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244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52.14.130.13
姓名 黃旭燦(Shiuh-Tsan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地球物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灣中南部褶皺逆衝斷層帶地質構造特徵分析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for Fold-and-Thrust Belt, Centraland Southern Taiwanthe Chelungpu Fault.)
相關論文
★ 以GPS觀測量估算嘉南地區1996-2000年間之地殼變形★ 車籠埔斷層活動構造之數值模擬
★ 臺灣西南部台南至屏東地區地質構造之研究★ 車籠埔斷層斷層岩之變形作用與黏土礦物分析
★ 台灣GPS連續觀測站高程變動受環境因子影響之研究★ 利用地形計測指標研究台灣南部潮州斷層沿線之活動構造
★ 以GPS觀測資料探討鐵砧山地區地表變動與地下構造★ 利用衛星大地測量資料研究觸口斷層系統之活動構造
★ 鐵砧山現地應力場與斷層再活動分析★ 利用鑽井資料推估台灣新竹至台中地區的地下現地應力狀態
★ 苗栗縣鐵砧山氣田淺層構造震測解釋與二氧化碳封存量評估★ 臺灣南部橫貫公路向陽-初來段之構造與邊坡穩定
★ 以多重時間尺度分析古亭坑泥岩區千年來地形變動★ 宜蘭三星清水地區現地應力與斷層再活動分析
★ 永和山構造現地應力與注氣引發斷層再活動評估★ 利用電測資料推估台灣彰濱地區鑽井場址的地下應力場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研究台灣中南部褶皺逆衝斷層帶的區域性地質構造及活動斷層。主要的研究
方法包括整合震測資料、井下地質資料、及野外資料於層序地層分析、構造平衡剖面分
析以及構造剖面恢復分析等,此三地區包括台中車籠埔斷層附近地區,北港高區東緣和
台南高雄陸海交界及平原地區。以瞭解各不同地質構造區域的構造特徵及構造發育。
在車籠埔斷層地區,共建立數條東西向的地質構造平衡剖面及溯源剖面,並對於此
區造山變形前緣進行地質構造分析。由台灣中部的1999集集大地震破裂-車籠埔斷層的
鉆井岩心之組構分析,顯示車籠埔斷層剪切帶之變形組構特徵,主剪切帶的位置符合於
岩性及層序轉換帶之力學界限。由卓蘭層頂部為恢復基準之地質構造溯源剖面顯示車籠
埔斷層自蓬萊運動以來約有13.7公里之位移量。
在北港高區東緣及附近地區之研究,北港高區的古地形幾何形貌之不規則性(
irregularity)以及南北方向構造之不連續,為主要控制其附近各區塊地體構造發育之重要
因素。北港高區是以最高之梅山古脊為基準,分別往南北兩側逐漸傾沒,呈北陡西緩。
東西走向之梅山古脊北以草嶺斷層系統為界,南以梅山斷層系統為界。薄皮褶皺逆衝作
用受北港脊之阻擋,無法向西延伸而形成出露低角度之九芎坑逆衝斷層。草嶺斷層系統
為北港高區北緣的重要反轉斷層,此反轉斷層之主要特徵為斷層淺部為逆斷層而深部仍
維持正斷層型態。車籠埔斷層及彰化斷層淺層滑移至草嶺斷層附近消失。梅山斷層為一
重要之高角度反轉斷層,與平原區之B斷層組成北港高區南緣之重要邊界斷層。由震測
資料之斷層對比,梅山斷層與B斷層並不直接相連,而是以接力斜坡(relay ramp)之方
式形成兩者間之構造轉換帶。梅山斷層之平面分佈以盲斷層之形式延伸至民雄附近,由
恢復地層之分析,顯示梅山區塊是一完全反轉之中新世地塹盆地,此盆地形成於南莊期
之前。
在台南高雄平原地區及陸海交界處,左鎮斷層為台灣西南部麓山區之重要撕裂斷層
(tear fault),在此斷層南側之那菝林背斜、新化斷層等構造單元,以反向逆衝斷層(
backthrust)之形態出現,並與龍船構造形成重要之構造三角帶(triangle zone)系統;在
陸海交界之二仁溪口附近之淺海地區仍以反向之斷層轉折褶皺為主。此區之前陸盆地沈
積,以厚層且較鬆軟之古亭坑泥岩為主,提供中深度地下構造三角帶之發育。
在台灣西南地區造山變形前緣帶,以反轉構造或低緩的前緣隱伏背斜為主要特徵,
此研究證實變形前緣之逆衝作用已由麓山區與平原區之交會處,往西延伸至10〜15公里
處形成一南北狹長的地帶,此帶並向西南延伸至台南及高雄陸海交界地區。
摘要(英) This study will be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mesoscopic
structural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active fault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Three areas were chosen for structure analysis in order to
decipher their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quential developments by
an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using seismic , well log, and field-geology data.
