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4222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2 、訪客IP:18.188.61.223
姓名 劉奕志(Yi-Zh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物理學系
論文名稱 高溫超導銪-釔-銅-氧化合物的磁有序及磁鬆弛探討
相關論文
★ 銦錫鐵氧化物稀釋磁性半導體與微粒薄膜之研究★ 矽材質之正本負感光二極體的製程與量測
★ 鑭-鈰-鈣-錳超巨磁阻氧化物的結構與磁有序特性探討★ 鋰離子電池材料鋰-鎳-氧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研究
★ 鋰離子電池材料鋰-錳-鈷氧化物之結構與磁性研究★ 雜摻鐠與鑭之鐠-鋇-銅氧化合物對結構與磁性的研究與探討
★ 奈米粉粒的熱縮效應★ 零維奈米鉛粉粒超導偶合強度與粒徑關係探討
★ 利用X光繞射峰形探討奈米粉末的粒徑分佈★ 零維奈米鉛粉粒超導磁穿透深度與粒徑關係探討
★ 以比熱實驗探討奈米微粒的量子能隙★ 奈米金粉粒的原子結構及吸收光譜與粒徑關係探討
★ 921斷層泥中奈米礦物微粒的探尋 與滑動時地層溫度標定★ 鐠系與鉍系龐磁阻材料結構、電性、磁性間的互動關係研究
★ Ag/PbO奈米複合材料的電子傳輸與異常磁阻探討★ 零維銦奈米微粒的超導參數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篇論文所討論的樣品(Eu0.78Y02.2)2CuO4 的空間對稱群為
I4/mmm ,晶格常數a=3.89 Å ,c=11.89 Å 。在交流磁化率實驗㆗,這
個樣品會產生兩個波峰,㆒個約在271 K 附近,另㆒個約在13 K 附
近。分別改變量測的激發磁場強度和頻率的實驗㆗,可以判定這個樣
品在271 K 附近的交流磁化率波峰是因樣品由順磁狀態轉變為自旋
玻璃狀態而來,而13 K 的交流磁化率波峰並沒有自旋玻璃的特性。
另外在低溫做外加直流磁場的交流磁化率實驗可以發現當外加直流
磁場大小在0 ~ 1 T ,交流磁化率的波峰量值有被抑制的趨勢;波峰的
溫度則是隨著磁場增加而由13 K 偏移至3 K ,經研判此㆒波峰具有
反鐵磁的特性。經由磁鬆弛實驗,可以看出這個樣品的磁化鬆弛
(magnetization relaxation )可以用stretched exponential law 來描述,
而在㆒固定溫度㆘,改變實驗的磁場大小或者是在加場停留時間tw ,
衰減因子β 的值皆是落在約0.5 ~ 0.4 之間,特徵鬆弛時間t0 則是落在
約600 sec ~ 400 sec ,且沒有很大的相關性,此顯示了在我們的實驗
條件?觀察不到磁疇成長所造成的影響;另外,在溫度285 K 的實驗
㆗可以發現並沒有觀察到磁化鬆弛的現象,原因在於樣品在這個溫度
是處於順磁狀態,㆒旦外加磁場關掉,由於自旋和自旋間並沒有像自
旋玻璃㆒樣具有混亂且相互競爭的作用力,故其磁化鬆弛很快。
關鍵字(中) ★ 自旋玻璃
★ 磁鬆弛
★ 交流磁化率
★ X光繞射
關鍵字(英) ★ spin glass
★ magnetization relaxation
★ ac susceptibility
★ X ray
★ droplet model
★ TRM
★ thermoremanent magnetization
論文目次 目 錄
論文摘要…………………………………………………………Ⅰ
致謝………………………………………………………………Ⅱ
目錄………………………………………………………………Ⅲ
圖目與圖表………………………………………………………Ⅳ
第㆒章 簡 介
1-1 R2CuO4 高溫超導系列簡介…………………………1
1-2 自旋玻璃的特性……………………………………8
1-3 自旋玻璃的模型……………………………………12
1-4 樣品的備製…………………………………………17
第㆓章 實驗儀器與原理
2-1 交流磁化率實驗裝置與原理………………………18
2-2 直流磁化率的實驗裝置與原理……………………21
2-3 X 光繞射實驗裝置與原理…………………………23
第㆔章 實驗原理與結果分析
3-1 X 光繞射實驗及結構精算…………………………25
3-2 交流磁化率實驗原理與結果分析…………………29
3-3 磁鬆弛實驗原理與結果分析………………………38
第㆕章 結 論……………………………………………53
參考文獻…………………………………………………55
圖目與表目
圖1-1-1 R2CuO4 族化合物晶體結構…………………………………..3
圖1-1-2 R2CuO4 族化合物銅離子磁結構圖…………………………..6
表1-1 R2CuO4 族化合物銅離子磁結構及磁有序溫度列表….……7
圖1-1-3 Eu2CuO4 化合物銅離子磁結構……………………………....7
圖1-2-1 鐵磁、順磁及自旋玻璃系統裡自旋排列示意圖…………..10
圖1-3-1 RKKY 作用力㆘之自由電子磁化率分佈………………….13
圖2-1-1 ACMS 的主要結構圖……………………………………….20
圖2-2-1 PPMS 超導磁鐵控制磁場過程圖…………………………..22
圖2-2-2 Rietveld 法結構精算流程圖………………………………...24
表3-1 (Eu0.8Y0.2)2CuO4 各原子的相對位置列表………………….25
表3-2 結構精算後各種原子參數列表……………………………28
表3-3 雜質相之空間群及晶格常數列表…………………………26
圖3-1-1 X 光繞射譜圖及結構精算結果…………………………….27
