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424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4 、訪客IP:3.145.23.123
姓名 陳筠涵(Yun-Ha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證券交易法上董事財報不實民事責任之探討 -以獨立董事為例
相關論文
★ 論企業重整運作機制---兼論公司重整治理及新資金取得★ 評析我國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之規範—以美國立法例為借鏡
★ 不動產投資信託之研究- 以投資人保護為中心★ 婚姻制度之過去、現在及未來-以兩岸為研討對象
★ 論我國公司治理規範-兼論公司內部稽核制度完善★ 論銀行保證制度之研究
★ 非常規交易稅制問題之研究★ 中國銀行產業分析—兼論台資銀行西進策略
★ 網路購物標價錯誤法律效果之研究★ 股東表決權-論公開發行公司董事設質股票之表決權限制
★ 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對區域房市價格之影響--以桃園縣為例★ 土壤液化公告對區域房價影響之研究 -以板橋及新莊為例
★ 論我國消費者債務清理機制的更新與新設-以個人重整程序為核心★ 網路數位化商品之消費者保護-以郵購買賣為核心
★ 論公司股份回籠與內線交易★ 內線交易的法律與經濟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7-7-28以後開放)
摘要(中) 證券交易法立法目的係發展國民經濟並保障投資,公開原則係有助於達成此一立法目的之重要基石,同時也是降低證券詐欺發生最有效且最核心的手段。公開原則要求發行人誠實、充分且正確地揭露公司財務業務訊,有助於投資人藉由發行公司業務成效及財務狀況等,判斷有價證券實際價值作為投資與否之參考 。
我國財報不實之民事賠償責任規定於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與第20條之1在現行法下,獨立董事為公司負責人之一,依第20條之1第2項負推定過失責任其須證明已盡相當注意且有正當理由可合理確信財報內容無虛偽或隱匿之情事,始能免除賠償責任。惟賦予獨立董事推定過失之責是否合理?
本文從探討獨立董事現行法所負財報不實推定過失責任之合理性出發, 同時介紹美國證券交易法、證管會相關規定及美國重要實務判決從比較法觀點,分析是否應修法改為一般過失責任。以及在推定過失責任的情況下 藉由 整理美國法制對於免責抗辯事由之適用,探討我國實務 上免責抗辯事由適用所產生之爭議,以及美國法制上董事責任限制或其補償機制適用於我國之可行性。
最後提出本文之建議,期待我國財報不實案件在法律適用上能建立一個公平合理賠償機制,以兼顧投資人保護,使國民經濟及資本市場更加健全發展。
摘要(英)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Law is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rotect the investment. The general disclosure philosophy is the cornerstone to achieve this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it’s also the most effective and core mean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ecurities fraud. The general disclosure philosophy requires the issuer to disclose the company′s financial business information honestly, fully and correctly, and to help investors judge the actual value of the securities based on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status of the issuing company as a reference for investment.
Taiwan’s civil liability for false financial reports is stipulated in Article 20, Paragraph 2 and Article 20-1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Under the current law, independent directors are one of the issuer’s responsible persons and are liable for presumed negligence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20-1, paragraph 2. They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damages when he or she can demonstrate that they exercised all due diligence and had legitimate cause to believe that the reports or documents contained no misrepresentations or nondisclosures. However, is it reasonable to make independent directors liable for presumed negligence?
This thesis starts by explor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esumed negligence in the false financial report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Also, it introduces the U.S.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nd important judgments. Try to analyze whether the law should be revised to general negligence li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 In the case of presumed negligence, by sorting 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S. legal system to the exemption defenses, discussing the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emption defenses in practice in Taiwan, and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limitation of directors′ liabili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ns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U.S. legal system.
Finally, I put forward my suggestions, hoping to establish a more fair and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and make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capital market more sound development.
