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414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22.248.208
姓名 林世榮(Shih-Hu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
相關論文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 老子法自然的美學
★ 成玄英莊學研究★ 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
★ 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
★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教研究★ 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
★ 《尹文子》之研究★ 《管子》四篇思想研究
★ 《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 荀子禮論思想之研究
★ 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 老莊道家善惡觀之研究
★ 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 《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共七章。
  第一章〈導論:研究動機、目的與寫作方法及主題之展開〉,略述寫作緣由與全文主旨所在,以利爾後各章順遂展開。在西潮東漸下,當代新儒家所面對精神迷失及文化解體危機,既深且迫。熊十力對此深有所感,其《新唯識論》平章華梵,融合儒佛,兼攝道家,而歸宗於《易》,對佛學儒學皆予終極探究,從而挺立道德主體性。在奠定以道德主體為本之義理規模後,熊氏即由內聖而外王,向經世濟民之社會實踐邁進,其《讀經示要》、《原儒》等,直承先儒內聖外王之教,重開孔孟外王事業,對當代政治社會發展,國家前途方向,以至如何實踐以進入整體生活世界等問題,所論極精。故對熊氏外王思想作深入探討,實屬必要,不僅意謂必對傳統政治作一終極反省、檢視,且對未來政局實亦開啟一可能且可行之方向。熊氏乃以《易》、《春秋》、〈禮運〉及《周官》為主而予詮釋闡發,又以《春秋》為其核心,透過對諸公羊家之批判以彰顯己意,建立理論系統,從而揭示心中理想之外王學。故應將其說置於思想演進脈胳中以探討之,既重其義理內容,亦觀其歷史演變,是以本文乃採「觀念系統」(即「本質意義」的解析)與「思想史」(即「發生意義」的解析)兩條進路兼而並用為研究方法。從觀念系統之進路,才可見出熊氏對春秋學中心意旨三科九旨說之獨特見地,從思想史之進路,才可見出其與諸公羊家之差異及其特色所在,且唯兩者交互為用,才能面面俱到相得益彰,使其說完全朗現而無遺。由此即可見熊氏春秋外王學實以革命、民主為其主旨所在,與諸公羊家有絕大差異,故研究其說時,應扣緊此主題,方能與之相應而無偏失。
  第二章〈春秋學之詮釋進路〉,闡明熊氏之春秋學與諸公羊家極不同,須對其詮釋進路有一整體瞭解而無誤之後,才能對其內容作更進一步探究。基本上,熊氏與清諸公羊家大抵無異,肯定《春秋》為孔子作,《春秋》三傳以《公羊》為主,而治《春秋》當本之董仲舒、何休。但熊氏認為胡母生及董、何等猶有不盡不實之處,亟須揀別,而劉逢祿及皮錫瑞、康有為等皆不出胡母及董、何之範圍,亦未臻圓融。故熊氏雖與彼等之詮釋進路相同,但在義理抉擇上則與之截然異趨,認為必深知微言與大義之別,才可得《春秋》「借事明義」之旨,而孔子作《春秋》之本懷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方能彰顯無遺。
  第三章〈春秋學之思考基點〉,闡明熊氏之言《春秋》,乃緊扣《易》言,《易》無疑為其思考《春秋》之基點,故其常言「《大易》《春秋》相表?」。首先,熊氏認為《春秋》之元即《易》之乾元。《春秋》「變一為元」之說,自董、何起即認為含有深意,但熊氏則以董、何等將元解為氣之說,猶未得《春秋》改元深意,故極力反對,並賦予元以新意,認為不能將元僅解為氣,蓋其無疑乃氣之所以為氣之理,實即太極、仁及本心,亦即乾元。其次,熊氏認為三世義與鼎革二卦等通,而更究極地說,三世義實本於《易》,且以元為本,由仁義而治,並強調宜治時而不貴因時,乘時興變,與時偕行,以開物成務而拯天下,由捨據亂而趨升平以抵太平。最後,熊氏認為太平世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即乾元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春秋》世進太平,則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此純以德行為主,內重修己,外而治人,皆本仁而行,而歸乎中和,絕無首出庶物而剝削群眾之事,此即見群龍無首吉。由上可見二經關係密切,《春秋》實根源於《易》,如此才有本有根,由內聖以通於外王,而為真正外王學。
