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18.221.53.209
姓名 黃裕元(Yu-Yua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in the Post-War Era (1945-1971))
相關論文
★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有關戰後台語流行歌的發展,首先是從戰後初期社會與電台的傳播開始,而後出現各地巡迴的音樂會、歌舞團表演,50年代初期到1956年間,自製唱片出版的歌曲唱片市場也初步萌芽,是為本土流行歌的重新出發;50年代後期,台語流行歌走向以唱片市場為中心,尤其在1957年前後台南的亞洲唱片公司崛起後,逐漸形成以歌星為宣傳點、唱片販售為主要商業行為的文化工業雛形,從此台語歌壇發展路向迥異於先前,進入穩定的歌曲產製與發展,1968年之後台語歌曲市場迅速流失,進入衰退沈寂的階段,70年代之後台語歌曲僅能依附在其他流行文化中發展,產製與傳播管道均極為有限。
就台語歌唱文化的內涵觀之,台語流行歌曲在戰後二十年間最明顯的是日本歌唱音樂的影響,無論就曲調、歌詞創作、表演形式都可見到日本歌曲的內涵,翻唱日本歌的現象更是從戰後便風氣大開,尤其在商業掛帥的歌唱活動中更為炙盛,作曲成為純粹業餘的工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舊日本歌或其他外語歌全成為台語歌壇恣意取用的歌曲來源,另外如民謠、早期創作歌曲也被不斷地翻唱重現,戰後流行歌曲不重視原創、藝術價值的情況甚為嚴重。
然而在歌曲發展呈現停滯的同時,早期便累積大量現代化成果的傳統歌唱文化仍衍生成新的表演和歌曲方式,於是本土民謠風格的歌曲在歌壇依舊佔了一席之地,戰後台語流行歌曲不論創作或發表,都揉合著各種歌曲概念,呈現多元豐富的現象,二十多年興衰起落之後,許多台語流行歌曲在當時的台灣響起綿延不絕的共鳴,成為社會上普遍、深刻且不斷流傳的共同資產,而文夏、洪一峰、紀露霞、陳芬蘭、黃三元、郭大誠、洪弟七等歌星的歌聲與風采,也成為親身經歷過台語歌曲盛況的那個世代無法忘懷的歷史記憶。
關鍵字(中) ★ 流行歌曲
★ 臺語歌曲
關鍵字(英) ★ Popular song
★ Taiwanese so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日治時期音樂文化的基礎
第一節 新興娛樂與流行文化的形成
第二節 台灣音樂文化的變遷
第三節 日治末期的歌唱文化變動
第二章戰後流行歌發展的背景環境
第一節 社會經濟與娛樂消費結構
第二節 娛樂媒體的發展
第三節 文化政策與娛樂事業管理
第四節 相關之音樂與社會文化內涵
第三章台語流行歌曲的傳播與發展
第一節 本土流行歌的重新出發(1945-56)
第二節 穩定的歌曲產製與發展(1957-67)【一】
第三節 穩定的歌曲產製與發展(1957-67)【二】
第四節 衰退沈寂與再續(1968-71)
第四章台語歌壇與歌曲之分析
第一節 相關人物的內容與特性
第二節 各類歌曲流行概略
第三節 歌曲之特色與風格變遷
第四節 政府對歌曲管理之實際影響
結 論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一、書籍
Torgue, Henry Scoff([法]亨利.斯科夫.托爾格)著,管震湖譯,《我知道什麼:流行音樂》,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Attali, Jacques([法]賈克.阿達利)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
一塵,《台語影歌星浮沈錄》,台北:雨辰出版社,1964.1。
小野,《想要彈同調》,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2.9。
中國時報編輯部,《台灣戰後五十年: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
中國廣播年鑑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廣播年鑑》,台北:中國廣播事業協會,1969.3。
中國論壇編輯社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1985。
中華民國戶外休憩學會編,《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休憩學會,1991.12。
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彙編》,台北: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1971。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協會,《廣播電視年鑑》,台北:廣播與電視雜誌社,1946。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66,頁823。
文崇一,《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12。
王鼎鈞,《文藝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1974.2。
王壽南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7。
王禎和,《電視、電視》,台北:遠景出版社,1974。
王禎和,《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7.4。
加藤秀俊[日]著,彭德中譯,《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史為鑑,《禁》,台北:四季出版社,1981。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編,《文化協會的年代》,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6.6。
台北市教師協會主編,《鄉土音樂》,台北:台北市教師協會,1995。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編,《廣播、電視、電影》,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64。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編,《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建國六十年紀念》,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1。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編,《楊三郎紀念專輯》,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編,《懷念南瀛鄉土歌謠作曲家─吳晉淮》,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台灣全記錄編輯小組、張之傑編纂,《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0。
