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126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2 、訪客IP:3.141.244.201
姓名 孫曉嵐(Hsiao-Lan S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現代美術館展覽與國族認同論述--以1983至1994年間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文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藝術政治的角度來探討1983至1994年間北美館展覽特徵與內含之國族認同論述的變遷。本文乃關照展覽作為「藝術機構之物質性發言」所陳述之國族認同論述,不從簡化的二分極化或者進化的結構,而從一個大的文化藝術政治的範疇,來對照觀察這個特殊的現代美術館與當代藝術的發展,了解其中互動關係的脈絡。
本文的觀察是,首先,北美館展覽特徵的轉變向我們說明了,我們印象中北美館的代表性形象,透過展覽發言的累積所被我們認識的這個具有「類人格」特質的「官方性格」,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而且這個官方性格也同我們一樣,得面對來自內外的壓力,不斷地在有意識無意識之間思索著自我的內涵與外貌間的對應,掙扎地反覆於過往習得的集體性自我認知與重新發現的個人的自我內容之間,確認與否定的過程不斷地進行著,顯於外者則為我們所觀察到的一些展覽中採複合性觀點或做出不一致表述的行為。因此,雖然北美館逐漸地亦加強對國內藝術界與社區服務等面向的行動,展現出其由「官方美術館」到「公共美術館」無論在展出性質、服務對象與角色扮演上的轉變;然而面對民間激烈且熱情地要求對自我認同重新定義的權利與表述的自由,作為官方的一分子,顯然這個時期的北美館其實傾向採取與中央一貫的立場和較保守的態勢,但然不放棄以保留彈性空間的辦法繼續維持主流的領導地位。
其次,北美館藉由展覽呈現出官方認可之藝術的集體自我樣貌,但同時由於作為一個官方的藝術機構,必須考量台灣民主自由社會的現實,作出回應,並且傳達出官方治理國家之承諾與責任。但另一方面,北美館館內的每個人員也同時身為社會的一分子,其個人認同不斷地尋求內容的確立又同時不斷地有新的改變。這些細微的變動皆可能會影響到美術館甚至整個政府的認同論述構成。但是對於這種改變必須特別地去理解官方文化藝術機構的背景與限制,因為其不僅相對地並沒有民間任何一個個人或團體來得自由,且還必須考慮到自己的社會示範與領導地位,以及更深層的整個國族建構藍圖。因此,以一種折衷而模糊的態度來解決民主化的壓力,這確實是現實壓迫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也同時是經過思考,為維持或創造某種權力關係的選擇。
摘要(英)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the exhibitions held by Taipei Fine Arts Museum(TFAM) in 1983-1994 and the included discourses of national identity. It mainly concerns the politics of art in the modern art museum in Taiwan. This thesis assumes the exhibitions to be “the material speech of an art institution”. Meanwhile, they present narratives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on behalf of the art institution where they are held. Refusing any arbitrary or oversimplified polar evolution structure, this thesis suggests the changes of the exhibitions of the TFAM need to be understood in a bigger context of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arts.
This thesi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 we know about the TFAM from exhibitions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 whole representative image of it. Like any of us, this character has to face both inner and outer pressure. He has to repeatedly contemplate about the learned collective self and the newly investigated one, being irresolute when about to make any affirmative or negative statement. That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inconsistency or changes observed from the exhibitions of TFAM. The TFAM showed its efforts and tried to transform from an “official” art museum to a “public” one, but it still chose to follow the government order to b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when making its plan for art.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chose to hold a resilient space to keep being a leading component in the mainstream of contemporary art society.
The changes of the exhibitions show us that the TFAM, being an official art institu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presenting the collective self-image approved by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it had to respond to the reality and democratic progress of Taiwan society and simultaneously convey the commitment and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 That is why the statements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presented in the exhibitions in this period were so obscure and vague. Besides, the people working in the TFAM are still part of the society, whose personal identity might constantly changes with living experience and time. These subtle changes might influence the identity of the whole government institution. But we have to consider the particular background and constrain of official art institutions, for they are put on more restraints as an art model and leader for the society in the bigger plan of state building. Hence, the vague attitude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might be a result of reality force, but undeniably it could be a choice as to maintain or create 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power.