Three areas include (1) in the vicinity of the Chelungpu Fault in the Taichung
area, (2) east margins of the Peikang High, and (3) south of the Peikang High
in Tainan and Kaohsiung areas. Several balanced and palinspatic-restored
sections are constrained by seismic data. Analysis on drill cores recovered
from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rupture (i.e, the Chelungpu Fault) in
central Taiwan, shows that the Chelungpu Fault consists of several major
shear zones and their mechanical boundaries coincide with the lithological
boundaries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palinspatic
sections using top of Cholan Formation as a datum plane, it shows that there
is a displacement along the fault plane of about 13.7 kilometers, at least, for
the Chelungpu Fault.
A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eikang High, geometrical irregularity of the
basement high and the discontinuity of the tectonic trend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geological
development for each compartment. The Peikang High is plunged both
southward and northward to form the Meishan Ridge. The east-west striking
Meishan Ridge is bounded by the Tsaoling Fault system to the north and
Meishan Fault to the south. The thin skin thrusting was retarded by the ridge 129
and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Chiuchungkeng Fault to form a low angle
thrust. The Tsoling Faul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inverted fault. This inverted
fault shows reverse features in shallow part while in deeper part it remains
normal fault features. Data revealed that the southern part of Chelungpu
Fault nappe disappears near the Tsoling Fault. The Meishan Fault is also an
important inverted fault. The B Fault and the Meishan Fault are composed
of one boundary fault in the southern side of Peikang High. The Meishan
fault is not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B Fault while a relay ramp is verified
as a transitional accommodation zone. The Meishan Fault is interpreted to
have extended to the Minshung tonship. The Chaiyi graben is determined as
a thoroughly inverted graben by the restoration method. The Chaiyi graben is
judged to have occurred prior to the deposition of the Nanchuang Formation.
On the coastal plain and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offshore and land in
Kaohsiung and Tainan, the Tsochen Fault is an important NW-SE trending
tear fault in southwestern Taiwan. Napalin Anticline and Hsinhua Fault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ide of Tsochen Fault appear as backthrusts and
composed as the triangle zone near the Longchuan structure. Nearshore area
near Erzenchi is characterized by fault-bend fold in a reverse direction. The
foreland deposits of the Gutinkeng Formation is dominated by thick, low
density mudstone which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iangle zone
in the middle and deep part of subsurface. If the deformation front is defined
as the appearance of buried frontal low angle thrust or the inverted faults, this
study has proved that the position of deformation front has been extended
westward some 10-15 kilometers from the junction between foothill and
coastal plain, and the zone of front also extended to the offshore of Kaoshung
and Tainan areas.