關鍵字(中) ★ 財報不實
★  獨立董事
★  推定過失
★  盡職免責抗辯
★  合理信賴抗辯
★  公司治理
關鍵字(英) ★ false financial report
★  independent director
★  outside director
★  presumed negligence
★  due diligence defense
★  reasonable investigation defense
★  reasonable reliance defense
★  corporate governance
論文目次 一、緒論 1
1.1 研究目的與動機 1
1.2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1.3 論文架構 2
二、我國財務報告虛偽不實之民事責任規範 4
2.1 立法沿革 4
2.2 客觀構成要件 7
2.2.1 財務報告與財務業務文件 7
1.財務報告之編制 7
2.財務報告與財務業務文件之範圍 8
2.2.2 財報主要內容虛偽或隱匿 11
2.3 責任型態及注意義務之判準 13
2.4 比例責任賠償原則 14
2.5 財報不實與損害之因果關係 17
2.5.1 交易因果關係 17
2.5.2 損失因果關係 20
2.6 行為主體 21
2.6.1 賠償義務人 22
2.6.2損害賠償請求權人之範圍 22
2.7 損害賠償額之計算 22
2.7.1 外國立法例 22
2.7.2我國學說 23
2.7.3 我國實務見解 24
三、我國獨立董事制度 26
3.1 設置獨立董事之沿革 26
3.1.1公司治理 26
3.1.2 公司治理之董事定位 28
3.2 獨立董事之概述 29
3.2.1 獨立董事之定義 29
1.專業資格(專業知識) 30
2.持股及兼職限制 30
3.獨立性 31
4.獨立董事之選舉 32
5.獨立董事不適用持股轉讓當然解任之規定 33
3.2.2 獨立董事於我國設置情形 34
3.2.3 獨立董事功能與職責 34
1.董事共通之職責 34
2.獨立董事不同於一般董事之職責 36
3.2.4 獨立董事之注意義務、忠實義務、免責抗辯與賠償責任 38
3.3 審計委員會之設置與職責 41
3.3.1 設置 41
3.3.2 職權 43
3.4 引進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之評論 44
四、獨立董事之財報不實免責抗辯事由 46
4.1 獨立董事財報不實責任之實務概況 46
4.2 免責抗辯事由之法院實務判決 46
4.2.1 非實際經營者之抗辯 47
4.2.2 專業分工信賴之抗辯 47
4.2.3 吹哨者抗辯(whistle-blowing defense) 48
五、美國法下資訊不實之民事責任規範及免責抗辯事由 50
5.1 美國證券交易法下資訊不實之民事責任 50
5.1.1 1934年證券交易法Section 10(b)及Rule 10b-5 51
1.財務報告之重大事實為不實陳述或隱匿 53
2.詐欺之不法意圖 57
3.系爭交易與證券買賣具關聯性 57
4.信賴與因果關係 58
5.經濟上損失 62
5.1.2 1934年證券交易法Section 18 64
5.1.3 1933年證券交易法Section 11 66
1.請求權人 67
2.賠償義務人 67
3.責任要件 68
4.信賴與損害賠償 69
5.免責抗辯規定 71
5.2 美國獨立董事制度 71
5.3 美國法制下董事可主張之免責、責任限制或抗辯事由 72
5.3.1 商業判斷原則 73
5.3.2 減輕、限制或免除董事責任 74
1.章程中的免責條款 74
2.降低董事的注意程度 78
3.訂定董事賠償金額上限 79
5.3.3 對董事訴訟費用的補償條款 80
5.3.4 董事的責任保險 82
5.3.5 主張對公司人員編製文件、專職人士意見之信賴 82
5.4 外部董事責任之法院判決實證研究 84
5.5 外部董事免責抗辯之法院實務判決 86
5.5.1 BarChrist案 86
5.5.2 Feit案 88
5.5.3 Laven案 89
5.5.4 Avant-Garde案 89
5.5.5 Weinberger案 90
5.5.6 WorldCom案 90
5.5.7 小結 91
六、獨立董事財報不實責任之再思考 93
6.1 我國法與美國法之比較 93
6.2 我國獨立董事責任限制之必要性 94
6.2.1 獨立董事辭職潮之真實性 95
1.媒體的報導 95
2.獨立董事辭職的研究分析 97
6.2.2 引進美國獨立董事責任限制規定之評估 100
6.2.3 獨立董事對於財報不實應負法律責任之檢討 105
6.3 台灣董事責任之限制、免除與補償措施之侷限 108
6.4 獨立董事財報不實採過失責任之其他理由 110
6.5 獨立董事財報不實採過失責任之可能疑慮與解套 112
6.6 我國財報不實免責抗辯事由之建構 114
6.6.1 明文化吹哨者抗辯事由 114
6.6.2 立法增訂合理信賴會計師等專家意見之抗辯事由 115
6.7 獨立董事財報不實責任之完善 116
七、結論 118
參考資料 12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專書
劉連煜,現代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9年9月。
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2009年9月10版。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20年4月4版。
陳春山,董事財報責任案例分析,新學林,2017年5月。
林國全,財經法新課題與新趨勢(三)-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元照,2017年10月。
陳春山,董事責任及獨立董事,新學林,2013年3月。
王澤鑑,法學入門-民法概要,2012年8月。
曾宛如,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元照,2011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徐珮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規範研究--公開原則是萬靈藥嗎?,經濟法論叢,第27期,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年1月。
20林仁光,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報告之編製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209期, 2020年3月。
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罪之判定基準:以重大性之測試標準為中心(上),台灣法學雜誌,第198期,2012年4月。
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罪之判定基準:以重大性之測試標準為中心(下),台灣法學雜誌,第198期,2012年5月。
林郁馨及朱德芳,美國證券訴訟比例责任制之規範與實務案例研究,期末報告(委託單位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2013年12月。