關鍵字(中) ★ 現代美術館
★ 展覽
★ 國族認同論述
★ 台北市立美術館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提要…………………………………………………………………………... i
Abstract…………………………………………..………………………………… iii
致謝辭…………………………………………..…………………………………. v
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概述………………………………………..………………………..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材料與限制………………………………………………………… 6
第二章 現代美術館展覽現象與國族認同論述………………. 9
第一節 「國族認同」作為策略性的概念……………………………………… 10
第二節 展覽作為現代美術館的發言行動……………………………………… 19
第三節 展覽呈現中的政治性問題……………………………………………… 25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活動型態變遷分析…………… 39
第一節 展覽之藝術內容的選擇與詮釋…………………..…………………….. 39
3.1.1 藝術媒材選介……………………………………………………………… 40
表一:1983-199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水墨展覽數量統計…………………….. 41
表二:1983-199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書法展覽數量統計………………………. 43
3.1.2 藝術風格的選擇…………………………………………………………… 49
第二節 展覽經營與內容延伸說明慣用模式…………………………………… 55
3.2.1 展覽經營的模式…………………………………………………………… 55
3.2.2 字彙應用與修辭模式……………………………………………………….. 59
第三節 小結……………………………………………………………………… 64
第四章 台北市立美術館在當代台灣藝術社會中的位置.... 67
第一節 台北市立美術館作為官方現代美術館的定位與任務………………… 67
4.1.1 典藏政策………………………………………………………………….. 68
4.1.2 美術館經營理念與定位…………………………………………………….. 71
4.1.3 國際化策略-邁向國際社會之代表性的確立………………………………… 81
第二節 1980至1990年代中期台灣當代藝術社會對國族認同議題的思考….. 86
4.2.1 1980至1990年代中期台灣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國族認同議題…………………… 87
4.2.2 1980至1990年代中期畫廊、媒體與藝評中的國族認同議題…………………… 93
第三節 從藝術評論再省視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的評價……………………… 98
4.3.1 對評審制度的質疑與對台北市立美術館對內代表性之肯定…………………… 98
4.3.2 含糊的議題框架…………………………………………………………… 101
4.3.3 對國際化行動與對外代表性之肯定………………………………………….. 102
4.3.4 新展覽經營模式的建議:主題展………………………………………….… 104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 109
參考書目………………………………………………………………………... 115
附錄………………………………………………………………………………. 141
1983-1995台北市立美術館歷年重要展覽……………………………………… 143
1983-1995台北市立美術館歷年提出宗旨……………………………………… 169
台灣戰後現代美術紀事…………………………………………………………… 177
參考文獻 書目
王明珂,1997【民86】,《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
王緝思等著,2001【民90】,《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市,生智。
王錦華,1999【民88】,《性別的美學∕政治:九○年代台灣女性藝術展覽批評意識初探》,台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1983【民72】,《中國美術專題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民74】,《美術家年譜》,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民74】,《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2【民81】,《台北市立美術館》(小冊子),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3【民82】,《台北市立美術館十週年專輯》,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白雪蘭撰搞,1990【民89】,《美術館導覽-台灣早期西洋繪畫2》,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昭瑩、陳淑鈴主編,1999【民88】,《台北市立美術館閱覽1983-1998》,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呂佩怡,2000【民89】,《後九○年代台北市立美術館國際策展的「本土/國際」策略探討》,台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清夫,1997【民86】,《藝術批評與藝壇生態(上)》,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7【民86】,《藝術批評與藝壇生態(下)》,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亦園,1992【民81】,《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
李森永,1999【民88】,《戰後台灣「一個中國」原則轉變之政治經濟分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李鑄晉、萬青力,2001【民90】,《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台北市,石頭。
杜正勝,2000【民89】,《走過關鍵十年(一九九○〜二○○○)上:政治憂思》,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林于湘,2000【民89】,《文藝政策的制定與辨證:釋析1981年至1998年台灣文化論述的建構與轉型(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例)》,台北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林果顯,2000【民89】,《「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林惺嶽,1997【民86】,《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阿盛主編,1985【民74】,《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台北市,前衛。
國立故宮博物院七十星霜編輯委員會,1995【民84】,《故宮七十星霜》,台北市,台灣商務。
張奕財,2000【民89】,《現代美術及台灣美術期刊之藝評論述內容分析:1990至1999年》,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樹倫,1998【民87】,《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建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正亮,1988【民77】,《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8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繼生,1996【民85】,《藝術使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玉燕,2000【民89】,《台灣美術本土化批評意識之研究:1990-1999年》,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奇祿,1981【民70】,《民族與文化》,台北市,黎明。
陳偉,1993【民83】,《島國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彭佳慧,2000【民89】,《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獅美術》雜誌為例(1971-1996)》,台中市,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
黃光男,1997【民86】,《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市,藝術家。
黃俊傑,2000【民89】,《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市,正中。
