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5125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18.118.7.85
姓名 莊珮柔(Chuang,pei-j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
相關論文
★ 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 清末洋人在臺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
★ 災難與宣教:921後基督教在南中寮地區的傳佈★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 日治時期休閒景點北投溫泉的開發與利用★ 郁氏宗族與清末民初的上海社會
★ 日治時期南臺灣的山區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龜為例★ 台灣臨水夫人信仰之研究 ─ 以白河臨水宮、台南臨水夫人媽廟為例
★ 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 戰後初期臺灣鐵路事業之研究(1945-1947)
★ 戰後臺灣瘧疾防治之研究(1945-1965)★ 明治時期社會主義者的文化活動─以幸德秋水為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 近代日本農場試驗與稉稻在台開展之研究
★ 民國東南沿海海盜之研究(1912-1937)★ 國際獅子會在臺發展之研究(1953-1978)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過去研究台灣工業化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戰後,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工業化問題較少討論,本文以日治時期(1895至1945年)作為研究的時間,研究此時台灣工業化與地方社會的發展,本文所指的地方社會是瑞芳地區,討論問題在於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在產業與地方社會的發展關係問題上,以往對於瑞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戰後礦業發展對地方經濟社會結構的改變,比較忽略人文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因此本文希望透過歷史文獻與檔案,對於工業化與地方社會的關係有新的詮釋。
在資料使用方面,本文主要運用各類檔案、地方志、報紙、口述史料、調查、統計與戶籍資料,探討瑞芳地方社會的變遷。在研究地方菁英時主要參考Esherick and Rankin對地方菁英的定義,在討論家庭於婚姻時,主要參考Arthur P. Wolf與莊英章對於婚姻與家庭的分類與研究方法,研究瑞芳地區家庭與婚姻;在討論宗教信仰的問題時,則使用Weller與Von Glahn對於宗教信仰變遷的討論方式,用以說明瑞芳的民間信仰的變遷。在論文內容簡介方面,除前言與結論之外,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是瑞芳人文與自然地理,主要說明瑞芳的自然環境、產業結構與交通網路。第二章地方社會的形成,主要是說明平埔族、清代的開發與日治時期的發展。第三章瑞芳的礦業,以台灣礦業發展作為背景,研究瑞芳礦業發展與瑞芳礦工的出現,也包括對於瑞芳礦工職業生活的探討。第四章瑞芳的社會生活與社會結構,主要說明人口結構、地方菁英的特徵、礦工日常生活與家庭婚姻形態。第五章瑞芳的社會問題與社會變遷,在社會問題方面,主要討論瑞芳的妓女與性病問題、犯罪問題,在社會變遷方面,主要是討論民間信仰的變遷。
透過一連串的史料與統計資料的處理與論述分析之後,可以發現瑞芳的地方社會在受到礦業發展的衝擊下,社會結構產生了改變,也同時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在未受到工業化的影響之前,瑞芳是農漁業為主的社會,在行政區上分屬清代的石碇堡與基隆堡,開發較晚、人口稀少,人口結構以福建漳州人和泉州人各半。受到礦業發展的衝擊之後,在社會結構上,第一是專業礦工的出現,居民由農業轉為礦業,礦業發展帶來地方社會新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婚姻家庭形態,瑞芳的婚姻形態以大婚為主,其次是入贅婚與小婚,許多單身礦工與不孕者收養許多兒女,許多兒童在1歲以下被收養;第三是大量的人口移入瑞芳,形成許多礦村。在社會問題上,由於單身男性眾多與流動人口頻繁,造成疾病與犯罪流行,其中疾病以瘧疾和性病最為重要,犯罪問題以賭博問題最為流行。最後在瑞芳宗教信仰的變遷上,礦工普遍崇敬土地神、媽祖、保儀大夫,此外為求一夕致富,礦工之間也開始流行鸞堂扶乩,發展神與人的新關係。
關鍵字(中) ★ 鸞堂
★ 礦工
★ 瑞芳
★ 地方社會
★ 礦業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
目次
附錄照片一
附錄照片二
附錄照片三
附錄照片四
附錄照片五
附錄照片六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時間與範圍 4
三 研究回顧 7
四 研究方法與史料11
五文章架構16
第一章瑞芳的人文與自然地理18
第一節瑞芳的自然環境18
第二節地理與產業28
第三節交通網路35
第二章地方社會的形成43
第一節 平埔族 43
第二節 清代的開發 49
第三節日治時期的發展 57
第三章瑞芳的礦業62
第一節 背景:台灣礦業的興起 62
第二節 瑞芳礦業的發展 72
第三節瑞芳的礦工81
第四章瑞芳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102
第一節 人口結構 112
第二節 瑞芳的地方菁英 110
第三節 礦工的生活 117
第四節家庭與婚姻127
第五章瑞芳的社會問題與社會變遷143
第一節 娼妓與性病問題 147
第二節 犯罪問題 150
第三節民間信仰155
結論167
附錄七金瓜石與柑仔瀨間私設營業軌道167
附錄八日治時期基隆河上游地區及瑞芳的行政區域變革168
附錄九九份地區舊小地名表170
附錄十日治時期的瑞芳煤礦171
附錄十一1898-1942年礦業員工數175
附錄十二1925年至1935年瑞芳庄的人口與戶數176
附錄十三瑞芳地區的職業分類179
附錄十四瑞芳地區的礦主183
附錄十五1920以前礦工家庭的通婚區域191
附錄十六1920年後礦工家庭的通婚區域192
附錄十七瑞芳戶籍資料原件194
附錄十八戶籍資料抄錄格式198
參考書目 200
圖表目錄
圖一《瑞芳地區研究區域圖》6
圖二《基隆港附近之地體體構造》19
圖三《基隆聽管內要覽》29
圖四《瑞芳市區以下基隆河之掘鑿曲流及兩岸接地分布》31
圖五《淡廳境圖》38
