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424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3.133.116.18
姓名 徐聖惠(Sheng-Hui,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之研究--以犯罪被害人地位及權利為核心
(A Study of the Crime Victims’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Criminal Litigation—Focusing on Crime Victims’ Status and Rights)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我國過往刑事訴訟體系中,多以被告之地位及權利為討論中心,犯罪被害人因不具訴訟主體地位,而在程序上受有「資訊不全」、「參與不足」、「保護不周」三大困境。為提升犯罪被害人於刑事訴訟體系之地位,並使其享有一定程度之權利,我國於2019年三讀通過刑事訴訟法中有關犯罪被害人保護及訴訟參與制度草案,並於隔年施行之。自此,犯罪被害人得依法於特定或重大案件中提出聲請,以訴訟參與人之身份參與訴訟,並可享有如「選任代理人之權、卷證資訊獲知權、受通知及在場權、證據辯論意見陳述權,以及科刑意見陳述權」等。同時,續修定同法第163條第4項、第289條第2項,更於國民法官法將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相關權利納入其中,以期全面解決犯罪被害人長期以來所面臨之困境,並提升人民對司法之信賴。
惟,上開制度是否能為犯罪被害人帶來預期助益,或恐因修法尚有不全之處,所衍生之問題及影響。本文即藉由研究日本被害者參加訴訟制度、美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制,以及德國附加訴訟制度為比較借鏡,重新檢視我國法制可能疏漏之處,並提出建言及未來修法方向,嘗試畫出最適合我國之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藍圖,使在解決犯罪被害人困境及提升權益之同時,亦不破壞既有之訴訟平衡,更保障被告受有公平審判之權利,進而達到刑事訴訟法「發現真實」與「保障人權」之立法意旨。
摘要(英) In the past,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system in Taiwan generally focused on the defendants′ status and rights. On the other hand, not being procedural subjects, crime victims suffer from three major obstacles in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process: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and inadequate protection. To strengthen crime victims’ status and enable them to enjoy a certain degree of rights in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system,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CCP”), which passed the third reading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in 2019, includes the protec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crime victims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following year. Ever since, in prescribed or major cases, crime victims can request to be a procedural participant in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thereby enjoying "the right to be represented”, “the right to be informed,” “the right to be notified and present,” “the right to present opinions regarding evidence,” and “the right to present opinions about sentencing," etc. Under the same token, Paragraph 4 of Article 163 and Paragraph 2 of Article 289 of CCP as well as the Citizen Judge Act were all amended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the crime victim′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to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system. These amendments aimed to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long-standing difficulties faced by crime victims and to enhance the people′s trust in the judicial system.
Nevertheless, there might be concerns about whether the amendments can bring the expected benefits to crime victims. The amendments might be insufficient, further creating 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Thus, the impetus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mission and problems in our system by comparing the procedural participants’ status under the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Japan, the crime victims′ rights in America, and the private accessory prosecution (Nebenklage) in Germany.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draw a blueprint for the most suitable victim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amendments. With this blueprint, both spirits of the CCP—discovering truth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can be achieved; that is, not only the plight of crime victims can be resolved, but also the victims’ rights can be enhanced without upsetting the existing balance in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system and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defendant′s right to a fair trial.