楊中芳,2001【民90】,《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研究本土化論文集》,台北市,遠流。
楊國樞等著,1989【民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市,臺灣東華。
---,1989【民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策》,台北市,臺灣東華。
楊澤編,1999【民88】,《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市,時報文化。
劉怡芳,2000【民89】,《藝文活動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以報社贊助大型展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猷彥(太乃),1990【民79】,《藝術投資60問》,台北市,時報文化。
蔣復璁,1977【民66】,《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宜芸,1991【民80】,《商業?藝術?-台北市畫廊活動的探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維禮,1990【民79】,《國家機構在台灣發展過程中角色之研究(1945-1987)》,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亞譚,2000【民89】,《發現家鄉:新興民族認同中的社區運動》,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瓊瑞,1991【民80】,《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市,伯亞。
錢MONEY理財研究室編,1994【民83】,《藝術投資-讓財富與情趣一起增值》,台北市,金錢文化。
戴國煇,1994【民83】,《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市,遠流。
謝東山,1996【民85】,《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台灣美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魏聰洲,2000【民89】,《地方博物館的操作與其間的權力: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nderson, Benedict著,1991【民8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市,時報出版,1999【民88】。
Ashcroft, Bill, Griffiths, Gareth, Tiffin, Helen著,1998【民87】,《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劉自荃譯,台北縣,駱駝出版。
Barthes, Roland著,1997【民86】,《批評與真實》,溫晉儀譯,台北市,桂冠。
Castleman, Riva,1988【民77】,《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Prints of the 20th Century: A History),張正仁譯,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民90】。
Crane, Diana,1996【民85】,《前衛藝術的轉型》,張心龍譯,台北市,遠流。
Dahrendorf, Ralf.,1999【民88】,《現代社會衝突-歐洲自由政治隨想錄》,林榮遠譯,台北,桂冠。
Duncan, Carol,1995【民84】,《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王雅各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民87】。
Jameson, Fredric,1997【民86】,《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Postmodernism and Theories of Culture),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民87】,《快感:文化與政治》,王逢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albraith, John,1992【民81】,1983,《權力的剖析》,劉北成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Ashcroft, Bill, Griffiths, Gareth, Tiffin, Helen, 1989.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roizier, Ralph. 1988. Art and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Lingnan (Cantonese) School of Painting, 1906-195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ivak, Gayatri Chakaravorty, 1990. The Post-Colonial Critic: Interviews, Strategies, Dialogues, ed. Sarah Harasy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ully, James,2001【民90】,《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Strange Multiplicity: Constitutionalism in an Age of Diversity),黃俊龍譯,台北市,聯經。
Wachman, Alan M. 1994. Taiwan :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Armonk, N.Y: M.E. Sharpe.
論文集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中國˙現代˙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民79】。
---,《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民82】。
---,《「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民83】。
---,《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民84】。
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民81】。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林佳龍等著,《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1【民90】。
周英雄主編,《現代與多元:跨學科的思考》,台北市,東大,1996【民85】。
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2000【民89】。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1998【民87】。
---,《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史博館,1999【民88】。
---,《博物館的專業主義-2001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2001【民90】。
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民80】。
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1996【民85】。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1995【民84】。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1993【民82】。
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市,麥田出版,2001【民90】。
《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市,國立藝術學院國際會議廳,2001年3月2日。
Ferguson, Russell, Olander, William, Tucker, Marcia, and Fiss, Karen編,1999【民88】,《藝術論述:後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對話》(Conversations in Postmodern Art and of Culture),吳介禎譯,台北,遠流出版。
Aagaard-Mogensen, Lars ed., 1988. The Idea of the Museum: Philosophical, Artistic and Political Questions, Lampeter, the Edwin Mellen Press.
