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12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13.58.247.31
姓名 孫偉凱(Wei-Kai S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
(The study of eight Philology education textbooks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相關論文
★ 《說文解字》數位編輯規畫研究 ──以繪圖、檢索與排版為探討對象★ 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
★ 神話與《說文》相關字群之研究★ 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
★ 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
★ 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 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主題
★ 古文字所見人生禮俗相關字群研究--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 陸德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異文類型研究
★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探析與華語文教學應用★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析形釋義研究
★ 古代服飾文化與《說文解字》相關字群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末民初間文字學風的轉變與發展,可惜至今尚未有深入性的專著或學位論文產生,是以筆者遂以「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為題。但限於時間與精力,本論文將焦點鎖定在民初文字學教材一類的文獻進行討論。分為「清末民初文字學科的時代背景」、「漢字的起源與變遷」、「漢字的構成分類」、「文字改革方案」四個主要章節。時代背景一章,首先嘗試從社會進化論的角度切入研究,分析當時學者面對新型研究方法的態度,以及從舊傳統中如何接觸新理論架構的轉變與應用;再者,從文字學科受到內外緣因素的影響下,討論民初文字學內容、性質上的重大變化。本論文後三章圍繞在文字學教材本身開展,但在研究方法上多半仍受到社會進化論帶來的具體影響。民初文字學對於社會進化論的應用,表現在「漢字起源的重新探索」、「漢字構成分類的突破」與「漢字未來的新方向」三方面。今透過教學場上留下的授課講義進行橫向的分析,可見社會進化論在民初學術界研究方法中,扮演著十足重要的角色。
摘要(英) The style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logy underwent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no in-depth essays or monographs on this topic.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researching philology education textbooks for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Due to limited time and energy, this paper will only examine philology education textbook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sections: "The time background of philology disciplin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Origins and tran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lassification of graph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plans for re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aper wil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Evolu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how many scholars faced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heories in old conventions. Furthermore, the philology discipline was subject to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is paper will also discuss how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philology changed during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of this paper will revolve around philology education textbooks. However, the Theory of Social Evolution still had a specific impact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Evolution in philology during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s reflected in the "Discusses on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Breakthrough of Classification of graph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a horizontal level reading of lecture notes from the teaching fiel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heory of Social Evolution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cademic circles during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關鍵字(中) ★ 文字學
★ 文字學教材
★ 社會進化論
★ 清末民初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一、研究時代的斷限 2
二、教材概念的定義 2
三、文字學觀念的釐定 3
四、研究材料的簡介 4
第三節 文獻檢討 8
一、文字學教材相關之研究文獻 8
二、文字學科目相關之研究文獻 11
三、社會進化論相關之研究文獻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4
一、建立座標尺 14
二、水平閱讀法(horizontal reading) 14
三、交錯比對法 15
第貳章 清末民初文字學科的時代背景 17
第一節 社會進化論對清末民初(1898-1949)文字學界的影響 17
一、進化學說的概念 17
二、清末進化論的輸入 20
(一)嚴復與進化學說 20
(二)清末新學語的輸入 21
(三)章太炎翻譯《斯賓塞爾文集》與語言文字學的產生 25
三、社會進化論對於文字學理的實際應用 28
(一)漢字起源的重新探索 29
(二)漢字構成分類的探討 33
(三)漢字未來的新方向 39
第二節 文字學理論與系統建構的成因 44
一、外緣因素 44
(一)現代教育的分科制度 44
(二)新型態的傳播媒介 48
二、內在因素 52
(一)傳統小學到語言文字學 52
(二)文字學理論體系的轉變 58
第三節 小結 59
第參章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61
第一節 漢字的起源 61
一、語言起源論 61
(一)語言說 62
二、文字起源論 64
(一)畫卦說 65
(二)結繩說 73
(三)倉頡造字說 75
(四)圖畫說 80
三、小結 87
第二節 漢字的演變 89
一、古文 90
二、籀文 105
三、小篆 115
四、隸書 121
五、小結 126
第肆章 漢字構成分類的探討 129
第一節 六書說 129
一、六書之總論 129
(一)六書之名稱 129
(二)六書之次序 131
二、六書之分論 133
(一)象形 133
1、朱宗萊之說 134
2、顧實之說 138
3、胡樸安之說 144
4、容庚之說 151
5、楊樹達之說 154
(二)指事 169
1、朱宗萊之說 170
2、顧實之說 174
3、胡樸安之說 179
4、容庚之說 184
5、楊樹達之說 187
(三)會意 198
1、朱宗萊之說 199
2、顧實之說 202
3、胡樸安之說 210
4、容庚之說 217
5、楊樹達之說 221
(四)形聲 238
1、朱宗萊之說 238
2、顧實之說 240
3、胡樸安之說 242
4、容庚之說 247
5、楊樹達之說 248
(五)轉注 254
1、朱宗萊之說 256
2、顧實之說 257
3、胡樸安之說 259
4、容庚之說 260
5、楊樹達之說 261
(六)假借 263
1、朱宗萊之說 263
2、顧實之說 266
3、胡樸安之說 268
4、容庚之說 269
5、楊樹達之說 270
第二節 三書說 273
一、唐蘭的觀點 273
二、陳夢家的觀點 278
三、三書說的影響 283
第三節 小結 285
第伍章 文字改革方案 287
第一節 歷代文字改革簡述 287
第二節 容庚的改革方案 290
第三節 唐蘭的改革方案 293
第四節 小結 294
第陸章 結論 297
參考文獻 307
附錄一 民初文字學著作一覽表 320
附錄二 八家文字學講義目錄 322
附錄三 從《容庚北平日記》、《積微翁回憶錄》中見文字學講義的編纂過程 338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先後順序)