關鍵字(中) ★ 犯罪被害人
★ 犯罪被害人地位
★ 犯罪被害人權利
★ 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
★ 日本被害者參加訴訟
★ 美國被害人影響陳述
★ 德國附加訴訟制度
★ 公平審判
★ 保障人權
關鍵字(英) ★ Crime Victims
★ Crime Victims’ Status
★ Crime Victims’ Rights
★ Crime Victims’ Participation
★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Japan
★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 Private Accessory Prosecution (Nebenklage)
★ Right to a Fair Trial
★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4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一項 文獻分析法……5
第二項 比較研究法……5
第四節 研究範圍……6
第五節 研究架構……7
第二章 日本被害者參加訴訟制度……8
第一節 立法沿革……8
第二節 制度內容……11
第一項 適用範圍……11
第一款 聲請主體……11
第二款 案件類型……12
第三款 參加程序……13
第二項 參加訴訟者之權利……15
第一款 受告知並出庭權……15
第二款 對檢察官之意見陳述權……15
第三款 證人詰問權……16
第四款 被告質問權……17
第五款 事實或法律適用之意見陳述權……17
第六款 遮蔽陪同權……18
第三項 其他權利、保護及制度……19
第一款 卷證資訊獲知權……19
第二款 資訊及隱私權之保護……19
第三款 損害賠償命令制度……20
第四款 國選辯護制度……21
第三節 實務現況及施行檢討……22
第一項 實務現況……22
第二項 施行檢討……25
第四節 小結……27
第三章 美國犯罪被害人保護及德國附加訴訟制度……28
第一節 美國犯罪被害人保護及相關法制……28
第二節 美國犯罪被害人之權利……33
第一項 出庭權……34
第二項 獲得賠償權……35
第三項 意見陳述權……35
第四項 程序資訊獲知權……36
第五項 隱私權……37
第六項 保護措施……38
第七項 恢復原狀權……39
第八項 財產歸還權……39
第九項 速審權……40
第十項 執行權及補救措施……40
第三節 美國犯罪被害人影響陳述之適用……41
第一項 刑事審判程序……41
第二項 量刑程序……42
第一款 犯罪被害人影響陳述……42
第一目 Booth v. Maryland, 482 U.S. 496(1987)……43
第二目 South Carolina v. Gathers, 490 U.S. 805(1989)……44
第三目 Payne v. Tennessee, 501 U.S. 808 (1991)……45
第二款 反對及檢討 ……47
第四節 德國附加訴訟制度之附加訴訟人地位……48
第一項 德國附加訴訟制度概述……48
第二項 附加訴訟人之地位……49
第三項 訴訟四角關係與被告公平審判原則之問題……50
第五節 小結……51
第四章 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及訴訟參與制度……53
第一節 2019年修法前之立法沿革……53
第一項 發展背景……53
第二項 犯罪被害人相關政策及立法……54
第三項 犯罪被害人於刑事訴訟程序之困境……56
第一款 資訊不全……57
第二款 參與不足……58
第三款 保護不周……59
第二節 2019年修法後之規範……60
第一項 犯罪被害人一般性保護……60
第一款 陪同在場之人……60
第二款 移付調解與修復……61
第三款 保護隱私、適當隔離……62
第二項 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63
第一款 犯罪被害人主體地位及範圍……63
第二款 聲請書狀及審核准駁……63
第三款 選任代理人之權……64
第四款 卷證資訊獲知權……65
第五款 受通知及在場權……66
第六款 選定訴訟參與代表人之權……66
第七款 證據辯論意見陳述權……67
第八款 科刑意見陳述權……68
第三項 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之檢討……68
第三節 國民法官法之訴訟參與制度……70
第一項 犯罪被害人及訴訟參與人之權利……71
第一款 被害人意見陳述及科刑意見陳述權……71
第二款 訴訟參與人卷證資訊獲知權……72
第二項 模擬法庭之實施狀況……75
第四節 小結……77
第五章 我國與日本、美國及德國法制之比較檢討……78
第一節 我國與日本法制之比較檢討……78
第一項 參加訴訟者於刑事訴訟程序之地位……78
第二項 參加訴訟者得行使之權利與限制……80
第二節 我國與美國法制之比較檢討……81
第一項 犯罪被害人於檢察官之意見陳述權……82
第二項 犯罪被害人影響陳述之必要性……83
第三節 我國與德國法制之比較檢討……84
第一項 附加訴訟人於刑事程序之主體地位……84
第二項 訴訟四角關係與被告公平審判原則之檢討……85
第四節 我國法尚待解問題……86
第一項 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權於憲法第16條之保障……86
第一款 釋字第396號及第507號解釋……86
第二款 釋字第805號解釋……88
第二項 犯罪被害人意見陳述權之適用範圍……90
第五節 小結……92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94
第二節 建議……95
參考文獻……a
附錄一:108.12.10立法院三讀通過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被害人訴訟參與及保護規定)……l
附錄二:司法院提供之立法說明:國民法官法(109.07.22三讀版)……l
附錄三:法庭席位布置規則第二條附圖二、附圖二之一、附圖三修正對照表……l
附錄四: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0年第1次國民法官模擬法庭——110年度國模重訴字第1號 張德盛 殺人案……l

