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414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3.15.221.67
姓名 楊自平(Yang tzu-p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
相關論文
★ 《道德經》「無為而治」意蘊之探析★ 王船山《尚書引義》政治實踐問題之研究
★ 王船山<<老子衍>>之研究★ 王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探賾
★ 《論康有為經世儒學的理論基礎與孔門傳承重構》★ 王陽明心學與正念療法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第一章、宋易之繼承與開展:本章旨在說明吳澄於宋易之繼承,及指出與其他元代易學家之分別,進而闡述吳澄易學之目標、原則與方法。

第二章、易辭解釋、校勘、訓詁之表現:本章在回應全祖望對吳澄改動經傳文字之批評,經考察後發現,除少部分論點有爭議外,極大部分均能言之成理。本章旨在分析吳澄改經之態度與具體作法,希望見出其校勘、訓詁之成果與用心。

第三章、易家解釋之理論基礎:本章重在說明吳澄易象解釋之基礎理論--「卦變說」與「卦主說」,在歷來說法之基礎上,吳澄建構出完整之系統。

第四章、卦爻辭解釋與通例之建立:本章著重析論吳澄所提出的「象例」、「占例」與「辭例」,吳澄所以能對象、占及語詞作出恰當的解釋,關鍵在於提出卦、爻辭解釋之通例。

第五章、易傳之解釋與發輝:本章旨在考察幾個觀點:一、對<象傳>釋象之解釋,二、對<繫辭傳>太極與易之理解及二者關係之說明,三、如何以「卦統說」、「卦對說」羽翼<序卦傳>、<雜卦傳>。

第六章、對圖書之學之延續與發揚:本章討論吳澄辨河圖、洛書的發生義與理論義,並考察吳澄所創互體圖之特色。

第七章、《易》數之理解與應用:本章旨在處理吳澄對易數的見解,其中,天地數、大衍數、八卦數屬《易》本身之數;邵子數則屬《易》數之應用。

第八章、結論:總結吳澄易學之特色與意義,並予恰當之定位。

關鍵字(中) ★ 卦主說
★ 卦變說
★ 占例
★ 象例
★ 朱子
★ 吳澄
★ 易纂言
★ 易經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宋易之繼承與開展 7

第一節 吳澄與宋元(易)學 7

第二節 吳澄解(易)之消極目標與積極目標 15

第三節 吳澄解(易)之原則與方法 24

第二章 易辭解釋--校勘、訓詁之表現 39

第一節 改經態度與作法 39

第二節 校勘方法與原則 49

第三節 句讀判斷與訓詁方法 81

第三章 易象解釋之理論基礎 117

第一節 以六子、十消息卦及陰陽、內外結構建立「卦變說」 117

第二節 結合卦變、反對之「卦主說」 137

第四章 卦爻辭解釋與通例之建立 151

第一節 釋象之原則與特色 151

第二節 「象例」之類類及內容 164

第三節 「占例」及輔助占辭之建立 177

第四節 解經之占及效用之占 186

第五節 「辭例」之內容與理論基礎 201

第五章 《易傳》之解釋與發揮 217

第一節 補充<象傳>之易象解釋 217

第二節 論易與太極 230

第三節 以「卦統說」、「卦對說」羽翼(序卦傳)、(雜卦傳) 239

第六章 圖書之學之延續與發揚 251

第一節 辨河圖、洛書之發生義與理論義 251

第二節 以「先天圖」為基礎之「互體圖」 263

第七章 《易》數之理解與應用 275

第一節 論「天地數」與「大衍數」 275

第二節 以邵子八卦十數解釋《易經》數象 283

第三節 對邵子皇極數與聲音數之理解與發揮 290

第八節 結論--吳澄《易》學之定位與意義 299

參考書目 306

參考文獻 依著作筆畫順序排列

一、吳澄專著:

《孝經》,吳澄校定,《通志堂經解》(35),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出版。

《孝經》,吳澄校定,《通志堂經解》(14),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易纂言》,吳澄撰,《通志堂經解》(8),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出版。

《易纂言》,吳澄撰,《通志堂經解》(4),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易纂言》,吳澄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35),據康熙19年通志堂原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

《易纂言外翼》,吳澄撰,《四庫全書》(22),影印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易纂言外翼》,吳澄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49),據民國5年刊《豫章叢書》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

《吳文正公集》,吳澄撰,《元人文集珍本叢刊》(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吳文正集》,吳澄撰,吳當編,《四庫全書》(1197),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春秋纂言》,吳澄撰,《四庫全書》(61),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書纂言》,吳澄撰,《通志堂經解》(14),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出版。

