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4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18.189.2.122
姓名 吳盈靜(Ying-ching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清代台灣紅學初探
(Chiun Taiwan's HONG LOU MONG)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由於本土意識抬頭,「臺灣學」的領域不斷被深耕與拓展,在清代臺灣文學範疇中,詩文集的發掘、整理與評論已然可觀,但關乎古典小說創作與閱讀情形卻始終乏人問津,這是臺灣文學研究中的一頁空白。而在二十世紀被視為顯學的紅學研究裏,戰後臺灣紅學也已經被關注,然戰前(包括日治與清治期)的紅學風貌仍是一片荊棘,等待被開拓。對清代紅學研究者而言,臺灣書寫場域的缺席是一種遺憾;而就臺灣紅學領域來說,只云戰後,而忽略了戰前,亦不夠宏觀與完整。於是筆者乃取「清代臺灣紅學」為題,一方面補清代紅學、臺灣紅學研究之不足,一方面則藉此初探清代臺灣如何閱讀與接受《紅樓夢》,以見臺灣這一「海上」閱讀王國是否真實存在。
在本文中,筆者竭力搜尋在「清代臺灣」這一時空背景下出現的紅學人物,與紅學園地裏的名家佳篇相較,這些清代臺灣紅學人物著實不惹眼,但卻是紅樓接受史中不可泯沒的一群,也是臺灣學裏不容漠視的文化現象。為兼顧他們在臺灣史、紅學史中的定位,故文中採用「史傳」與「藝文」並重的寫作方式,亦即著眼於其臺灣經驗與紅學筆墨,並從中發現其書寫紅學的源由。經過一番探究,筆者在十位紅樓人物史料與著述中論得臺灣果然在清代已是一海上讀∕寫國度,不論是宦游者(如王蘭沚、孔昭虔、張新之、丁日昌、倪鴻等)或遺民者(如謝道隆、許南英、丘逢甲等),不管他們在臺灣史中享有盛名,或藉藉無名,也無須計較他們是重量級的紅學大師或無足輕重的紅學人物。他們的出現,可作為《紅樓夢》東渡來臺的流行符碼,除證明《紅樓》魅力及於海島臺灣外,更重要的是,此書成為在臺遺民者家國想像與寄託的對象,這是臺灣紅學有別於大陸紅學的主要特點。此一〝在地〞觀點的運用,正為清代紅學研究另闢蹊徑,冀使步入二十一世紀的紅學研究,能更為深廣與恢宏。
摘要(英) In the wake of the emphasis on recognizing our
native culture, the study of the Taiwan literatur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xpanded. Specifically,
discoveries and commentaries relating to the poetry
produce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have
mushroomed. However, very few have touched the field
of classical novels from the same period. For
instance, the study of Hung Lou Meng (the "Hung
Study") in Taiwan did not begin receiving attentions
until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ven though it had begun
well before then. As such, the author chose this
article to address how the Hung Study was develope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so as to allow the
readers to perceive how the Taiwanese people received
Hung Lou Meng during that perio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work
of ten Taiwanese scholars who devoted to the Hung
Study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While those scholars
are not well-known, they are indispensable. They
represent an unavoidable Taiwan culture phenomen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oles they play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ng Study,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roles they
play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the author chose to
unveil their work through their respective experience
and by doing so, sought to ascertain the intents
behind their work. The author’’s efforts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ung Lou Meng had already crossed the
strait and deeply penetrated the Taiwanese readers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In a way, Hung Lou Meng had
become a symbol of the motherland for those left
behind in Taiwan. This vision ultimately resulted in
a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ung Study in Taiwan
and in China.
