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21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2 、訪客IP:3.21.233.41
姓名 洪迎嘉(Ying-Jia Ho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武俠電影中的江湖(2000-2015)
相關論文
★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 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 創傷記憶與敘事治療── 《桑青與桃紅》和《人寰》的離散書寫
★ 遊走〈色,戒〉的文字與聲影-從張愛玲原著到李安改編★ 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
★ 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研究★ 兩岸新感覺小說中的城鄉意象
★ 從異質拼貼到文學改編--婁燁電影研究★ 論九○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麟為例
★ 現代性的女體與城市: 海派小說的怪異建構與情慾投射(1927-1937)★ 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 ──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
★ 董啟章小說敘事結構研究★ 張愛玲散文與小說《雷峯塔》、《易經》、《小團圓》的文本互涉
★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與飢餓 ——《無風之樹》與《豐乳肥臀》析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江湖是武俠世界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一種文化建構。筆者認為「江湖」在武俠電影中,呼應類型電影的發展過程,不僅呈現人際關係的互動,也形成特殊的電影語言,成為武俠電影的招牌特色,與文化產生深刻的連結。本文探討武俠電影中江湖的呈現,自1920年起已經有不少經典,然而至兩千年以後的武俠電影,因應國際化的潮流,江湖也有了新的發展。
本文首先分析兩千年以前的江湖演變,研究江湖於不同時期的轉變,再討論兩千年以後江湖被賦予的意義,其一是以李安《臥虎藏龍》為代表,將經典的江湖重述與再造,重現為人熟知的江湖,也加入符合時代的價值觀。另一種為對於過去的懷念,以王家衛《一代宗師》以及徐皓峰《師父》為主要討論對象,融入歷史事件以及寫實的風格摹寫江湖,表達對於過去武行輝煌時期的懷念,江湖也與文化認同有關。
本文希望藉由討論武俠電影中的江湖在2000至2015年間的變化,了解江湖在時代演變中,被武俠電影導演賦予什麼意義,研究創作者們心目中嚮往的「江湖」
摘要(英) As a cultural construct, ganghood (江湖, jiang-hu) i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the knight (武俠, wuxia) world. In the author’s view, “ganghood” in the knight films echo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genre. It presents not only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ut also forms the unique film languages to become a signature feature of the knight films and create a deep connection with culture.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resentation of ganghood in the knight films, which have had numerous classics since 1920. However, after the millennium, in response to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ganghood has also developed in a new way.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ganghood before the millennium and examines the connotations and meanings of ganghood in different periods. Second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ew perspectives given to ganghood after the millennium and one of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Ang Lee’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which retells and reconstructs a classic ganghood, recreating the well-known ganghood and adding new values of the times. The other is the reminiscence of the past, with Wong Kar Wai′s “The Grandmaster” and Xu Haofeng′s “The Master” as the main objects of discussion, incorporating historical events and a realistic style of portraying the ganghood, expressing nostalgia for the glorious period of martial arts in the past, which is also related to cultural identity.
By discussing the changes of ganghood in knight films from 2000 to 2015, the author learns and gains what meanings have been given by the directors of knight films in the evolution of time and examines the “ganghood” that the creators aspire to in their minds.