圖六《乾隆中葉台灣地圖》44
圖七《淡水廳分圖一》52
圖八《瑞芳市區計畫圖》61
圖九《1920年前礦工家庭的通婚與收養區域》139
圖十《1920年後礦工家庭的通婚與收養區域》140
表一瑞芳地區研究區域名稱對照表4
表二參閱瑞芳地區戶籍資料件數15
表三基隆地區的氣溫24
表四瑞芳地區的地質環境25
表五1906年基隆廳的農業戶數與人口28
表六1931年基隆郡的各產業產品總值32
表七1936年台北州各項產業生產額33
表八1936年基隆郡礦業生產額33
表九1895年煤炭由產地至至基隆煤炭運費36
表十日治時期瑞芳地區修築或拓寬的重要的道路39
表十一瑞芳地區的輕便鐵路41
表十二17世紀金包裡社戶口表47
表十三瑞芳地區開發的時間與順序49
表十四基隆河上游沿岸的墾莊50
表十五瑞芳庄的大字名與小字名58
表十六1877-1881年基隆煤礦生產情形63
表十七1897-1945年台煤產量及價格69
表十八1898-1945年金生產及價格70
表十九明治至大正初期月產約200-600噸的機械炭礦73
表二十1914-1921年瑞芳金山初期借區人77
表二十一1918-1925年台灣重要的礦業公司78
表二十二日治時期基隆郡煤業會社資本超過百萬元以上者78
表二十三大正年間台陽礦夫工作分類與業務工資81
表二十四1898-1942年礦工員工數83
表二十五1933年台北州下本島人學齡兒童就學百分比88
表二十六1943年技術礦工的教育程度89
表二十七1905-1928年金屬礦山與非金屬礦山礦業災變次數90
表二十八1905-1920年不同礦種就業人員死亡與負傷人數、死亡千分比(1905~1920) 92
表二十九1934年礦工的年齡別與人數93
表三十 1920-1939年瑞芳及其鄰近地區瘧疾帶原百分比97
表三十一1920-1924年火庚子寮的瘧疾帶原帶原百分比98
表三十二1924-1939年龍潭堵區與四腳亭區瘧疾帶原百分比99
表三十三1933-1939年四腳亭地區瘧疾帶原百分比100
表三十四1926年基隆郡及其鄰近地區漢人鄉貫別人口統計102
表三十五1905-1920年瑞芳地區台人人口變遷104
表三十六1905-1920年火庚仔寮庄與九份庄男女人數與百分比105
表三十七1905-1931年瑞芳地區的本島人的出生與死亡106
表三十八1932-1934年基隆郡職業別現戶數108
表三十九瑞芳地區日治時期的職業分類109
表四十瑞芳地區的地方菁英110
表四十一大正年間小林重義調查的礦山119
表四十二大正年間竹本篁調查的炭礦會社120
表四十三1918年台灣礦工勞動者供給地(百人以上者)121
表四十四四腳亭地區礦工工資122
表四十五金瓜石地區礦工工資122
表四十六金瓜石日本人礦山勞動者一月消費明細125
表四十七基隆崁腳礦山台人礦工一月消費明細125
表四十八日治時期三爪子婚姻別平均婚齡、人數、子女數128
表四十九三爪子婚姻別生育率128
表五十三爪子收養年齡及人數129
表五十一三爪子地區女童被收養的可能性129
表五十二三爪子男童收養年齡130
表五十三火庚子寮地區婚姻別與子女數131
表五十四金瓜石水南洞婚姻別與子女數131
表五十五猴硐地區婚姻別與子女數131
表五十六四腳亭地區婚姻別與子女數131
表五十七柑仔瀨、龍潭堵婚姻別與子女數132
表五十八火庚子寮養女收養年齡132
表五十九火庚子寮媳婦仔收養年齡133
表六十金瓜石、水南洞養女收養年齡133
表六十一金瓜石、水南洞媳婦仔收養年齡133
表六十二猴硐養女收養年齡134
表六十三猴硐媳婦仔收養年齡135
表六十四四腳亭養女收養年齡135
表六十五四腳亭媳婦仔收養年齡135
表六十六龍潭堵、柑仔瀨養女收養年齡135
表六十七龍潭堵、柑仔瀨媳婦仔收養年齡135
表六十八1920年以前礦工家庭的通婚區域137
表六十九1920年後礦工家庭的通婚區域138
表七十1925-1930年台北州花柳病患病人數144
表七十一1934-1941年台北州泌尿及生殖器疾病患病人數144
表七十二1917-1921年瑞芳庄五歲以下幼兒死亡原因145
表七十三礦業犯罪者類型與人數(1931∼1941)147
表七十四1931-1941年採煤與採礦者刑事犯與賭博罪情形150
表七十五基隆郡的社寺廟宇數調查152
表七十六1933年瑞芳的寺廟、神明會、天主教公會、神社15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戶籍資料】
日治時期本籍除戶簿。
瑞芳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瑞芳庄
日治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
瑞芳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瑞芳庄
日治時期寄留戶口調查簿
瑞芳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瑞芳庄
【檔案、統計書、調查書】
小林重義,《礦業勞動ニ關スル調查》,殖產局出版第291號,勞動調查第1,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1。
台北廳,《台北廳第一統計書》,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0。
台北廳,《台北廳第二統計書》,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5。
台北廳,《台北廳第三統計書》,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8。
台北廳,《台北廳第四統計書》,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0。
台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台北州第二統計書》,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5。
台北州事官房文書課,《台北州統計書》,1927~ 1943,台北:台灣日日新報,1929∼1943。
台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編印,《台灣現住人口統計》,1906~1930,1907~1931。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台灣礦業統計》,1923。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業統計》,1916。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業統計》,1924。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業統計》,1927~1933。
