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6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3.131.13.37
姓名 陳雅雯(Ya-We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
相關論文
★ 台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 從三峽祖師廟中學院背景作品談李梅樹主導之意義
★ 荒誕寫實 夏卡爾之《死魂靈》插畫 (1923-27)★ 流動的疆界:以漫畫為例看民初上海高階與通俗美術的分類與界線問題
★ 「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 ( 1911-1935 )★ 唐納•賈德藝術中的曖昧與深度
★ 從狄德羅的沙龍評論 看夏爾丹的靜物畫在法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宜蘭老畫家王攀元
★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建立:以顏水龍美術、廣告與工藝創作為例★ 清末民初女子藝術教育之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
★ 民國初年觀畫論畫的現代轉型--以上海地區的西畫活動為例★ 藝術自主性與社會功能的結合—以費農.雷傑(Fernand Léger, 1881-1955)1918-1955年作品為例
★ 東西的交響—以惠斯勒日本風味油畫作品為例★ 從哲學化到體制化:早期觀念藝術的終結、離散或轉型
★ 地方意象:尤特里羅繪畫研究★ 延伸的空間——艾德華.威亞爾《公園》飾板組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提要
本文以陳子福自1950 到1970 年代所製作的電影海報為研究對象,總數525 幅海
報,橫跨整個台語片的黃金時期,並兼及其他的影片類型,構成一個視覺圖像資
料庫,本文希望從這些海報作品中,找到一些視覺策略的運作模式,並討論這些
模式的表現方式及其意涵。進一步呈現出近三十年來的電影史、設計史的變貌,
以及特定時期裡台灣庶民文化的現象觀察。
本文並不以台語電影史為研究題材,但這批海報有半數以上是台語電影海報(共
269 幅),與台語片所佔據的社會空間有大片重疊,台語片從語言、流行性格等
所承襲的一些性質,是否反映在台語片海報上?在海報形式與台語片的命運興衰
之間,對應的關係是平行或歧出?這是本論文的處理對象之一。
第一章從戰後台灣電影的歷史面貌、電影海報的基本性質、台灣電影海報的生長
環境三個面向探討陳子福電影海報的特定歷史條件。第二章則對陳子福的海報作
品進行形式分析,本章援引類型電影的分析理論,探討各類型電影海報的製作風
格,從構圖方式,筆觸,人物表現,色彩,借用元素與消化、融合元素的能力等
層面的綜合分析,進而統整性歸納出製作法則。第三章說明陳子福海報的圖像策
略:模仿,代換,拼貼。從拼貼策略延伸出來的現象與發展,可以追索出陳子福
個人風格成型的軌跡。到了國語武俠片時代,他以單色速寫筆法與武俠片強調動
與力的影片精神相合,雖然在構圖思考上仍屬於拼貼方向,但是已經能夠涵納影
片精神與筆法風格於一整體。
本文將陳子福的電影海報視為一具有開放性格的庶民文化文本,尤其根植於戰後
喧嘩的文化土壤,以圍繞著這批海報的歷史事實為基礎,聚焦於其風格發展的軌
跡。從模仿,代換到拼貼,陳子福以自學的視覺學習方式,跨出了庶民文化的範
疇,以實驗性的精神,向學院繪畫進行探觸,尤其他對手繪方式的堅持,更是他
自認是一位畫家的依據,從製作海報到創造繪畫之間的轉變需要自覺,陳子福在
自覺支撐下,達成了形式技巧的成熟,其作品價值建立於對影片精神的忠實再
現,並兼具個人創造力的表現。
摘要(英) Abstract
The theme of my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style of Chen Zi-fu’s film posters. These
posters, dated back from 1950s to 1970s, during which the lost Taiwanese films and
the glorious days of mandarin martial art movies were thriving, represent the traces of
the golden era of Taiwan film history. As a folk art with unrestrained vitality, these
posters are worthy of rediscovering and reevaluating. Base on the great amount of
film history material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pattern of visual strategy
and meanings of Chen Zi-Fu’s film posters; furthermore, it simultaneously reflects the
changing phenomena of film history, design history and popular culture of Taiwan at
that time.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of Chen Zi-Fu’s movie poster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design is focused, but also the discussion of the
essence of movie poster is emphasized.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the form of Chen
Zi-Fu’s posters. The Genre theory of film criticisms is primarily adopted to
differentiate various kinds of these posters. The following chapter examines the
composition elements of Chen Zi-Fu’s movie posters. In particular, foreign posters
(especially Japanese movie posters) are the important source for Chen Zi-Fu to take
reference. By comparing his works with foreign posters, three visual strategies are
discovered: imitation, replacement and collage. For Chen Zi-fu, his skills in collage
come to the phase of maturity in 1960s, which leads his poster works to mature stage.