  第四章〈一以革命為主之三世說〉,闡明熊氏借由對兩漢至清三世說之批判,從而提出己意。熊氏認為兩漢公羊家,不論胡母、董氏之所見三世,或何休之據亂三世,皆以君臣恩義為言,深受帝制束縛,遂令孔子倡言革命以推翻君權之意,隱而不彰;而清諸公羊家,自劉逢祿以迄皮、康等,因久處帝制之下,所言三世義亦不出胡母及董、何範圍,皆以君臣恩義為主,而不識《春秋》改亂制深意。故熊氏力加批判,認為此實不可稱為「張」三世。熊氏既以《春秋》旨在推翻君權,廢除統治階級,為全人類開太平,而三世義乃春秋學之宏綱鉅領,即不能受君臣恩義影響,無視於亂制,而須起而革命,撥亂反正,方能捨據亂而趨升平以抵太平,如此才真是「張」三世。是以熊氏極反對歷來所謂改朝換代之革命,蓋此換湯不換藥,雖易位換人,實際上君權則未取消,只是「橫的革命」。職是之故,熊氏力倡「縱的革命」,認為唯由人民起而推翻君主,從而取消君權,人人平等,永無剝削,方為真正革命。熊氏並強調不論革命未成之時或成功之後,三世治法皆以仁義為本,蓋唯如此才能永無剝削而達至人人平等。熊氏實見到問題癥結所在,故抉發經典賦予新意,冀為未來政局提供新契機,此誠值重視。
  第五章〈三統歸於一統之仁統說〉,闡明熊氏既以張三世旨在撥亂反正,起而革命,則順此而言,通三統亦非為維護統治階級之君統,而是以仁垂統,以仁統天下,即三統歸於一統之仁統。熊氏認為董、何等之三統說,最終則演成為君主服務之大一統,而此說影響深遠,遂使二千年來政局,始終不出家天下範圍,不能朝天下為公思想邁進。故熊氏力加批判,認為孔子乃制法主,亦即素王,其作《春秋》制萬世法,即在以仁垂統,以仁統天下,是以孔子之後能繼此統者,並非天子,乃凡能行仁之人者。兩相比較,董、何等將通三統說成大一統,意在鞏固君權,在熊氏看來,此則以凡情而度聖心,根本不識通三統之義;熊氏則將之予以創造性詮釋,認為通三統即歸於一統之仁統,不僅無違孔子之說,深合《春秋》本旨,更指出整個中國文化傳統精神所在,所謂「文沒、在玆」,故維仁統於不墜,實為全中國人之責任。故此統必非君統,亦非大一統,而是仁統,可見熊氏已超越董、何,直承孔子,為《春秋》注入新意,使之更有發展性。
  第六章〈春秋外王學之治法論〉,闡明熊氏對《春秋》張三世、通三統撥亂反正,達至太平大同,其具體治法為何之說。熊氏認為《春秋》本仁為治,由據亂而升平,其蘄向則在太平,故於據亂及升平之治法所言較詳,尤以井田制及升平世四大治法,最為其所稱讚。蓋《春秋》治法以均平為要,而井田即以均平為言,若能施行得宜,則無窮厄、兼並之患。至於升平世四大治法,則頗獎勵霸道,蓋王道未可一蹴而幾,故獎勵霸道,令其健而又健持續不懈,直向王道而趨,以至太平。熊氏並擴及〈禮運〉,認為小康為據亂世、大同為太平世治法,故須捨小康而進至大同。是以熊氏極反對康有為將大同、小康兩相並存之說,並進而提出己見,認為小康之世有君,大同之世則無君,由小康至大同尚有升平世一階段,則為「君擁虛號」時代,此時君乃一爵稱,與百官無異,且必如此才能由有君之小康時代進至大同之無君時代,而為春秋外王學指出一宏偉之理想境界。熊氏更打破今古文之分,認為欲達此理想境界,則有賴《周官》。熊氏之重視《周官》,乃因以之為孔子作之故,若從考據方面而言,此自非篤論,只可視為其一家之言。然此等外緣考證,屬經學史論斷問題,而非經學內容問題,是以熊氏縱於此有失,但並不影響《周官》內容之重要性。熊氏認為《周官》所言正是升平世大法,既由此而離據亂,並由此以至太平,實為《春秋》撥亂反正之關鍵所在,從而達至真正之太平大同。
  第七章〈結論:熊氏春秋外王學之釐定〉,經由以上各章之探討,可見熊氏既賦《春秋》以新意,並為春秋學開啟新方向。首先,須對熊說予以價值重詁,於其考據方面之失,固無須為之避諱,且應糾正補足,而其所抉發精意,則應予重視,並加發揚。復次,熊氏從《春秋》所抉發之革命、民主之意,實與諸公羊家不同,頗合孔子之意,且又深具時代意義,不僅對二千年來之政治思想予以終極性之整體探究,並為清末民初以來之革命理論、民主思潮釐出一可行之路。復次,熊氏之春秋外王學,不僅超克董、何以及皮、康等,實乃承繼明末王船山、顧亭林及黃梨洲,且邁越之,並上溯孔、孟,冀使外王事業真能展開而落實,其說誠有價值,影響亦正深遠,在整個歷史長流中,實具承先啟後地位。最後,對熊氏春秋外王學有一全盤理解之後,即可發現其已為後人開啟諸多研究面向,深待吾人以其說為基準而加以探討,並予發揚。
關鍵字(中) ★ 統
★ 內外
★ 三世
★ 三統
★ 秋公羊學
★ 熊十力
★ 命
★ 主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提要
第一章 導論:研究動機、目的與寫作方法及主題之展開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寫作方法之說明 8
第四節 本文主題之展開 12
第五節 結語 15
第二章 春秋學之詮釋進路 17
第一節 前言 17
第二節 孔子作《春秋》之本懷 19
一、駁杜預宗周公說 20
二、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24
第三節 《春秋》三傳以《公羊》為主 29
一、《左傳》 29
二、《穀梁傳》 34
三、《公羊傳》 36
第四節 治《春秋》當本之董、何 40
一、微言與大義之別 41
二、《春秋》「借事明義」之旨 44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春秋學之思考基點 49
第一節 前言 49
第二節 《春秋》之元即《易》之乾元 52
一、反對董、何「元者、氣也」之說 52
二、賦予元以新意 60
第三節 三世義與鼎革二掛等通 65
一、三世義實本於《易》 65
二、乘時興變 73
第四節 太平世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即乾元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77