《書纂言》,吳澄撰,《通志堂經解》(6),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儀禮逸經傳》,吳澄撰,《通志堂經解》(34),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出版。

《儀禮逸經傳》,吳澄撰,《通志堂經解》(14),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禮記纂言》,吳澄撰,《四庫全書》(121),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二、其他《易》學相關著作:

《文公易說》,朱鑑輯,《通志堂經解》(2),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古易考原》,梅鷟撰,《易經集成》(112),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

《京房易傳》,京房撰,陸續注,《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東坡易傳》,蘇軾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6),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

《周易》,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1),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周易鄭注》,鄭玄注,王應鱗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樓宇烈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9月初版。

《周易注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9月3版。

《周易集解》,李鼎祚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1版2印。

《周易卦圖》,朱震撰,《更志堂經解》(1),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周易音訓》,呂祖謙撰,《易經集成》(142),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

《周易本義》,朱熹撰,臺北:華聯出版社,1989出版。

《周易玩辭》,項安世撰,《通志堂經解》(2),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2印。

《周易卦爻辭經傳訓解》,蔡淵撰,《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周易本義通釋》,胡炳文撰,《通志堂經解》(4),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周易啟蒙翼傳》,胡一桂撰,《通志堂經解》(3),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周易會通》,董真卿撰,《易經集成》(41)(42),臺北:成文初版社,1976年臺1版。

《周易本集集成》,熊良輔撰,《通志堂經解》(4),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周易旁註卦傳前圖》,朱升撰,續修四庫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周易內傳》、《周易外傳》、《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王夫之撰,《船山全書》(1),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10月1版2印。

《周易折中》,李光地撰,《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周易述》,惠棟撰,《皇清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周易古義》,楊樹達撰集,《中國哲學叢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臺影印初版。

《易緯乾鑿度》,鄭玄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易數鉤隱圖》,劉牧撰,《通志堂經解》(1),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易童子問》,歐陽修撰,《黃宗羲全集》(3),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易程傳》,程頤撰,《二程集》(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83年初版。

《易象易言》,蔡淵撰,《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易義別錄》,張惠言撰,《皇清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易學啟蒙通釋》,胡方平撰,臺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易學濫觴》,黃澤撰,《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易圖明辨》,胡渭撰,《易經集成》(145),臺北:成文出版社。

《易圖略》,焦循撰,《皇清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易通釋》,焦循撰,《皇清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易經附錄》,鄭玄注、胡震亨輯補,《叢書集成初編》之《周易鄭注(及其他一種)》,據秘冊彙函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易經異文釋》李富孫撰,《續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易漢學》,惠棟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易學象數論》,黃宗羲撰,《黃宗羲全集》(9),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易數偶得》,杭辛齋撰,《易經集成》(147),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

《易鑰》,陳炳元撰,臺北:天龍出版社版,1985年3月5版。

《易學哲學史》,朱伯崑撰,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河洛精蘊》,江永撰,臺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2月3版2印。

《皇極經世書》,邵雍撰,《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讀易考原》,蕭漢中撰,《易經集成》(112),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

《讀易舉要》,俞琰撰,《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讀易私言》,許衡撰,《通志堂經解》(3),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2版。

三、其他經、史著作

《毛詩鄭箋》,漢毛傳鄭箋,新興書局影印校相臺岳氏本,1990年8月出版。

《周禮正義》,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周髀算經》,漢趙奭(君卿)注,北周甄鸞重述,臺北:中華書局版,1978年出版。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漢書》,漢班固撰,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7版。

《爾雅正義》,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儀禮正義》,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禮記鄭注》,漢鄭玄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四、子部、集部著作

《日知錄》(原抄本),清顧炎武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

《四庫全書總目》(上)(下),清永瑢、紀昀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一版6印。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撰,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朱子大全》,宋朱熹撰,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9月臺2版。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撰,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初版。

《翁注困學記聞》,宋王應麟撰,翁元圻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4月臺1版。

《道園學古錄》,元虞集撰,《四庫全書》(264)(265),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撰,附於《周易注疏》後,臺北:學生書局。

《經傳釋詞》,清王引之撰,《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經義考》,清朱彝尊撰,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2月臺3版。

《經義述聞》,清王引之撰,《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經學通論》,清皮錫瑞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臺影印初版。

《群經識小》,清李惇撰,《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1),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清李光地撰,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初版。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臺北:書銘出版社,1990年9月5版。

《潛研堂文集》,清錢大昕撰,《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2),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2版。