Balakrishnan, Gopal ed., 1996. Mapping the 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Barker, Emma ed., 1999. 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Boylan, Patrick J. ed., 1992, Museums 2000: Politics, people, professionals and profit, London and New York, Museums Associ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Routledge.
R. Greenberg, B. Ferguson and S. Nairne ed., 1996.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all, Stuart ed.,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Ltd.
Hall, Stuart and du Gay, Paul ed., 1996.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Ltd.
Huangfu, Binghui ed., 2000. Text & Subtext: Contemporary Art and Asian Women, Singapore, Earl Lu Gallery.
I. Karp and S. D. Lavine ed., 1991. 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Kavanagh, Gaynor ed., 1991. Museum Languages: Objects and Texts, Leicester;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6【Printing】).
Vergo, Peter, 1989.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on Books(1993 reprinted).
畫冊
1983,《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3,《台北市第十一屆美展專輯》,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1983,《席德進遺作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3,《中華海外藝術家聯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一九八四中華民國國際書法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韓國現代美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一九八四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傳統建築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我愛台北攝影比賽》,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台北市歷屆美術優秀作品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金石派畫家邀請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台灣收藏:嶺南派畫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海外名家作品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4,《當代水彩畫展:彩墨創作》,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1985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國際水墨畫特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當代名家個展-趙春翔》,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趙春翔,《趙春翔畫集》,台北市,作者自印。
1985,《台北市中小學美術教師聯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中華民國第二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5,《1985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6,《第二屆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雙年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青少年水墨創作》,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中華民國水墨抽象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新具象繪畫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台北市第十三屆美展專輯》,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嶺南畫派海外收藏展-高奇峰精品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7,《時代與創作:黃君璧精品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8,《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8,《生命之歌:劉啟祥回顧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8,《沉思、領悟與創作: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8,《墨與彩的時代性-現代水墨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傅狷夫八十書畫選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一九八九水墨畫創新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1,《陳其寬七十回顧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1,《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七月-中華民國八十年六月》,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3,《精選之寶:加拿大工藝國際巡迴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3,《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國外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3,《台灣美術新風貌1945〜1993》,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3,《中華民國第六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3,《典藏品研究特展—廖繼春「西班牙特羅麗」》,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4,《一九九四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4,《董陽孜作品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4,《蔣青融國畫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4,吳學讓,《吳學讓七十回顧展》,台中,作者自印。