一、士君子以德行為主 77
二、士君子之行 83
三、見群龍無首吉 88
第五節 結語 93
第四章 一以革命為主之三世說 95
第一節 前言 95
第二節 以君臣恩義為主之兩漢三世說 98
一、董氏之所見三世 98
二、何休之據亂三世 103
第三節 不識改亂制深意之清三世說 113
一、劉逢祿等之三世說 114
二、駁皮錫瑞、康有為之三世說 118
第四節 力倡「縱的革命」之熊氏三世說 129
一、倡言「縱的革命」 130
二、三世治法,以仁為本 139
三、能說實值重視 143
第五節 結語 144
第五章 三統歸於一統之仁統說 147
第一節 前言 147
第二節 通三統說 149
一、董氏三統說 150
二、何休三統說 160
三、清公羊家三統說 163
第三節 董、何等之大一統說 167
一、大一統思想溯源 167
二、董、何之大一統說 174
三、大一統說影響深遠 179
第四節 熊氏之仁統說 183
一、孔子為制法主 185
二、董、何等以凡情度聖心 189
三、熊氏仁統說 197
第五節 結語 203
第六章 春秋外王學之治法論 205
第一節 前言 205
第二節 《春秋》中所言治法 207
一、主井田 208
二、於升平世有四大治法 218
第三節 <禮運>大同小康之說 222
一、駁康有為之說 226
二、熊氏之特識 230
第四節 <<周官>>為撥亂起治之大法 238
一、作者問題 241
二、內容要旨 247
第五節 結語 256
第七章 結論:熊氏春秋外王學之釐定 259
第一節 前言 259
第二節 價值重詁 260
第三節 時代意義 264
第四節 歷史定位 268
第五節 結語:由本文所可開啟之研究面向 273
參考資料 277
參考文獻 甲、熊十力著作(依著作年代先後為序)
《唯識學概論》,北大出版部,1923年10月初版。
《唯識學概論》,同上,1926年 3月初版。
《因明大疏刪註》,台北,廣文,1971年 4月版。
《唯識論》,公孚印刷所,1930年 1月初版。
《新唯識論》,台北,文津,1986年10月版,含《心書》、《新論‧文言本》、《新論‧語體本》、《破破新唯
 識論》,附《破新唯識論》等。
《佛家名相通釋》,台北,洪氏,1983年 4月再版。
《中國歷史講話》,台北,明文,1984年12月初版。
《讀經示要》,同上,1984年 7月初版。
《十力語要》,台北,洪氏,1983年12月再版。
《十力語要初續》,同上,1982年10月初版。
《韓非子評論》,台北,學生,1984年 4月再版。
《摧惑顯宗記》,同上,1988年 6月初版。
《論張江陵》,台北,明文,1988年 3月初版。
《論六經》,同上,1988年 3月初版。
《原儒》,同上,1988年12月初版。
《體用論》,台北,學生,1987年 2月版。
《明心篇》,同上,1979年 4月三版。
《乾坤衍》,同上,1987年 2月版。
《存齋隨筆》,台北,鵝湖,1993年 6月初版。
《熊十力與劉靜窗論學書簡》(劉述先編),台北,時報,1984年 6月初版。
乙、後人研究熊十力之專著及單篇論文(與本論文相涉者為限)
梁漱溟:《憶熊十力先生》,台北,明文,1989年12月初版。
蔡仁厚:《熊十力先生學行年表》,台北,明文,1987年 8月初版。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遠流,1990年 6月初版。
《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台北,業強,1994年11月初版。
〈《讀經示要》、《原儒》讀後──兼論熊十力的中國文化觀〉,收入蕭萐父、郭齊勇編《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1990年 2月初版。
景海峰:《熊十力》,台北,東大,1991年 6月初版。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1993年 5月初版。
〈熊十力的孤懷弘詣及其《原儒》的義理規模〉,收入《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明文,1996年 1月初
  版。
〈革命的「孔子」──熊十力儒學中的「孔子原型」〉,收入《儒學革命論》,台北,學生,1998年11月初版
  。
姜允明:〈從《原儒》看熊十力的內聖外王論〉,收入《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台北,明文,1994年 3月初版
  。
岑溢成:〈熊十力的春秋學與清代今文經學〉,收入劉述先編《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台北,中研院,
  1995年 5月初版。
〈熊十力的《春秋》學與名分問題〉,收入陳德和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1997年12月
  初版。
林慶彰:〈當代新儒家的《周禮》研究及其時代意義〉,收入劉述先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台北,
  中研院,1995年12月初版。
〈熊十力的《春秋》學及其時代意義〉,台北,中研院文哲所「儒學與現代世界國際研討會」,1996年7月。
〈熊十力對清代考據學的批評〉,收入黃俊傑、福田 殖編《東亞文化的探討──近代文化的動向》,台北,
  正中,1996年11月臺初版。
