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5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2 、訪客IP:18.118.2.15
姓名 周霖芳(Lin-Fang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日治時期休閒景點北投溫泉的開發與利用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摘 要
本文主要是研究抗戰勝利後十年間,中國佛教會由大陸轉往臺灣發展之經過,重點則放在1949年至1955年部分。本文主要將嘗試剖析:
一、中佛會遷臺後之發展過程,以及內部派系糾葛帶來之影響。
二、對長期沾染日式佛教習俗、制度之臺灣佛教界所造成的衝擊。
三、中佛會與大陸渡臺僧侶、居士,企圖建立自己心中理想的佛教,而企圖改革當下臺灣佛教界神佛不分、僧俗混淆之關係,以及向政府爭取寺產的過程。
同時本文亦將探討中佛會利用傳戒制度進而控制臺灣佛教的經過。最後透過「白色恐怖」時期佛教界的個案,來呈現此一時期政治力對佛教界的操控。希望藉由上述各問題點之討論,以說明中佛會對台灣佛教之經營、改革,並就中佛會對戰後台灣佛教之發展做一中肯評估,以釐清其歷史地位。
關鍵字(中) ★ 臺灣佛教
★ 中佛會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
(1945~1955)
緒論1
第一章 抗戰勝利後中佛會的變革13
第一節 戰後中佛會的重建13
第二節 國共內戰期間的中佛會22
第三節 戰火下的播遷28
第四節 光復後臺灣佛教組織之遞嬗43
第二章 遷臺後中佛會的經營51
第一節 中佛會在臺灣的復會 51
第二節 理、監事改選的紛爭62
第三節 風波的擴大與政府的介入68
第三章 佛教體系的改革77
第一節 神、佛分離的主張 77
第二節 僧、俗關係的確立89
第三節 寺產問題的釐定 96
第四章 傳戒問題的爭議103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傳戒 103
第二節 大仙寺傳戒的紛擾 109
第三節 元光寺傳戒的改革 118
第五章 「白色恐怖」的陰霾 127
第一節 慈航「匪諜事件」的發生127
第二節 「白色恐怖」下的犧牲者──釋證光136
第三節 印順「佛法概論事件」的陰影141
結 論151
徵引書目 155
附錄:中國佛教會沿革表169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史料彙編、同戒錄、日記
(一)史料、史料彙編
〈中國佛教會公函〉,臺國字第44號,民國40年5月。刊載於《人生》,第3卷第5期,民國40年6月15日,頁11。
〈中國佛教會通知:希即依照傳戒規則予以指導〉,中佛總字第一二四號,民國43年6月2日。刊載於《中國佛教》,第1卷第4期,民國43年6月10日。頁12。
〈中國佛教會代電〉,中佛總字第060號,民國44年3月3日。刊載於《中國佛教》,第1卷第11期,民國44年4月1日,頁16。
〈中國佛教會代電:據函副本轉請飭屬遷讓佛寺以維軍譽〉,中佛總字第170號,民國44年7月15日。刊載於《中國佛教》,第1期第13期,民國44年8月29日,頁30~31。
〈中國佛教會收到捐款報告〉,民國37年5月至8月。刊載於《海潮音》,第29卷第10期,民國37年10月10日,頁282~283。
〈中國佛教會來函:讀希望於改組後的中佛會後〉。刊載於《覺生》,第29期,民國41年11月1日,頁5。
〈中國佛教會訓令〉,財經字第2182號,民國37年5月27日。刊載於《臺灣佛教》,第2卷第7期,民國37年7月1日,頁22。
〈中國佛教會訓令〉,財經字第2183號,民國37年5月27日。刊載於《臺灣佛教》,第2卷第7期,民國37年7月1日,頁22。
〈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代電〉,臺佛字第36號,民國37年5月12日。刊載於《臺灣佛教》,第2卷第7期,民國37年7月1日,頁22。
〈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呈文:轉報苗栗寺財產所有權案請轉呈令飭辦理〉,佛分錦字第409號,中華民國44年8月4日。刊載於《中國佛教》,第1卷第13期,民國44年8月29日,頁29。
〈中國佛教會臺灣省高市支會代電〉,高市佛總字第35號,民國44年3月25日。刊載於《中國佛教》,第1卷11期,民國44年4月1日,頁17。
〈內政部禮字1125號批文〉,民國37年5月28日。刊載於《海潮音》,第29卷第8期,民國37年8月10日,頁223。
〈內政部禮字1421號批文〉,民國37年7月3日。刊載於《海潮音》,第29卷第8期,民國37年8月10日,頁223。
〈國府文官處致本會理事長函〉,處字第322號。刊載於《海潮音》,第29卷第6期,民國37年6月10日,頁168。
林錦東:《中國佛教法令彙編》,臺中市:中國佛教文化出版社,民國47年1月。