關鍵字(中) ★ 褶皺逆衝斷層帶地質構造特徵 關鍵字(英) ★ Geological Structure for Fold-and-Thrust Belt
論文目次 論文摘要…………………………………………………………… I
目  錄…………………………………………………………… V
圖  說……………………………………………………………VII
表  目…………………………………………………………… IX
符號說明……………………………………………………………X
第一章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台灣中南部麓山帶及平原區的構造特性--------------------------------5
1.2.1 車籠埔斷層沿線的構造特性--------------------------------------------- 6
1.2.2 嘉義附近北港高區東緣之構造特性------------------------------------- 7
1.2.3 台南高雄麓山帶、平原區以及海域地區地質構造-------------------8
1.3 台灣中南部地區的地層對比----------------------------------------------11
1.4 內文簡介----------------------------------------------------------------------12
1.5 研究論文之預期成果-------------------------------------------------------12
第二章車籠埔斷層沿線地質構造分析及南北鉆探      
    井下岩心之地層特性及變形構造分析-------------------15
2.1 緒言----------------------------------------------------------------------------15
2.2車籠埔斷層沿線之地質構造特徵----------------------------------15
2.3 車籠埔斷層鑽探井下岩心描述-------------------------------------------22
2.3.1 豐原井(BH-1孔和BH-1A孔)-------------------------------------35
2.3.2 南投井(CLF-2)--------------------------------------------------------------36
2.4 生物地層和地層分析-------------------------------------------------------36
2.5 中視尺度(mesoscopic)之變形組構---------------------------------------38
2.6 討論----------------------------------------------------------------------------48
2.7 結語----------------------------------------------------------------------------49
第三章嘉義附近平原區及麓山帶之構造形貌與構造發育------50
3.1 緒言----------------------------------------------------------------------------50
3.2 北港高區東緣逆衝斷層的地下構造形貌-------------------------------51
3.3 層序地層與地層分析-------------------------------------------------------64
3.4 地質構造特徵與構造演化-------------------------------------------------65
第四章台南高雄平原及麓山區之構造發育------------------------68
4.1 緒言----------------------------------------------------------------------------68
4.2 基盤之構造形貌-------------------------------------------------------------70
4.3 麓山帶及平原區變形前緣之構造特徵----------------------------------70
4.4 台南高雄陸海交界地區之構造分析-------------------------------------72
4.5 構造發育探討----------------------------------------------------------------82
4.6 結語----------------------------------------------------------------------------83
第五章台灣中南部麓山帶及平原區構造發育之討論------------84
第六章結論----------------------------------------------------------------99
參考文獻------------------------------------------------------------------102
附錄------------------------------------------------------------------------124
英文摘要------------------------------------------------------------------128
參考文獻 王乾盈、林祖慰、張漢忠,1998. 再訪新化斷層,第七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研
討會, 387〜398。
孔祥邦、江天才、翁榮南、湯守立,1997. 台灣西南海域台南盆地北部凹陷
油氣潛能評估研究,中油公司海域及海外石油探勘處,八十六年度研
究報告, 102。
丹桂之助、林朝棨,1934. 關於觸口山層(二),台灣博物會報,第20卷,第
130期,40-45。
中國石油公司,1982. 台灣西部地質圖,臺中圖幅(1:100,000),中國石油
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編印。
中國石油公司,1986. 台灣西部地質圖,嘉義圖幅(1:100,000),中國石油公