台灣總督府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便覽(大正元年至現在)》,1913。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便覽(大正4年)》,1917。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便覽》,1912至1929合訂本。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衛生調查書--台灣死因統計》,台北:台灣總督府,1926。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便覽(昭和5年)》,殖產局出版612號,1932。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便覽(昭和6年)》,殖產局出版623號,1933。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一覽(昭和8年)》,殖產局出版701號,1935。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一覽(昭和15年)》,1940。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台灣礦區便覽(昭和18年)》,1943。
台灣總督府行政長官公署編印,《臺灣省五十年來統計提要》,台北:進學書局,1969。
台灣總督府臨時戶口調查部編,《(大正4年:1915)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蓋覽表》,台北:捷幼出版社,1922影印本。
台灣總督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台灣在籍漢人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6。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の礦業》,台北:臺灣總督府,1935。
民政部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礦業一班》,台北:民政部殖產局礦務課,1916。
林品桐等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三輯 明治28年乙種永久第七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林品桐等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 中譯本第五輯 明治28年乙種永久第十五卷》,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5。
林品桐等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 中譯本第九輯 明治28年乙種永久第七卷》,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6。
基隆廳,《基隆廳第一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內務局,1905。
基隆廳,《基隆廳第三統計書》,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08。
幣原坦,《台灣に於ける金、硫磺及び石炭の探險》,台北:台灣總督府,1933。
臺灣銀行調查課,《臺灣ニ於ケル金礦業》,台北:臺灣銀行,1921。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礦業一班》台北:臺灣總督府,191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礦業一班》,台北:臺灣總督府,190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臺灣の礦業》,19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局便覽》,192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業概要》,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の礦業》,193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の礦業》,193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の礦業》,1935。
臺灣礦業會,《臺灣の礦業》,台北:臺灣礦業會,1941。
齊藤讓,《瑞芳及金瓜石礦山視察》,台灣總督府,1899。
顏欽賢,《本島礦業ノ一考察》,基隆:新高印刷株式會社,1938。
藤田喜市,《台灣炭礦誌》,台北: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石炭支部,1925。
【報紙、會報】
《台北縣報》,1900-1901,台灣分館藏(微捲)。
《台北廳報》,1901-1920,台灣分館藏(微捲)。
《台北州報》,1927---1941(缺1929),台灣分館藏(微捲)。
《台灣日日新報》,1931--1940,台灣分館藏(微捲)。
臺灣礦業會,《台灣礦業會報》,第6-215號,1912.12-1944.5(微捲)。
【方志】
小原哲次編輯,《台灣市街庄便覽 昭和七年》,台北:成文,1985。
小原哲次編輯,《台灣市街庄便覽 昭和十年》,台北:成文,1985。
王世慶等編撰,《台灣省通志 卷一土地志疆域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3。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噶瑪蘭廳志》,台灣方誌叢刊第4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石再添等,《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6。
汐止鎮鎮志編纂委員會,《汐止鎮志》,汐止:汐止鎮公所,1998。
吳質夫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礦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
李寶同編,《金山萬里誌》,台北:成文,1995。
洪敏鱗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胡傳,《台灣日記與稟略》,台灣文獻叢刊71,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 沿革篇》,基隆:基隆市政府,1983。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 人口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 交通志》,基隆:基隆市政府,1986。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 行政篇》,基隆:基隆市政府,1985。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 自然環境篇》,基隆;基隆市政府,1985。