關鍵字(中) ★ 清代
★ 紅學
★ 台灣
關鍵字(英) ★ Hong-lou Mong
★ Taiwan
論文目次 前言 海上真不真
總論 清代台灣--一個特殊海上的形成
第一章 守官夢魘託紅樓--王蘭沚與綺樓重夢
第二章 道台弱冠感身世--孔昭虔與葬花
第三章 醉游閩台評點成--張新之與妙復軒評石頭記
第四章 閩撫少年詩教傳--丁日昌與評紅樓二百詠
第五章 軍幕佛山拾紅錄--倪鴻與紅樓美學
第六章 台灣民主國的紅學人物--離島返陸者
第七章 台灣民主國的紅學人物-- 留島在地人:謝道隆
第八章 遺民紅學--邊緣處境的經典閱讀
結語
參考文獻 (一)史書方志
中國殖民史,李長傅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3月再版。
續修臺灣府志,清‧余文儀等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4月。
臺灣省通志稿,陳紹馨等編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年6月。
福建通志,清‧陳壽祺等重修,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臺灣涉外關係史,林子候著,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王利器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1月。
清史講義,孟森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2月。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臺北:鳴宇出版社,1980年5月。
島夷誌略校釋,元‧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5月。
史記會注考證,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等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10月再版。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4月。
廣西風物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臺灣府志(三種),清‧高拱乾等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著,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12月。
漢書,東漢‧班固等著,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六版。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1987年。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四輯,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
清史列傳,王鍾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孔府檔案史料選(二),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七人編,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山東:友誼書社,1988年7月。
清朝史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臺灣詩史,廖雪蘭著,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8月。
臺中縣志,張勝彥總編,臺中縣政府編印,1989年9月。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1991年。
新馬華人社會史,顏清湟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991年10月。
諸羅縣志,清‧周鍾瑄主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重修鳳山縣志,清‧王瑛曾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臺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施懿琳、鍾美芳、楊翠等人編寫,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3年6月。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張本政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臺灣通史,連橫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5月一版二刷。
噶瑪蘭廳志,清‧陳淑均總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臺灣鄭氏始末,沈雲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臺灣早期史綱,方豪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
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5年2月。
廣東近代文學史,鍾賢培、汪松濤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諸蕃志校釋,宋‧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明延平王臺灣海國紀,余宗信編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一版三刷。
重修臺灣省通志,黃典權等編纂,南投:省獻會印,1998年6月。
乙未抗日史料會彙編,王曉波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年9月。
臺灣史綱,湯子炳著,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二)明清詩文集
小東山詩存,清‧謝道隆著,自印本。
退遂齋詩鈔,清‧倪鴻著,宋文瀚校,光緒七年泉州刊本。
撫吳公牘,清‧丁日昌著,臺北:華文書局,據清光緒丁丑年刊本影印。
菽園贅談,丘煒萲著,一八九七年本。
五百石洞天揮麈,丘煒萲著,觀天演齋校本光緒己亥年刻。
桐陰清話,清‧倪鴻著,上海:掃葉山房,1924年。
東征集,清‧藍鼎元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2月。
東槎紀略,清‧姚瑩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1月。
陳清端公文選,清‧陳璸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1月。
皇朝經世文編,清‧賀長齡輯,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7月。
皇明經世文編,明‧徐孚遠等編,臺北:國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64年。
龔自珍全集,清‧龔自珍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魏源集,清‧魏源著,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菽園詩集,丘煒萲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三十七輯,沈雲龍主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李文忠公全集,清‧李鴻章著,吳汝綸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天下郡國利病書,清‧顧炎武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歸莊集,明‧歸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籌海圖編,明‧鄭若曾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海東札記,清‧朱景英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
百蘭山館古今體詩,清‧丁日昌著,廣州:古籍書店,1988年。
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梁啟超等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4月臺一版。
幽夢影,清‧張潮著,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3月。
雅堂文集,清‧連橫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遵生八牋,明‧高濂著,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觀堂集林,清‧王國維著,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窺園留草,清‧許南英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嶺雲海日樓詩鈔,清‧丘逢甲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靖海紀事,清‧施琅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中復堂選集,清‧姚瑩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臺灣外記,清‧江日昇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
平臺紀略,清‧藍鼎元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郎潛紀聞三筆,清‧陳康祺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三)紅學
1、清代紅學
紅樓二百詠,清‧黃昌麟著,丁日昌、黃釗等評。
