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127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 、訪客IP:18.191.174.168
姓名 蔡如薏(Ju-Yi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留白」中萌芽的自主學習──以新竹縣道禾實驗學校為例
(The Sprouting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from ′Blank Space′—A Case Study of Dahe Experimental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相關論文
★ 析論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差異★ 正念教育在台灣一間國小高年級班級實踐之研究
★ 教育曠野藝類大學:游牧式學習的未來高等教育想像★ 成為老師,與棒球班一同前行:一名地球科學領域教師之自我敘說研究
★ 走一條自然之道––道禾實驗學校工坊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蘊意★ 走一條自然之道––道禾實驗學校工坊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蘊意
★ 一行禪師正念教育思想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6-2-1以後開放)
摘要(中) 當今教育期許學生自發主動,並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然而,研究者在教育現場經驗中,卻發現──冗長且不間斷的學習時數、每日不變的課表,使原本應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無法掌握自己的學習節奏,所有時間被學校課程進度、升學考試填滿。
  學習者在固定的時間內於既定的軌道上被往前推,主動的態度就不易建立,所以,將學習主體還給學習者的第一步,即是給予他們能夠自由安排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使其得以嘗試、規畫、選擇、承擔,而這樣的空白時間與空間,就是「留白」。因此,欲推動自主學習,都需從「留白」的教育開始邁入,讓孩子有機會看見不同的學習風景。
本研究進入以村落教育為核心精神的道禾實驗教育學校,從觀察學校留白課程、四時慶典、專題發表等活動,使用參與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法、文件分析法作為資料蒐集方式,透過提問、傾聽等,深入探討個案真實生活情境,並針對脈絡觀點加以分析、歸納與詮釋。在長期觀察之下,研究者看見研究對象在面對未知時,勇敢探索、學習、轉變與展現的過程,發現當中關於留白和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透過教學環境的改變、教師的信任及放手,所促進之學習者學習動機產生、同儕合作的學習循環,而這也正為臺灣的學校提供了教育上的洞見,勾勒一個可能的教育途徑。


關鍵字:留白、自主學習、實驗教育、學習主體
摘要(英) In modern education, there is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Paradoxically, empirical observations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reveal a stark contrast: students often find themselves trapped in exhaustive and uninterrupted study hours, confined by rigid daily schedules that leave them without control over their learning trajectory. Their time is always monopolized by the continuous progression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constant prepar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s.
Traditionally, students have been positioned a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are constantly pushed forward along predetermined tracks, which hamp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roactive learning attitude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crucial first step involves giving them opportunities for discretionary "self-directed learning" periods and spaces. This will allow them the freedom to experiment, strategize, make choices,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learning. Consequently, whether it i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community schools or conventional urb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transition to self-directed learning begi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lank-leaving′ education. This paradigm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independently explore diverse educational landscap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Daohe Experimental School, rooted in village education principles. Through observing blank space, seasonal events, and presentations, data was gathered via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study revealed how embracing blank space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facilitated by changes in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teacher trust, enhances learner motivation and peer collaboration. These findings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aiwan′s educational landscape, outlining a potential pathway for reform.

Keywords: Blank-leav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Experimental Education, Learner-Centered System
關鍵字(中) ★ 留白
★ 自主學習
★ 實驗教育
★ 學習主體
關鍵字(英) ★ Blank-leaving
★ Self-Directed Learning
★ Experimental Education
★ Learner-Centered System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我們為什麼而學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0
第四節、 研究問題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過去相關研究探討 12
壹、 留白的相關學位論文 12
貳、 自主學習的相關學位論文 13
參、 道禾實驗學校的相關學位論文 14
第二節、 對於留白概念的探究 15
壹、 留白的背景與表現 15
貳、 留白的立論基礎 17
第三節、 自主學習典範 29
壹、 自主學習典範之概念 29
貳、 自主學習典範與留白之連結 32
第四節、 另類/實驗教育的發展 35
壹、 另類/實驗教育的發展與意義 35
貳、 臺灣另類/實驗教育的實踐範例 37
第五節、 道禾實驗學校課程圖像與留白 39
壹、 道禾實驗學校留白應用 40
貳、 道禾留白課程──自主學習的孕育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5
壹、 主要研究方法 45
貳、 研究架構 46
參、 研究流程 4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8
壹、 研究場域 48
貳、 研究參與者 49
第三節、 資料搜集 51
壹、 搜集及分析相關文獻 51
貳、 參與觀察法 51
參、 半結構式訪談 55
肆、 文件分析法 56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57
壹、 訪談文件編碼 57
貳、 資料文件編碼 59
參、 田野調查資料編碼 59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61