基隆郡役所庶務課,《基隆郡勢要覽》,昭和8、9、10排印本,台北:成文,1983(1935)。
盛清沂編輯,《台北縣志地理志》,台北:成文,1983。
盛清沂編輯,《台北縣志疆域志》,台北:成文,1983。
盛清沂編輯,《台北縣志礦業志》,台北︰成文,1983。
盛清沂編輯,《台北縣志交通志》,台北:成文,1983。
盛清沂編輯,《台北縣志商業志》,台北:成文,1983。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編,白榮熙編篡,《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七 政治衛生篇》,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5。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政府,1998。
簡萬火,《基隆誌》,台北︰成文,1983。
酆賚周等編撰,《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1956。
【其他】
九份文史協會執行、張黎文主持,《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總》,台北:台北市古風史蹟協會,1994。
井出季和太,《台灣治蹟志》,南方資料叢書9,東京:青史社, 1988。
日本工學會與啟明會,《明治工業史---礦業篇》,東京:日本工學會,1930。
台北州產業部商工水產課,《台北州石炭需要量調》,台北:台北州產業部商工水產課,1942。
台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六十週年慶典籌備委員會,《台陽公司六十年誌》,台北:台陽公司,1978。
台灣水道研究會,《台灣水道史》,台北:台灣總督府內務局,1941。
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台灣設寺宗教要覽?台北州ノ卷》,台北: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輿圖 要》,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台灣省文獻會,《台北縣鄉土史料-基隆市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2。
台灣省文獻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基隆市鄉土史料?繲岩垢浀悀f述歷史座談會記錄(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2。
台灣省文獻會採編組主編,《台北縣鄉土史料(第二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7。
台灣新民報社編印,《台灣人士鑑》,1938。
台灣總督府,《マラリア防遏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29。
台灣慣習研究會,《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1卷下第9號,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4。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番事物產與商務》,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經濟史六集》,台灣研究叢刊第5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籌辦夷務始末選輯補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管內保里街庄土名表》,時間不詳。
池志澄,《全臺遊記》,台灣文獻叢刊第89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竹本篁,《臺灣炭業論》,台北:南方經濟研究社,1920。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台北:南天,1997。
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謁圖誌 台北縣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9。
林進發編,《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出版社,1935。
武澤斌太郎,《台灣私設鐵道乘バス運賃表》,台灣旅行按內社,1944。
金瓜石礦山,《金瓜石礦山概況》,金瓜石:金瓜石礦業株式會社,1932。
長濱實編輯,《顏國年君小傳》,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9。
後藤曠二,《電機採炭》,台北:光明設印刷部,1931。
唐羽等編,《臺灣礦業會志》,台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1。
黃玉叔玉敬,《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1957。
楊繼曾,《台楊礦業公司四十年》,台北:聯華印書店,1958。
臺灣礦業史編纂委員會編印,《臺灣礦業史(上冊)》,台北:臺灣省礦業研究會,1996。
蔣師轍,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游日記》,台北: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戴維森(J.W.Davidson),蔡啟恆等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二冊)》,臺灣銀行研究叢刊第10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二、專書
【中文專書】
卜昴華,《十六年來臺灣礦業》,臺灣銀行季刊21:1,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文崇一,《台灣社區的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南港:中央研究院社科所,1996。