1994,黃光男,《黃光男水墨畫》,屏東縣,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5,《李奇茂水墨畫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5,《台灣當代水墨畫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5,《陶德˙塞勒:隱喻化的世界》,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5,《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八十四年》,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以上畫冊部分所列主要為論文當中有直接引用者。所有參閱的畫冊請見下表:
1983 台北市第十一屆美展、李梅樹遺作展、中華民國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蔡辰男捐贈作品展、席德進遺作展
1984 一九八四中華民國國際書法展、國際插花藝術展—一花開天下春、一九八四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美術圖書展、我愛台北攝影展、台北市退休人員美術作品展、台北市歷屆美術優秀作品展、大專美術科系教授聯展、現代陶藝推廣展、現代茶具創作展、早期畫家遺作展—李仲生紀念展、當代油畫展—楊啟東回顧展、金石派畫家邀請展、台灣初期書畫回顧展—高一峰作品展、嶺南派畫展、台灣山地文物展、海外名家作品展、當代水彩畫展—彩墨創作
1985 國際水墨畫特展、一九八五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國際陶藝展、當代名家個展—趙春翔、當代攝影展—中國傳統建築之美、中國建築之美特展、台北市中小學美術教師聯展、台灣早期畫家—陳德旺紀念展、中華民國第二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1986 一九八六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嶺南畫派海外收藏展—高奇峰精品展、台北市第十三屆美展、當代油畫展—陳慧坤八十回顧展、青少年水墨創作展、日本現代織物造型展、日本現代美術展、當代名家展—陳進八十回顧展、石川欽一郎師生特展、中華民國水墨抽象展、新具象繪畫展、當代名家遠東巡迴展—瑞士現代美術展、中華民國第二屆現代雕塑特展
1987 眼鏡蛇藝術群(一九四九~五一)及其十年後之發展、書法全能大賽作品展、實驗藝術—行為與空間展、當代書家十人作品展、科技裡的詩情—德國現代雕塑展、時代與創作—黃君璧先生精品展、一九四九—一九八六查理摩爾建築藝術
1988 一九八八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墨與彩的時代性—現代水墨展、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德國「新藝術」展一八九○—一九二五、達達的世界、七十年代德國平面藝術展、美國纖維藝術展、生命之歌—劉啟祥回顧展、沉思、領悟與創作—李石樵的繪畫世界、時代與創新—現代美術展
1989 傅狷夫八十書畫展、廖修平的藝術、畢卡索橡膠版畫展、一九八九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典藏品特展(1989/7/24-8/20)、典藏品特展(1989/8/24-10/15)、一九八九水墨畫創新展、郭雪湖浸淫丹青七十年作品展、中華民國第四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1990 台灣早期西洋美術回顧展、日本浮世繪特展、劉國松畫展、普普車畫藝術展、一九九○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世界版畫名作展、李澤藩回顧展、尼斯地區當代藝術展、典藏品特展﹙一﹚歲月山河、典藏品特展(二)歲月人生、
1991 貢巴斯與羅特列克、公寓—前衛與實驗展、一九九一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比利時當代藝術展、林東龍實驗展、米羅的夢幻世界、陳其寬七十回顧展、袁樞真八十回顧展、姚瑞中、江如海實驗展、偶發˙未完成的白熱化理想—葛理漢實驗展、中華民國第五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1992 所費不貲—石晉華實驗展、吳平書畫篆刻展、朱沅芷作品展、莊喆個展、一九九二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阿雷欽斯基版畫回顧展、江兆申書畫展、湯皇珍前衛與實驗個展、劉其偉創作回顧展、我們的時代攝影展—馬格蘭攝影師眼中的世界、薛林納雕塑展
1993 朱嘉樺實驗個展、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李梅樹逝世十週年紀念、精選之寶:加拿大工藝國際巡迴展、趙無極回顧展、林克恭藝術展、六○年代台灣現代版畫展、探討台灣現代雕塑—雕塑媒材與造型的對話、典藏品研究特展—廖繼春「西班牙特羅麗」、蕭如松藝術展、郭少宗個展、呂基正藝術展、奧瑞拉納作品展、印門朵夫油畫作品展、羅丹雕塑展、「愛與死亡之處境」—艾珊德個展、水災—李淑貞個展、林國芳個人創作展、典藏品特展:廖繼春—西班牙特羅麗(1993/8/7-10/10)、台灣美術新風貌一九四五~一九九三、謝凱利的石雕世界、揚森素描版畫作品展、國外當代版畫名家邀請展—莉莉亞基金會版畫收藏展、中華民國第六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1994 蘇拉吉回顧展、從傳統到現代-吳學讓七十回顧展、梁秀中的繪畫歷程、黃文慶個展-實驗展:「日誌」、夏陽:創作四十年回顧展、韓湘寧回顧展、金潤作回顧展、前衛與實驗展:陳志誠個展、前衛與實驗展「偽裝」:吳瑪悧個展、典藏品研究特展二:陳澄波-新樓、蔣青融國畫展、楊明迭版畫藝術、莊志輝油畫展-天地之間、河囚-林勤霖個展、陳澄波百年紀念展、換鵝會二十週年書法展、夢的出口-柯淑芬個展、二號公寓:名牌展、王季遷創作展、林輝華:剃刀邊緣、連淑惠個展:窗、陳聖頌個展、十三日羊肉小饅頭-王俊傑個展、安迪˙沃荷一九二八~一九八七、林仁傑水墨畫展、羅清雲畫展、台北-巴黎:旅法前輩藝術家作品展、董陽孜書法作品展、賴純純:場˙凝聚的力量、金門˙黃山˙墨韻-張拓個展、自覺的放逐-池農深框裡框外之旅、道˙墨-馬澤霖的方圓世界、曾景文四十年水彩作品展、陳來興油畫展、周綠雲畫展、現象:存在與選擇-台北現代雕塑展、空間下的獨白-王國憲石材創作首展、空花系列-嚴明惠作品展、非物質性空間-米榭爾˙布隆傑個展、「人生如戲?」-蕭麗虹裝置展、吳昊四十年創作展、何德來九十紀念展、王子的居所-王瑤琴攝影個展
