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12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217.6.114
姓名 余姒倩(Szu-Chien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
相關論文
★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
★ 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
★ 鼎革之際的船山義理學★ 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論文以宣穎《南華經解》作為研究對象,考察目前論及《南華經解》的資料,有以之為以儒解《莊》的注本;也有認為其乃恪守《莊子》立場者。故本文試圖探究其中原委,並蠡測其釋《莊》立場。在論述上,本文以「道」為中心來展開討論,論及道之諸面向:「體道工夫與境界」、「道體的特性」、「天人關係」等。本文主要內容的論述上大抵皆維持此一架構。
在蠡測宣穎釋《莊》立場的做法上,本文首先呈現《南華經解》本身的內部系統。接著再延伸出與其他經典的對照融通,分為兩個部份:一部份是檢視宣穎面對儒家經典的態度,包括其如何處理《莊》書中述及儒家人物、言論之處,以及較為仔細地耙梳說明宣穎引儒家經典解《莊》的地方;另一部份是將宣穎述及老子的地方浮現出來,包括其如何看待老、莊之關係,以及詳細耙梳說明宣穎引《老子》解《莊》之處。將「儒家經典」(《論語》、《孟子》、《中庸》)與「老子」作為蠡測宣穎解《莊》立場的兩軸,期望藉由以上的做法,逐步地將《南華經解》的面貌更清楚,更有系統地勾勒出來,並試圖將宣穎釋《莊》介於儒、老之間的理解作一釐定。
最後再就以上的內容提出結論與反省,以檢討宣穎《南華經解》溝通儒家的努力,是否在義理上具體獲得成果;以及其面對《老子》的態度是否透露出什麼意義。
關鍵字(中) ★ 儒道會通
★ 莊學
★ 莊子
★ 南華經解
★ 宣穎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偏向《南華經解》之論文特色 ……………………………………3
二、偏向《南華經解》之義理詮解 ……………………………………4
三、兼述《南華經解》之論文特徵與義理詮解 ………………………8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內容……………………………………………………14
一、以道為核心展開討論 ………………………………………………14
二、呈現《南華經解》內部之架構 ……………………………………15
三、耙梳宣穎面對儒家經典的態度 ……………………………………16
四、耙梳宣穎面對《老子》的態度 ……………………………………16
第二章 宣穎《南華經解》所詮解的道 ……………………………………… 18
第一節 修養工夫及其朗現的道境 ……………………………………… 18
一、人生的負累 …………………………………………………………19
(一)形骸死生之執 ………………………………………………… 21
(二)聰明知巧之執 ………………………………………………….21
二、解除負累的工夫 ……………………………………………………25
(一)無己無物 ……………………………………………………….25
(二)無心無為 ……………………………………………………….27
(三)因任自然 ……………………………………………………….29
(四)虛以應物 ……………………………………………………….30
三、至人無己的道境 ……………………………………………………32
第二節 道體的特性 ……………………………………………………….33
一、非感官知能可覺知 …………………………………………………34
二、超越物象之實存 ……………………………………………………34
三、居處虛靜,感而後動…………………………………………………………35
四、流動無方,廣大普遍 …………………………………………….36
第三節 天人之際 ………………………………………………………….37
一、天人關係的關鍵 ……………………………………………………37
二、由主體工夫以契天道 ………………………………………………40
三、天道如此,人直順之 ………………………………………………41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宣穎《南華經解》之道隱含的儒家成份..……………………………44
第一節 莊子非詆毀聖人之徒 …………………………………………….44
一、莊子師承儒家,推尊孔子 …………………………………………44
二、莊子文字縱恣,特多寓言 …………………………………………45
三、道體為本,仁義禮樂為末 …………………………………………46
第二節 宣穎引《論》、《孟》解《莊》 ……………………………… 50
一、孔、顏、孟、莊之心學 ……………………………………………50
二、引《論語》解《莊》 ………………………………………………53
(一)工夫與境界 …………………………………………………….53
(二)道體與天人關係 ……………………………………………….54
三、引《孟子》解《莊》 ………………………………………………55
(一)工夫不在知巧而在全性 ……………………………………….55
(二)踐德悅樂之境 ………………………………………………….59
(三)道體∕命與天人之際 ………………………………………….60
第三節 宣穎引《中庸》解《莊》 ……………………………………….62
一、謹於獨的工夫與逍遙自得之境界 …………………………………63
二、對道體的描述 ………………………………………………………64
三、天人關係 ……………………………………………………………66
第四節 小結 ……………………………………………………………….75
第四章 宣穎《南華經解》之道有近《老子》處 …………………………… 76
第一節 宣穎提及的老莊關係 ………………………………………………… 76
一、宣穎註〈天下〉篇透出的態度 …………………………………..76
二、老莊並稱的可能意義 ……………………………………………..76
第二節 宣穎引《老子》解《莊》 ……………………………………….78
一、修養的工夫 …………………………………………………………78
二、體道的境界 ………………………………………………………..83
三、道體的特性 ………………………………………………………..84
第三節 小結 ……………………………………………………………… 87
第五章 結論 …………………………………………………………………… 88
第一節 《南華經解》與儒家經典的關係反省……………………………88
一、心 ……………………………………………………………………88
二、修養工夫與體道境界 ………………………………………………91
三、天人關係 ……………………………………………………………93
第二節 《南華經解》與《老子》的關係反省……………………………94
第三節 結語 ……………………………………………………………… 95
參考資料 ………………………………………………………………………… 98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民國以前著作依朝代順序,民國以後著作依出版先後排列)
一、主要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八版)。
《老子四種.河上公注》(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二月)。
王弼注:《老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十二 版)。
郭 象:《莊子郭象註》(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七月)。
何彥注、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再
版)。
張 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程 顥、程頤:《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三月)。
蘇 轍:《老子解》(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
五十四年)。
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張 栻:《南軒論語解》(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
五十五年)。