王志宇,《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教化》,台北;文津,1997。
王崧興,《龜山島---漢人社會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3號,南港:中央研院民族所,1967。
王曉波,《台灣殖民地的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上)、(下)》,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台北市萬華區第一戶政事務所編印,《日據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199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5。
台灣礦業史編篡委員會編,《臺灣礦業史(續一 上、下冊)》,台北:臺灣省礦業研究會,1983。
左玄、吳曼沙,《養女在臺灣》,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60。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39種,台北:臺灣銀行,1956。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87。
余遂賓主編,《尋找河流生命力-?繲帚e中游暖暖、七堵段歷史與地景巡禮》,基隆;基隆市文化中心,1997。
余遂賓總編,《基隆開發史?r仔頂文化》,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7。
吳文星、劉素芬,《台灣近代史 經濟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4。
吳念真,《台灣念真情之尋找台灣角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吳密察、翁佳音編,中村孝志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 第一卷 概說產業》,板橋:稻鄉出版社,1997。
呂威,《財神信仰》,台北市:漢揚出版,1996。
李世徫,《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1998。
李明仁、江志宏,《東北角漁村的聚落與生活》,板橋:縣立文化中心,1995。
周憲文,《日據時代台灣之礦業經濟》,臺灣銀行季刊9:2,台北:臺灣銀行,1952。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0。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八集》,台灣經濟研究叢刊第7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林再生,《基隆市煤業史》,基隆:基隆市政府,1999。
林朝檗,《台灣地質》,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4。
查復生,《臺灣之煤》,臺灣銀行季刊2:2,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5。
郁永河,《裨海紀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唐羽,《臺灣採金七百年》,台北:台北市棉錦助學基金會,1985。
翁佳音譯注,《台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台北:稻鄉,1992。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 D.D),陳洪文譯,《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出版社,1996。
涂照彥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3。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1997。
張炎憲、陳美容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張炎憲等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1996。
張炎憲等主編,《台灣近代人物誌》,台北;自立報社,1995。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南港:中央研院民族所,1994。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中冊)》,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台北:南天,1985。
陳世一,《九份之美》,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
陳百葯,《臺灣之煤礦》,單行本,出版地不明,1950。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游純澤,《源溒流長話雙溪》,台北:雙溪鄉公所,1992。
程宗陽編印,《臺灣之煤礦》,臺灣研究叢刊第38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5。
黃杰,《十五年來礦工福利總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1968。
黃清連,《黑金與黃金:黃隆河上游、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形成》,板橋:縣立文化中心,1995。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合編,《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台北:聯經,1987。
楊南郡編譯,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台灣通信選集》,台北:遠流,1996。
楊建成,《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台北:龍文出版社,1995。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縣立文化中心,1998。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台北;正中書局,198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編,《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史 第二集》,臺灣研究叢刊第3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