〔漢〕毛 亨傳,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重栞宋本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漢〕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重栞宋本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漢〕史 游撰,〔唐〕顏師古注:《急就篇》,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34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班 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漢〕班 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8年。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重栞宋本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漢〕宋 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魏〕王 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重栞宋本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 : 中華書局,1987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魏 徵、令狐德棻:《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韓 愈,〔宋〕魏仲舉集注,郝潤華等整理:《五百家注韓昌黎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南唐〕徐 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後晉〕劉 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北宋〕徐 鉉:《說文解字》(附檢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北宋〕鄭 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南宋〕朱 熹,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方以智,黃德寬等主編:《通雅》,《方以智全書》第4冊,合肥:黄山書社,2019年。
〔清〕吳任臣:《字彙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33冊,據清康熙五年彙賢齋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江 聲:《六書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03冊,據清咸豐元年李氏半畝園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戴 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永 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2冊,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孫星衍:《晏子春秋音義》,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22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邢 澍:《金石文字辨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40冊,據清嘉慶十五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王 筠:《文字蒙求》,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清〕王 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張行孚:《說文發疑》,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27冊,據清光緒十年後知不足齋叢書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孫詒讓,程邦雄點校:《栔文舉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年。
二、專著(依作者姓氏先後順序)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侯馬盟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弓英德:《六書辨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日〕井上哲次郎等編:《哲學字彙》,東京:東洋館書店,1884年。
〔美〕巴特.葉爾曼,黃恩鄰譯:《製造聖經:聖經中不為人知的矛盾(以及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臺北:遠足文化出版,2021年。
方漢奇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
毛子水:《子水文存》,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
王 力:《中國語言學史》,《王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7年。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六書釋例》,臺北:洪葉文化,2003年。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東杰:《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美〕加里.烏爾頓(Gary Urton)著,孫立新譯:《印加結繩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民報報館編:《民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朱希祖:《中國史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朱宗萊:《文字學形義篇》,北京:國立北京大學出版,1936年。
朱歧祥:《甲骨文字學》,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朱歧祥:《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
朱歧祥:《圖形與文字——殷金文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吳承仕:《六書條例》,北平中國學院國學系叢書之一。
吳承仕撰,秦青點校:《經典釋文敘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吳 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呂思勉:《中國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呂思勉:《呂著中小學教科書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宇信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8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李國英:《說文類釋》,臺北:南嶽出版社,1982年。
李琳華編:《佛教難字字典》,臺北:常春樹書坊,1999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李 濟著,張光直主編:《李濟文集》,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6年。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汪征魯等主編,馬勇等點校:《嚴復全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汪 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沈永寶編:《錢玄同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沈兼士撰,葛信益、啟功整理:《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沈心慧:《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臺北:新文豐,2009年。
周法高:《論中國語言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周質平:《現代中國思潮與人物掠影》,臺北:翰蘆圖書,2015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3年。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61年。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東京:日本宏文堂,1910年。
林義光原著,林志强標點:《文源:標點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林 澐:《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林 澐:《古文字學簡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林 澐:《林澐文集.文字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竺家寧:《聲韻學——聲韻之旅》,臺北:五南圖書,2015年。
姚純安:《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進程(1895-191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姜義華:《章太炎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英〕科林.倫福儒(Andrew Colin Renfrew)等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胡 適,沈寂整理:《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附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胡樸安:《文字學入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