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進學書局,1969。
台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編,《中華民國四十三年台灣省工商業普查總報告下》,台北:台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1954。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文化事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民國57年家計收支調查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68。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台灣省統計提要1946-1967》,台中: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71。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台灣光復三十年:文化建設篇》,台中:台灣省新聞處,1975.10。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文化建設》,南投: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1.10。
台灣省教育廳編,《十年來的台灣教育》,台中:台灣省教育廳,1955。
台灣基督教福利會編,《台灣之社會經濟概況》,台北:台灣基督教福利會,1965,頁62-63。
田中一二[日]著,李朝熙譯,《台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行政院文建會編,《文化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3.6。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國民所得》,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58-1983。
行政院台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六十年台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報告》,臺北市 : 行政院台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委員,1973.6。
吳玲宜,《台灣前輩音樂家群相》,台北:大呂出版社,1993.2.10。
吳道一,《中廣四十年》,台北:中國廣播公司,1968.8。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台灣連翹》,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2。
吳瀛濤,《臺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1。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3.16。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1961。
宋乃翰編著,《廣播與電視》,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2。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書局出版社,1997.10。
李雲騰編著,《最早期台語創作歌謠集》,台北:作者自印,1994.3。
李瞻等著,《台灣光復三十週年:文化建設篇》,台中:省政府新聞處,1975.10。
沙榮峰,《繽紛電影四十春》,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東方白,《真與美(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台北:同仁研究會,1942.10。
林二、簡上仁編著,《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出版社,1978.2(1984.9修訂再版)。
林松源主編,《台灣民間文學論文集》,彰化縣:台灣磺溪文化學會,1997。
邱坤良,《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4。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2。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衰史》,台北縣台北縣:新新聞文化出版社,1999。
侯怡泓,《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6。
胡偉,《戰後法國社會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10。
徐麗紗,《許常惠音樂論著研究》,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8。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主編,《台灣近代名人誌(二)》,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張鎬榕編,《愛的音符 呂泉生專輯》,台中縣:縣立文化中心,1989.2。
教育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提要》,台北:教育部統計處,1987。
莊永明,《台灣紀事(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10。
莊永明編著,《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台灣的店,1994。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莊永明,《台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7。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9。
許常惠,《台灣史論述稿(二)》,台北:全音樂譜,1996.8。
許雪姬、方蕙芳等訪問,吳美慧等記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郭芝苑作、吳玲宜編,《在野的紅薔薇》,台北:大呂出版社,1998。
陳和平,《十大歌星比賽大會特刊》,三重:明志出版社,1968.3。
陳和平編撰,《司機俱樂部特刊》,台北:許炎墩,1970.4。
