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24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3.17.156.200
姓名 陳文惠(Wen-Hui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王陽明心學與正念療法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王陽明的心學與喬.卡巴金的正念療法做一對比分析闡釋。雖然東西方論述各異,但卻有著關鍵性的異同。陽明的心學思想充滿著生命堅韌的智慧,他被貶謫、居龍場,歷經死生之千轉百回,終於體悟大道,揭示「心即理、知行合一及致良知」。喬.卡巴金因為接觸禪修而有所體悟,萌生禪修可能可以增進身心健康,因此開發了「正念療法」。陽明的「致良知教」強調「正其不正,使歸於正」的本體實踐工夫;喬.卡巴金的正念療法則是主張回到心靈的清靜無染,能以正面的態度接受每個事物當下的實相。

對陽明來說,生命的智慧不只是形而上的體系,他的致良知教是由本貫末的本體實踐工夫。喬.卡巴金的正念療法是平鋪橫攝,不為心念所擾,無所罣礙。兩者雖然有其異同,卻也可以相輔相成,貫穿古今。致良知與正念療法帶給我們生生不息的動能,活絡我們之生活世界,共同參與天地間生生之德的造化,開展生命智慧的契機。

關鍵詞:喬.卡巴金、良知、本心、天理、正念、療癒、佛教、儒家
摘要(英) This article, based on Wang Yang Ming′s philosophy of Heart and Jon Kabat-Zinn′s mindfulness therapy, make a contrastive analysis.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discussion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re are ke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ang Yang Ming′s mind is full of the tough wisdom of life. He was exiled and lived in the Long-Chang. After a thousand turns from death to life, he finally realized the road and revealed that ”the heart is the truth, the unity of conscience & ac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conscience” Jon Kabat-Zinn developed mindfulness therapy as a result of exposure to Chan-meditation, Which could impro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Yang Ming′s ”the teaching of conscience-expansion” emphasizes the ontological practice of ”correcting its incorrectness and making it right.” Jon Kabat-Zinn′s mindfulness therapy advocates a return to inner peace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reality of everything as it is.
For Wang Yang Ming the Wisdom of life, not only a metaphysical system but a teaching of conscience-expansion, lies in the ontological practice of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Jon Kabat-Zinn′s mindfulness thearpy is a horizontal meditation, free from distractions . Although the two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y can als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roughout ancient and modern time. Conscience-expansion and mindfulness therapy bring us endless momentum, activate our living world, participat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virtue of lif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develop the power of wisdom.


Keywords: Jon Kabat-Zinn , Conscience , Original heart, Truth, Mindfulness, Healing, Buddhism ,Confucianism
關鍵字(中) ★ 喬.卡巴金
★ 良知、本心
★ 天理
★ 正念、癒癒
★ 佛教
★ 儒家
關鍵字(英) ★ Jon Kabat-Zinn
★ Conscience , Original heart
★ Truth
★ Mindfulness, Healing
★ Buddhism
★ Confucianism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前人研究 6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王陽明非凡的生命歷程與智慧發端 13
第一節 不平凡的身世:儒門家風 13
第二節 人生第一等事:成聖之志 16
第三節 格竹子失敗:錯用工夫 18
第四節 出世與入世的抉擇 20
第五節 生命轉折─龍場悟道 22
第六節 立德、立功、立言 27
第七節 圓熟的生命智慧 31
結語: 33
第三章 陽明心學思想的基本構成 35
第一節 陽明思想的形成:前三變與後三變 35
第二節 知行合一 42
第三節 致良知 47
第四節 一體之仁 57
結語: 60