張心悌,證券交易法專題研究系列之一/從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思考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3月。
劉連煜,現行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暨改進方案-從實證面出發,政大法學評論第 114期,2010年 4月。
張心悌,獨立董事財報不實民事責任之再思考-以主觀要件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 157期,2019年 6月。
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1之功過得失,月旦財經法雜誌,第36期,2015年5月。
邵慶平,證券團體訴訟中因果關係構成要件的比較研究-兼論投保中心制度的改革方向,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9期,2016年9月。
黃朝琮,詐欺市場理論之脈絡與發展-從Basic到Amgen,公司法論文集 II:特殊交易型態與資訊揭露,新學林,2019年4月
江朝聖,引進獨立董事責任限制之必要性研究,臺灣財經法學論叢,第2卷第1期,2020年1月。
陳俊仁,董事責任之限制、免除與補償-美國與臺灣公司法制之比較法觀察,臺灣財經法學論叢,第2卷第1期,2020年1月。
林郁馨及朱德芳,美國證券訴訟比例责任制之規範與實務案例研究,期末報告(委託單位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2013年12月。
張心悌,證券交易法財報不實之免責抗辯事由,月旦法學教室,第174期,2017年4月。
莊永丞,證交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台大法學論從第 34卷第2期,2005年3月。
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5,2004年9月。
林仁光,公開說明書中承銷商、律師、會計師責任之區分-以美國法為例,全國律師,第10卷11期,2006年11月。
何曜琛,未經董事會決議監察人代表公司與董事間交易之效力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五六五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教室,第112期,2012年2月。
邵慶平,董事法制的移植與衝突-兼論「外部董事免責」作為法制移植的策略,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2005年12月。

三、其他資料
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2項之立法理由,立法院公報,76卷96期,第39頁。
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1之修正理由,中華民國104年6月15日修正,同年7月1日公布。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民國107年12月19日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號令。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民國107年12月19日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1號令。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民國108年4月25日金管證交字第1080311451號令。
參閱立法院第六屆第二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
經濟部76年4月18日(商)字第17612號函。
經濟部81年12月8日(商)字第232851號函。
陳慧菱,〈金管會立院備詢〉獨董掀逃亡潮?3年半近 300名辭職 逾 9成年薪低於 200萬元(2017年 12月 25日),鉅亨網,https://news.cnyes.com/news/id/3998183;獨董「錢少責任大」爆辭職潮 謝金河:誰譲獨董變成危險行業?(2018年1月3日),ETtoday新聞雲-財經中心,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03/1084851.htm。
朱美宙,獨董責任變重爆辭職潮,經濟日報,2017年4月4日,A2版。
葉憶如、邱金蘭,獨董再度上演「逃亡潮」,聯合報,2019年5月2日, A14版。
葉憶如、邱金蘭,錢少責任大獨董又爆辭職潮,經濟日報,2019年5月2日,A1版。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櫃)公司近期應遵循之新規範及相關措施新聞稿,2019年3月28日,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903280001&toolsflag=Y&dtable=News。
劉連煜,獨董應善用免責機制,經濟日報,2019年7月22日,A4版。
立法院公報,94卷50期,2005年10月。
王妍文,年薪千萬,到底是賺很大還是做功德?-獨立董事紛紛請辭,3.5年272人跳船,遠見,2017年12月26日。

四、學位論文
劉博文,論資訊不實之損害賠償,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6月。
林文里,證券市場資訊不實損害賠償的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劉智文,證券交易法財報不實董監事免責抗辯事由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7月。

五、法院裁判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885號刑事判決。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 886號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6年度金字第8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金上更(一)字第1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43號民事判決(大中鋼鐵案)。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162號民事判決(京元電子案)。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43號民事判決。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 62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73號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5年金字第19號民事判決(協和案)。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617號民事判決(友昱財報不實案)。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正義案)。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金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捷力案)。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94年度金字第12號民事判決(訊碟案)。
