin.(6) Have w- sound
.(7) In the end, the Xiao group has many levels and there are ancient phenomena. The level reflects the fact that it is both in the localization and the ancient.About the part of rhyme:(1) There are obvious defects : a vowels are opposite, distributed in the same group or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2) The Kuo-classifier has a read-ai sound, which is quite ancient.(3) The third, fourth level of the Xie-classifier and the fourth part of the Geng-classifier read Hong,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it belongs to the early stage.(4) The original reading of Hong sound became a reading of Xi sound, with the largest group of Jian, Xiao, and Ing.(5) There is no -m, -p in the Qingshan Hakka dialect, and the consonant rhymes are rapidly changing. At this stage, there are many weak rhymes: an、ian、at、iat、n、t、en 、ien、et、iet 、uan、uat.(6) Partial pronunciation has become extremely short.(7) Finally, the rhyme of the parallel relationship is introduced.The part of the tone:(1)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Sang Tone.
(2) Although Ru Tone has points, there are many cases of mixing.The part of the vocabulary compares the Qingshan Hakka dialect with the Meixian Hakka dialect, the two dialects in the vicinity and the official language.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most of the vocabulary of the Hakka dialect in Qingshan Tow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Meixian, it is subject to local language contact under long-term language contact. The influence of other languages is very large,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same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The degree of vocabulary is more obvious than the phonology.
關鍵字(中) ★ 廣西
★ 桂林
★ 荔浦
★ 青山客家話
★ 語音演變
★ 詞彙比較
關鍵字(英) ★ Guangxi
★ Guilin
★ Zhangpu
★ Qingshan Hakka dialect
★ phonetic evolution
★ vocabulary comparis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v
誌謝 ……………………………………………………………… vii
目錄 ……………………………………………………………… viii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荔浦市青山鎮史地背景與族群語言概況…………………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及探討……………………………………………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6
第五節 發音人簡介………………………………………………… 21
第二章 荔浦市青山鎮客家話語音系統…………………………… 23
第一節 聲母部分…………………………………………………… 23
第二節 韻母部分…………………………………………………… 25
第三節 聲調部分…………………………………………………… 30
第四節 連續變調…………………………………………………… 31
第五節 文白異讀…………………………………………………… 34
第三章 荔浦市青山鎮客家話與中古音韻之比較………………… 37
第一節 聲母的比較………………………………………………… 37
第二節 韻母的比較………………………………………………… 48
第三節 聲調的比較………………………………………………… 80
第四章 荔浦市青山鎮客家話之語音特點………………………… 83
第一節 聲母部分…………………………………………………… 83
第二節 韻母部分…………………………………………………… 90
第三節 聲調部分…………………………………………………… 98
第五章 荔浦市青山鎮客家話之詞彙及特點……………………… 100
第一節 青山客家話與原鄉客家話比較…………………………… 100
第二節 青山客家話與在地客家話比較…………………………… 102
第六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11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12
參考文獻 ……………………………………………………………… 114
(一) 專書………………………………………………………… 114
(二) 期刊………………………………………………………… 116
(三) 論文集……………………………………………………… 119
(四) 學位論文…………………………………………………… 120
(五) 網站………………………………………………………… 121
附錄一 同音字表…………………………………………………… 122
附錄二 田野詞彙調查表…………………………………………… 187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 專書
丁邦新,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力,2007,《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2000,《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王建周,2011,《桂林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福堂,2010,《漢語方言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古國順主編,2005,《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庄初升,2004,《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2003,《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何大安,2004,《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2004,《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1996,《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7,《漢語方言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小凡、項夢冰,2009,《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鄧曉華,2009,《客家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竺家寧,1989,《古音之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林燾、王理嘉,1995,《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竺家寧,2005,《聲韻學—聲韻之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振鶴,游汝杰,2007,《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作藩,2002,《音韻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荔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6,《荔浦縣志(上、下冊)》,北京:三聯書店