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三月)。
吳 澄:《道德真經註》(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五十四年)。
焦 竑:《老子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
五十四年)。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初版,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初版四刷)。
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二月初版,
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初版四刷)。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三刷)。
宣 穎:《南華經解》(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2,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六十三年)。
趙岐注、焦循正義:《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魏 源:《老子本義》(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嚴靈峰編:《莊子集成初編》24,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
十一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九月)。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初版,民國八
十一年八月四版)。
康有為:《論語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一月)。
吳 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初版,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修訂十刷)。
關 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六月)。
嚴靈峰:《老列莊知見書目中編》(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五十四年十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一月初
版,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五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十月臺初版,民國八十
五年九月臺初版第十次印行)。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五十八年一月初
版,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初版十一刷)。
郎擎霄:《莊子學案》(台北:河洛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
初版,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八版)。
吳 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五年二月,民國八
十二年十月五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黃錦鋐:《中國歷代思想家(二).莊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六十七年六月初版,民國八十八年二月更新版)。
錢 穆:《四書釋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七月再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九月,民國八十
二年十月八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一月初
版,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六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五月修訂版,民國八十六
年三月三版)。
吳 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初版,民國
八十年四月三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哲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一九九四年第二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全集校訂
版,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全集校訂版二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全集
校訂初版,初版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全集校訂版第二刷)。
嚴靈峰:《老子達解》(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初
版,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版四刷)。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二月)。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初版,民國八十一
年九月再版)。
程兆熊:《四書大義》(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二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民國八
十六年十二月初版二刷)。
謝祥皓:《莊子集釋.附錄:莊子導讀》(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九
月)。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二
月)。
歐陽超、歐陽景賢:《莊子釋義》(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
七年九月初版三刷)。
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二月)。
張默生:《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二
次印刷)。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三版)。
錢奕華:《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二、學位論文
賴仁宇:《王先謙莊子集解義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六
月)。
李春蕙:《莊子思想詮釋的分際》(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
年)。
林明照:《莊子「真」的思想探析》(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
月)。
三、單篇論文
簡光明:〈莊子評註初探──《莊子口義》、《莊子因》為主之考察〉,《逢甲中文學
報》,民國八十年十一月,頁219-237。
陳文章:〈莊子寓言精神之工夫型態與境界型態(上)──兼比較憨山、郭象、宣穎、陳
壽昌之注解〉,《鵝湖月刊》,第二十二卷第十一期總號第二六三,民國八十六
年五月,頁1-10。
指導教授 曾昭旭 審核日期 2002-6-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