1995 李奇茂水墨畫展、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展、千住博個展、陶德˙賽勒-隱喻化的世界、安世中攝影展-自在、范洪甲九十回顧展、楊征鏡頭下的殘荷世界、張瑞蓉膠彩畫展:山川水石組曲、素人余進長鄉土畫展、台灣當代水墨畫展、劉洋哲版畫藝術、保羅˙隆德夫斯基雕塑展、道格拉斯˙達頓-建築寓言展、靜穆之光-德˙菲葉攝影展、人體雕塑新釋-赫胥宏美術館現代雕塑展、黃海雲個展、蕭勤的歷程 :一九五三 ~一九九四、黃朝湖水墨畫展、亞洲現代雕塑的對話-亞細亞現代雕刻會台灣交流展、靳杰強的水墨畫一九六五~一九九五、德國九○新藝術-萊茵區新生代、台灣鄉土1950年代-黃金樹攝影展、歷史的腳印-袁金塔現代畫卷展、黃永和水墨展、巴爾蒂斯作品展、古雅的青春-陳植棋作品展、中華民國第七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期刊與專文
王甫昌,1993【民82】,〈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頁53-100。
王秀雄,1991【民80】,〈日據時代台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釋-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48-70(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199期(1991【民80】12月))。
王哲雄,1987【民76】,〈從西方實驗藝術的肇始到市立美術館的「行為與空間」〉,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193-197(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145期(1987【民76】6月))。
王嘉驥,2000【民89】,〈台灣的位置-一九九○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狀態(一)〉,《典藏》(台北市),2000【民89】11月,頁124-127。
---,2001【民90】,〈台灣的位置-一九九○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狀態(二)〉,《典藏》(台北市),2001【民90】1月,頁160-163。
---,2001【民90】,〈讓故宮博物院回歸藝術本質〉,《中國時報》,2001年12月6日,取自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王福東,1991【民80】,〈煮字集-遠流〉,《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4期,1991【民80】6月,頁93。
王德威,2000【民89】,〈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頁65-83。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1【民90】,〈積極參與世界體系-蕭萬長︰讓APEC回歸經濟面〉,《天下雜誌》(台北市),第246期,2001年11月,取自天下網站http://www.cw.com.tw。
包遵彭,1961【民50】,〈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創建與發展〉,《歷史文物月刊》(台北市),第五卷第5期(1995【民84】12月),頁6-16(原刊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創刊號頁一至頁七,1961【民50】12月)。
石瑞仁,1993【民82】,〈從耳目到心靈的藝術引渡-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競賽展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民82】,頁37-56。
---,1994【民83】,〈撥開迷霧˙邁向國際〉,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236-239(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225期(1994【民83】2月))。
---,1994【民83】,〈「立基磐石 開拓視野」-第六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觀後感〉,《現代美術》(台北市),第52期(1994【民83】2月),頁2-4。
江宜樺,2001【民90】,〈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頁181-216。
何秀煌,1996【民85】,〈現代˙現代性與現代化-語言、概念與意義〉,周英雄主編,《現代與多元:跨學科的思考》,台北市,東大,頁1-61。
吳乃德,1993【民82】,〈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頁27-51。
吳小蕙紀錄,1991【民80】8月,〈台灣水墨發展座談會〉(1991年5月25日,台北尊嚴),《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6期(1991【民80】8月),頁124-137。
吳瑪悧,1994【民8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九○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現狀〉,《現代美術》(台北市),第54期(1994【民83】6月),頁2-3。
吳叡人,2001【民90】,〈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頁43-110。
李亦園,1989【民78】,〈一九八八文化指標的評估與檢討〉,《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頁52-96。
---,1992【民81】,〈臺灣光復以來文化發展的經驗與評估〉,《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頁14-51。
---,1992【民81】,〈文化素養指標的再檢討〉,《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頁97-124。
---,1992【民81】,〈廿一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頁125-131。
李長俊,1983【民72】,〈談「現代藝術」的界定〉,《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51期,1983【民72】9月,頁75-81。
李梅齡整理,1983【民72】,〈訪陳奇祿談國際版畫展〉,《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46期,1983年4月,頁42-43。
李復興整理,1984【民73】,〈訪蘇瑞屏-談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推展〉,《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55期,1984年1月,頁52-54。
李復興,1988【民77】,〈國內美術館的典藏政策〉,《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年6月,頁65-66。