〈熊十力論讀經應有之態度〉,收入中研院文哲所十周年紀念文集《傳承與創新》,1999年12月初版。
〈熊十力關係書目〉,台北,中央圖書館館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1991年12月。
何信全:〈熊十力與儒家新外王理論之開展〉,收入《儒學與現代民主》,台北,中研院,1996年 2月初版。
藍日昌:《熊十力「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台北,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林世榮:《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中壢,中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
  〈熊十力早年思想研究〉,中壢,中大中文所第四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1998年 3月。
丙、與本論文相關之典籍
一、經部(附緯書)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1982年 8月九版。
《尚書正義》:同上。
《毛詩正義》:同上。
《春秋公羊傳注疏》:同上。
《春秋穀梁傳注疏》:同上。
《春秋左傳正義》:同上。
《周禮注疏》:同上。
《儀禮注疏》:同上。
《禮記正義》:同上。
《論語注疏》:同上。
《孟子注疏》:同上。
《緯書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北京,河北人民,1994年12月一版。
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學海,1988年 6月初版。
二、史部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1978年11月初版。
班 固:《漢書》,同上,1995年 1月八版。
范 曄:《後漢書》,同上,1978年11月三版。
陳 壽:《三國志》,同上,1993年 2月七版。
房玄齡:《晉書》,同上,1992年11月七版。
魏 徵:《隋書》,同上,1980年 6月三版。
歐陽脩:《新唐書》,同上,1998年10月九版。
《新五代史》,同上,1998年 7月七版。
《逸周書》:《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1966年 3月臺一版。
《國語》:同上。
《戰國策》:同上。
劉 向:《說苑》,同上。
王 肅:《家語》,同上。
三、子部、集部(唐以前)
《老子》:《四部備要》本。
《墨子》:同上。
《莊子》:同上。
《尹文子》同上。
《荀子》:同上。
《韓非子》:同上。
《呂氏春秋》:同上。
《淮南子》:同上。
《列子》:同上。
陸 賈:《新語》,同上。
班 固:《白虎通》,陳立注本,北京,中華,1994年 8月一版。
王 充:《論衡》,《四部備要》本。
應 劭:《風俗通》,同上。
桓 譚:《新論》,同上。
荀 悅:《申鑒》,同上。
徐 幹:《中論》,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96 ,台北,商務,1983年 6月版。
王 弼:《王弼集校釋》(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1992年12月初版。
劉 勰:《文心雕龍》,《四部備要》本。
韓 愈:《韓昌黎全集》,同上。
丁、與本論文相關之春秋學論著及單篇專文(略依作者年代先後為序,下同)
董仲舒:《春秋繁露》,凌曙注本,台北,世界,1975年 3月三版。
陸 淳:《春秋集傳纂例》,《四庫全書》冊146。
  《春秋集傳辨疑》,同上。
  《春秋微旨》,同上。
孫 復:《春秋尊王發微》,《通志堂經解》本,台北,漢京,1980年版。
劉 敞:《春秋權衡》,同上。
崔子方:《春秋本例》,同上。
蕭 楚:《春秋辨疑》,《四庫全書》冊148。
葉夢得:《春秋傳》,《通志堂經解》本。
   《春秋考》,《四庫全書》冊149。
胡安國:《春秋傳》,《四庫全書》冊151。
家鉉翁:《春秋詳說》,《通志堂經解》本。
王夫之:《春秋世論》,《船山遺書全集》第七冊,台北,自由、中國船山學會,1972年11月初版。
毛奇齡:《春秋毛氏傳》,《四庫全書》冊176。
萬斯大:《學春秋隨筆》,收入《經學五書》,台北,廣文,1977年1月初版。
莊存與:《春秋正辭》,《皇清經解》本,台北,漢京,1980年版。
孔廣森:《公羊通義》,同上。
劉逢祿:《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同上。
《春秋公羊傳解詁箋》,同上。
《左氏春秋考證》,同上。
宋翔鳳:《論語說義》,《皇清經解續編》本,台北,漢京,1980年版。
凌 曙:《春秋繁露注》,台北,世界,1975年 3月三版。
陳 立:《公羊義疏》,台北,商務,1982年 5月臺一版。
《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1994年 8月一版。
鍾文烝:《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1996年 7月一版。
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1992年12月一版。