劉善文主編,《安源路工人運動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3。
蔣柄然編著,《台灣氣候誌》,台灣研究叢刊第26,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
蔡相暉,《台灣社會文化史》,蘆洲;國立空中大學,1998,
鄭志明,《台灣扶乩與鸞書現象---善書研究的回顧》,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蕭新煌等,《台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板橋:縣立文化中心,1993。
謝繼昌,《仰之村家族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2號,南港:中央研院民族所,1984。
顏滄波,《臺灣之煤》,臺灣研究叢刊第5種,台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0。
【西文專書】
Adams, David Lynne and Clare Taylor-Russell, Land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Bourke, Joanna Working Class Cultures in Britain 1890-1960:Gender,Class,and Ethincity. U.S.A and Canada: Routledge Press,1994.
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3.
Dutton , MichaelR.,Policing and Punishment in China:From Patriarchy to "the Peopl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Esherick, Joseph W. and Mary Backus,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Los Angeles : Califorina University Press,1990.
Faure, Davi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v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Freedman, Maurice.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London:Athlone Press,1966.
Freedman, Maurice.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 China.London:Athlone Press,1958.
Hershatter,Gail. The Workers of Tianjin,1900-1949.Staniford:Stani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Johnson,David,Andrew J. Nathan,and Evelyn.S.Rawski,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1987.
Ka,Chih-Ming,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Land Thnure, Development, and Devendency,1895-1945.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5.
Katz,Paul R.,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Albany: SUNY Press,1995.
Liu,Tao Tao and Faure eds., Unity and Diversity-Local Cultures and Indentities i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
Mann,Susan,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Weller, Robert P.,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Taiping Rebels, Taiwanese Ghosts and Tiananmen. Seattl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Wolf, Arthur P Sexual and Attraction and Childhood Association-A Chinese Brief for Edward Westermarck.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Wolf, Arthur P. & Huang C.H.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1845-1945.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Wolf, Arthur P. .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Wolf, Arthur P. and Susar B. Hanley, eds., Family and Population in East Asian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Wolf, Arthur P.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Taipei: Hong-Chiao(虹橋),1997.
Wolf, Arthur P. ed.,.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Wolf, Margery,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Wolf, Margery. The House of Lim : A Study of a Chinese Farm Family.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2.