---,1988【民77】,〈台灣美術館展覽活動檢視〉,《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年6月,頁73-74。
李渝,1983【民72】,〈本土文化和外來影響〉,《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48期,1983【民72】6月。
---,1989【民78】,〈民族主義˙集體活動˙自由心靈〉,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民80】,頁390-413(原文發表於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一借當代藝術發展學術研討會」,1989民【民78】12月。後經修訂補充後刊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32期(1990【民79】6月))。
李筱峰,1996【民85】,〈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275-301。
李維菁,2002【民91】,〈國際美術大展 台灣藝術家密集現身〉,《中國時報》,2001年12月6日,取自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李廣均,1996【民85】,〈社群、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一九九五年臺北市「終戰事件」的初步思考〉,《社會文化學報》(中壢市),第4期(民86),頁247-278。
---,2001【民90】,〈有關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社會性格的幾點思考〉,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頁111-146。
李錫奇,1989【民78】,〈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民80】,頁180-185(原文載於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編,《中華民國當代版畫藝術》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民78】)。
李麗芳,1991【民80】,〈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功能探討及其運作〉,《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第五卷第3期(1991【民80】7月),頁51-55。
李鑄晉,1992【民81】,〈發現台灣美術-台灣美術全集序〉,《藝術家》(台北市),第200期(1992【民81】1月),頁206-209。
杜正勝,2001【民90】,〈藝術政治與博物館〉,《博物館的專業主義-2001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頁9-42。
沈德傳整理,1983【民72】,〈十青版畫會座談-國際版畫展的意義和國內版畫教育之推廣〉,《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46期,1983年4月,頁58-65。
邱貴芬,1995【民84】,〈「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169-191。
周英雄,1996【民85】,〈從文學看現代與多元-代序〉,周英雄主編,《現代與多元:跨學科的思考》,台北市,東大,頁1-10。
周婉窈,1997【民86】,〈曖昧的台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之認同〉,《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51-263。
昌彼得,1995【民84】,〈走出宮廷邁向民族-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的里程碑〉,《交流》(台北市),第19期(1995【民84】1月),頁41-45。
林文淇,2001,【民90】,〈九○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市,麥田出版,頁275-296。
林平,1993【民82】,〈展覽組的使命與理想〉,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十週年專輯》,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頁18-21。
---,1994【民83】,〈更為精緻的展覽規劃〉,《現代美術》(台北市),第57期(1994【民83】12月),頁21-22。
林伯欣,2000【民89】,〈後九○年代當代藝術策展的論述形構:兼論台灣美術主體位置的流變〉,《第二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符號與意義的跨時空旅行-論文集暨大會手冊》,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頁1-22。
林佳龍,2001【民90】,〈台灣的民族主義政治-一個初步的考察〉,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頁3-20。
---,2001【民90】,〈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頁217-266。
林惺嶽,1986【民75】,〈「紅顏」惹禍-美術館的「退展」、「改色」事件的透視與評析〉,《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97【民86】,頁11-32。
---,1989【民78】,〈台灣美術一九八九〉,《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97【民86】,頁104-115(原刊載《藝術家》(台北市),1989【民78】1月)。
---,1990【民79】,〈論台灣的美術團體及其發展〉,《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27期(1990【民79】1月),頁94-101。
---,1990【民79】,〈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台灣美術發展的影響〉,《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97【民86】,頁54-60。
---,1992【民81】,〈評1991年台灣美術現象〉,《藝術家》(台北市),第200期(1992【民81】1月),頁238-251。
---,1993【民82】,〈美術本土化的釋疑及伸論〉,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304-329(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64期(1993【民82】2月),頁94-107)。
---,2001【民90】,〈從歷史悲情走向自主與自信的大道-百年的回顧與前瞻〉,《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市,國立藝術學院國際會議廳,2001年【民90】3月2日,頁18-26。