第四章 「致良知」所隱含的「正念療法」 63
第一節 格物致知 64
第二節 定靜工夫 69
第三節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74
第四節 正念療法 80
結語: 96
第五章 致良知與正念療法的實際運用 99
第一節 「致良知」與「正念」都是正面引導的態度 100
第二節 陽明與喬.卡巴金修習方法的比較 113
第三節 「致良知」與「正念」的實踐與體現 126
結語: 140
第六章 結論 143
參考文獻 1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原典(依朝代先後順序)
(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著,《周易二種》,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6年7月初版。
(魏)王弼注,紀盷校訂,《老子道德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再版。
(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78年8月第一版。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2月二版。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一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二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宋)陸九淵撰,(明)王宗沐編,《陸象山全集》,臺北市:世界書局,中華民國
六十八年七月再版。
(宋)朱熹、呂祖謙編,(宋)葉采(清)茅星來等注,程水龍整理,《近思錄》,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
(宋)朱熹,《四書集註章句》,臺北市:鵝湖出版社,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九刷。
(元)陳澔注,《四書五經下卷.禮記集說》,北京市: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陽明全集.第一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王陽明全集.第三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王陽明全集.第四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王陽明全集.第五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王陽明全集.第六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明)王畿,《王龍谿先生全集(上)》,臺北縣:廣文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
八十九年十一月初版。
(清)黃宗羲著,〈卷二 崇仁學案二〉《明儒學案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年1月。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7年。
(清)郭清藩撰,《莊子集釋》上,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1月第13刷。
(清)郭清藩撰,《莊子集釋》中,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1月第13刷。
(清)王夫之,收入(清)曾國荃等編校:《船山易學》,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
社,2011年6月。
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臺北市: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1989年。
古月編著,《般若心經註解》,高雄市:修緣道場,中華民國九十九年。
朱棣集註,《金剛經》,臺北市: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洪寬可,《老子常清靜經》,臺北市:原古心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四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再版。
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湖南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初版二刷。
王銀賜,《紙上談澄心,到底行不行?--澄心Focusing操作手冊》,臺北市:任兆璋林美智教育基金會,2015年4月。
平和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王陽明與平和》,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
年3月第1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8》,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3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30.第二講》,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臺北市:三民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初版。
杜維明,《二十一世紀的儒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14年7月第一版。
朱秉義,《王陽明人聖的工夫》,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七月三刷。
沈妙瑜,《NAMASTE生命喜悅的祈禱》,臺中市:慈訊出版社,2013年10月。
呂凱文,《正念療育的實踐與理論(與33個正念練習)》,嘉義縣:台灣正念學學
會,2015年12月。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市:文海基金會,1996年。
林安梧,《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林安梧,《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年4月第一版。
林安梧,《問心我讀孟子》,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6年1月。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7年3月初版。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8年6月初版二刷。
哈磊,《四念處研究》,四川省: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二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6月全集校訂版三刷。
秦漢唐,《心學大師王陽明》,臺北市:廣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2月一版一刷。
高瑞和,《喚醒自癒力》,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
郭齊勇主編,《陽明學研究(創刊號)》,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10月第一版。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10月初版。
張起鈞、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市:新天地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二年九月
五版。
張起鈞、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八
十七年七月重印五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9
月修訂版四刷。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吳有能、朱榮貴、萬先法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初版四刷。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
陳永革釋譯,《長阿含經》,臺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二刷。
陳文惠,《打開智慧的天門》,臺南市:讀居齋,2017年3月。
傅正玲,《狂者之歌:王陽明心學之旅》,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年12月1版一刷)。
傅偉勳,《批評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市:正中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初版。
聖嚴法師,《佛法綱要》,臺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初版。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市:明文書局,中華民國七十三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下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
鄥昆如,《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再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10年1月初版。
三、外文及譯著
何定照(譯),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著),《正念的奇蹟─每日禪修手冊》,
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李金蓉(譯),Bhante Y.Wimala(著),《澄淨心靈的七堂課:培養正念與專注的
力量》,臺北市:寂天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周和君(譯),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著),《觀照的奇蹟》,臺北市:橡
樹林文化.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月。
吳四明(譯),Lou Marinoff,PH.D.(著),《柏拉圖靈丹─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
臺北市: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吳茵茵(譯),馬克.威廉斯,丹尼.潘曼(著),《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
回心的喜悅》,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
涂又光(譯),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10月第十三刷。
孫大川(譯),馬斯洛等(著),《人的潛能與價值》,臺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初版。
陳德中,溫宗堃(譯),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著),《正念減壓初學者
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
張琇雲(譯),亞歷山大.洛尹德(Alexander Loyd)/班.強生(Ben Johnson)
(著),《療癒密碼─探萬病之源,見證遍布五大洲的自然療癒法》,臺北市:方
智山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
梁永安(譯),鈴木俊隆(著),《禪者的初心》,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2004
年9月。
黃小萍(初版譯者),胡君梅(增訂版譯者),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著),
《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卡巴金博士二十年經典增訂
版》,新北市: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
雷淑雲(譯),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著),《當下,繁花盛開》,臺
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
劉秋鳳(譯),(英)麥克.喬治(著),《平靜:平靜內心的25種方法》,江西省: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9年。
謝明憲(譯),朗達‧拜恩(Rhonda Byrne)(著)《秘密》,臺北市:方智出版社
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
四、學位論文、期刊、學報
黃勤媛,《論陽明致良知之本體實踐工夫及其意義治療》,玄奘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4月。
王曉昕(2008),〈王陽明「為教之變」中的本體與工夫〉,《貴州社會科學》總226期,第10期,頁55。
林安梧(2006),〈關於朱子「格物補傳」的反思:從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說起〉,(國立嘉義大學「第一屆宋代學術研討會」),頁8。
胡君梅(2012),〈正念如何減壓〉,《健康世界》,324期,頁82。
郭齊勇(2016),〈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光明日報》。
URL = http://rufodao.qq.com/a/20160531/033599.htm
陳寀羚、周汎澔、王秀紅(2016),〈正念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63卷2期,頁114。URL = http://dx.doi.org/10.6224/JN.63.2.113
曾昭旭(1981),〈心靜與心急〉,《鵝湖月刊》,74期,頁57。URL = http://dx.doi.org/ 10.29652/LM.198108.0014
曾昭旭(1985),〈朱子格物之再省察〉,《鵝湖月刊》,123期,頁13。URL=http://dx.doi.org/ 10.29652/LM.198509.0005
曾昭旭(1991),〈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鵝湖月刊》,197期,頁2。URL = http://dx.doi.org/ 10.29652/LM.199111.0002
溫宗堃(2006),〈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普門學報》,第33期,頁5。
溫宗堃(2013),〈正念減壓的根源與作用機轉:一個佛教學的觀點〉,《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十二卷第二期,頁29。
楊祖漢(1989),〈論陽明的「心外無物」及唐先生所說的「生命之真實存在」之意義〉,《鵝湖月刊》,164期,頁30。
URL = http://dx. Doi/10.29652/LM.198902.0005。
董甲河(2014年4月),〈治心:王陽明心學的主要實踐環節〉,《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0期,頁64。
蔡仁厚(2016),〈牟宗三先生與心性工夫〉,《鵝湖月刊》,487期,頁0。
鄭雅之、黃淑玲(2016),〈正念培育歷程初探〉,《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四十六期,頁65-66。
賴志超(2014),〈四諦正念調適模式在專業助人工作者中的意涵〉,《臺灣諮商心理學報》,第2卷,第2期,頁82。
釋宗白(2010),〈止觀、無住-「禪修正念團體」對實習諮商心理師自我關注與諮商實務影響之初探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 卷,1 期,頁164。URL=http://dx.doi.org/10.6251/BEP.20100423
指導教授 林安梧 黃崇修 審核日期 2020-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