胡樸安:《文字學ABC》,收錄於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1編,第44冊,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年。
胡樸安:《字源學講義》,收錄於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1編,第44冊,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年。
胡樸安:《周易古史觀》,《樸學齋叢書》第2集,安吳胡氏樸學齋鉛印本,1942年。
倪海曙:《中國拼音文字運動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 蘭:《唐蘭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唐 蘭:《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6年。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唐 蘭:《唐蘭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3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夏 鼐:《考古學論文集》(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孫海波:《中國文字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容 庚:《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容 庚:《容庚雜著集》,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
容 庚撰,夏和順整理:《容庚北平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美〕浦嘉珉(James Reeve Pusey)著,鍾永強譯:《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耿雲志等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高 玉編:《清末漢字改革方案文本》,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9年。
高 亨:《周義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 明編著:《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世祿:《中國文字學概要》,貴陽:文通書局,1941年。
張守中等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張 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4年。
曹瑋編:《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梁啟超撰,湯志鈞等編:《梁啟超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畢 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2014年。
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金文餘釋》,《金文叢考》,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5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秉文原著,沈聿德譯,李淑萍校注:《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平原:《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陳光政:《轉注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
陳望道:《陳望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陳夢家:《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陳夢家:《夢甲室存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獨秀:《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陸宗達、王寧著:《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章太炎撰,王培軍等整理:《章太炎全集.國故論衡先校本、校定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書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章太炎撰,章念馳編訂:《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章太炎撰,龐俊、郭誠永疏證,董婧宸校訂:《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章太炎講授,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記錄:《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縮印本),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章太炎譯,馬勇編訂:《章太炎全集.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彭春凌:《章太炎譯《斯賓塞爾文集》研究、重譯及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美〕斯蒂芬.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著,田洺譯:《自達爾文以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
〔美〕斯蒂芬.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著,程樹德譯:《達爾文大震撼——聽聽古爾德怎麼說》,臺北:天下文化,1995年。
〔英〕斯賓塞著,張雄武譯:《社會靜力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黃 人撰,楊旭輝點校:《中國文學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8年。
楊天石主編:《錢玄同日記》(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逢彬:《楊樹達先生之後的楊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楊樹達:《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葉玉森:《說契》,收錄於《甲骨文研究資料匯編》編委會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匯編》第1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98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2020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詹鄞鑫:《漢字說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日〕福武直編,虞祖堯等譯:《世界各國社會學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劉又辛、方有國:《漢字發展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劉又辛:《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劉師培撰,萬仕國點校:《儀徵劉申叔遺書》,揚州:廣陵書社,2014年。
劉 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潘光哲主編:《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萬卷樓,2001年。
蔡信發:《說文商兌》,臺北:萬卷樓,1999年。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蔡信發發行,1997年。
鄭師渠:《思潮與學派: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魯實先:《假借遡原》,《魯實先先生全集》第4冊,臺北:黎明文化,2003年。
魯實先:《說文正補》,《魯實先先生全集》第3冊,臺北:黎明文化,2003年。
魯實先:《轉注釋義》,《魯實先先生全集》第3冊,臺北:黎明文化,2003年。
魯實先撰,王永誠注:《文字析義注》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魯實先撰,王永誠注:《文字析義注》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5年。
戴家祥:《金文大詞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謝惟揚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鍾柏生等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魏建功:《漢字形體變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
嚴一萍:《栢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饒宗頤、曾憲通編:《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
顧惕生:《中庸鄭注講疏》,南京:中央政治學校,1937年。
顧 實:《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顧 實:《楊朱哲學》,南京:東方醫藥書局,1931年。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Bart D. Ehrman, Jesus, Interrupted:Revealing the Hidden Contradictions in the Bible (And Why We Don’t Know About The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ress, 2009.