楝亭詩鈔,清‧曹寅著。
紅樓夢戲曲集,清‧孔昭虔等著,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妙復軒評石頭記,清‧張新之著,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秦續紅樓夢,清‧秦子忱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4月。
紅樓夢(三家評本)曹雪芹著,張新之等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補紅樓夢,清.瑯嬛山樵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
紅樓夢卷,一粟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綺樓重夢,王蘭沚著,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
2、現當代紅學
紅樓夢研究,俞平伯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8月。
紅樓夢考論集,皮述民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6月。
散論紅樓夢,吳世昌著,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年9月。
紅樓夢研究新編,趙岡.陳鍾毅著,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4年9月。
曹雪芹與紅樓夢,余英時、周策縱等著,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1月。
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康師來新著,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2月。
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胡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俞平伯論紅樓夢,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紅樓夢涉外新考,黃龍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紅學,劉夢溪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12月。
曹雪芹的早期傳奇創作,孫永旭著,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年8月。
漱石集,馮其庸著,山東:岳麓書社,1993年5月。
紅樓十二論,張錦池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8月修訂版。
紅樓夢研究史論,白盾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紅樓夢續書研究,趙建忠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林依璇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5月。
冷眼看紅樓,胡文彬著,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7月。
紅學與二十世紀學術思想,陳維昭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二刷。
細說紅樓,王以安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年5月。
李鼎與石頭記,皮述民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9月。
(四)臺灣學
三臺詩傳,李漁叔著,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7月。
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楊熙著,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2月二版。
施琅評傳,施偉青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臺灣的客家人,陳運棟著,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3月再版。
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陳孔立著,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臺灣文化誌,日‧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客家研究導論,羅香林著,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7月臺一版。
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北京的辮子,許雪姬著,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3月。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陳其南著,臺北:允晨文化,1994年2月二版二刷。
臺灣地名研究,日‧安倍明義著,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1月三版。
臺灣史研究,黃秀政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再版。
鄭成功傳,匪石等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黃秀政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初版二刷
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高宗熹著,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2月。
胡傳傳,黃學堂著,南投:省獻會,1997年9月。
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張炎憲等編,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二刷。
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汪毅夫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
東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臺灣與菲律賓的比較研究,曾少聰著,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1月。
客家源流新探,謝重光著,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
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莊吉發著,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5月。
南社研究,吳毓琪著,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臺灣的書院與科舉,林文龍著,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
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陳昭瑛著,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3月。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曹永和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12月初版七刷。
臺灣客家地圖,邱彥貴、吳中杰等著,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5月。
(五)工具書
中國歷史紀年表,華世出版社編訂,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1月。
紅樓夢鑒賞辭典,上海市紅樓夢學會、師大文學所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
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
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年2月。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
清末大事編年,吳鐵峰著,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臺灣歷史辭典,楊碧川著,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8月。
臺灣史小事典,遠流臺灣館編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9月。
(六)其他
四書集注宋.朱熹著,臺灣:世界書局,1956年11月。
明季滇黔佛教考,陳垣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丁日昌與自強活動,呂實強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72年12月。
廣東藏書紀事詩,徐紹棨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8月。
戲曲小說叢考,葉德均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胡適評傳,李敖著,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8月再版。
十三經注疏,清‧阮元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九版。