圖3-1-2 樣品之晶體結構圖………………………………………….26
圖3-2-1 1.8~300 K 交流磁化率對溫度變化圖……………………...29
圖3-2-2 高溫時激發磁場強度對χ ′(T)的影響比較圖………………30
圖3-2-3 高溫時激發磁場頻率對χ ′(T)的影響比較圖……………….31
圖3-2-4 低溫時激發磁場強度對χ ′(T)的影響比較圖……………….33
圖3-2-5 低溫時激發磁場頻率對χ ′(T)的影響比較圖……………….34
圖3-2-6 低溫時外加直流磁場對交流磁化率影響實驗…………….36
圖3-2-7 低溫時外加直流磁場對χ ′max 量值之關係圖……………….37
表3-4 磁鬆弛實驗條件列表………………………………………39
圖3-3-1 TRM 實驗流程示意圖………………………………………40
圖3-3-2 溫度285 K 之磁鬆弛實驗………………………………….41
圖3-3-3 溫度270 K 之磁鬆弛實驗………………………………….41
表3-5 圖3-3-4 〜圖3-3-8 實驗條件列表…………………………42
圖3-3-4 〜圖3-3-8 各種實驗條件㆘的磁鬆弛實驗…………….43 〜47
圖3-3-9 衰減因子β 對磁場的關係圖………………………………...49
圖3-3-10 衰減因子β 對tw 的關係圖……………………………….…50
圖3-3-11 特徵鬆弛時間t0 對停留時間tw 的關係圖…………………51
圖3-3-12 特徵鬆弛時間t0 對磁場的關係圖…………………………52
參考文獻 [1] Y. Tokura, H. Takagi, and S. Uchida, Nature 337, 345 (1989).
[2] S. Skanthakumar,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Maryland,1993).
[3] S. B. Oseroff, D. Rao, F. Wright, D. C. Vier, S. Schultz, J. D. Thompson, Z. Fisk, S-W. Cheong, M. F. Hundley, and M. Tovar, Phys. Rev. B 41, 1934 (1994).
[4] H. Okada, M. Takano, and Y. Takeda, Phys. Rev. B 42, 6813 (1990).
[5] H. D. Yang, T. H. Meen, and Y. C. Chen, Phys. Rev. B 48, 7723 (1993).
[6] M. Tovar, X. Obradors, F. Pérez, S. B. Oseroff, R. J. Duro, D. Chateigner, J. Rivas, P. Bordet, and J. Chenavas, J. Appl. Phys. 70, 6095 (1991).
[7] T. Chattopadhyay, J. W. Lynn, and S. N. Bavilo, Phys. Rev. B 49, 9944 (1994).
[8] A. Rouco, X. Obradors, M. Tovar, P. Bordet, D. Chateigner, and J. Chenavas, Europhys. Lett. 20, 651 (1992).
[9] For a recent review of spin glasses, see K. Binder and A. P. Young, Rev. of Modern Phys. 58, 801 (1986).
[10] T. Mizoguchi, T. R. McGuire, S. Kirpatrick, and R. J. Gambino, Phy. Rev. Lett. 38, 89 (1977).
[11] K. Binder, Phys. Rev. B 48, 319 (1982).
[12] D. Meschede, Phys. Rev. Lett. 44, 102 (1980).
[13] K. H. Fischer and J. A. Hertz, Spin glasses 1, 16 (Cambridge University, New York, 1991).
[14] M. A. Ruderman and C. Kittel, Phys. Rev. 96, 99 (1954).
[15] T. Kasuya, Prog. Theor. Phys. 16, 45 (1956).
[16] K. Yosida, Phys. Rev. 106, 893 (1957).
[17] S. F. Edwards and P. W. Anderson, J. phys. F 5, 965 (1975).
[18] D. Sherrington and S. Kirkpatrick, Phys. Rev. Lett. 35, 1972 (1975).
[19] C. A. M. Mulder, A. J. van Duyneveldt, and J. A. Mydosh, Phys. Rev. B 23, 1384 (1981).
[20] D. S. Fisher and D. A. Huse, Phys. Rev. B 38, 373 (1988).
[21] D. S. Fisher and D. A. Huse, Phys. Rev. B 38, 386 (1988).
指導教授 李文献(Wen-Hsien Li) 審核日期 2000-6-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