【圖目錄】
圖2- 1日本被害者參加訴訟制度之刑事審判程序……14
圖2- 2日本被害者參加訴訟制度之法庭示意圖……22
圖4- 1 國民法官法庭佈置圖……76
圖5- 1 刑事法庭布置圖……79

【表目錄】
表2- 1日本近十年被害者參加訴訟制度實施狀況……2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元照出版公司,二版,2004年5月。
2. 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出版,五版,2020年3月。
3. 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出版,五版,2020年11月。
4.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出版,十版,2020年9月。
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十版,2020年9月。
6. 張甘妹,犯罪學原論,三民書局,修訂第13版,1999年10月。
(二)專書論文集
1. 朱群芳,修復式司法在家庭暴力案件的應用:以西歐國家為例,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19期,2016年12月。
2. 陳運財,論犯罪被害人於刑事公訴程序之地位及其權利,犯罪被害保護政策論文集,2017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1. 王紀軒,淺談犯罪被害人權利保護—門田隆將《與絕望奮鬥》的啟示,全國律師,第22:11期,2018年11月。
2. 王容溥,犯罪被害人訴訟參加制度之導入方向—日本訴訟構造考量之啟示,檢察新論,第15期,2014年1月。
3. 王曉丹,聆聽「失語」的被害人:從女性主義法學的角度看熟識者強暴司法審判中的性道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0期,2010年12月。
4. 何賴傑,從被害人訴訟參加論刑事訟訴結構與解構,法官協會雜誌,第17卷,2015年12月。
5. 宋重和,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之權利及地位,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8卷第1期,2007年7月。
6. 李佳玟,刑事訴訟程序中的犯罪被害人保護,檢察新論,第28期,2020年8月。
7. 李佳玟,建立一個兼顧公平審判的被害人訴訟參加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182期,2017年12月。
8. 李嘉興,被害人訴訟參與之科刑範圍意見及意見陳述權,司法周刊,第2025期,2020年10月。
9. 周俞宏,初探被害人參加刑事訴訟制度—以日本被害者參加制度為借鏡,台灣法學雜誌,第263期,2015年1月。
10. 林紀東,刑法上之損害賠償問題,刑事法雜誌,第1卷第4期,1957年8月。
11. 林裕順,日本「訴訟參加」比較研究—審判法庭應設被害人席,月旦法學雜誌,第269期,2017年10月。
12. 林裕順,犯罪被害人≠訴訟邊緣人-簡評最高法院九九年度台上字第二七三一號,台灣法學雜誌,第167期,2011年1月。
13. 林裕順,被害人刑事程序權益保障之研究—日本制度之比較法探討,台灣法學雜誌,第235期,2013年11月。
14. 林輝煌,建構犯罪被害人之司法保護體系-美國制度之借鏡,律師雜誌,第23期,1998年4月。
15. 張甘妹,被害者學之重要性,刑事法雜誌,第9卷第2期,1965年4月。
16. 張錕盛,國家對犯罪被害人保護之責任與藍圖規劃,犯罪被害保護政策論文集,元照出版,2017年10月。
17. 連孟琦,德國被害人訴訟參加(附加訴訟)之引進,月旦法學雜誌,第269期,2017年10月。
18. 連孟琦,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選譯,元照出版公司, 2016年9月。
19. 陳運財,刑事公訴程序被害人角色之定位與程序影響之檢討-日本法觀點,法官協會雜誌,第17卷,2015年12月。
20. 陳運財,如何建構人民信賴的司法體系-追求權責相符的刑事審判制度,檢察新論,第21期,2017年1月。
21. 彭聖斐,日本刑事訴訟程序之被害者訴訟參加制度介紹,檢察新論,第22期,2017年7月。
22. 黃志微、張天一,日本刑事訴訟「被害者參加制度」之介紹與評析––兼論我國採行之可行性,玄奘法律學報,第23期,2015年6月。
23. 楊婉瑩,婦權會到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轉變:一個國家女性主義的比較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
24. 劉邦繡,由犯罪被害人觀點檢視現行刑事司法制度,刑事法雜誌,第46卷第4期,2002年8月。
25. 劉國慶,日本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十年回顧及省思,華岡法粹,第56期,2014年6月。
26. 蔡墩銘,論刑法上損害賠償之規定,刑事法雜誌,第5卷第1期,1961年1月。
27. 盧映潔,淺論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月。
28. 謝如媛,犯罪被害人陳述制度之成效-從英國實證研究成果出發,法學新論,第30期,2011年6月。
(四)政府資料
1. 司法院,(1081217立法院三讀)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兩公約)。
2. 司法院,108.12.10立法院三讀通過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被害人訴訟參與及保護規定)。
3. 司法院,國民法官法制度簡介。
4. 司法院,司法院舉辦犯罪被害人訴訟參加制度公聽會,司法周刊,第1663期第4版,2013年9月。
5. 司法院,司改國是會議8.12總結會議 司法院將全力推動落實司法改革,司法周刊,第1863期第1版,2017年7月。