《歐陽修全集》(上)(下),歐陽修撰,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3月臺影印初版。

《震川先生集》,明歸有光撰,周本淳校點,源流出版社,1983年4月初版。

《戴震全集》,清戴震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3月1版1印。

五、近人相關論著及單篇論文

《大易集成-濟南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劉大鈞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大易類聚初集》,趙蘊如編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初版。

《中國經學史之基礎》,徐復觀撰,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出版。

《中國經學史》,馬宗霍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臺1版7印。

《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林慶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初版。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李威熊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初版。

《中國經學史》,本田成之撰,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出版。

《中國文法講話》,許世瑛撰,臺北:開明書局,1985年10月18版。

《中國傳統科學方法的嬗變》,何萍、李維武撰,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元吳草廬評述》,袁冀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月初版。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黃侃口述,黃焯編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初版。

《王應麟之經史學》,何澤恆撰,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6月。

《古史論集》,金景芳撰,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1版。

《古史辨》,顧頡剛等撰,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出版。

《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胡自逢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再版。

《先秦魏晉易例述評》,屈萬里撰,《屈萬里全集》版,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朱子易學研究》,江弘毅撰,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

《吳澄易學研究》,涂雲清撰,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吳澄教育思想研究》,胡清撰,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宋人疑經改經考》,葉國良撰,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0年6月初版。

《宋元明易學史》,高懷民撰,自版,1994年12月出版。

《宋明易學概論》,徐志銳撰,遼寧: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1版。

《宋明理學史》,候外廬等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徐芹庭撰,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出版。

《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下),劉玉建撰,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兩易古史觀》,胡樸安撰,臺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周易古經通說》,高亨撰,北京:中華書局。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牟宗三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1版2印。

《周易異文考》,徐芹庭撰,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出版。

《周易鄭氏學》,胡自逢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出版。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朱維錚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2版2印。

《易經深入》,徐芹庭撰,中壢:普賢出版社,1991年出版。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戴璉彰撰,新加坡東亞哲研所出版,1988年。

《易數研究》,劉遠智撰,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87年6月。

《易學乾坤》,黃沛榮撰,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易學源流》,徐芹庭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初版。

《易學論著選集》,黃沛榮撰,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3月1版3印。

《明代經學研究論集》,林慶彰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

《邵子先天易哲學》,高懷民撰,高懷民自版,1997年3月初版。

《金履祥的生平及經學》,何淑貞撰,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文論文,1975年6月。

《俞琰及其易學研究》,林文鎮撰,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

《俞琰易學思想研究》,林志孟撰,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

《書傭論學集》,屈萬里撰,臺北:開明書局,1980年1月2版。

《校勘學釋例》,陳垣撰,臺北:學生書局,1970年初版。

《訓詁學概論》,齊珮瑢撰,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

《訓詁學概要》,林尹撰,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1版12印。

《訓詁學大綱》,胡楚生撰,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初版。

《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訓詁方法學的兩個方面》,岑溢成撰,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12月。

《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嚴靈峰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高郵王世父子學記》,張文彬撰,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77年6月。

《梅園論學三集》,戴君仁撰,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7月初版。

《清儒以「說文」釋「詩」之研究-以段玉裁、陳奐、馬瑞辰之著作為依據》,陳智賢撰,政治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7年5月。

《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賴貴三撰,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初版。

《程伊川易學述評》,胡自逢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初版。

《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賴貴三撰,臺灣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黃震之經學》,林政華撰,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岑溢成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經學史論集》,湯志鈞撰,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出版。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林慶彰主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再版。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林慶彰主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

《斠讎學》,王叔岷撰,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8月出版。

《臺灣地區公藏圖書館現收元吳草廬著作目錄》,魏明政編,1999年10月自印本。

《儀禮、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車行健撰,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

《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臺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初版4印。

《談易》,戴君仁撰,臺北:開明書店,1995年3月8版。

《論吳澄的學術歸向與教育理論》,黃煌興撰,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黃慶萱撰,臺北:幼獅文化出版,1975年出版。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顧頡剛撰,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1版2印。

《讀易三種》,屈萬里撰,「屈萬里全集」(1),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7月1版3印。

《讀易會通》,丁壽昌撰,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3月初版。

<丁易東的象數易學>,林忠軍撰,《易學研究》,第2期,1998年。

<小學探義>,岑溢成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期,1987年6月。

<干寶易學研究>,林忠軍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6年,頁12-23。

<五行說與京房易學>,劉玉建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6年,頁1-11

<元代的易學>,徐芹庭撰,《孔孟學報》39期,頁223-256,1980年4月出版。

<元代的經學>,蔡信發撰,《孔孟月刊》27卷7期,頁12-18,1989年3月出版。

<元代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0-1996),黃智信編,《中國文哲通訊》,第7卷,第2期,頁97-143,1999年出版。