袁家驊,2003,《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2006,《語言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8,《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貴榮,2005,《臺灣饒平客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貴榮,古國順、羅肇錦、何石松、呂嵩雁、徐貴榮、涂春景、鍾榮富、彭清欽、劉醇鑫合著,2005,《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貴榮,2016,《客家語言論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桂詩春,寧春岩,2002,《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陳運棟,1992,《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國立編譯館
張光宇,2000,《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其光,1998,《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陳新雄,1999,《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秀珍,2005《桂北平話與推廣普通話研究—賀州九都聲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陳小燕,2007,《多族群語言的接觸與交融—賀州本地話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梁偉華、林亦,2009,《廣西崇左新和蔗園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張淑萍,2014,《漢語方言顎話現象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項夢冰、曹暉,2005,《漢語方言地理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温昌衍,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董同龢,2011,《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蔣紹愚,2005,《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鄧曉華、王士元,《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北京:中華書局
劉澤民,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綸鑫,2005,《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曉南,2007,《漢語音韻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村漢,2011,《廣西客家方言研究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賴文英,2015,《臺灣客語語法導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文典,2005,《廣西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鍾文典主編,2005,《廣西客家研究綜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建猷,2007,《廣西漢語方言研究(上)》,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謝建猷,2007,《廣西漢語方言研究(下)》,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顏志龍,2016,《傻瓜也會寫論文》(量化+質化增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羅肇錦,1989,《瑞金方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羅常培,1996,《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7,《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二、 期刊
王力,〈漢語語音史上的條件音變〉,《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
王芬,2007,〈普通話零聲母w音v讀地域分布規律及形成原因〉,《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王艷,2018,〈粵東梅縣興寧客家方言詞滙說略〉,《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
江敏華,2012,〈客贛方言的「支與脂之」之別及相關韻攝的層次分析〉,中國語言學集刊第六卷第一期,頁168,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呂嵩雁,2007,〈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38卷第一期
杜佳倫,2010,〈閩東方言韻變現象的歷時分析與比較研究〉,《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
杜佳倫,2012,〈閩東方言-u-、-y-混同音變的比較分析〉,《臺灣語文研究》,第7卷第1期
李千慧,2013,〈試論近代漢語i介音的增生現象〉,《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期
李存智,2014,〈漢語語音史中的塞音聲母〉,《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
余迺永,2015,〈音系推溯研究法:由李方桂先生擬構上古*元音及周法高師中古重紐研究的幾個問題談到諧聲時代上古音之分五十四部〉,《東海中文學報》第29期
吳瑞文,2016,〈論原始客語中的*ai與*iai〉,《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十二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李立林,〈東莞粵語蟹止攝元音的鏈移演變〉,廣東惠州學院中文系
竺家寧,2015,〈周法高先生在聲韻學上的成就與貢獻〉,《東海中文學報》第29期
周洋,2015,〈呼和浩特市區方言舒聲促化現象〉,《語文學刊》2013年20期
洪惟仁,2014,〈音變的過程與動機〉,《聲韻論叢》,18:97-122,臺北:學生書局
侯小英,2017,〈客方言的u介音〉,《方言》,2017年第1期,北京
徐貴榮,2004,〈客語唇齒聲母的來源及其聲化現象〉,《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
徐汎平,〈論漢語方言的開合口〉,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夏俐萍,2013,〈中古全濁塞擦音聲母的擦音化現象〉,全國漢語方言學第十七屆學術年會暨漢語方言國際學術討論會,頁225
陳亦良,1993,〈梅縣客家方言詞滙散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Vol.15 No.1
張光宇,2004,〈論條件音變〉,《中國語文》2004年第6期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清華學報》
陳秀琪,2004,〈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頁5,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曹逢甫、葉瑞娟,2006,〈詔安客家話-l尾的消失及其所引起的音韻變化〉,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2:435-454
陳筱琪,2011,〈聚變與裂變—龍巖城關閩南話的韻母演變〉,《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1期
許慧娟,2016,〈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DOI:10.6503/THJCS.2016.46(4).02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1988年第4期,頁241-246
程俊源,2004,〈音韻變遷的條件與速率—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變化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歷史聯繫〉,台灣語文研究2:221-263,頁22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項夢冰,2006,〈客家話古日母字的今讀〉,《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01期