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商務,1989年10月臺五版。
《經學歷史》,台北,漢京,1983年 9月初版。
廖 平:《廖平選集》,成都,巴蜀,1998年 7月一版。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香港,三聯,1998年 7月一版。
《孔子改制考》,台北,商務,1968年 4月初版。
《春秋董氏學》,同上,1969年 1月初版。
《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台北,宏業,1975年 6月版。
《中庸注》,台北,商務,1987年 2月四版。
《孟子微》,同上,1987年 2月臺四版。
《論語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蔣貴麟編)第六冊,台北,宏業,1976年版。
《禮運注》,同上第九冊。
《大同書》,香港,三聯,1998年 7月一版。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台北,學海,1984年 4月初版。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收入《文錄》,《章氏叢書》本,台北,世界,1982年 4月再版。
〈革命道德說〉,收入《別錄》,同上。
梁啟超:〈春秋中國夷狄辨序〉,《飲冰室文集》第二冊,台北,中華,1960年 5月臺一版。
〈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同上第五冊。
崔 適:《史記探源》,台北,廣文,1977年 7月再版。
《春秋復始》,北京,北大出版部排印本,1918年 8月。
陳 柱:《公羊家哲學》,台北,中華,1980年11月臺二版。
張西堂:《穀梁真偽考》,台北,明文,1994年 4月初版。
高本漢:《左傳真偽考》,收入《左傳真偽考及其他》,台北,泰順,1971年11月版。
胡 適:〈《左傳》真偽考的提要與批評〉,收入《海外讀書雜記》,台北,遠流,1994年 1月版。
錢玄同:〈論《春秋》性質書〉,《古史辨》第一冊下編,台北,藍燈,1987年11月初版。
〈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史辨》第五冊上編。
衛聚賢:〈左傳之研究〉,上海,商務,《國學論叢》第一卷第一號。
顧頡剛:《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香港,中華,1988年 6月初版。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1983年9月臺三版。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1996年 7月二版。
戴君仁:《春秋辨例》,台北,國立編譯館,1978年12月再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學生,1984年 3月三版。
程發軔:《春秋要領》,台北,三民,1989年 4月初版。
陳 槃:《左氏春秋義例辨》,台北,中研院,1993年 5月二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1991年 9月再版。
楊向奎:《大一統與儒家思想》,長春,中國友誼,1989年 6月一版。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台北,聯經,1990年元月初版。
黃彰健:〈張三世古義〉,台北,《學原》第一卷第八期,1947年12月。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台北,台大文史叢刊,1968年。
王熙元:《穀梁范注發微》,台北,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70年。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1978年 6月初版。
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史哲,1981年 4月初版。
羅夢冊:《孔子未王而王論》,台北,學生,1982年11月臺初版。
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1994年 6月初版。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1989年 8月一版。
《經學史論集》,台北,大安,1995年 6月版。
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台北,文津,1989年 5月版。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台北,文史哲,1986年 9月增訂再版。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 4月初版。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1994年 6月初版。