第四章、 道禾實驗學校的留白實踐 62
第一節、 道禾實驗學校的留白理念──撒下留白的種子 62
第二節、 留白融入學校生活──逐漸萌芽的自主學習 70
壹、 學習村落中深耕:留白與自主學習的課程與活動 71
貳、 深耕腳印:「求難、求拙、求慢、求少」的留白與自主學習 78
參、 共同耕耘的力量:自主學習以及與夥伴一同學習 79
肆、 留白中學習等待和陪伴:教師角色 82
伍、 留白中學習與生命對話:學生角色 95

第五章、 從留白中生長的自主學習──以專題製作為例 119
第一節、 未知與探索 119
第二節、 困難與轉變 126
第三節、 獨一無二的展現──為己而學的自主學習 137

第六章、 結論與反思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反思 152

參考文獻 155
附錄 159
參考文獻 丁志仁、曲智鑛(2021)。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典範親師指南。臺北:商周。
丁雪茵、鄭柏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收錄於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弼(1981)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收錄於護理雜誌,61(3),105-110。
林純如、邱愛鈴(2019)。符合適性教育理念之自主學習案例對十二年國教的啟示。收錄於台灣教育,719,67-76。
邱貞禎(2021)。「想去的地方」──留白與鄉愁創作論述。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
李旻儒(2011)。Ivan Illich批判教育學「去學校化社會」觀點的考察。收錄於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263-285。
李冠儀(2012)。另類教育中兒童自主學習之研究──以種籽實小「空堂時間」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碩士論文。
李清(2019)。宋代山水畫中的道家思想探析。收錄於藝術評鑑,19,41-42。
侯文詠(2010),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侯文詠(2017),危險心靈。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洪詠善、李文旗、柯若萍(2018)。自主學習:種籽實驗小學與道禾實驗教育機構。收錄於喚起夢想‧釋放天賦:台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209-24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范志(2020)。以「留白」的東方美學思想為基底之竹材創作設計研究。國立雲立科技大學學位論文。
陳伯璋、盧美貴(2014)。另類學校課程美學實踐的反思:以道禾實驗學校為例。收錄於教育研究月刊,241,34-52。
陳之華(2016)。沒有資優生: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兆復(1988)。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陳照雄(2007)。芬蘭教育制度。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鼓應(1984)。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
馮朝霖、許宏儒、梁可憲、徐永康、謝易霖、林美玲(2019)。千江有水千江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馮朝霖(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馮朝霖(2016)。導論──另類教育基本精神及其臺灣經驗。收錄於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1-2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梁永安譯(2014)。英雄的旅程(Campbell, J. & Cousineau, P. 著)。新北市:立緒 文化。
許宏儒(2013)。法國教育學家塞勒斯坦˙佛賀內教育學信念研究。收錄於另類教育期刊,2,61-92。
許宏儒(2017)。寧靜自主˙協同合作˙樂活共生:法國Freinet教育學與公立佛賀內學校。收錄於教育研究集刊,63(2),1-48。
許宏儒、馮朝霖、謝易霖(2018)。神話的課程:道禾實驗教育機構與慈心華德福中學。收錄於喚起夢想‧釋放天賦:台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許宏儒(2021)。道禾實驗學校中的生命教育。收錄於生命教育研究,1-33。
許國賢(2009)。社會主義的當代意涵。收錄於東吳政治學報,27(1),123-154。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於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於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彭真儀、洪詠善、陳端仁(2016)。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道禾實驗學校自主學習案例研究。收錄於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59-8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劉暢(2014)。淺談留白意象在建築設計中的意義與作用。收錄於新西部下半月,36,108。
蔡孟愷(2019)。營造美感素養之自主學習空間。收錄於教育評論月刊,8(10),101-10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謝臥龍主編,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魏惠娟、駱慧文(2005)。質性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薛雅慈(2011)。另類教育的理念溯源及其與當代新興教育思潮的邂逅:兼論對臺灣中小學體制化教育現場的反思。收錄於漂流˙陶養與另類教育──臺灣另類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7-258。
道禾實驗教育機構網站。取自網址http://www.daohe.academy/edu/
Garrison, D. R. (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18-33.
Ivan Illich (1994) 著,吳康寧譯。非學校化社會 (Deschooling Society)。臺北 : 桂冠。
Jonm W. Creswell&Cheryl N.Poth (2018) 合著,李政賢譯。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Josef Pieper (2009) 著,劉森堯譯,沈清松校訂導讀。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臺北:立緒文化。
Kahlil Gibran (2020) 著,趙永芬譯,The Prophet(先知)。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Richard Louv (2009),郝冰、王西敏譯。《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Last Child in the wood: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Rich Karlgaard (2019),林力敏譯。《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臺北市:先覺出版。
Robert C.Bogdan、Sari Knopp Biklen(2005),黃光雄主譯/校閱,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Winne, P. H. (1997), Experimenting to bootstrap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3), 397-410.
指導教授 許宏儒 審核日期 2024-1-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