陳和平,《王東山、美貞廣播紀念特刊》,台北:瑞成書局,1971.8。
陳和平編著,《寶島之聲成立三週年紀念特刊》,台南:恆隆出版社,1973.7。
陳和平編著,《滿天星》,台南:恆隆出版社,1975。
陳冠中編,《陳泗治紀念專輯:作品集》,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1997。
陳美玲,《鄭有忠的音樂世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郁秀,《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1997。
陳郁秀編,《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7.11。
陳郁秀編,《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陳碧娟,《台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樂韻,1995.10。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當代社會音樂生產體系運行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書局,1998.12。
黃仁等編,《中國電影電視名人錄》,台北:今日電影雜誌社,1982。
黃仁,《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書局,1994。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8。
黃俊傑主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7。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社,1993.7。
黃春明編著,《鄉土組曲》,台北:遠流出版社,1976。
黃國隆編著,《台灣歌謠101》,台北:天同出版社,1985.9。
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書局,1988。
楊麗仙,《台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橄欖基金會,1984。
溫世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撰者印行,1983。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6。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史》,台北:博揚文化公司,1999.9。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小組,《台語片時代》,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廖正宏、黃俊傑,《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滿州鄉民謠協進會編,《耕農歌:滿州人曾辛得校長作品與回顧》,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5。
劉國煒,《老歌情未了》,台北:華風文化出版公司,1997。
劉現成,《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10。
潘兆賢編,《歌詞創作》,香港:幸福文化服務社,1974.5。
蔡宏進,《鄉村與社會》,台北:環宇出版社,1974.4。
鄭恆隆編著,《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出版社,1989.12。
鄭瑞城等著,《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1991。
鄭麗玲採訪撰述,《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7。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蕭新煌,《社會學的滋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9.10。
賴澤涵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1.10。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台北:國資中心,1990。
謝艾潔,《鄧雨賢音樂與我》,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
謝易霖,《唱鄉土的歌─台灣民謠》,台北:偉文出版社,1980.4。
鍾肇政,《望春風》,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10。
簡上仁,《台灣民謠》,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3.6。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
簡上仁,《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二、歌本歌集資料
內政部編,《查禁歌曲(一)》,台北:內政部,1971。
天成歌謠研究所編,《阿丁廣播歌選(24)》,台南:文林出版社,1966.9。
未著編者,《日本全音歌謠曲全集》,台南:志成出版社,1970。
吳非宋編,《民本廣播電台流行歌曲集10》,台北:民本電台,出版年不詳。
吳晉淮作曲、蔡佳雄總編,《懷念南瀛鄉土歌謠作曲家─吳晉淮作品集》,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6增訂再版。
呂泉生作曲,《呂泉生歌曲集獨唱歌曲》,台北:樂韻出版社,1990。
李政祥編,《中日歌謠(一)》,台中:立誼,1989.4。
其人編,《新亞洲歌選(30)》,台南:瑞成書局,1968.10。
林金池主編,《大眾之歌》,高雄:群雄文化,1978。
雅歌企製部編,《日文歌本大全集》台北:雅歌唱片公司,1990。
楊三郎作、劉峰松主編,《台灣歌謠創作大師:楊三郎作曲集》,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10。
溫隆信編,《台灣鄉土歌曲集》,台北:鹿橋出版社,1986。
三、期刊文章
〈台北唱片業座談會紀錄〉(1998年3月24日舉辦),《台北文獻》直字125期,1998.9,頁3。
〈台灣光復歌〉,《前鋒(覆刻版)》創刊號,1945.10,頁3。
〈本省文化消息〉,《台灣文化》2卷4期,1947.7.1,頁23。
〈本報音樂研究部的見面話〉,《風月報》56期,1938.1.1,頁19。
〈民謠座談會(1947年10月舉行)〉,《台灣文化》2卷8期,1947.11.1,頁12-13。
〈為台灣〉,《新台灣》3期,1946.4.1,頁6。