關鍵字(中) ★ 武俠電影
★ 江湖
★ 臥虎藏龍
★ 一代宗師
★ 師父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1
三、文獻回顧與名詞釋義 2
(一)文獻回顧 3
(二)江湖的定義 5
1.江湖的本意 5
2.武林與江湖 7
3.江湖的虛構 9
4.本文所定義的江湖 11
(三)研究範圍 12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第二章 江湖在武俠電影中的發展 17
第一節 武俠電影中的江湖 17
一、兩千年以前武俠電影的發展 17
(一)江湖摸索階段(1928~1957) 17
(二)江湖塑造階段(1958~1979) 19
(三)江湖變化階段(1980~1999) 21
二、兩千年以後武俠電影的發展 22
第二節 早先武俠電影導演的風格 24
一、胡金銓的京腔江湖 24
二、張徹的陽剛江湖 24
三、徐克的迷幻江湖 25
第三章 江湖的重述與再造 27
第一節 李安《臥虎藏龍》的江湖新視角 28
一、關於李安《臥虎藏龍》 28
二、關於蘇照彬《劍雨》 29
第二節 江湖的空間 30
一、江湖中的經典場景 32
(一)公共場所 34
(二)半公共場所 35
(三)自然環境 37
二、江湖的內涵 39
(一)人際互動的儒與俠 41
(二)時間流速的快慢 41
(三)理想與現實的差異 42
三、江湖中的刻板印象 44
(一)女性在江湖的困境 44
(二)江湖與當代女性 45
四、江湖人物的行為模式 46
(一)人際交往 47
1.友情 48
2.愛情 48
3.敵對 50
(二)兩性平衡 51
1.傳統江湖的男性價值 51
2.女性角色的人生目標 53
第四章 江湖的摹寫與新變 56
第一節 江湖之道 56
一、王家衛《一代宗師》的江湖傳奇 58
二、徐皓峰《師父》的寫實江湖 58
第二節 江湖的環境生態 58
一、江湖與現實的塑造 59
二、江湖的背景文化 61
三、行走江湖的武藝 63
四、江湖凶險的危機處理 65
第三節 江湖中的關係建立 67
一、江湖的組織:武林與行會 68
(一)武林 68
(二)行會 69
二、感情依歸 70
(一)被忽略的傳統愛情 71
(二)手下留「情」 71
三、江湖中的古代社會傳統 74
(一)師徒關係的傳承與超越 74
(二)江湖內的重生 76
(三)江湖內的逝去 76
1.哀悼儀式 77
2.悲劇英雄 78
第五節:行走江湖的最終目標 79
一、自我實現的追逐 79
(一)耿良辰:小人物的江湖故事 80
(二)宮二:大俠的江湖故事 81
二、自我實現的結局 82
第五章 結論 江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83
參考文獻 8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影音資料
王家衛導演,《一代宗師》,台北,飛擎國際視聽有限公司,2013年。
李安導演,《臥虎藏龍》,台北,得利影視公司,2009年。
徐皓峰導演,《師父》,台北,得利影視公司,2015年。
張徹導演,《五毒》,香港,洲立影視有限公司,2003年。
蘇照彬導演,《劍雨》,台北,得寶影片,2011年。.
劉家良導演,《南北少林》,台北,得利影視公司,2003年。

二、專書
Andre’ Bazin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1995年。
Andre Gaudreault著,劉雲舟譯,《從文學到影片:敘事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Gustavo Mercado著,黃政淵譯,《鏡頭的語言:情緒、象徵、潛文本,電影影像的56種敘事能力》,新北,大家遠足文化,2020年。
G. Betton著,高駿千譯,《電影美學》,台北,遠流,1990年。
Joanne Hollows,Mark janconich編,張雅萍譯,《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2001年。
Sigmund Freud著,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夢的解析》,台北,知書房,2000年。
Maslow Abraham著,梁永安譯,《動機與人格》,台北,商周出版,2020年。
Metz,Christian著,劉森堯譯,《電影語言 : 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1996年。
Steven D.Katz著,井迎兆譯,《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倒影像》,台北,五南,2009年。
Sandy Fitterman-Lewis ,Robert stam ,Robert Burgoyne著,張犁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1997年。
Wrangham, Richard,林秀梅譯,《雄性暴力──人類社會的亂源》,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王學泰,《水滸‧江湖 理解社會的另一條線索》,西安,陝西人民,2011年。
王志敏,《電影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瑞香,《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北,貓頭鷹,2019年。
史明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2013年。
古人很潮,《武林正史:武林是什麼、江湖在哪?小說筆下哪些是真實、哪些是虛構?讓「歷史記載」來還原》,台北,任性出版,2019年。
林保淳,《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新北,暖暖書屋文化,2013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台北,遠流,2000年。
易劍東,《武俠文化》,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汪天雲等著,《電影社會學研究》,上海,上海發行所,1993年。
汪湧豪、陳廣德,《江湖任俠:市民社會的英雄主義》,台北,漢陽,1997年。
沈大德、吳廷嘉,《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探析》,台北,南天,1998年。
徐皓峰,《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俠短篇集》,新北,大塊文化出版,2017年。
紅葦,《體驗江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孫金燕,《武俠文化符號學──20世紀中國武俠文本的虛構與敘述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
胡金銓,《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台北,風雲時代,2006年。