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台北,文津,1995年 4月初版。
蔣 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1995年 6月一版。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商務,1985年10月初版。
翁銀陶:《公羊傳漫談》,台北,頂淵,1997年 3月初版。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1997年 4月一版。
陳鵬鳴:〈劉逢祿生平及著作略考〉,《史學史研究》第一期,1996年。
林世榮:〈何休「三科九旨」說研究〉,收入輔大中文系所編《先秦兩漢論叢(第一輯)》,台北,洪葉,1999
     年 7月初版。
戊、與本論文相關之禮學論著及單篇專文
孫詒讓:《周禮正義》,京都,中文,1980年12月版。
胡 適:〈井田辨〉,收入《問題與主義》,台北,遠流,1994年 9月版。
郭沫若:《周官質疑》,東京,文求堂,1932年初版。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文史》第六輯,1979年 6月一版。
蒙文通:〈從社會制度及政治制度論《周官》成書年代》,收入《經史抉原》,成都,巴蜀,1995年 9月一版。
錢 穆:〈周官著作時代考〉,收入《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讀周官〉,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台北,東大,1977年 2月初版。
金景芳:《論井田制度》,濟南,齊魯,1982年10月一版。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學生,1980年5月初版。
楊向奎:〈《周禮》的內容分析及其成書時代〉,收入《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1983年 5月一版
     。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台北,里仁,1984年 6月版。
陳漢章:〈周禮行於春秋時證〉,《國學卮林》第一卷第一號,1920年。
史景成:〈周禮成書年代考(上、中、下)〉,《大陸雜誌》第三十二卷第五、六、七期,1966年。
周 何:《禮學概論》,台北,三民,1998年 1月初版。
陳瑞庚:《井田問題重探》,台北,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74年。
侯家駒:《周禮研究》,台北,聯經,1987年 6月版。
陳伯瀛:《中國田制叢考》,台北,明文,1987年12月再版。
彭 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 9月一版。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大,1993年11月初版。
趙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1996年 3月版。
莊德仁:《從「西周井田制度」的討論看當代古史觀念的轉變》,台北,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己、與本論文相關之儒學論著及單篇專文
歐陽脩:《易童子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1 ,台北,成文,1976年臺一版。
李 覯:《李覯集》,台北,漢京,1983年10月初版。
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里仁,1982年 3月版。
楊 時:《楊龜山先生全集》,台北,學生,1974年 6月初版。
鄭 樵:《六經奧論》,《四庫全書》冊184。
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1984年 9月初版。
《周易本義》,《易經集成》冊28。
《周易啟蒙》,同上冊82。
《朱子大全》,《四部備要》本。
《朱子語類》,台北,文津,1986年12月版。
《資治通鑑綱目》,《四庫全書》冊689--691。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台北,商務,1968年 9月臺一版。
陸九淵:《象山全集》,《四部備要》本。
陳 亮:《陳亮集》,台北,鼎文,1978年11月初版。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廣文,1979年 4月再版。
黃 震:《黃氏日抄》,台北,大化,1984年12月再版。
王應麟:《翁注困學紀聞》(翁元圻注),台北,世界,1963年 4月初版。
《玉海》,京都,中文,1986年10月再版。
馬端臨:《文獻通考》,《四庫全書》冊610--616。
王陽明:《陽明全書》,《四部備要》本。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1985年 2月版。
    《黃書》,《船山遺書全集》第十七冊。
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1979年 4月版。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一冊,台北,里仁,1987年4月版 。
