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454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3.145.71.240
姓名 陳佳郁(Chia-Y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婚姻暴力之實證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f Marital Violence)
相關論文
★ 投資者之風險屬性與基金理財績效之實證研究★ 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分析-以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為例
★ 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手續費收入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 母親的教育程度對兒童醫療利用行為之影響
★ 地區醫院的存亡與轉型★ 教育對健康的影響—臺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
★ 醫院購置高科技醫療儀器與市場結構的關聯★ 台灣地區醫院最適效率規模的估計-倖存者分析方法應用
★ 出口與生產力的關聯 —台灣電子業廠商之實證研究★ 社會資本與家庭結構對健康及醫療資源利用之影響 —台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
★ 醫療利用可近性—台灣老人之實證研究★ 父母健康知識與其子女健康狀況之關聯
★ 臺灣股市之效率檢定及多因素模型之探討—長期追蹤資料之計量分析★ 醫療資源與國人健康的關聯
★ 青少年菸害的健康風險認知與吸菸行為的關聯─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醫療資源可近性對個人醫療利用的影響 ――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4-8-31以後開放)
摘要(中) 家庭暴力是自古以來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過往統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數為女性,而多項研究顯示受暴女性因長期受暴而累積多重之生理、心理創傷,若家庭中有扶養孩子,更可能使目睹暴力的兒童學習暴力行為,讓暴力持續循環。為提早發現可能發生婚姻暴力的高風險家庭,以保障婦幼都能擁有免於恐懼的生活,本研究利用衛生福利部2015年「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問卷結果,以羅吉特迴歸模型,歸納臺灣地區之已婚受暴婦女個人、家庭基本狀況,以及各縣市環境因子對家庭暴力發生率、是否發生特定暴力型態、次數的可能影響,再探討受暴婦女對政府政策的期望。
實證結果顯示新住民、扶養6歲以下子女、領取補助家庭、妻子有工作而丈夫無工作,對婚姻暴力機率及次數有顯著正向的相關性,年齡、教育程度則有負向的保護效果;在不同婚姻暴力類型間,顯著之自變數有所差異,代表婚姻暴力類型間存在成因上之差別;而受暴婦女於本身有工作但丈夫卻失業時,最希望政府加強促進兩性平權之措施。
摘要(英) Domestic violence is historically a common problem. According to past statistics, the majority of th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are women.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omen who have suffered prolonged domestic violence are prone to multipl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s. If there are children in the families, children who witness domestic violence tend to be violent as well. Domestic abuse then leads to cycles of violence. To locate high-risk families where marital violence is likely to happen, and to ensure that women and children can live free from fear, this study draws from Women’s Living Condition Survey in 2015 cond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and uses logit regression model to identify possible impacts on personalities of the abused women, family condition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probabilities and types of violence, frequency of abuse, and then explores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battered women toward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new residents, mothers whose children are under 6 years old, families which receive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and wives who work and whose husbands are jobles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probability and frequency of marital violence, while age and education have negative protective effects. Among the types of marital violenc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lf-variables, indicating that different reasons lie behind different types of domestic abuse. For women who work while their husbands are unemployed,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strengthen th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關鍵字(中) ★ 婚姻暴力
★ 受暴婦女
★ 羅吉特迴歸模型
★ 排序性機率迴歸模型
關鍵字(英) ★ marital violence
★ battered women
★ logit model
★ ordered logit model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相關名詞解釋 6
第二節 家庭暴力相關理論 7
第三節 受暴婦女的人格特質 11
第四節 影響受暴婦女求助之因素 12