6.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促進犯罪被害人權益保護及修護式司法」公聽會報告,立法院,第9屆第6會期,2018年11月。
7. 立法院,國民法官法(109.07.22三讀版),立法院公報,第109卷第53期院會紀錄,2020年7月。
8. 法務部,法務部100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體檢報告」成果報告,2012年2月。
(五)大法官解釋
1. 司法院,釋字第396號解釋理由書。
2. 司法院,釋字第507號解釋理由書。
3. 司法院,釋字第805號解釋抄本。
(六)法院判決
1. 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1281號刑事判決。
2. 最高法院100年台上字第2479號刑事判決。
3. 最高法院101年台上字第3848號刑事判決。
4.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093號刑事判決。
5. 最高法院107年台上字第19號刑事判決。
(七)網路資料
1.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一分組:保護被害人與弱勢者的司法,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meetinggroup/1。
2. 司法院,司改國是會議第一分組:保護被害人與弱勢者的司法,司法改革進度追蹤資訊平台決議總覽,https://judicialreform.gov.tw/Resolutions。
3. 司法院,我國刑事訴訟程序邁入人權實踐之新里程碑—立法院三讀通過刑事訴訟法關於兩公約之修正條文新聞稿,2019年12月17日,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7-130674-29c8a-1.html。
4. 司法院,法庭席位布置規則第2條附圖二、附圖二之一、附圖三修正對照表(發布版),2021年11月19日,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710-536984-3f06b-1.html。
5. 法務部,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於今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我國落實犯罪被害人權利保障又向前跨越一大步,法務部新聞稿,2019年12月10日,https://www.moj.gov.tw/2204/2795/2796/37858/。
6. 財團法人白曉燕文教基金會,白曉燕案始末,http://www.swallow.org.tw/index.php/about/begin。
7. 司改會議》王昊姑姑談被害者保護措施 力推3方向,自由時報,2017年5月2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053805。
8. 司改會議》法官談犯保 建議學習日本建立制度,自由時報,2017年5月2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053806。
9. 【台灣的法律是為了保護壞人嗎?】還是真能保護好人?公民新聞,2019年8月2日,https://www.peopo.org/news/417359。
10. 王宏舜,愛女莫名被殺不能找真相?父批士林女檢怠惰、耍官威,聯合新聞網,2020年3月12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15/4407951。
11. 邱萬興,紀念29年前台灣史上首次關懷雛妓街頭運動,民報,2016年1月8日,https://www.peoplenews.tw/news/e4e91a38-d879-4c3b-99ef-f566f5bd664e。
12. 連孟琦,漠視被害人,偏向被告的司法天秤,蘋果新聞網,2020年5月5日,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505/EU7H2325F77WMISTP6CECF3LEQ/。
13. 陳冠穎,【緬懷】三八婦女節・莫忘彭婉如,關鍵評論網,2018年3月8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3132。
14. 湯文章,沒有獨立上訴權就沒有完美的被害人訴訟參與,ET today新聞雲,2020年1月20日,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629533。
15. 黃柏齡、戴榮賢,【法網專題】民國82年忍無可忍的家暴 鄧如雯殺夫,華視新聞網,2010年12月27日,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12/201012270639608.html。
16. 傾聽被害人的聲音—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改革公聽會,公民新聞,2016年4月1日,https://www.peopo.org/news/303157。
17. 管仁健,從螢橋潑酸到八仙塵爆,新頭殼New talk,2015年7月12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5-07-12/62150。
18. 羅意瑾,士檢起訴兇嫌 小燈泡媽媽:檢察官說不確定,1小時後從媒體得知,風傳媒,2016年5月25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122444。

二、日文文獻
(一)專書
1. 寺崎嘉博,刑事訴訟法,成文堂,3版,2013年6月。
2. 彭聖斐,日本被害者参加制度の立法経緯・逐条解説・諸問題点及び台湾同制度の草案初稿の紹介と比較,新學林,初版,2018年3月。
(二)專書論文集
1. 岡村勳監修,守屋典子、高橋正人、京野哲也著,犯罪被害者のための新しい刑事司法,明石書店,2版,2011年。
2. 酒卷匡編,椎橋隆幸著,犯罪被害者等の刑事裁判への参加,Q&A平成19年犯罪被害者のための刑事手続関連法改正,有斐閣,初版,2008年11月。
(三)期刊論文
1. 日本弁護士連合会,弁護士白書,日本弁護士連合会発行,2020年版19号,2020年。
