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4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3.144.151.106
姓名 藍蕙瑜(Hui-Yu L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百姓日用與聖人之道-羅近溪哲學思想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王龍溪思想的衡定
★ 劉蕺山的誠意慎獨之學與陽明致良知教之比論★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
★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 良知統三教的研究★ 論船山「氣論」思想在天人、歷史之學上的開展與特色
★ 陳確人性論研究★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本文藉由外緣、內因的探討,使我們得以瞭解晚明思想的活潑性與豐富性,並進一步說明進溪學之所以成於此時而不成於彼時,及其發明與可貴之處,此種種立言可以為當今社會人倫的關係,有一警策與喚醒的作用。蓋人們往往忽略「最容易的事也是最困難的事」,所謂「百姓日用是道」其道理再平常不過了,但真正有所體會而瞭解落實者,也沒有幾人;故此雖最為老生常談之語,但若忽略不再重視,則中國哲學之精髓必隨之蕩然無存矣!是故本文的目的在於重申近溪學之特色,並欲從「人倫日用」(孝、悌、慈)這個看似簡易平常,其實亦為吾人最易忽視或不易為之的地方來說明儒學的特性。然而,這個特色與傳統,在泰州學派中隨處可見,而近溪之學更是此一特性(極高明而道中庸)之代表。
其次,說明近溪學之所以被後人視為「情識而肆」之蔽(如劉宗周),乃因「人病」而非「法病」,是人在使用此「法」之過程中,因個人之疏而產生不正之病,故若就理論而言,泰州學派之產生乃時勢之所趨,因其順從陽明之理路調適而上遂,屬於自然之化境,故「捧茶童子是道」、「喝茶是道」,這種著重自然、肯認當下的化境,乃內聖學之最高理境。
儘管近溪、龍溪之說皆承繼陽明學,但二者各自發展的型態與面貌(即其所側重面不一)卻與陽明學有所不同,導致後人以「情識而肆、虛玄而蕩」來批評之。殊不知此二型態,乃陽明學發展之極至之化境;其中近溪之學更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化境且落實功夫之意義。但事實上,我們也不可否認,陽明學的提出是為這些新趨勢,揭開序幕的人。然在眾多的「新趨勢」之中,泰州學派更能推陳出新,敢於突破傳統,又能將思想見於力行之中,走向社會與民眾,形成一股「平民哲學」或「平民文化」。在這樣的「時勢潮流」之必然的趨勢下,泰州學派依從陽明學的原初精神---人人皆可為堯舜,從陽明學致良知之教,重「知」轉而為重「仁」之說。認為唯有「仁」處,才是成聖功夫之最親近處,反對將「一念耿光﹐遂成結習」,所以主張「破光景」一說。
文中會介紹泰州學派的淵源﹐和泰州學派的特色﹐以及如何發展至近溪而成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化境和功夫的實際落實處。此為第二章﹔由於近溪的思想即本體即功夫,所以本章為羅近溪之本體與功夫(一);然而依照牟宗三先生的說法,認為吾人可以分析地說,所以第三章主要為討論近溪本體論之思想﹐但其本體又不離功夫而言本體,因其說之特色乃即用見體﹐認為「百姓日用是道」﹐使得儒學於日用常行之間﹐因而主張「破光景」之說﹔第四章為羅近溪之本體與功夫(二),本章主要探討近溪的功夫論﹐因其從《大學》而展開其功夫系統﹐並申明「從孝、悌、慈以入聖」、「赤子之心:聖凡同具」等義理﹐並且在倫理實踐中﹐佔有重要之意義。又其為了說明當時社會風氣盛行「孝悌慈」之觀念﹐乃引用明太祖「聖諭六言」而有《太祖聖諭演訓》。是故﹐形成當時社會上行下效之風﹐因此﹐本文會簡述之。最後一章是結論﹐總結近溪學之特色-----極高明而道中庸﹐平易、親切﹐以及自然之風。並檢討此學說就其內在義理架構可能產生之不足處,以及筆者於此篇論文中因學力之限制,而有不足之處。
關鍵字(中) ★ 聖人之道
★ 百姓日用
★ 人倫日用
★ 歸本於仁
★ 聖諭
★ 化境
★ 後覺
★ 後知
★ 先覺
★ 先知
★ 光景
★ 鬼窟
★ 仁體
★ 安身
★ 樂
★ 慈
★ 悌
★ 孝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文獻回顧
五、預期成果
第二章 泰州學派的淵源及其思想特色
第一節 泰州學派的產生及其影響
第二節 泰州學派的學術淵源與其師承關係
第三節 近溪的思想特色:由「知」轉「仁」、「歸本於仁」
第三章近溪之本體與功夫(一)
第一節 仁體感通萬物
第二節 破光景之說
第四章 近溪之本體與功夫(二)破光景之說
第一節 功夫之入手
第二節 以《大學》為核心的功夫系統
第三節 「孝、悌、慈」概念之提出
第四節 《太祖聖諭演訓說》
第五章回顧與檢討
第一節 本文回顧
第二節 近溪學本身內在結構可能產生之蔽
第三節 本文之特色與限制
參考文獻 一、古籍類:
1. 《中庸》,子思著,收入《新譯四書讀本》,台灣台北,三民書局印
行,民國七十四年二月修訂九版。
2. 《論語》,孔子著,收入《新譯四書讀本》,台灣台北,三民書局印
行,民國七十四年二月修訂九版。
3. 《孟子》,孟子著,收入《新譯四書讀本》,台灣台北,三民書局印
行,民國七十四年二月修訂九版。
4. 《老子讀本》,老子著,余培林注譯,台灣台北,三民書局印行,民
國八十四年八月第十一版。
5. 《莊子》,莊子著,收入《莊子研究論集新編》,顧俊發行,木鐸出
版社,民國77年9月出版。
6. 《大學》,收入《新譯四書讀本》,台灣台北,三民書局印行,民國
七十四年二月修訂九版。
7. 《朱子語類》,朱子著,宋‧黎靖德編,正中書局印行,民國68年1月
24日出版。
8. 《王陽明全集》(上)、(下),王陽明著,吳光、錢明、董平、姚
延福等編校,社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第三次印刷。
9. 《明儒學案》,黃宗羲著,台灣台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七十三年
二月四版。
10.《王心齋全集》,王艮著,台北廣文書局印行,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再
版。
11.《顏鈞集》,顏鈞著,黃宣民標點整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
九六年二月第一次印刷。
12.《盱壇直詮》,羅近溪著,台北廣文書局印行,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四
版。
13.《羅近溪先生明道錄》(此書名原是《近溪子明道錄》,後因書局用
《羅近溪先生明道錄》此一書名),羅近溪著,台北廣文書局印行,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初版。
指導教授 楊祖漢 審核日期 2009-5-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