胡 煦:《周易函書》,《四庫全書》冊48。
江 永:《群經補義》,《四庫全書》冊194。
永 瑢:《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1997年 9月版。
紀 昀:《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台北,世界,1975年11月三版。
崔 述:《崔東壁遺書》,台北,世界,1963年 6月初版。
趙 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1965年 3月再版。
劉逢祿:《劉禮部集》,清道光十年劉氏思娛齋刊本。
余簫客:《古經解鉤沉》,台北,廣文,1972年元月初版。
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世界,1963年 4月初版。
龔自珍:《龔定盦全集》,台北,新文豐,1976年 3月初版。
魏 源:《魏源集》,台北,鼎文,1978年11月初版。
陳 澧:《東塾讀書記》,香港,三聯,1998年 7月一版。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1988年 6月五版。
章太炎:《國學略說》,台北,文史哲,1987年 5月再版。
《國故論衡》,台北,廣文,1995年 4月再版。
《訄書》,香港,三聯,1998年 7月一版。
〈論學會有大益於黃人亟宜保護〉,《時務報》第十九冊,光緒23年 2月 1日出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1993年10月三版。
《清代學術概論》(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後),台北,里仁,1995年 2月初版。
《新史學》(與《中國歷史研究法》正、續編合刊),同上,1984年10月版。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台北,維新,1983年元月再版。
唐 晏:《兩漢三國學案》,台北,華世,1987年 9月台一版。
胡玉縉:《許廎學林》,台北,世界,1963年 4月初版。
孫中山:《三民主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4年 3月三版。
《孫文學說》,收入《建國方略》,同上,1987年10月十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世界,1991年 9月六版。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1975年 4月初版。
顧 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廣文,1995年10月再版。
《重考古今偽書考》,上海,大通,1926年 7月版。
呂思勉:《經子解題》,台北,復文,1993年 6月再版。
胡 適:《說儒》,台北,遠流,1986年10月版。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台北,宏業,1981年10月版。
范文瀾:《群經概論》,台北,學海,1985年 9月初版。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台北,聯經,1990年元月初版。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古史辨》第五冊下編。
〈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同上第七冊下編。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里仁,1996年 1月版。
《中國文化要義》,同上,1982年 9月版。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1983年 9月三版。
馮友蘭:〈原儒墨〉、〈原儒墨補〉,收入《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台北,商務,1993年 4月增訂臺一版。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1990年 9月再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同上,1989年10月七版。
《師友雜憶》,同上,1983年 1月初版。
《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1999年 1月八版。
〈駁胡適之說儒〉,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1990年10月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1986年 9月校訂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同上,1986年10月校訂版。