臺灣高等法院103年金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邰港案)。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重上字第53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5年金上更(二)字第1號判決(銳普案)。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3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400號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706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7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294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428號民事判決(宏傳財報不實案)。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金字第22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金字第96號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9年金字第10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樂陞案)。
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金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樂陞案)。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金字第96號民事判決(樂陞案)。


英文文獻
I. Books
BAINBRIDGE, STEPHEN M., CORPORATE LAW (2009).
BAUMAN, JEFFREY D. & STEVENSON, RUSSELL B., JR., 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 MATERIALS AND PROBLEMS (2013).
HAMILTON, ROBERT W., MACEY, JONATHAN R., MOLL, DOUGLAS K., THE LAW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S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 (2014).

II. Volumes & Periodical Papers
Mustokoff, Matthew L. & Mazzeo, Margaret E., Loss Causation on Trial in Rule 10b-5 Litigation a Decade After Dura, 70 RUTGERS U.L. REV. 175 (2017).
Broughman, Brian J., The Rol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Startup Firms, 2010 UTAH L. REV. 461 (2010).
Brudney, Victor,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Heavenly City or Potemkin Village?, 95 HARV. L. REV. 597 (1982).
Marchesani, Daniele, The Concept of Autonomy an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of Public Corporations, 2 BERKELEY BUS. L. J. 315 (2005).
Gilson, Ronald J. & Kraakman, Reinier H., Reinventing the Outside Director: An Agenda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43 STAN. L. REV. 863 (1991).
Herzel, Leo & Katz, Leo, Smith v. Van Gorkom: The Business of Judging Business Judgment, 41 BUS. LAW. 1187 (1986).
Bradley, Michael & Schipani, Cindy A., The Relevance of the Duty of Care Stand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75 IOWA L. REV. 1(1989).
Hamilton, Robert W., Reliance and Liability Standards for Outside Directors, 24 WAKE FOREST L. REV. 5 (1989).
Michaels, David I., No Fraud? No Problem: Outside Director Liability for Shelf Offerings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28 REV. BANKING & FINANCIAL L. 339 (2008).
Lin, Laura,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side Directors as a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ories and Evidence, 90 NW. U. L. REV. 898 (1996).
Sale, Hillary A., Independent Directors as Securities Monitors, 61 Bus. LAW. 1375 (2006).