(二)同戒錄
古來記錄:《賜鼓山湧泉禪寺同戒錄》,福建鼓山:湧泉禪寺,民國13年。
張生塗、李添春編:《基隆靈泉寺同戒錄》,基隆市:月眉山靈泉寺,民國44年11月。
釋廣慈:《臺南縣大仙寺冬期傳戒同戒錄》,臺南:火山大仙禪寺。民國42年5月。
釋會性編:《獅頭山元光寺同戒錄》,民國44年1月。
基隆海會寺編:《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民國50年。
(三)日記
釋證光:〈日記:出席全國佛教大會〉,《臺灣佛教》第2卷第8期,民國37年8月1日。
釋星雲:《星雲日記》,第七冊,高雄大樹鄉:佛光,1994年,初版。
釋道安:《道安法師遺集》(日記),臺北市: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民國69年11月。
二、報紙
中央日報社編:《中央日報縮印本(臺北版)》,第二輯第15冊 民國44年7月~12月、第17冊 民國45年7月~12月,臺北市,中央日報社,民國68年,初版。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編輯部編:《聯合報縮印本(臺北版)》,第9冊 民國44年7月~12月、第11冊 民國45年7月~12月,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5年7月。
自立晚報社編:《自立晚報縮印本(臺北版)》,第8冊 民國44年7月~45年4月、第9冊 民國45年4月~45年12月,臺北市,自立晚報社,出版時間不詳。
三、憶述文獻
(一)自傳、回憶錄、口述歷史、憶述文集
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編審委員會編:《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新店市,臺北能仁家商董事會,1992年。
朱斐:《朱裴居士文集》,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慧矩出版社,民國80年。
印順:《平凡的一生》,臺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初版。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訪,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臺北新店市,國史館,民國92年12月,初版。
李子寬:《百年一夢記》,出版地不詳,作者自印,民國60年。
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會編輯:《白公上人光壽錄》,臺北市,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會印,民國72年。
黃頁年編:《巨贊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智光老和尚永久紀念會編:《智光老和尚紀念集》,臺北市,編者自印,民國52年農曆5月15日。
道源老法師紀念集編委會編:《道源老法師紀念集》,基隆市,海會寺。民國78年10月5日。
慈航大師紀念集編印處:《慈航大師示寂四十週年暨百齡誕辰紀念———慈航大師紀念集》,臺北縣汐止市,彌勒內院及大乘精舍印經會,民國87年2月。
鍾石磐著:《聖賢夢影》,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國72年。
釋太虛原著:《太虛大師全集》,臺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釋東初編著:《東初老人全集》,臺北市,東初出版社,民國74~76年。
釋南亭原著,南亭和尚全集編纂委員會編:《南亭和尚全集》(五),臺北市,華嚴蓮社,民國79年9月。
釋南亭原著:《南亭和尚自傳》,臺北市,財團法人華嚴蓮社董事會,民國83年5月,初版。
釋茗山:《茗山文集》,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國83年5月。
釋悟明:《仁恩夢存》,樹林市,千霞山海佛寺,民國76年2月,三版。
釋煮雲:《煮雲法師全集》,鳳山市,鳳山佛教蓮社。民國77年4月,初版。
釋隆泉著述、鍾石磐校閱、陳德珍編校:《隆泉夢影》,臺北市,華嚴寺,民國60年,初版。
釋隆根:《從人生遭遇中認識自己》,香港,光明山普覺禪寺,1994年5月,再版。
釋道安:《道安法師遺集》,臺北市,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民國69年11月。
釋默如:《默如叢書》第五冊雜著,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初版。
釋聖嚴:《歸程》,臺北市:東初出版社,民國82年11月,初版。
———:《我的法門師友》,臺北市,法鼓文化,2002年8月,初版。