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編印。
中國石油公司,1989. 台灣西部地質圖,臺南圖幅(1:100,000),中國石油公
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編印。
毛爾威等9人,1993. 台灣西南部白堊紀地層測勘研究(二),台灣油礦探勘總
處,116頁。
石瑞銓、王乾盈、謝昭輝,1998. 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畫八十七年度報
告-雲嘉南地區活動斷層震測調查(1/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30頁。
何春蓀,1994. 台灣地質概論第二版-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
查所出版, 163頁。
李元希、謝凱旋、黃敦友、何信昌、陳華玫、張徽正, 1999. 台灣西南部前陸
盆地的演化,中國地質學會八十八年年會, 246-248。
李憲忠、馬國鳳,2000. 利用同震變形研究921集集地震之震源破裂,第八屆
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 29-36。
李長之、丁信修,1993. 台灣中西部陸海域井測之地質分析與解釋,中油公
司探採彙報第16期, 33-55。
李長之、丁信修,1996. 台灣中西部油氣探勘目標,台灣石油地質第30期,
229-260。
李麗芬、李通藝、湯振輝、徐永耀,1995. 台灣西南海域構造型態分析,中
國地質學會八十四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手冊及論文摘要,台北, 28-32

李麗芬,1995. 台灣西南海構造型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81頁。
李重毅,1995. 台南盆地之石油系統,中油公司探採研究所探採研究彙報,
第十八期, 209-227。
李坤松、劉國賢,1978. 高雄縣中洲三號井地下地質報告,中油公司內部報
告。
李錫堤、鄭錦桐、廖啓雯、廖卿妃, 2000a. 車籠埔斷層開挖的初步成果,第
八屆臺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 642-648。
李鍚堤、鄭錦桐、廖啟文、廖卿妃,2000b. 新化斷層開挖的初步成果,第八
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 659~664。
吳泰玄,1966. 台灣中部草嶺背斜及石崁湖背斜地質調查報告,臺灣油礦探
勘總處測勘處內部報告。
吳榮章、梅文威、蔡錦椿、童英銓,1991. 台南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儲集,
中油公司探採彙報,第14期, 66-82。
吳榮章等,2002a. 活動斷層鉆井岩心切割及分析,彰化一號及彰化二號井:
經濟部中央地調所研究報告。
吳榮章、蔡棉椿、梅文威、王明惠、楊耿明、黃旭燦、李民、紀文榮,
2002b. 龍船斷層西側古亭坑層層序再探:中國地質學會, 7-99。
余水倍、劉啟清,1992a. 台灣西南部活斷層之監測研究(Ⅱ),國科會防災
科技報告, 80-78。
余水倍、陳宏宇、劉至忠,1992b. 嘉南地區之水平變形,第四屆台灣地區
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 603-611。
余水倍、郭隆晨、嚴進祥,1998. 1998瑞里地震之同震變形,第七屆台灣地
區地球物理研討會,23-32。
余水倍、郭隆晨、許雅儒、劉啟清、蘇宣翰,2000. 1999年集集大地震之震
後變形,中國地質年會八十九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2-4。
林慶偉、李重毅、張渝龍,1996. 台灣地區第三紀正斷層復活之力學探討,
紀念顏滄波教授地質研討會論文1, 233-239。
林慶偉、吳炫宗、蕭崇利,1999a. 嘉義地區活斷層研究:梅山斷層與九芎坑
斷層之初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88年年會論文集,279-280。
林慶偉、吳炫宗、朱偉嘉,1999b. 九芎坑斷層與新化斷層之地表構造現象。
第二臺灣活斷層調查研討會,11-15。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 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
版):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中央地質調所特刊,
第十三號, 122頁。
林偉雄,2000. 集集地震所致地表變形-石岡和竹子坑地區:經濟部中央地
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二號, 1-18。
林國安、楊耿明、宣大衡、張資宜、梁守謙,1994. 台南盆地油氣潛能綜合
評估:中油公司探採研究所,八十三年度研究報告, 75頁。
林煌棋,1996. 嘉南地區麓山帶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研究所
碩士論文, 105頁。
周錦德、賴宗德、劉家瑄、俞何興,1997. 台灣西南海域的顯示之構造意義
,中國地質學會八十六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手冊及論文摘要, 345-348

周瑞燉,1992.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質篇,880頁。
呂榮聰、黃雲津、余輝龍、柯雪溫、徐碧霞,1996. 嘉義台南區上新世更新
世地層之地質及地物綜合研究,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07頁。
原振維等,1989. 台灣西部第三紀盆地演化與油氣潛能之綜合評估(1/2),經濟
部七十八年度研究發展專題,286頁。
原振維等,1987. 台灣南部高壓層之地質研究,中油公司探採彙報,第十期
, 1-27。
邱紹康、張海國、施勝陽、彭達糊,1985. 嘉義縣草嶺及大湖背斜重點式地
質核查報告,臺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內部報告。