四、期刊論文
【碩博士論文】
方得時,〈雙溪鄉的民族學研究─一個臺灣礦業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吳海獅,〈臺灣礦業聚落的興衰─以瑞芳鎮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1984。
李玉芳,〈臺灣北部山區的煤礦聚落及其居民生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李崇僖,〈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范燕秋,〈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防疫為中心之研究( 1895-1920) 〉, 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陳燕如,〈中元普渡與政商之間;日據時期基隆地方領袖的發展〉,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淑屏,〈台灣在日據時期警察法令與犯罪條例〉,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1986。
盧建宏,〈臺灣礦城的經濟結構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瑞芳鎮與雙溪鄉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賴曉芬,〈剝削是什麼?──從維生觀點看礦工的勞動經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蔣竹山,〈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清大歷史研究所,1995。
【中文期刊】
丁念慈,〈矛埔城家庭與婚姻之研究〉,《宜蘭文獻》,第35期,頁38-64。
中國勞工,〈煤礦安全與礦工問題〉,《中國勞工》第665期,1978.2,頁16-21,1978。
公教智識,〈醫療服務即將嘉惠礦工眷屬〉,《公教智識》,第535期,1971.10,頁14-16,。
王志鴻,〈瑞芳歷史散步─礦業鄉的導覽 貳之貳〉,《北縣文獻》,第54期,1997,頁55-65。
王洪文,〈基隆河浴中上游局土地資源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977.2,頁9-85。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台灣的鸞堂---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頁180-185。
王世慶,〈日據初期台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收自《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市;聯經,1994,頁415-423。
吳宗樑,〈礦工工資優先權之研究-上-〉,《中國勞工》,第599期,1975.10,頁46-50。
吳宗樑,〈礦工工資優先權之研究-下-〉,《中國勞工》,第600期,1975.11,頁48-52。
吳炳煌,〈臺灣工人的呼聲〉,《大學雜誌》第66期,1973.07,頁50-51。
李修偉,〈瑞芳─一個失去礦產的臺灣礦鄉〉,《北縣文獻》,第53期,1977,頁4-14。
李儒侯,〈改善礦工生活目前福利工作現況與今後努力重點〉,《臺煤》,第449期,1979.08,頁2-6。
李儒侯,〈臺煤經營與礦工〉,《臺煤》,第425期,1977.08,頁1-4。
林弘勳,〈台灣煙花史〉,《思與言》,第33卷第3期,1995.9,頁77-129。
林佑甄,〈瑞芳的鐵道記憶〉,《北縣文獻》,第53期,1997,頁56-60。
林茂賢,〈從九份俗諺看九份的採金文化〉,《北縣文獻》,第53期,1997,頁69-70。
金應麟,〈從正反面看臺灣礦工生活〉,《臺煤》,第473期,1980.08,頁55-57。
宣仁,〈礦工訓練有感〉,《臺煤》,第357期,1970.12,頁25-27。
郁昌經,〈基隆、臺北區中新世煤層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初步研究〉,第22卷第2期,1978.06,頁107-111。
倪再沁,〈坑裡幽光─洪瑞麟和他的礦工畫〉,《北縣文獻》,第53期,1997,頁36-40。
高淑媛,〈瑞芳高工前史─土木測量學院〉,《北縣文獻》,第53期,1997,頁61-68。
莊英章、陳運棟,〈晚清台灣北部漢人拓墾形態的轉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中心〉,收入《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南港:中央研院民族所,1986,頁34-39。
張伯宇,〈瑞芳鎮的自然環境〉,《北縣文獻》,第53期,1997,頁15-20。
張曉春等,〈礦工安全與臺灣煤業專題報導〉,《中國論壇》,第12卷第2期,1980.04,頁6-18。
陳其寅,〈基隆詩壇之今昔〉,《藝文誌》,第173期,1980.02,頁80-83。
陳松榮,〈台灣內陸運輸的演變〉,《台煤》,第589期,1993.06,頁11-27。
陳松榮,〈台灣內陸運輸的演變〉,《台煤》,第589期,1993.06,頁5-39。
陳慈玉,〈日本殖民時代的基隆顏家與臺灣礦業〉,《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621-655。
陳慈玉,〈日據時期的基隆顏家與瑞芳礦業〉,《北縣文獻》,第53期,1997,頁28-35。