釋廣元編:《慈航菩薩成道四十五周年開缸四十周年紀念集》,南投縣,南林,民國89年。
釋演培:《一個凡愚僧的自白》,臺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78年10月,初版。
(二)其他憶述專文
作者不詳:〈臺南開元禪寺授戒會啟〉,《南瀛佛教》第12卷第12期,昭和九年十二月一日,頁37。
———:〈一月佛教〉,《覺生》第22期,民國41年3月31日,頁2
———:〈大仙寺傳戒雜記〉,《人生》第五卷第二期,民國42年2月10日,頁5。
〈佛教新聞版〉,《菩提樹》,第五十六期,民國46年7月8日。頁40。
子龍:〈臺灣佛教觀察記〉,《人生》,第二卷第三期,民國39年4月20日。頁2、11~12。
戒視:〈苦海失慈航〉,《佛教青年》季刊第二期,民國43年8月1日,頁93。
侯坤宏、高明芳、賴淑卿主訪,李翎毓記錄整理:〈士林報恩寺普瑛法師訪談錄〉,《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4期,2003年6月,頁214。
俞佛子:〈臺中善光寺尼姑化裝跳舞奇聞〉,《鈕司》第19卷第1期,民國41年4月30日,頁18~19。
書記寮:〈獅頭山元光寺戒壇記要〉,《中國佛教》第一卷第九期,民國43年11月22日,頁17。
釋仁光:〈我等於受第二次戒〉,《菩提樹》第25、26合刊,民國43年12月8日,頁31。
釋南亭:〈六年來「中國佛教會」之成就〉,《人生》第6卷第11~12期合刊,民國43年12月10日。
釋真源:〈受戒歸來〉,《菩提樹》,第四十二期,民國43年11月8日,頁28。
釋律航:〈由紀念慈老恩師說到傳戒結夏安居〉,《佛教青年》第8期,民國45年2月1日,頁11
釋聖嚴:〈戒檀日記〉,基隆海會寺編:《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民國50年,頁43。
釋蓮航:〈獅頭山元光寺戒期參禮記〉,《佛教青年》,民國43年11月1日,頁52。
釋默如:〈七十自述〉,《海潮音》第66卷第9期,民國74年9月,頁8~9。
靈伽:〈覺悟的人生〉,《覺生》創刊號,民國39年7月31日,頁10~11。
四、專著
Holmes Welch著,包可華、阿含譯:《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臺北縣中和市,華宇出版社,民國77年6月年初版。
于凌波:《民國佛教居士傳》,未刊稿。
王見川、李世偉編:《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蘆洲市,博揚文化,民國88年11月,初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誌》,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民國69年,初版。
江燦騰:《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3月,初版。
———:《二十世紀有關臺灣佛教轉型與發展》,高雄市,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民國84年。
———:《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85年3月,初版。
———:《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市,南天書局,2001年,初版。
印順:《太虛大師年譜》,臺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62年,二版。
———:《中國佛教瑣談》,高雄市,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出版日期不詳。
林普易:《臺灣宗教沿革誌》,臺北市,臺灣佛教月刊社,民國39年12月8日。
張曼濤編:《民國佛教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6冊,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7年。
———:《民國佛教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7冊,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7年12月,初版。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7年12月,初版。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7年2月,初版。
陳兵、鄧子美合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臺北市,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臺北市,東大。民國80年4月,增訂三版。