His maturity in painting posters, expressed by the powerful movements through the
wild and strong brushstroke, was explicitly shown in mandarin martial art movies
posters.
As a product of popular culture, Chen’s film posters have its roots stem from the
fruitful environment of Taiwan culture after WWⅡ. I apply historical facts of film
industry to seek for the tra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en’s styles from imitation,
replacement to the collage. By his learning process, one could readily meet his
insistence on hand-painted way to make posters and his experiment in the academic
paintings. With self-awareness, Chen develops his works to make a transition from
commercial posters to work of art. Not only the spirits of films are faithfully
represented, but his personal creativities are fully expressed.
關鍵字(中) ★ 台語片
★ 電影海報
★ 陳子福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前言⋯⋯⋯⋯⋯⋯⋯⋯⋯⋯⋯⋯⋯⋯⋯⋯⋯⋯⋯⋯⋯⋯⋯⋯⋯⋯⋯⋯⋯⋯⋯⋯⋯⋯⋯⋯⋯⋯01
第一章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背景⋯⋯⋯⋯⋯⋯⋯⋯⋯⋯⋯⋯⋯⋯⋯⋯⋯⋯⋯⋯⋯⋯⋯⋯04
第一節戰後台灣電影與台語片⋯⋯⋯⋯⋯⋯⋯⋯⋯⋯⋯⋯⋯⋯⋯⋯⋯⋯⋯⋯⋯⋯⋯⋯ 05
第二節電影海報的本質探討⋯⋯⋯⋯⋯⋯⋯⋯⋯⋯⋯⋯⋯⋯⋯⋯⋯⋯⋯⋯⋯⋯⋯⋯⋯11
一電影海報的附庸性格⋯⋯⋯⋯⋯⋯⋯⋯⋯⋯⋯⋯⋯⋯⋯⋯⋯⋯⋯⋯⋯⋯⋯⋯⋯⋯11
二電影與電影海報間的關係⋯⋯⋯⋯⋯⋯⋯⋯⋯⋯⋯⋯⋯⋯⋯⋯⋯⋯⋯⋯⋯⋯⋯⋯13
三電影海報在整體電影生產體制中的「任務」⋯⋯⋯⋯⋯⋯⋯⋯⋯⋯⋯⋯⋯⋯⋯⋯15
第三節台灣電影海報發展概況⋯⋯⋯⋯⋯⋯⋯⋯⋯⋯⋯⋯⋯⋯⋯⋯⋯⋯⋯⋯⋯⋯⋯⋯⋯16
一海報製作發展概況⋯⋯⋯⋯⋯⋯⋯⋯⋯⋯⋯⋯⋯⋯⋯⋯⋯⋯⋯⋯⋯⋯⋯⋯⋯⋯⋯16
二日治時期的電影宣傳⋯⋯⋯⋯⋯⋯⋯⋯⋯⋯⋯⋯⋯⋯⋯⋯⋯⋯⋯⋯⋯⋯⋯⋯⋯⋯17
三1945 年後的電影宣傳⋯⋯⋯⋯⋯⋯⋯⋯⋯⋯⋯⋯⋯⋯⋯⋯⋯⋯⋯⋯⋯⋯⋯⋯⋯⋯19
小結⋯⋯⋯⋯⋯⋯⋯⋯⋯⋯⋯⋯⋯⋯⋯⋯⋯⋯⋯⋯⋯⋯⋯⋯⋯⋯⋯⋯⋯⋯⋯⋯⋯⋯22
第二章陳子福電影海報圖像系統⋯⋯⋯⋯⋯⋯⋯⋯⋯⋯⋯⋯⋯⋯⋯⋯⋯⋯⋯⋯⋯⋯⋯⋯⋯23
第一節戰後初期的廈語片與1960 年代的粵語片海報⋯⋯⋯⋯⋯⋯⋯⋯⋯⋯⋯⋯⋯⋯⋯24
第二節1950 年代中期:台語戲曲片與神怪片海報⋯⋯⋯⋯⋯⋯⋯⋯⋯⋯⋯⋯⋯⋯⋯⋯31
第三節1960 年代:台語文藝片、喜劇片、歌唱片、社會倫理片、戰爭片海報⋯⋯⋯⋯38
第四節1960 年代後期─70 年代初期:台語動作懸疑片、國語功夫武俠片、西片⋯⋯⋯52
小結⋯⋯⋯⋯⋯⋯⋯⋯⋯⋯⋯⋯⋯⋯⋯⋯⋯⋯⋯⋯⋯⋯⋯⋯⋯⋯⋯⋯⋯⋯⋯⋯⋯⋯⋯⋯⋯ 57
第三章陳子福海報的圖像策略⋯⋯⋯⋯⋯⋯⋯⋯⋯⋯⋯⋯⋯⋯⋯⋯⋯⋯⋯⋯⋯⋯⋯⋯⋯⋯59
第一節直接的視覺學習方式:模仿與代換⋯⋯⋯⋯⋯⋯⋯⋯⋯⋯⋯⋯⋯⋯⋯⋯⋯⋯⋯60
第二節作為肖像記號(icon)的明星⋯⋯⋯⋯⋯⋯⋯⋯⋯⋯⋯⋯⋯⋯⋯⋯⋯⋯⋯⋯⋯73
第三節多元的異質拼貼⋯⋯⋯⋯⋯⋯⋯⋯⋯⋯⋯⋯⋯⋯⋯⋯⋯⋯⋯⋯⋯⋯⋯⋯⋯⋯⋯⋯80