邱紹康、張海國、施勝陽、彭達糊,1987. 雲林縣石崁湖構造地質核查報告
,臺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內部報告。
邱紹康、張海國、施勝陽、彭達糊,1988. 嘉義縣奮起湖構造地質核查報告
,臺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內部報告。
胡錦城,1979. 雲林縣北港區深部構造之重磁研究,中油公司探採彙報第2期
, 78-98。
胡潮昌,1987. 台南盆地之基盤構造與漸新世至中新世地層之研究,石油季
刊,第二十四卷,第四期, 105-115。
胡錦城等,1990. 台灣西部第三紀盆地演化與油氣潛能綜合評估(2/2),中油公
司探採研究所,七十九年度研究報告, 402頁。
紀文榮等九人,1988. 北港高區八掌溪砂岩及白堊紀地層之油氣儲積與評估
,中油公司年度報告。
紀文榮,1981a. 超微化石,中油公司探採研究中心,407頁。
紀文榮,1981b. 高雄區新第三紀地層之超微體化石生物地層研究,探採研究
彙報,第4期, 1-26。
徐兆祥、紀文榮、詹永光、劉傳村, 1979. 台灣南部嘉南平原區,新第三紀地層
對比與油氣儲集研究,中油公司內部報告, 21頁。
徐明同、呂新民,1964. 臺南嘉義地方烈調查報告,台灣省氣象局, 55頁。
孫振球、蕭旭宏、周錦德,1999. 淺層震測探測台灣新造山運動相關的年輕
斷層,中國地質年會研討會, 9-101。
黃文正、陳致言、劉思妤、林燕慧、林啟文和張徽正,2000. 臺灣中部大甲
溪至頭汴坑溪九二一集集地震地表變形模式,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特刋,第十二號, 63-87。
黃立勝、林其松,1981. 台南縣佳里一號探井地下地質報告,中油公司內部報
告, 33頁。
黃立勝,1971. 嘉義縣內埔背斜地質核查報告,臺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內
部報告。
黃立勝,1973a. 南投縣石崁湖背斜地質覆查報告,臺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
內部報告。
黃立勝、周永嘉、李煥喜、劉燕安,1973b. 嘉義縣草嶺及大湖背斜地質覆查
報告,臺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內部報告。
黃立勝、林其松,1981. 台南縣佳里一號探井(CLI-1)地下地質報告,中油公
司內部報告, 33頁。
黃富文、張資宜,1998. 台南盆地新領域油氣潛能,中油公司探採彙報第20
期, 360-392。
黃敏郎、林慶偉,1996. 北港高區對台灣造山帶前緣的影響:物理模型究,
中國地質學會八十五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手冊及論文摘要,台北,
460-464。
黃衍騮,1993. 台灣西南部海域之地質構造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質趼究所
碩士論文,57頁。
黃旭燦、洪日豪、沈顯全、徐祥宏、胡錦城,1999. 台南盆地逆衝變形前緣
震測特性與地質構造分析,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八十八年年會論文集,
245-254。
黃旭燦、楊耿明、李民、吳榮章、丁信修、沈顯全,2001. 嘉義白河地區地
下構造特徵: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年年會論文集,51-56。
黃旭燦,楊耿明、梅文威、徐祥宏、吳榮章、丁信修,2002. 台南新化地區
麓山帶構造特徵,中國地質學會九十一年年會論文集, 178~181。
黃鑑水、劉桓吉、張憲卿. 1992. 台灣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探勘研究(一
),國科會防災科技報告, 81-22。
黃鑑水、張憲卿、劉桓吉,1994. 台灣南部觸口斷層之調查與探勘,經濟部
中央地質調查查所彙刊,第9號, 51-76。
曾可欣,2002. 台灣西南部陸上及海域之構造演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8頁。
陳貞怡,2002. 台南平原區至麓山帶前緣構造演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7頁。
陳于高,1993. 晚更新世以來南台灣地區海水面變化與新構造運動研究,台
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 158頁。
陳文山、陳于高、劉聰桂、黃能偉、林清正、宋時驊、李昆杰,2000. 921
集集大地震的地震斷層特性與構造意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
,第十二號, 139-154。
陳勉銘、何信昌,2000. 九二一集集地震斷層與車籠埔斷層之關連,經濟部
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刋,第十二號, 113-138。
曹昌桂、張敏,1988. 台南盆地漸新世砂岩儲油氣潛能研究與應用,中國礦
冶工程學會會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 49-57。
章懋棟,1997. 台南盆地海域部分不整合面之研究,台灣石油地質第31期,
155-168。
張徽正、李元希、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陳宏仁,1999. 台灣瑞里地震
之地質災害調查,第七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 13-22。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 台灣活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
台灣活動斷層分佈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北, 10頁。
張麗旭,1951. 草嶺潭天然水庫附近之地形與地質,台灣建設月報,第6期,
22-27。