彭心怡,2009,〈大趨勢下的逆流—以舌根-聲母為探討的起點〉,《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
温昌衍,2010,〈梅縣話詞彙與普通話詞彙的異同〉,嘉應學院文學院
單周堯,2016,〈半齒音日母讀音再探〉,《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頁151-180
溫端政,1986,〈試論山西晉語的入聲〉,《中國語文》,1987.2:124-127
楊彧,2008,〈荔浦話同音字滙〉,《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頁151-180
萬波,2010,〈贛語古知莊章精組聲母的今讀類型與歷史層次〉,《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No.51
葉熒光,2010,〈近代漢語合口細音的演化〉,《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18屆年會暨北美洲漢語語言學第22次會議論文集》
趙學玲,2007,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第27卷第4期
鄭曉峰,2005,〈客贛方言的古濁上字歸陰平〉,US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蔣平,2005,〈荔浦方言的輕重音與連續變調〉,《方言》2005第3期198-208頁
駱嘉鵬,2006,〈閩客方言影響下的台灣國語音韻特點〉,《第一屆馬來西亞漢語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
鄭偉,2010,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師範大學,〈自然音變和音變重建:古漢語以母字的演變方式〉,IACL-18 & NACCL-22, May 20-22, 2010, Harvard University ,頁6
鄭偉,2012,〈「之微入虞」與現代方言〉,鄭偉,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3:5:887-928,2012,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頁917
鄧盛有,2013,〈台灣東部客家話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南台人文社會學報》,第9期,頁57-94
魏宇文,2011,〈五華客家方言的詞滙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
魏宇文,2012,〈三明寧化客家話與梅縣客家話日常詞彙特點比較〉,《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6期,頁68-81
魏鴻鈞,2012,〈析閩西客語「全濁聲母清化不送氣」字〉,《成大中文學報》第36期,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魏鴻鈞、李存智,2014,〈上古「舌尖鼻音韻尾」各部之合韻分析〉,《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頁33-68
羅肇錦,2006,〈客語緣起南方的語言論證〉,《LANGUAGE AND LINGUISTICS》7.2
羅肇錦,2007,〈客家話hu→f的深層解讀〉,《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台灣與全球的經驗》,智勝文化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唇齒音(hufv的推斷)〉,《客家研究》第二卷第二期
羅福騰,2017,〈「打」字讀音考〉,第三屆漢字漢語文化國際研討會,波士頓:塔夫茨大學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Vol.20.N.1
三、 論文集
丁邦新、余靄芹,2005,《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如龍、周日健,1998,《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鄧曉華主編,2002,《客家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雙慶、劉鎮發,2008,《客語縱橫 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沙田(香港新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揣振宇,2013,《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2002,《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籌備處,台北市
劉村漢,2011,《廣西客家方言研究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棟元,2002,《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1996,〈談談客、贛語分立方言區的問題〉,《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福建龍岩

四、 學位論文
凡艷艷,2016,《桂林市荔浦縣雙堆屯客家話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李科鳳,2006,《盤龍鎮客家話與梅縣客家話音系的比較研究》,西南大學現代漢語方言碩士論文
李珊伶,2016,《閩西連城縣賴源客家話研究《以下村、黃地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幸妃,2017,《江西萬載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容,2013,《桃園官路缺袁姓饒平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維莉,2012,《廣西省賀州市公會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袁鑫,2016,《廣西平樂縣同安鎮客家話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閉艷艷,2006,《鹿寨官話、平樂官話與柳州官話、桂林官話的親屬關係》,廣西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陳沿佐,2013,《湖南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萩香,2015,《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温美姬,2006,《梅縣方言古語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黃映瓊,2006,《梅縣方言語法研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黃美瑩,2012,《廣西省昭平縣樟木林鄉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彭富美,2019,《廣西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彧,2009,《桂柳官話音韻層次研究》,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葉宇貞,2015,《廣西省賀州北陀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玉華,2013,《四川簡揚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 網站
王洪君,2017,中國社會科學網—今日語言學,〈粳字的讀音〉,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網址:http://ling.cass.cn/ywtd/ywtd_syzt/201703/t20170309_3445802.html
地圖窩網站:http://www.onegreen.net/maps/HTML/59395.html
http://big5.china.com.cn/guoqing/2011-12/13/content_24141386.htm/中國網中國風情
http://www.guilin.gov.cn/桂林市政府網站
http://15tianqi.cn/ditu/11837/廣西桂林荔浦縣地圖
http://www.lipu.gov.cn/lipu/index.asp?ClassID=1荔浦縣人民政府網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D%94%E6%B5%A6%E5%8E%BF%E9%9D%92%E5%B1%B1%E9%95%87百度百科/荔浦縣青山鎮
指導教授 羅肇錦 陳秀琪 審核日期 2019-3-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