〈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1955年5月20日舉辦),《台北文物》4卷2期,1955.8,頁63-64。
〈當前文藝政策案〉,《中央半月刊》371期,1968.5.1,頁73-74。
介逸,〈「天烏烏將落雨」的今昔〉,《台灣風物》18卷3期,1968.6,頁83。
文耕,〈對台語廣播之我見〉,《反攻》248期,1962.10.31,頁17848-17849。
王雲峰,〈電影、唱片、民間音樂〉,《台北文物》4卷2期,1955.8,頁79-82。
王維真,〈「收酒矸」與「燒肉粽」-兩首台語歌曲的故事〉,《聯合文學》7卷10期,1991.8.1。
因是非,〈什麼是台灣民謠:談音樂發展的路向問題〉,《台灣文藝》總86,1984.1,頁156。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頁8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期,1988.5,頁108-10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卷1期,1991,頁8。
吳賜斌,〈祝音樂部附設〉,《風月報》56期,1938.1.1,頁16。
吳瀛濤,〈台灣歌謠集〉,《台灣風物》18卷3期,1968.6。
呂泉生,〈我的音樂回想〉,《台北文物》4卷2期,1955.8,頁74-77。
呂訴上,〈台灣流行歌的發祥地〉,《台北文化》2卷4期,1954.1.20,頁93-95。
李安和,〈從音樂社會學看歌樂〉,《益世雜誌》3卷7期,1983.4,頁10。
李志傳,〈談台灣音樂的發展-樂界五十年的回憶〉,《台北文獻》直字19期,1971.06.30。
李筱峰,〈時代心聲-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與社會〉,《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9。
李獻璋,〈方言談屑─台灣方言研究的備忘錄之一〉,《台灣文藝》2卷2期,1935.2.1,頁91。
佩宣,〈音樂界人士座談:電視歌唱改進之道〉(1978年11月1日舉辦),《電視週刊》840期,1978.11.12,頁30-35
明立國,〈民歌概念之分析(一)〉,《民俗曲藝》18期,1982.07,頁18。
明立國,〈民歌概念之分析(完)〉,《民俗曲藝》20期,1982.12,頁53-54。
林二,〈台語歌謠的日本情結〉,《日本文摘》12卷9期,1995.1,頁129-130。
翁光煒,〈戰後初期的一首台灣歌謠與社會現象〉,《台灣風物》39卷3期,1989.09,頁189。
翁嘉銘,〈流行歌曲的商品觀〉,《中國論壇》30卷8期,1990.7.25,頁16-18。
問樵,〈新竹台中震災義捐音樂會〉,《台北文物》4卷2期,1955.8,頁13-16。
張林森,〈高市鄉情〉,《高市文獻》9卷3期,1997.3,頁124-125。
張釗維,〈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初稿)〉,《聯合文學》7卷10期,1991.8.1,頁131-137。
張彩湘,〈我父張福興生平〉,《台北文物》4卷2期,1955.8,頁73。
莊永明,〈台灣歌謠思想起-台語歌曲五十年1932-1982〉,《台灣文藝》82期,1983.5,頁199-204。
莊永明,〈光復前台灣民謠研究文獻〉,《書評書目》89期,1980.9.1,頁54-58。
莊永明,〈新歌艷唱北里-林清月與台灣歌謠〉,《大同月刊》62期,1980.4.16,頁20。
莊永明,〈農村酒歌話滄桑〉,《台灣文藝》革新號15期,1980.8,頁204。
莊永明,〈趣味歌謠別有天:台語歌曲導師林清月和日據時代的台灣歌謠研究〉,《雄獅美術》101期,1979.7,頁154-158。
游素凰,〈台灣光復初期音樂發展探索〉,《復興劇藝學刊》18期,1996.10.01,頁95。
游國謙,〈從當前本省音樂的頹風談閩南語音樂類節目〉,《廣播電視季刊》5期,1967.12.25,頁95-98。
游彌堅,〈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十年來社會音樂教育活動紀要〉,《台北文獻》直19期,1971.6.30。
黃國隆,〈談三十多年來國內歌曲的產銷〉,《益世》3卷7期,1983.4.10,頁20。
楊克隆,〈三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台灣人文》3期,1999.7,頁291。
楊克隆,〈台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台灣人文》2期,1998.7,頁66-70。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唱片」史〉,《台北文獻》直129期,1999.9.25,頁49-86。
劉敏光,〈台灣音樂運動概略〉,《台北文物》4卷2期,1955.8,頁4-7。
劉楨,〈專訪客家創作界的長青樹呂金守先生〉,《客家》112期,1999.10,頁62-67。
蔡懋堂,〈近三十五年來的台灣流行歌〉,《台灣風物》11卷5期,1960.5,頁60-68。
曉風編詞、張秋東松編曲,〈桃花江曲〉,《風月報》56期,1938.1.1,頁16-18。
蕭新煌分析、平子撰文,〈歌謠及其社會背景〉,《益世》3卷7期,1983.4,頁17-21。
《皇冠電影》雜誌(第3期∼第6期:1966.6∼1966.9)
四、學位論文
于靜文,〈歌與時代-台灣訊息歌曲之研究〉,台北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6。
冷雪芬,〈台灣民間消費結構轉變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6。
李秀娥,〈民間傳統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台北市南管社團的活動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7。
周智芬,〈解讀偶像崇拜的社會現象─以小虎隊為例〉,台北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視組學士論文,1994。
林怡伶,〈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1。
張純琳,〈台灣城市歌曲之探討與研究(民國20年∼70年)〉,台北: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6。
陳奈君,〈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12。
黃秀如,〈台語片的興衰起落〉,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楊麗仙,〈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1924-45)〉,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6。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6。