陳慧劍著作、成一審訂:《南亭和尚年譜》,臺北市,華嚴蓮社。民國91年6月。
雪廬講堂印經功德會編輯:《李炳南居士與臺灣佛教》,臺中市,財團法人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民國84年10月1日,初版。
黃慈華編:《太虛大師歷年紀念文專輯》,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國78年2月,初版。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民國90年9月30日。
鄧子美:《太虛大師全傳》,臺北市,慧明文化,民國91年,第一版。
禪慧法師:《覺力禪師年譜》,臺北永和,覺苑,民國70年10月。
賴宗賢:《臺灣道教源流》,臺北市,中華道統,民國88年。
藍吉富主編:《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夀慶論文集》,竹北市,正聞出版社,2000年4月16日。
釋見曄編著:《走過臺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臺北縣新店市,中天出版社,1999年。
釋妙然編:《民國佛教大事年紀》,臺北市,善導寺,民國84年1月,初版。
釋星雲:《皆大歡喜》,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
———:《往事百語(一)》,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
釋真華:《參學瑣談》,臺北市,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6年7月,三版。
釋道安監修,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 民國66~67年。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8年11月,初版。
———:《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編》,臺北縣汐止市,大千出版社,民國93年,初版。
———:《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續編》,臺北縣汐止市,大千出版社,民國93年,初版。
五、論文
(一)一般論文
〈開元禪寺授戒會記錄〉,《南瀛佛教》,第十三卷第二期,昭和10年2月1日。頁41~43。
丸井圭治郎著,曾景來譯:〈臺灣宗教與仕者〉,《南瀛佛教》12:10,昭和9年10月1日,頁21。
方倫:〈欣聞元光寺傳戒〉,《中國佛教》第一卷第七、八期合刊,民國43年10月5日,頁2。
———:〈神佛分家的看法〉,《菩提樹》第四十四期,民國45年7月8日,頁4。
中國佛教會:〈大陸淪陷前佛教之概況〉,《人生》第三卷第五期,民國40年6月15日。
———:〈中國佛教會公函:臺國字第44號民國40年5月〉,《人生》第三卷第五期,民國40年6月15日,頁11。
———:〈中國佛教會聲明〉,《中國佛教》第一卷第七、八期合刊,民國43年10月5日,頁5。
中輪:〈救僧寶〉,《海潮音》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38年1月20日,頁340~341。
中觀:〈關於中國佛教會的基金問題〉,《人生》第五卷第四期,民國42年4月5日,頁4。
王見川:〈李炳南與戰後初期臺灣的佛教(1949~1952)〉,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編輯委員會編:《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九期,民國88年9月,頁1~10。
王順民:〈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年7月,頁315~342。
朱斐:〈佛也開殺戒?〉,《覺生》第四期,民國39年11月15日,頁9。
———:〈炳公老師與我———兼述臺中早期建社弘法的經過〉,雪廬講堂印經功德會編輯:《李炳南居士與臺灣佛教》,臺中市:財團法人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民國84年10月1日初版,頁58~59。
作者不詳:〈中國佛教會派員察訪各縣市支會之報告〉,《人生》復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40年2月15日,頁11~12。
———:〈中國佛教會設計委員會〉,《人生》第三卷第九期,民國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頁14。