張麗旭,1955. 臺灣之地層,臺灣研究叢刊,第36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
出版所出版, 26-49。
張麗旭、耿文溥、邱華燈,1957. 臺灣南部六重溪凍子腳區及阿里山區間之
地質,中國石油公司台灣石油地質討論會論文專輯, 222-230。
張麗旭、詹新甫、李朝雄,1960. 阿里山煤田地質,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
,第12號。1-18。
張麗旭、周敏、陳培源,1947. 民國35年12月5日之台南地震,台灣省地質調
查所彙刊,第一號, 11-18。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 台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
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號,經濟
部中央地質調所,台北, 103頁。
耿文溥,1986. 台灣中部竹山及嘉義間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
,第4號, 1-26。
陳柔妃,1999. 嘉南地區活動構造之地形計測指標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5頁。
郭炫佑、王乾盈、邱俊達、李俊延,1998. 後甲里斷層-活動斷層?,第七
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 429-433。
郭炫佑,1999. 後甲里斷層及其附近構造,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83頁。
傅式齊,1996. 台灣南部陸上及海域弧陸斜向碰撞及隱沒構造之演化,台灣
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論文, 166頁。
曾清涼、余致義、饒瑞鈞、李宗仰,1999. 921集集大地震災區衛星控制點位
移向量分析,內政部土地測量局規劃及執行,國立成功大學衛星資訊
研究中心分析及製圖。
曾振升,1994. 台南盆地第三系之震測地層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102頁。
楊耿明、洪日豪、吳榮章、黃旭燦、丁信修、徐祥宏,2000. 台灣陸上斷層
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1/5)-西南地區(觸口斷層),經濟
部中央地質調查所,93頁。
楊耿明、洪日豪、饒瑞鈞、吳榮章、黃旭燦、梅文威、丁信修、徐祥宏、蔡
錦椿,2001. 斷層活動性觀測與地震潛勢評估調查研究,台灣陸上斷層
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2/5)-六甲新化地區,經濟部中央地
質調查所,122頁。
楊耿明、黃旭燦,2000. 「台灣前陸地區地質構造,在二十世紀台灣地區地
球科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系列研討會(三),台灣的地質構造,中國
地質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217-278。
楊耿明、梁守謙、吳榮章、丁信修,1998. 北港高區東緣先中新統地層斷層
演化與封閉分析,中油公司探採彙報第21期, 157-182。
楊耿明、李通藝,1999.「台灣新生代沉積盆地架構,在二十世紀台灣地區地
球科學研究之回顧及展望」系列研討會(二),台灣新生代盆地,中國
地質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1-92。
楊耿明、丁信修、紀文榮、吳榮章,1996. 台灣西部第三紀盆地架構,中油
公司探採彙報第19期, 130-156。
經濟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a. 九二一地震車籠埔斷層沿線地表破裂位置圖,
比例尺:二萬五千分之一。
經濟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b. 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315頁。
廖卿妃,2003. 車籠埔斷層斷層岩之變形化作用與黏土礦物分析,國立中央
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132頁。
鄭開和、劉國賢,1980. 台南縣那拔林四號井地下地質報告,中油公司內部
報告, 11頁。
鄭宏祺,2000. 台灣西南部台南至屏東地區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
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192頁。
劉桓吉、李錦發,1988. 雲林圖幅及說明書,中央地質調查所,47頁。
蔣正興,1998. 高屏棚坡之地體架構-楔形體上方積區與增積岩體的比對,
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論文,122頁。
蔣正興、俞何興,1997. 台灣西南海域琉球嶼海底泥貫入體之形狀、構造與
層序地層,八十六年第四紀地層研討會, 42-46。
蔣正興、俞何興,1998.台灣西南海域是增積岩體或前陸盆地,中國地質學會
八十七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手冊及論文摘要,中壢, 138-139。
謝清正、劉國賢,1972. 台南縣台南背斜台南二號探井(TN-2)地下地質報告
,中油公司內部報告, 12頁。
謝清正、劉國賢,1982. 台南市二仁溪一號井(EJC-1)井下地質報告,中油公
司內部報告, 21頁。
蕭寶宗,1958. 雲林縣內林區至嘉義小梅間地質調查報告,臺灣油礦探勘總
處測勘處內部報告。
簡上恩、林慶偉,1998. 觀音與北港構造高區對台灣西部麓山帶地質構造發
育影響之砂盒模型研究,中國地質學會八十七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手
冊及論文摘要,中壢, 264-265。
指導教授 洪日豪(J. H. Hung) 審核日期 2004-1-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