Rock, Edward B., Saints and Sinners: How Does Delaware Corporate Law Works?, 44 UCLA L. REV. 1009 (1997).
Paul Vizcarrondo Jr., LIABILITY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 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 1, 137 (2014).

III. Other Materials
Staff Accounting Bulletin No. 99, available at https://www.sec.gov/interps/account/sab99.htm (last visited on July 1, 2020).
G20/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vailable at http://www.oecd.org/corporate/principles-corporate-governance/ (last visited on July 2, 2020).
OECD, Corporate Governance, Report to the OECD, April 1988.
SAB 99: The SEC Defines “Materiality”, THE LATHAM & WATKINS CORPORATE DEPARTMENT, BULLETIN NO. 101 DECEMBER 29, 1999.
17 CFR Part 211 [Release No. SAB 99] (August 12, 1999), available at https://www.sec.gov/interps/account/sab99.htm (last visited on July 2, 2020).
Circumstances Affect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Reasonable Investigation and Reasonable Grounds for Belief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SEC Release No. 6335, 1981 WL 31062, at *12 (Aug. 6, 1981).
Report of Investigation Pursuant to Section 21(A)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Concerning the Conduct of Certain Former Officers and Directors of W.R. Grace & Co., Exchange Act Release No. 34-39157, 1997 WL 597984 (Sep. 30, 1997), available at https://www.sec.gov/litigation/investreport/34-39157.txt

IV. Cases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544 U.S. 336 (2005).
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 426 U.S. 438 (1976).
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 (1988).
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 425 U.S. 185 (1976).
Blackie v. Barrack, 524 F.2d 891 (9th Cir. 1975).
Superintendent of Insurance v. Bankers Life & Cas. Co., 404 U.S. 6, 13 n. 9 (1971).
Herman & MacLean v. Huddleston, 459 U.S. 375 (1983).
Birnbaum v. Newport Steel Corp., 193 F.2d 461 (2d Cir. 1952).
Blue Chip Stamps v. Manor Drug Stores, 421 U.S. 733 (1975).
SEC v. Zandford, 535 U.S. 813 (2002).
Amgen Inc. v. Connecticut Retirement Plans & Trust Funds, 133 S. Ct. 1184 (2013).
Halliburton Co. v. Erica P. John Fund, inc., 134 S. Ct. 2389 (2014).
Abell v. Photo Ins. Co., 858 F.2d 1104 (5th Cir. 1988).
Cohen v. Ste-vanovich, 722 F.Supp. 2d 416 (S.D.N.Y. 2010).
Huddleston v. Herman & MacLean, 640 F.2d 534 (5th Cir. Unit A Mar. 1981)
In re Ames Dep’t Stores, Inc. Stock Litigation, 991 F.2d 953 (2d Cir. 1993).
Ross v. A.H. Robins Co., 607 F.2d 545(2d Cir. 1979).
In re Sterling Foster & Co., Inc., Sec. Litig., 222 F.Supp. 2d 216 (E.D.N.Y. 2002).
Omnicare, Inc. v. Laborers District Counsel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nsion Fund, 135 S. Ct. 1318 (2015).
Aronson v. Lewis, 473 A.2d 805 (Del. 1984).
Smith v. Van Gorkom, 488 A.2d 872 (Del. 1985).
Escott v. BarChrist Construction Co., 283 F. Supp. 643 (S.D.N.Y. 1968).
Feit v. Leasco Data Processing Equip. Corp., 332 F. Supp. 544 (E.D.N.Y. 1971).
Laven v. Flanagan, 695 F. Supp. 800 (N.D.J. 1988).
In re Avant-Garde Computing Inc. Securities Litigation, 1989 WL 103625 (N.D.J. 1989).
Weinberger v. Jackson, No. C-89-2301-CAL, 1900 WL 260676 (N.D. Cal. Oct. 11, 1990).
In re WorldCom. Inc. Securities Litigation, 2005 WL 638268 (S.D.N.Y. 2005).
指導教授 鄭有為(Yu-Wei Cheng) 審核日期 2020-7-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