<孔穎達易學思想研究>,宋開素撰,《周易研究》,第1期,1995年4月,頁15-26。

<王弼「大衍義」與象數>,岑溢成撰,「第三屆魏晉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朱子易例及易傳比較研究>,程元敏撰,《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4集,頁1-33,1969年11月出刊。

<朱熹易學研究>,徐志銳撰,《大易集成-濟南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劉大鈞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吳澄學論>,福田殖撰,連清吉譯,《中國文哲通訊》,第8卷,第2期,頁25,1999年出版。

<京房易學的象數模式與義理內涵>,余敦康撰,《周易研究》,第2期,192年,頁10-26。

<卦變釋例>,沈瓞民撰,收入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2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1印。

<周易序卦傳爻象變化規律之試釋>,劉蕙孫撰,《周易研究》,第1期,1994年,頁1-8。

<周易開創了中國古代邏輯思維的先河>,張本一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5年,頁71-79。

<孟喜易學略論>,傅榮賢撰,《周易研究》,第3期,1994年,頁4-7。

<易經:中國古代的符號邏輯>,李建釗撰,《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0年,頁124-132。

<易學中的陰陽五行觀>,鄭萬耕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4年,頁24-32。

<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鄭萬耕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5年,頁62-69。

<河圖、洛書與朱熹哲學>,陳超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5年,頁58-61。

<河圖沒有秘密-兼評北京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對河圖、洛書的研究成果>,李申撰,(長春)《社會刻學戰線》,1998年4月,頁107-115。

<河圖洛書探微>,王興業撰,《周易研究》,第1期,1993年,頁1-16。

<河圖洛書解>,常光明撰,《周易研究》,第2期,1989年。

<河圖洛書試析>,王懷撰,《周易研究》,第3期,1995年,頁52-59。

<河圖洛書與漢字起源>,李立新撰,《周易研究》,第3期,1995年,頁43-51。

<河圖辨體>,李申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6年,頁25-33。

<近十年大陸易學研究述評>,林忠軍撰,《文史哲月刊》,1995年5月,頁101-105。

<邵雍的皇極經世書>,李申撰,《周易研究》,第2期,1989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之要篇譯文>(上)、(下),(日)池田知久撰,牛建科譯,(易學研究),第2期,1997年。

<從陳櫟《定宇集》論其與董鼎《書傳集錄纂注》的關係>,許華峰撰,《中國文哲通訊》,第8卷,第2期,頁61,1999年出版。

<略析吳澄易學中的陰陽卦對思想>,章偉文撰,《周易研究》,第3期,1997年,頁32-38。

<略析吳澄的易學象數思想>,章偉文撰,《周易研究》,第2期,1988年,頁53-63。

<陸續象數易學述評>,林忠軍撰,《周易研究》,第1期,1996年,頁10-17。

<象數易與義理易之流變-從易學發展的角度看象數、義理、卜筮三者的關係>,劉光本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2年,頁27-35。

<當代易學研究趨勢>,王振復撰,(上海)《學術月刊》,1997年5月,頁23-29。

<試論京房易學中的世卦起月例>,劉玉建撰,《周易研究》,第2期,1996年,頁17-20。

<論帛書周易>,鄭球柏撰,《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3月,頁1-10。

<論邵雍與皇極經世的思想結構>,潘雨廷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4年,頁5-15。

<論焦循易學的通變與數理思想>,陳居淵撰,《周易研究》,第2期,1994年,頁23-35。

<論漢代易學的納甲>,任蘊輝撰,《周易研究》,第2期,1993年,頁13-20。

<鄭玄易學思想述評>,林忠軍撰,《周易研究》,第1期,1993年,頁6-19。

<關于河圖、洛書問題>,蕭漢明撰,《周易研究》,第4期,1995年,頁34-45。

<關於許衡>,(日)福田殖撰,連清吉譯,《中國文哲通訊》,第8卷,第2期,頁45,1999年出版。

六、相關的西方哲學論著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下),(德)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撰,洪漢鼎譯,臺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9月1版2印。

《結構主義》,(瑞)皮亞杰(Jean.Piaget)撰,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月1版4印。

《當代哲學對話錄》(上)(下),(美)Bryon Magee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臺1版。

《當代詮釋學》,Josef Bleicher撰,賴曉黎譯,臺北:使者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語言哲學》,(美)馬蒂尼奇(A.P.Martinich)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2月初版。

指導教授 林安梧(Lin an-wu) 審核日期 2012-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