第四節從多元到典範⋯⋯⋯⋯⋯⋯⋯⋯⋯⋯⋯⋯⋯⋯⋯⋯⋯⋯⋯⋯⋯⋯⋯⋯⋯⋯ 86
小結⋯⋯⋯⋯⋯⋯⋯⋯⋯⋯⋯⋯⋯⋯⋯⋯⋯⋯⋯⋯⋯⋯⋯⋯⋯⋯⋯⋯⋯⋯⋯⋯⋯⋯⋯⋯91
結論⋯⋯⋯⋯⋯⋯⋯⋯⋯⋯⋯⋯⋯⋯⋯⋯⋯⋯⋯⋯⋯⋯⋯⋯⋯⋯⋯⋯⋯⋯⋯⋯⋯⋯⋯⋯⋯⋯⋯93
參考書目
圖版資料
圖版
附錄一陳子福海報圖像資料庫
附錄二採訪紀錄:陳子福海報展解說
附錄三陳子福海報作品目錄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林文佩,〈摸索與開創〉,《台語片時代》,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年。
2.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8 年。
3.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民
國86 年。
4.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出版,民國87 年。
5. 《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集》,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民國89 年。
6.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民國84 年。
7.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台灣閱覽室,1999 年。
8. 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台灣閱覽室出版,2002 年,頁76。
9. 廖金鳳,《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1 年。
10. 黃仁,《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出版社,1994 年。
11. 劉現成,《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文化,1997 年。
12. 廖炳惠,〈台灣當代公共文化的回顧與展望〉,《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
史》,台北:麥田出版,2001 年。
13. Eddie Wolfram,《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1 年。
14. 何耀宗,《平面廣告設計》,台北,雄獅圖書出版,民國64 年。
15. 李天鐸,〈鏡像的武林卅虛擬的江湖:武俠電影軒轅與社會脈絡的演變〉,《拾
綴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亞太出版社,
2001 年。
16. 焦雄屏,〈回顧蕭芳芳豈只流行文化〉,《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
風雲》,台北:萬象圖書,1995 年。
17.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傳藝中心
籌備處,民國90 年。
18. 葉立誠,《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出版社,2001 年。
19. 莊永明編,《台灣世紀末回味:生活長巷》,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20. 莊永明編,《台灣世紀回味第三部曲:文化流轉》,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21.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主計處,民國90 年。
22. 雷驤,〈聯副插畫回首半世紀〉,《聯副插畫五十年》,聯副美編組編,台北:
聯經出版,2001 年。
23.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91 年。
24. 洪德麟,(陳定國─獨創鳳眼美人的少女漫畫家),《傑出漫畫家:亞洲篇》。
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民國89 年。
25.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
出版社,2000 年。
26. Christian Metz,《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年。
27. 保羅麥唐納,《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出版,2001 年。
28. 麥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0 年。
29. 馬克斯‧霍克海默,特奧多‧威‧阿多爾諾著,〈文化工業。欺騙群眾的啟
蒙精神〉,《啟蒙辨證法(哲學片斷)》,洪佩郁、藺月峰譯,四川:重慶出版
社,1990 年。
30. 大衛包威爾,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劇情中的敘述活動》,台北:遠流出
版。
31. 大衛包威爾,《開創的電影語言:艾森斯坦的風格與詩學》,台北:遠流出版
社,民國84 年。
32. 羅蘭巴特,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出版社,1989 年。
33. 羅蘭巴特,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1997 年。
34. E.Ann Kaplan,《女性與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
35.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年
36. Tim O’Sullivan,楊祖珺譯,《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出版
社,1998 年。
37. 約翰菲斯克,《瞭解庶民文化》,陳正國譯,台北:萬象出版社,1993 年。
英文書目
1. Barthes, Roland, Mythologies , Paris:Éditions du Seuil, 1957
2. Balazs, Bela, Theory of the Film: Character and Growth of the New Art, trans.
Edith Bone, New York: Dover, 1970
3. Benjamin, Walter, The Arcades Projects, President and the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99
4. Bourdieu, Pierre, translated by Nice, Richard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av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5. Bourdieu, Pierre, Photography ,Polity Press, 1990
6. Carrier, David, The Aesthetics of Comics,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7. Doane, Mary Ann, Femme Fatales: Feminism, Film Theory, Psychoanalysis,
Routledge,1991
8. Duro, Paul , edited The Rhetoric of the Fra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 Dyer, Richard, The Matter of Images: Essays on Representations, NY:
Routledge, 1993
10. Dyer, Richard, Heavenly Bodies: Film Stars and Society,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7
11. Ginzburg, Carlo, Clues, Myths, 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2. Gombrich, E.H., Aby Warburg: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3. Gombrich, E.H.,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sentation, Phaidon Press, 1960
14. Hanssen, Beatrice, Benjamin’s Ghosts: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 Hansen, Miriam, Babel and Babylon: 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6. Heath, Stephen, Questions of Cinema, London: Macmillan, 1981
17. Hollander, Anne, Moving Pictu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8. Jobling, Paul and David, Crowley, Graphic Design:Reproduction &
Representation since 1800,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6
19. Landy, Marcia, Italian Fil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0. Mclnerney, Jay, Dressed to Kill: James Bond the Suited Hero,
Flammarion ,1996
21. Metz, Christian, 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Basingstoke: Macmilan, 1982
22. Mithcell, W. J. T.,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23. Mulvey, Laura, Fetishism and Curiosit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6
24. Rigby, Brian, Popular Culture in Modern France: A Study of Cultural
Discourse, Routledge, 1991
25. Silverman, Debora.L, Art Nouveau in fin de siec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26. Stewart, Susan, On Longing: Narratives of the Miniature, the Gigantic, the
Souvenir, the Collec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7. Tasker, Yvonne, Working Girls: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Popular Cinema,
Routledge, 1998
28. Vaz, Mark Cotta and Barron, Craig , The Invisible Art: The Legends of Movie
Matte Painting , Thames and Hudson, 2002
29. Walker, John A. & Chaplin, Sarah,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30. Zodie, Spain, ed., MGM Posters: The Golden Years, USA: JG Press, 1998
日文書目
1. 《日本映畫海報集大映映畫篇Ⅱ昭和30 年代》,西林忠雄、円尾敏郎編,東
京:ワィス出版,2000 年
2. 《東寶映畫海報集Toho Poster Gallery》,遠藤積慶編,東京:東寶株式會社,
1995 年
3. 《外國映畫戰後50 年海報大全集1945~1969》,宇井壽之編,東京:近代映
畫社。
論文
1. 蔡淑儀,《競爭中的語言─以台語和國語為個案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7 年
2. 廖卿枝,《海報視覺認知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印象海報設計為例》,民國84

3. 黃明正,《台灣戰後唱片封套設計之研究:以1945~1980 年為範圍》,國立雲
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4. 林秀澧,《台灣戲院變遷─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 年
報紙
1. 聯合報,2000.05.27
2. 台灣新生報,1956.06.12
3. 紀慧玲,〈機關佈景師幕起就博掌聲〉,《民生報》,2002.11.06
期刊
1. 胡澤民,〈現代都市的標籤─海報招貼〉,《藝術家雜誌》,民國69 年6 月
2. 葉龍彥,〈台灣海報的由來〉,《鄉城生活雜誌》,1998 年12 月,第59 期
3. 王明珂〈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 期,1993 年11 月,8 頁
4. 劉秀庭,〈失去舞台的彩繪佈景:曾耀宗回顧歌仔戲布景的繁華時光〉,《表
演藝術》,1996 年二月號,第40 期
網站
中華武俠文化網www.edu.ocac.gov.tw/taiwan/kungfu/
陳煒智,〈李翰祥的造景造境手法〉www.dianying.com/b5/topics/Edwin/lhx3.shtml
台灣電影筆記www.4.cca.gov.tw/movie/history/taiwan1951.htm
指導教授 吳方正(Fang-cheng WU) 審核日期 2003-7-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