2. 日本弁護士連合会,現行の被害者参加制度の見直しに関する意見書,2012年11月。
3. 山下幸夫,刑事裁判への被害者参加制度の立法経過と実務家から見た問題点,刑事弁護,第50卷,2007年。
4. 滝沢誠,被害者参加制度について,刑法雑誌,第54卷2号,2015年2月。
5. 椎橋隆幸,被害者参加制度について考える——1年間の実績を踏まえて,法律のひろば,特集,2010年3月。
6. 白岩祐子、小林麻衣子、唐沢かおり著,「知ること」に対する遺族の要望と充足:被害者参加制度は機能しているか,社会心理学研究,第32巻第1号,2016年。
(四)政府資料
1. 警察庁犯罪被害者支援室,警察による犯罪被害者支援,令和2年版,2021年。
2. 警察庁犯罪被害者等施策,犯罪被害者白書,令和3年版,2021年。
3. 警察庁犯罪被害者等施策,犯罪被害者白書,平成22年版,2010年。
(五)網路資料
1. 公判段階での被害者支援,法務省,https://www.moj.go.jp/keiji1/keiji_keiji11-4.html。

三、英文文獻
(ㄧ)期刊論文
1. Brian Rosebury, The Political Logic of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Vol. 30, No. 1, Criminal Justice Ethics (2011).
2. Carolyn Bell; Caroline Heck Miller, Discovery and the Crime Victims’ Rights Act, Vol. 60, No. 5, U.S. Attorneys′ Bulletin (2012).
3. Douglas E. Beloof, Co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Crime Victims as Participants, Vol.88, Issue 2, Cornell Law Review (2003).
4. Jeremy A. Blumenthal, Affective Forecasting and Capital Sentencing: Reducing the Effect of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Vol. 46, Issue 1,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2009).
5. Jonathan Doak, Victims’ Rights in Criminal Trials: Prospects for Participation, Vol. 32, Issue 2,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2005).
6. Robert P. Mosteller, Victim Impact Evidence: Hard to Find the Real Rules, Vol. 88, Issue 2, Cornell Law Review (2003).
(二)政府資料
1. Crime Victims’ Rights Act: A Summary and Legal Analysis of 18 U.S.C. § 3771,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21).
2. National Crime Victim Law Institute, Fundamentals of Victims’ Rights: A Summary of 12 Common Victims’ Right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2011).
3. Attorney General Guidelines for Victim and Witness Assistanc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2012).
(三)法院判決
1. Booth v. Maryland, 482 U.S. 496 (1987).
2. Payne v. Tennessee, 501 U.S. 808 (1991).
3. South Carolina v. Gathers, 490 U.S. 805 (1989).
(四)網路資料
1. 34 U.S. Code Subchapter III—Services to Victims, O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34/20141.
2. About Victims′ Rights, On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https://www.victimlaw.org/victimlaw/pages/victimsRight.jsp.
3. Victim Rights Clarification Act of 1997. On Congress, Gov,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5th-congress/house-bill/924.
4. Victims′ Rights and Restitution Act of 1990. On Congress, Gov,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1st-congress/house-bill/5368.
5. Violent Crime Control and Law Enforcement Act of 1994: Title XXIII: Victims of Crime. On Congress, Gov,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3rd-congress/house-bill/3355.
指導教授 溫祖德 王明禮(Tsu-Te, Wen Ming-Li, Wang) 審核日期 2022-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