中國現代作家―許地山,周俟松、向雲休編,1982年。
許地山小說選,楊牧編,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7月。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全清散曲,凌景埏、謝伯陽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9月。
世界華僑名人傳第三冊,楊慶南編著,馬華企業有限公司出版,1985年9月。
清初遷海前後香港之社會變遷,蕭國健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四十自述,胡適著,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6月。
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康師來新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6月。
中國藏書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
花神與節氣,殷登國著,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8月。
丁日昌研究,張磊主編,一九八六年丁日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丁日昌評傳,鄧亦兵著,1988年。
丁日昌生平活動大事記,江村著,1988年。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蔡毅編著,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王永健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
孔子世家譜,孔德成總裁、孔慶堃、孔令熙監修,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9月。
花與花神,王孝廉著,臺北:洪範書店,1990年11月。
接受之維,丁寧著,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
清代考選制度,楊紹旦著,臺北:臺灣考選部,1991年。
禁書‧文字獄,王彬著,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9月。
嶺南古今錄,徐續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丁日昌外傳,高強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1月。
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陳大康著,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
邱菽園生平,邱新民著,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年4月。
新加坡古事記,饒宗頤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俠與中國文化,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4月。
接受美學理論,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讀者反應理論批評,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晚清士紳與近代社會變遷─兼與日本士族比較,賀躍夫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中國的海外移民─一項國際遷移的歷史研究,朱國宏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歷代入粵名人,李小松、陳澤弘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馬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1月。
戲曲美學,傅謹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張立偉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9月。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余英時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9月初版五刷。
新加坡華文報業與中國,吳慶棠著,上海:社會科學院,1997年1月。
游子之魂,楊匡漢、班瀾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明清社會文化生態,王爾敏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
康有為傳,湯志鈞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接受反應文論,金元浦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花與中國文化,何小顏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海洋迷思—中國海洋觀的傳統與變遷,黃順力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12月。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趙園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一版二刷。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羅中峰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月。
中國小說評點研究,譚帆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曲阜的歷史名人與文物,孔繁銀編著,山東:齊魯書社,2002年1月。
二、期刊論文
郭廷以〈甲午戰前的臺灣經營—沈葆楨丁日昌與劉銘傳〉,《大陸雜誌》第五卷九〜十一期,1952年11、12月。
日‧浦廉一著、賴永祥譯〈清初遷界令考〉,《臺灣文獻》六卷四期,1955年12月。
李未秋〈紅樓夢與臺灣〉一文,《臺灣風物》十卷四期,1960年4月。
張奮前〈丘逢甲之家世及其生平事蹟〉,《臺灣文獻》十四卷三期,1963年9月。
毛一波〈許南英的詩詞〉一文,《臺灣文獻》十五卷一期,1964年3月。
陳漢光〈小東山詩存及其他〉,《臺灣文獻》十五卷三期,1964年9月。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十五卷三、四期,1964年12月。
黃得時〈唐薇卿駐臺韻事考〉,《臺灣文獻》十七卷一期,1966年3月。
楊承祖〈丘菽園研究〉,新加坡《南洋大學學報》第三期,1969年。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二十三卷三期,1972年。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三十六期,1973年。
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二十四卷四期,1974年12月。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臺灣文獻》二十六卷二期,1975年6月。
黃秀政〈論藍鼎元的積極治臺主張〉,《臺灣文獻》二十八卷二期,1977年6月。
蘇梅芳〈清初遷界事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五期,1978年。
方豪〈乾隆初旅臺滿洲學人六十七〉,《故宮文獻》三卷一期,1978年5月。
謝浩〈臺灣近代化的先驅—丁日昌〉,《臺北文獻》,四十五卷四十六期,1978年12月。
李應瑜〈桂劇簡史〉,《廣西文史資料》第十九輯,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3年12月。
黃秀政〈清代臺灣循吏—陳璸〉,《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十六期,1986年3月。
鄭喜夫〈丘菽園與臺灣詩友之關係〉,《臺灣文獻》三十八卷二期,1987年6月。
浦安迪〈晚清儒學對《紅樓夢》的闡釋與張新之批評本〉,《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吳平〈丁日昌的藏書與刻書〉,《客家學研究》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
張弦生〈清代查禁『淫詞小說』與丁日昌的通飭令〉,《中州學刊》第六期,1994年。
吳二持、張惠民〈論丁日昌《百蘭山館詩》〉,《潮學研究3》,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3月。
張良光〈唐景崧與臺灣〉,《廣西文獻》第八十期,1998年4月。
余美玲〈從《小東山詩存》探析謝頌臣之生平與交遊——以櫟社詩人圈為主〉,「櫟社百周年學術研討會」,2000年。
高嘉謙〈赤道的行旅者:邱菽園與新馬文學史〉,「重寫馬華文學史研討會」,暨南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2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張炎憲《清代治臺政策之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王其祥《丁日昌研究》,珠海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論文,1976年6月。
吳盈靜《王希廉的紅學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崔溶澈《清代紅學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12月。
王韻如《許地山其人其文—一個臺灣觀點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3-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