第五節 國內外相關實證與研究 14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前言 18
第二節 實證模型 19
第四章 資料來源與變數說明 22
第一節 資料來源 22
第二節 變數說明及基本統計分析 24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34
第一節 婚姻暴力成因 34
第二節 特定暴力類型 39
第三節 受暴次數多寡 41
第四節 期望政府加強特定婦女服務措施 42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限制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46
參考文獻 48
附錄一 整體已婚婦女(觀察值共計12,241位)敘述統計 51
附錄二 第二次隨機抽樣實證結果 53
附錄三 第三次隨機抽樣實證結果 5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Richard J Gelles and Claire Pedrick Cornell (1996),家庭暴力,劉秀娟譯,臺北市,揚智文化。
2. 毋嫘、洪煒、任雙成、麻超(2013),「婚姻中嚴重軀體暴力行為的個人-家庭-社會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7(4),294-298頁。
3.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臺北市,五南。
4. 吳柳嬌(2005),「婚姻暴力的成因與處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
5. 宋麗玉(2013),婚姻暴力受暴婦女之處遇模式與成效:華人文化與經驗,臺北市,洪葉文化。
6. 肖潔、風笑天(2014),「中國家庭的婚姻暴力及其影響因素」,社會科學,(11),90-99頁。
7. 阮棋文、梁鳳玲、伍福生、秦紀椿、郭庭輝和黃茂穗(2004),「家庭暴力防治法保護令實施成效及對受暴婦女影響之探討」,秀傳醫學雜誌,5(3-4),77-85頁。
8. 林美薰、丁雁琪、陳俐容、劉美淑、吳素秋、江季璇、高小帆、陳昭帆(2009),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人員服務手冊,臺北市,內政部。
9. 張瑋、洪煒、崔軼、蘇英(2014),「親密伴侶暴力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中國性科學,23(9),96-99頁。
10. 陳秋瑩、王增勇、林美薰、楊翠娟、宋鴻樟(2006),「原鄉的家庭暴力及受暴婦女求助行為之探討-比較原漢之差異」,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5(1),65-74頁。
11. 陳若璋(1992),「台灣婚姻暴力之本質、歷程與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第3期,117-147頁。
12. 陳若璋(1992),「台灣婚姻暴力高危險因子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1992-1993卷期第21期,123-160頁。
13. 陳婷蕙(1997),「婚姻暴力中受虐婦女對脫離受虐關係的因應行為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14. 陳惠英、鄭媛玲(2012),「談婚姻受暴婦女的特性、需求與協助者的注意要點」,家庭教育雙月刊,(35),37-47頁。
15. 曾慶玲、周麗端(1999),「父母婚姻暴力對兒童問題行為影響研究」,家政教育學報,第2期,66-89頁。
16. 楊士隆主編(2015),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臺北市,五南。
17. 楊連謙、董秀珠(2013),「收入對婚姻權力及婚姻暴力的影響」,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5),121 -146頁。
18. 葉天恭(2005),「澎湖地區婚姻暴力分析與防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19. 劉功姝、史桂麗、王立明和蘭鳳榮(2003),「3025例嬰幼兒母親受暴情況及對母嬰身心健康影響分析」,中國全科醫學,6(3),226-228頁。
20. 潘淑滿、張秀鴛、潘英美(2016),「我國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之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156期,193-211頁。
21. 蔡德輝、楊士隆(2017),犯罪學(七版),臺北市,五南。
22. 鄭瑞隆(2004),親密暴力:成因、後果與防治,嘉義市,蜂鳥。
23. 戴世玫(2016),「臺灣婚姻暴力圖像:從父權家族系統受暴網的觀點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2),43-82頁。

西文文獻
1. Abeya, S.G., Afework, M.F., and Yalew, A.W., (2011),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western Ethiopia: prevalence,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 , BMC Public Health, Vol.11, pp. 913-930.
2. Abramsky, T., Watts, C.H., Garcia-Moreno, C., Devries, K., Kiss, L., Ellsberg, M., Jansen, H.A., and Heise, L., (2011), “What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recent intimate?Findings from the WHO multi-country study on women’s health and domestic violence ” , BMC Public Health, Vol.11, pp.109-125.
3. Brownridge, D.A., (2016),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 ,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Vol.31(7), pp. 865-875.
4. Holden, G.W. and Ritchie, K.L., (1991), “Linking Extreme Marital Discord, Child Rearing,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Evidence from Battered Women ” , Child Development, Vol. 62, (2),pp.311-327.
5. Krebs, C., Breiding, M.J., Browne, A. and Warner, T., (201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Experienced by Women ” ,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Vol.26 (6), pp. 487-500.
指導教授 蔡偉德(Wei-Der Tsai) 審核日期 2019-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