Charles Darwin,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Herbert Spencer, “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 in Essays: Scientific,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 Vol.1.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1891.
三、學位論文
李淑萍:《漢字篆隸演變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沈心慧:《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周孟樺:《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屈王靜:《《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初探》,銀川:寧夏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9年。
南基琬:《唐蘭文字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康盛楠:《楊樹達文字學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論文,2013年。
陳韻珊:《小篆與籀文關係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韓承樺:《語言、翻譯與思想——嚴譯《羣學肄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8年。
四、單篇論文
丁 山:〈數名古誼〉,《史語所集刊》第1本第1分,1928年,頁89-94。
于省吾:〈釋羌、茍、敬、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1963年,頁43-5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發掘隊:〈山東平陰縣朱家橋殷代遺址〉,《考古》第2期,1961年,頁86-93。
王文仁:〈嚴復與《天演論》的接受、翻譯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62期,2008年7月,頁145-166。
王安碩:〈楊樹達文字訓解六則及其釋字理論商榷〉,《東海中文學報》第30期,2015年,頁27-60。
王松木:〈知源盡變──論方以智《切韻聲原》及其音學思想〉,《文與哲》第21期,2012年12月,頁285-350。
王海利、王慶:〈國際比較視野下的新「三書」說〉,《文史哲》總第34期第5期,2014年,頁70-81。
王 銳:〈《教育今語雜誌》與章太炎的學術實踐〉,《現代中文學刊》第1期,2018年,頁85-100。
北京大學日刊編輯部編:〈本校開學紀事〉,《北京大學日刊》第209號,1918年9月21日,頁3。
白金傑:〈顧實學術生平考述〉,《文學語言學研究》總第332期第11期,2021年11月,頁180-190。
安志敏:〈略論甘肅東鄉縣唐汪川的陶器〉,《考古學報》第2期,1957年,頁23-31、104-107。
〔瑞典〕安特生著,袁復禮節譯:〈中華遠古之文化〉,《地質彙報》第5號,1923年10月,頁1-46。
朱歧祥:〈論甲骨文造字方法〉,收錄於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229-234。
朱新林:〈顧實學術方法及其在文獻學上的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06年5月,頁87-91。
朱 懌:〈朱蓬仙生平事略〉,《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1984年,頁25-26。
沙宗元:〈試論百年來文字學通論性著作的類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4年3月,頁126-129。
何大安:〈《臺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引言〉,《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12月,頁1-6。
吳展良:〈嚴復《天演論》作意內涵新詮〉,《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頁103-176。
李孝定:〈讀栔識小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本,1964年,頁41-51。
李金髮:〈我懷疑漢字的改革方法〉,《獨立評論》第217號,1936年9月,頁11-14。
李淑萍:〈章太炎六書轉注之傳承異說的探討——以早期大陸赴臺學者爲例〉,《漢字研究》總33輯,2022年,頁161-200。
李淑萍:〈論轉注字之成因及其形成先後〉,《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頁197-216。
李添富:〈『三書說』商榷〉,《輔大國文學報》第12集,1996年,頁119-146。
沈心慧:〈存學保國,自文字之學始——從南社社員馬敘倫、胡樸安、黃侃的文字學成就說起〉,《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頁121-154。
蕭 峰:〈楊樹達文字學思想研究述論〉,《銅仁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13年3月,頁51-55。
季旭昇:〈六書與時推移說〉,《人文集刊》第2期,2004年,頁77-84。
林素清:〈《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冊,1987年,頁209-252。
施安昌:〈從院藏拓本探討武則天造字〉,《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1893年,頁30-38。