———:〈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民國39年度工作總報告〉,《人生》復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40年2月15日,頁11。
———:〈臺中州佛教聯合會結成經過〉,《南瀛佛教》第十四卷第五期,昭和11年5月1日,頁50~51。
———:〈佛法何分省籍?〉,人生第6卷第9期,民國43年9月10日,頁238。
———:〈希望於改組後的中佛會!〉,《覺生》第二十八期,民國41年10月1日,頁3。
———:〈分會常務理監事會議〉,《臺灣佛教》第三卷第二期,民國38年2月20日,頁13。
———:〈新竹縣支會週年紀念講演會〉,《臺灣佛教》第2卷第8期,民國37年8月1日。
———:〈遵行傳戒規則創立佛教律學院〉,《中國佛教》第一卷第十二期,民國44年6月1日,頁32。
李市漁紀錄:〈中國佛教會第二屆第五次理事會議紀錄〉,《中國佛教》第一卷第十一期,民國44年4月1日,頁15。
李市漁紀錄:〈中國佛教會第二屆第五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紀錄簿〉,《中國佛教》第一卷第十三期,民國44年8月19日,頁32。
———:〈中國佛教會第三屆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會大會紀錄簿〉,《中國佛教》第一卷第十三期,民國44年8月19日,頁34。
李炳南:〈敬對佛徒兼修龍華先天等教者進一忠告〉,《覺生》第19、20期合刊,民國41年1月31日,頁3。
沈德融:〈通訊〉,《臺灣佛教》第2卷第8期,民國37年8月1日,頁17。
林普易:〈理事長沈德融和教局長黃啟瑞之論戰〉,《臺灣佛教》第三卷第三、四期合刊,民國38年4月1日,頁10~12。
唐湘青:〈滌心軒隨筆〉,《菩提樹》第三十七期,民國42年12月8日,頁36。
曾達虛:〈臺灣佛教的一瞥〉,《南瀛佛教》第十三卷第四期,昭和10年4月1日,頁20。
張清河、李潤生、羅仁榮:〈張清河等緊急聲明啟事〉,《覺生》第四十六期,民國43年4月1日,頁27。
楊惠南:〈當代臺灣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民國79年10月。
摩伽:〈本刊一年來的貢獻〉,《人生》第三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民國40年12月20日,頁3~5。
潘實妙:〈回顧昭和十年的臺灣佛教〉,《南瀛佛教》第十四卷第七期,昭和十一年一月一日。
憨僧:〈香港流亡僧反的素描〉,《人生》第三卷第五期,民國40年6月15日,頁15。
隨緣:〈「盂蘭盆會」「打醮」「普渡」「秋祭」清理這些糊塗帳〉,《海潮音》第三十二卷秋季號,民國40年9月20日,頁71。
釋大醒:〈中國佛教會務萬萬不可停頓〉,《海潮音》第29卷第5期,民國37年5月10日,頁122。
———:〈破邪顯正是每個佛教徒的責任〉,《海潮音》第二十九卷第九期,民國37年9月10日,頁230。
———:〈編後雜話〉,《海潮音》第三十卷第三期,民國38年3月20日,頁20。
釋大隱:〈所希望於中國佛教會者〉,《人生》復刊第三卷第四期,民國40年5月15日。
釋心悟:〈中國佛教會動態〉,《人生》第四卷第十期,民國41年10月10日,頁17。
———:〈從大仙寺傳戒到戒法的重要〉,《人生》第5卷第2期,民國42年2月10日,頁4。
釋戒圓:〈報導長沙佛教情形〉,《海潮音》第三十卷第五期,民國38年5月20日,頁19。
釋東初:〈了解臺灣佛教的線索〉,《人生》復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40年2月15日,頁4~5。
———:〈希望於改組後的中佛會!〉《覺生》第28期,民國41年10月1日,頁3。
———:〈臺灣佛教光復了〉,《人生》第七卷第五期,民國44年5月10日,頁2。
釋南亭:〈臺灣佛教之片段〉,《人生》復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40年2月15日,頁2。
———:〈六年來「中國佛教會」之成就〉,《人生》第6卷第11~12期合刊,民國43年12月10日。
釋星雲:〈我為甚麼要辭「中佛會」常務理事?〉,《人生》第四卷第十期,民國41年10月10日,頁2。
釋慈聖:〈關於大仙寺傳戒〉,《菩提樹》第二期,民國42年1月8日,頁13。
(二)學位論文
釋如斌:《近代中國佛教教育事業之研究———以閩南佛學院為例》,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民國89年7月。
六、工具用書
王詩珢著、張良澤編:《臺灣人物誌》,高雄市,德馨室出版社,民國68年,初版。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縣大樹鄉,佛光,1998年初版。
指導教授 賴澤涵(JEH-HANG LAI)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