張偉雄主編,《江湖未定──武俠電影域境論述》,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20年。
張風鑄主編,《中國電影電視劇理論綜覽》,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廷璨主編,《接受理論》,四川,文藝出版社,1959年。
梁炳鈞等作,《胡金銓的藝術世界》,台北,躍昇文化,2007年。
焦國成,《中國古代人我關係》,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黃丹,《類型電影:敘事范式與形式風格》,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年。
黃錦鋐譯注,《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2007年。
閨泉,《江湖文化》,北京,中國經濟,1995年。
塗翔文,《與電影過招: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8年。
葉基固,《李安電影的鏡語表達:從文本、文化到跨文化,新銳文創》,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增修台五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蔡翔,《俠與義武俠小說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1993年。
劉永皓,《失衡的電影文本:王家衛電影分析》,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15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劉衛林,《光影中的經典文化──中國文化與電影》,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從古典到數位時代(新版)》,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謝彩妙,《尋找青冥劍──從臥虎藏龍談華語電影國際化》,台北,亞太,2004年。
魏君子編,《張徹電影》,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2年。
羅立群,《中國劍俠小說史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蘇建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如果出版社》,台北,如果出版社,2019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三、期刊論文
王志輝,〈黑格爾之悲劇理論:希臘悲劇作為一「主體性的體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六期,2006年7月,頁61-106。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期,2005年7月,頁5-15。
李耿暉,〈香港電視連續劇中的「江湖」母題及其文化意義〉,《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6年7月,頁79-83。
朱燕,〈「江湖」再現江湖〉,《現代語文(語文研究)》,第十二期,2008年7月,頁130-131。
林福隆,〈中國大陸「民國熱」現象初探〉,《華岡史學》,第三期,2015年12月,頁221-224。
陸洛,〈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研究》,第二十期,2003年12月,頁139-207。
楊倫,〈金庸武俠小說的江湖特徵〉,《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2007年6月,頁21-24。

四、學位論文
王玉婷,《莊子無待義理析探----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詮釋架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江盈慧,《李安及其電影研究──《臥虎藏龍》的兩性形象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
李霞,《論江湖──武俠文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美惠,《武俠電影臥虎藏龍與刺客聶隱娘女性形象》,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洪明輝,《武俠電影視覺風格衍變之探討與其呈現的意義─以1966年至2004年華語武俠電影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所碩士論文,2007年。
翁菁穗,《李安電影中女性角色之研究》,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靜文,《全球化下華語武俠電影的轉變--以《臥虎藏龍》、《英雄》為例》》,淡江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雅卿,《王度廬鶴鐵五部曲與李安臥虎藏龍比較》,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15年。
陳香吟,《王家衛電影文本中的「日常芭蕾」》,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曾思維,《從跨文化比較觀點分析「武俠電影」與「西部電影」之社會文化內涵》,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曾武清,《臥虎藏龍藏了什麼?從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男性凝視觀點」談武俠電影新類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晨,《徐浩峰的民國武林:以《箭士柳白猿》、《一代宗師》、《師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論文,2019年。
傅家維,《李安電影音樂表現之探究─以《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色戒》與《斷背山》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賴玉釵,《中國俠形像從何而生─電影慣例符碼、鏡頭語言的觀點做為參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2003年。
盧亮廷,《民初武術家與武俠精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9年。
指導教授 莊宜文 審核日期 2021-10-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