施安昌:〈關於武則天造字的誤識與結構〉,《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1984年,頁84-90。
柯明傑:〈王筠「順遞為義」、「並峙為義」說之商兌〉,《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18年。
常宗豪:〈唐蘭三書說的反思〉,《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1期,1992年,頁221-233。
張秉權:〈甲骨文中所見的「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6本第3分冊,1975年,頁347-390。
張德新:〈論沈兼士的文字起源說對中國文字學的貢獻〉,《安康師專學報》第18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1-5。
梁曉虹:〈日本古寫本佛經音義與漢字俗字研究〉,收錄於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編:《中國文字學報》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24。
陳平原:〈晚清辭書視野中的「文學」——以黃人的編纂活動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2期,2007年3月,頁59-74。
陳佩芬:〈繁卣、?鼎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2輯,1983年,頁15-25。
陳昭容:〈從文獻與出土文物看早期秦國融入華夏的歷程〉,收錄於李宗焜主編:《出土材料與新視野》,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271-310。
陳斯鵬:〈從現代文字學史看容庚先生的《中國文字學形篇》、《義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2013年2月,頁775-790。
勞 榦:〈書評:古文字學導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3卷第1期,1970年9月,頁217-222。
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漢字統一」與「萬國新語」〉,《近代史研究》第2期,2008年,頁65-82。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12月,頁1-42。
楊 艷:〈章太炎「語根說」的西學淵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5卷第183期,2019年5月,頁71-79。
趙 林:〈解構漢字的起源〉,《第三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2年,頁25-56。
趙 林:〈語言與文字的創始——一個符號學的觀點〉,《華岡文科學報》22期,1998,頁23-54。
趙芳媛:〈沈兼士與近現代語言文字學的革新和發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19年1月,頁100-109。
蔣英豪:〈晚清「天演」、「進化」二詞的消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頁73-89。
鄧章應:〈中國文字學觀念的時代演進〉,《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頁53-56。
鄧章應:〈「文字學」術語的早期使用〉,《漢字漢語研究》第1期,2018年,頁12-16。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與社會學〉,《近代史研究》第5期,1992年10月,頁43-61、196。
黎錦熙:〈中國文字之太極圖辨證式的歷史進展〉,《新目錄學論叢》,出版項不詳,1948年,頁39-47。
鍾哲宇:〈文字者,國家之精神:清末西學浪潮下漢語之提倡及變革論述〉,《思與言》第57卷第2期,2019年6月,頁95-137。
鍾哲宇:〈合於時用:論晚清以來《說文》的改造應用及對於辭典發展之影響〉,《淡江中文學報》第42期,2020年6月,頁225-255。
鍾哲宇:〈清代至近代《說文》學之轉向:論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學術地位之變化〉,《東吳中文學報》第30期,2015年11月,頁269-291。
鍾哲宇:〈論清初《說文》學之興起〉,《東吳中文學報》第34期,2017年11月,頁119-143。
酈千明、汪素梅:〈沈兼士年譜簡編〉,《湖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3卷第3期,2021年3月,頁14-34。

五、線上辭典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s://bronze.asdc.sinica.edu.tw/qry_bronze.php。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中華民國教育部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2023年。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
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http://read.nlc.cn/specialResourse/minguoIndex。
北京師範大學:數字化《說文解字》,http://szsw.bnu.edu.cn/。
指導教授 李淑萍 審核日期 2023-4-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