徐復觀:《無慚尺布裹頭歸》,台北,允晨,1987年 1月初版。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學生,1985年 9月三版。
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台北,學生,1990年 6月初版。
《歷史哲學》,同上,1988年 8月九版。
《政道與治道》,同上,1987年 7月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同上,1983年10月初版。
《存在與感受》,台北,鵝湖,1986年 9月再版。
楊 寬:《西周史》,台北,商務,1999年 4月初版。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1990年 7月再版。
胡秋原:《一百三十年來中國思想史綱》,台北,學術,1973年12月臺初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1991年 9月初版。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1976年 5月初版。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香港,龍門,1977年 9月初版。
張起鈞:《恕道與大同》,台北,東大,1988年11月初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9年 2月版。
《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1995年 3月再版。
杜正勝:《編戶齊民》,台北,聯經,1990年 3月初版。
韋政通:《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上冊,台北,東大,1991年 9月初版。
《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下冊,同上,1992年 9月初版。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1989年 5月初版。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1994年12月六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台北,東大,1992年 1月增訂初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1996年 9月初版。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1997年 4月初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1986年 9月三版。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1987年 5月初版。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1991年 2月再版。
《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學生,1995年 9月初版。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台北,萬卷樓,1995年 5月初版。
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6月初版。
安井小太郎等:《經學史》(連清吉、林慶彰合譯)台北,萬卷樓,1996年10月初版。
龔鵬程:〈論作者〉,收入呂正惠、蔡英俊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台北,學生,1992年 8月初版。
林世榮:〈程朱學派「用九用六」說研究〉,台北,淡大「第二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 5月。
庚、與本論文相關之道、墨及佛學論著(依道、墨、佛為序)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1988年 3月五版。
嚴捷、嚴北溟:《列子譯注》,台北,仰哲,1987年11月版。
方授楚:《墨學源流》,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冊39,台北,成文,1975年臺一版。
蔡仁厚:《墨家哲學》,台北,東大,1993年 3月三版。
黃世瑞:《墨家思想新探》,台北,水牛,1993年 5月初版。
印 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1986年 5月六版。
《中觀今論》,同上,1986年 3月五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1989年 2月五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1990年 7月初版。
指導教授 王邦雄(Pang-hsiung Wang) 審核日期 2000-6-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