陳慈玉,〈日據時期臺灣煤礦的發展〉,《日據時期臺灣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歷史系,1994,頁385-408。
陳寬政,賴澤涵,〈我國家庭制度的變遷家庭形式的歷史與人口探討〉,南港:三民主義研究所,1979,頁19-20。
富田方郎,粵華譯,〈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3期,1955,頁149-189。
游進聲,〈亟待解決日趨嚴重的臺灣礦工問題〉,《臺煤》,第456期,1970.03,頁5-16。
黃承堯,〈臺灣的工人工及受雇者〉,《勞工月刊》,第2卷第6期,1976.08,頁7-8。
黃師樵,〈日據時代臺灣工人運動史(1-4)〉,《夏潮》,第2卷第5期至第3卷第2期,1977.05-08,頁15-17。
黃師樵,〈光復以前基隆開發小史〉,《臺灣文獻》,第24卷第1期,1973.03,頁84-99。
黃應麟,〈民法債篇雇傭論、勞動契約法、工廠法及廠礦工人受雇解雇辦法之比較〉,《管理通訊》,第10卷第8期,1975.11-12,頁28-33。
楊青矗,〈國內工人現狀分析〉,《夏潮》第2卷第6期,1977.06,頁39-42。
溫振華,〈台灣聚落研究的省思〉,《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期,1990.03,頁21-25。
臺煤,〈加強礦工教育訓練全面提高產煤效率〉,《臺煤》,第355期,1971.10,頁30-60。
劉承洲,〈基隆河中上游河谷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研究報 3號,1979.11,頁87-307。
劉鴻喜,〈三重市與瑞芳鎮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4,1978.01,頁45-54。
蔡文彩,〈基隆、臺北、桃園地區中小都市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4,1978.01,頁117-150。
蔡彗玉,〈第九十五回台灣研究研討會演講記錄〉,《台灣風物》,第44卷第3期,頁118-119。
賴澤涵,〈家庭與生活1912-1991〉,國史館抽印本,1997,頁1-57。
謝遠清等,〈煤礦工肺塵症之肺瀰散量血液氣體分析及通氣功能之研究〉,《中華醫學雜誌》,第28卷第2期,頁103-116。
顏惠霖,〈談臺灣機械採煤與礦工訓練〉,《人民團體》,第101期,1960.04,頁7-9。
顏惠霖,〈礦工訓練與採煤機械化的必然措施及意見〉,《中國勞工》,第465期,1960.03,頁3-7。
礦工福利,〈礦場災變與保安〉,《礦工福利》,第134期,1960.12,頁2-7。
康豹,〈台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第4期抽印本,頁1-42。
【西文期刊】
Chuang,Ying-chang, (莊英章) ?amily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ve Patterns in a Taiwan Fishing Village?n Hseh Jih-chang and Chuang Ying-chang ed.,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85),pp.129-161.
Lung-sheng. "Chinese Women, Family and Property in Northern Taiwan" 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6:1(Jan-Feb 1983),pp.1-12.
Marsh , Robert M., and Albert R. O'Hara.,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7(July 1961),pp.1-8.
Pasterenak, Burton. ?he Sociology of Irrigation: Two Taiwanese Villages" In Arthur P. Wolf edited.,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pp.199-219.
Von Glahn Richard ,"The Enchantment of Wealth:The God Wutong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Jiangnan",HJAS :Sl12,Dec,1991,pp.651-714.
Wolf, Arthur P. ?"Chines Family Size : A Myth Revitalized" ?in Hsieh Jih-chang and Chuang Ying-chang ed.,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Taipei: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895),pp.30-49.
說明:
A.瑞芳市地區Aa龍潭堵 Ab柑子瀨
B.火庚子寮地區Ba金瓜石 Bb火庚子寮Bc水南洞 Bd南子吝Be草山
C.四腳亭地區Ca大坑埔 Cb四腳亭Cc桀魚魚坑 Cd三爪子
D.猴硐地區Da猴洞(硐) Db九芎橋
E.濱海地區Ea深澳 Eb鼻頭
指導教授 朱德蘭、康豹 審核日期 2010-5-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