鄭淑儀,〈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台北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蘇正偉,〈台灣通俗歌曲之發展與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五、報紙
《中央日報》(1960∼1964)
《中國時報》(1991.6∼1995.10)
《中華日報》(1965.1∼1967.12)
《台灣日日新報》(1904.4)
《台灣日報》(1965.3∼1967.6)
《台灣晚報》(1965.6∼1969.6)
《台灣新聞報》(1965.1)
《民族晚報》(1965.5∼1967.4)
《自立晚報》(1992.3∼1994.9)
《海訊日報》(1965.7∼1965.12)
《經濟日報》(1967.8∼1967.10)
《聯合報》(1952.3∼1971.8;1978.2;1995.4∼1997.6)
六、其他未出版品
莊啟勝,《莊啟勝編曲目錄(一)》,手稿未刊本,1957∼1968。
莊啟勝,《莊啟勝編曲目錄二》,手稿未刊本,1968∼1977。
「TVBS節目『台灣南歌』訪問:洪弟七」,1999.9.8。
「TVBS節目『台灣南歌』專訪:黃西田」,1999.11.30。
「TVBS節目『台灣南歌』專訪:文夏」,1999.12.30。
「TVBS節目『台灣南歌』訪問:播音員」,2000.1.3。
「TVBS節目『台灣南歌』訪問:方瑞娥」,2000.1.31。
「TVBS電視節目『台灣南歌』專訪:鍾瑛」,2000.2.14。
「TVBS節目『台灣南歌』專訪:陳冠華」,2000.2.28。
「劉麟玉教授演講:日治時期台灣的音樂教育」,台大音樂研究所教室,2000.4.27。
葉俊麟,〈七十感言─台語歌詞寫作四十年追懷〉,手稿未刊本。
黃裕元訪問整理,「專訪:葉俊麟」,1998.4.26。
黃裕元訪問整理,「訪問:莊啟勝」,1998.9.13。
黃裕元訪問整理,「專訪:陳和平」,1999.7.8。
黃裕元訪問整理,「訪問:葉世榮」,1999.7.8。
黃裕元訪問整理,「專訪:周宜新」,1999.9.2。
貳、日文資料
一、書籍
Weber, Max著,[日]安藤英治等譯編,《音樂社會學》,東京:創文社,1994.6第八版。
台灣教育會,《台灣の歌》,台北:台灣教育會,1929.5。
台灣教育會編,《薰風》,台北:台灣教育會社會教育部,1934.11.15。
台灣經世新報社編,《台灣大年表(復刻版)》,東京:綠蔭書房,1992.3。
台灣總督府,《台灣法令輯覽》,東京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出版年不詳。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の社會教育:昭和十七年度》,台北:台灣總督府印行,1943。
南博、社會心裡研究所編,《昭和文化(1925-1945)》,東京:勁草書房,1990。
南博、社會心裡研究所編撰,《續、昭和文化(1945-1989)》,東京:勁草書房,1990。
宮崎建三,《伸び行く島》,台北:大久保源吾,1932.5.19。
朝日新聞社編,《明治大正史、藝術篇》,東京:朝日新聞社,1931.2。
篠田治策,《臺灣を視る》,東京:樂浪書院,1935.5。
權田保之助,《國民娛樂問題》,東京:同人社,1921。
二、期刊文章
〈台灣音樂を聽く會〉,《民俗台灣》3卷2期,1943.2,頁47。
〈台灣消息〉,《新台灣》3期,1946.4.1,頁8。
〈消息:台灣の音樂〉,《民俗台灣》3卷10期,1943.10,頁44。
〈消息:新台灣音樂研究會〉,《民俗台灣》1卷4期,1941.10,頁21。
〈綜合藝術を語るの會〉,《台灣文藝》3卷3期,1936.2.29,頁46-47。
〈サウンド.ボツクス〉,《台灣演藝ト樂界》3卷1期,1934,頁46。
〈レコ一ド界〉,《台灣藝術新報》創刊號,1935.8.1,頁63。
山崎喬,〈台灣歌謠作曲家鄧雨賢的時代意義與音樂考〉,《台灣史研究》15號,1997.,頁55-69。
竹內治,〈台灣の在來演劇〉,《文藝台灣》5卷1期,1942,頁72-74。
西川榮一,〈歌謠調台灣行腳〉,《臺灣鐵道》309、310、311期,1938.3-5。
浪江生,〈レコード界:年末風景〉,《台灣演藝ト樂界》3卷1期,1934,頁45。
都通憲三朗,〈「綜合教育讀本」について〉,《台灣史研究》13號,1997.3.21,頁137-138。
陳宗保,〈台南の音樂〉,《民俗台灣》2卷5期,1942.5,頁42。
參、西文資料
Frith, Simon and Goodwin, Andrew eds. On record :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1990.
Gillet, Charlie and Frith, Simon, eds. The beat goes on : the Rock file reader. London East Haven, Conn:Pluto Press, 1996.
Longhurst, Brian.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995.
Lull, James.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 a global approach.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5.
Lull, James.ed.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1987.
Manuel, Peter. Popular musics of the Non-Weatern World : an introductory surve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Randel, Don Micha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Belknap: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Rowe, David. Popular Cultures:Rock Music,Sport and the Politics of Pleasure. London: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 1995.
Russell, Dave. Popular music in England(1840-1914):A social history . Montreal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Silbermann, Alphons. Stewart, Corbet trans. The sociology of music . German:Woven lebt die Musik ,1963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77.
指導教授 戴寶村(Pao-Tsun Tai) 審核日期 2000-6-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