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54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3.133.109.211
姓名 莊佛如(Fo-Ju C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盧梭《愛彌兒》的教育理念在小學現場實踐的可能
(The possibility of Rousseau′s Émile ideal education concepts that practiced in modern elementary school)
相關論文
★ 論謝勒的情感現象學與人格理論— 一種文本詮釋的進路★ 佛教對「心身關係」中「心理疾病」本質的詮解 ──以廣義的心識哲學為中心
★ 康德的《單?理性限度?的宗教》之哲學研究★ 人格同一與道德責任:從初期佛教聖典對神經科學的挑戰的回應
★ 存在哲學諮商之探討─以歐文‧亞隆為例★ 德瓦Ruci的故事的意義, 根據哈吉Mutamakkin說 (Cebolek 書中的闡釋學研究及其與伊斯蘭教的關係)
★ 民族的身體-空間:以中國武術與漢文化民間信仰為核心的開展★ Imam Al-Ghazali的觀點下看家族學中的祖靈
★ 活用建築哲學★ 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探討在國小教育中的公平議題
★ 泰王普美蓬的「適足經濟哲學」之研究---依據佛教倫理與中道思想來解析★ THE MEANING OF MYSTICAL CULTURE IN THE KEJAWEN COMMUNITY ACCORDING TO R. NGANEHI RANGGAWARSITA′S SULUK SALOKA JIWA
★ 從女性主義視野看商業代理孕母爭議★ 台灣保全業經營者倫理思考之建構
★ 尼采早期的歷史思想★ An Outline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Discursivity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他的著作《愛彌兒》是教育界的不朽鉅著,影響源遠流長。在日新又新的世代更迭中,教育也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樣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資源來輔助教學,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成果有隨之進步嗎?」教育的目的在於擴展人的視野,得到質的提升。國力相對茁壯進步與之成長,世界便能趨於演進,逐步邁向完美。
不過從歷史的脈絡來看,科技的進展確實改善人類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便利舒適,但社會問題依然層出不窮;教育改良革新,學問日趨專業精美,卻根治不了惡行的發生。是不是我們社會在教育的制度上存在著根本的缺陷?本研究藉由《愛彌兒》的觀點出發,在比較書中的教育制度與現代教育的異同,或許可以從中察覺教育盲點,思索改進之處;試圖在現代小學教學現場融入盧梭理想教育的精髓,冀求邁向健全的教育方向。
摘要(英)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is one of the famous French philosophers in the 18th century. His work Émile is an immortal masterpiece of education and has a long tern influence. By generations,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different ways gradually.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us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ources to assist teaching, but we still want to ask: “Will our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improve by the tim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expand people′s horizons and achieve qualitative improvement of human beings; National grows stronger, progressive, then the world will tend to improve and move toward perfection.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ndeed improved the lives of human beings, making our lives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comfortable, but social problems are still emerg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learning is becoming more professional and exquisite, but still can’t prevent the evil conducts. Is there a fundamental flaw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 Émile ", this study may be able to detect blind spots in education by consider about the different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is book 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trying to integrate Rousseau′s ideal education essence in the modern elementary school. Then, we may reach to a consummate education.
關鍵字(中) ★ 盧梭
★ 愛彌兒
★ 自然教育
★ 小學
★ 十二年國民教育
關鍵字(英) ★ Jean-Jacques Rousseau
★ Emile
★ Natural Education
★ Elementary School
★ 12-year Basic Education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誌 謝 v
目 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盧梭的教育理念 5
第一節 盧梭生平與他的哲學思想 5
第二節 盧梭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17
第三節 盧梭的教育主張 30
第三章 盧梭的教育內涵 43
第一節 《愛彌兒》的教學前提 43
第二節 《愛彌兒》的教學方法 46
第三節 《愛彌兒》的教學內容 54
第四節 《愛彌兒》的教育圖像 62
第四章 盧梭的教育批判 73
第一節 對盧梭本人的批判 73
第二節 對盧梭「自然人」概念的批判 75
第三節 對盧梭教育內容的批判 77
第四節 盧梭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磨合 78
第五章 結論 85
第一節 受影響的臺灣教育 86
第二節 解放的教學 90
第三節 總結 92
參考文獻 95
一、中文部分 95
二、英文部分 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Rousseau, J.J. (2012a)。懺悔錄(上)(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782)
2. Rousseau, J.J. (2012b)。懺悔錄(下)(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782)
3. Rousseau, J.J. (2012c)。愛彌兒(上)(李平漚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762)
4. Rousseau, J.J. (2012d)。愛彌兒(下)(李平漚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762)
5. Rousseau, J.J. (2012e)。一個孤獨者散步的夢(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782)
6. Rousseau, J.J. (2003)。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762)
7. Rousseau, J.J. (2014)。盧梭審判讓-雅克:對話錄。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782)
8. Rousseau, J.J. (2015)。德性墮落與不平等起源(苑舉正譯)。臺北,聯經。(原著出版於1750,1755)
9. Cassirer, E. (1992) 。盧梭・康德・歌德(劉東譯)。北京:雙橋。(原著出版於1944)
10. Cassirer, E. (2009) 。盧梭問題(王春華譯)。南京:譯林。(原著出版於1989)
11. Locke, J. (1986) 。政府論次講(葉啓芳、瞿菊農譯)。臺北:唐山。(原著出版於1689)
12. Hobbes, T. (2002) 。利維坦(朱敏章譯)。臺北:臺北商務。(原著出版於1651)
13. 江金太(1982)。再論盧梭:自然人與社會人,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6,97-131。
14.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頁26-33。
15.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教育部。臺北:教育部。
16. 趙雅博(1972)。研究盧梭的先決事項,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5,頁51-78。

二、英文部分
1. Rousseau, J.J. (1979): Emile or On Education. Translation by Allan Bloom.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Basic Books.
2. Rousseau, J.J. (2002):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Discourses. Edited by Susan Dunn.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Yale University.
3. Locke, J. (1824): Some Thought concerning Education. London: C. Baldwin Printer New Bridge street London.
4. Berlin, I. (2002): 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Edited by Henry Hard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 Richard Bailey, Robin Barrow, David Carr and Christine McCarthy. (2010): The SA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ondon: SAGE.
指導教授 孫雲平(Yun-Ping Sun) 審核日期 2019-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