柯裕棻,2001【民90】,〈親愛的台灣〉,《中國時報》,2001年8月13日,取自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胡台麗,1993【民82】,〈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頁279-325。
胡永芬,1998【民87】,〈痛定思痛-台灣裝置藝術創作者的瓶頸〉,《典藏藝術》(台北市),第67期(1998【民87】4月),頁140-144。
施正峰,1996【民85】,〈戰後的台、中關係-結構性現實主義的觀點〉,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537-563。
洪根深,1988【民77】,〈台灣美術館發展趨向之我見〉,《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民77】6月),頁53-54。
徐文琴,1993【民82】,〈論美術史在美術館工作中的應用-並檢視國內的美術史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編,《「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民83】,頁117-150。
倪再沁,1991【民80】,〈水墨的建立、崩解與重探〉,《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6期(1991【民80】8月),頁138-149。
---,1991【民80】,〈西方美術˙台灣製造-台灣現代美術的批判〉,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37-87(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2期(1991【民80】4月),頁114-133)。
---,1991【民80】,〈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176-216(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9期(1991【民80】11月),頁136-157)。
孫大川,1996【民85】,〈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353-375。
秦孝儀,1991【民80】,〈故宮的新境界-向中國藝術討論會簡報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概況〉,《故宮文物月刊》(台北市),第九卷第5期(第101期,1991【民80】8月),頁4-9。
---,1997【民86】,〈七十年到七千年-從宮廷博物院邁向民族博物院的歷程〉,《亞太地區博物館館長會議論文急》,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頁39-52。
---,1999【民88】,〈「將世界引進故宮,將故宮推向世界」-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國際文化交流〉,《文化視窗》(南投市),第12期(,1999【民88】6月),頁36-39。
袁汝儀,1995【民84】,〈文化社會觀的視覺藝術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民84】,頁77-96。
高千惠,1992【民81】,〈圓桌武士大風吹-從世界櫥窗看台灣新藝術〉,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224-237(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55期(1992【民81】5月),頁24-31)。
---,1993【民82】,〈從補破網到三叉路-台灣文化論術與美術史觀的省思〉,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224-229(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221期(1993【民82】10月))。
張炎憲,1996【民85】,〈台灣史研究與台灣主體性〉,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431-451。
張頌仁,2000【民89】,王嘉驥譯,〈誰的觀眾?中國、台灣與香港的藝術觀眾及創作〉,《典藏-今藝術》(台北市),第91期(2000【民89】4月),頁230-232.
張京媛,1995【民84】,〈前言〉,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9-29。
---,1995【民84】,〈彼與此-愛德華˙薩伊德的《東方主義》〉,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33-49。
張茂桂,1993【民82】,〈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頁233-278。
---與吳忻怡,2001【民90】,〈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頁147-180。
張頤武,1995【民84】,〈「人民記憶」與文化的命運〉,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147-265。
---,1995【民84】,〈全球性後殖民語境中的張藝謀〉,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401-420。
張誦聖,2000【民89】,〈「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台灣文學-一個方法學的初步審思〉,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頁25-40。
張錦忠,1995【民84】,〈南洋論述/本土知識-他者的局限〉,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81-102。
張婉真,2000【民89】,〈當代藝術˙展覽˙策展人〉,《歷史文物》(台北市),第10卷第10期(2000【民89】10月),頁81-90。
---,2001【民90】,〈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台北市),第15卷第3期(2001【民90】7月),頁13-24。
梁秋月,1995【民84】,〈兩岸博物館與文物交流的盛會-記「海峽兩岸博物館與文物交流學術訪問團」〉,《交流》(台北市),第19期(1995【民84】1月),頁21-24。
梅丁衍,1991【民80】,〈由美國多元性文化反思「本土文化自覺」〉,《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4期,1991【民80】6月,頁94-95。
---,1991【民80】,〈談台灣美術鄉土寫實中現代意識之盲點〉,《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6期,1991【民80】8月,頁88-89。
---,1991【民80】,〈台灣現代藝術本土意識的探討〉,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169-175(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9期(1991【民80】11月),頁110-113)。
---,1992【民81】,〈『本土』誠可貴,『真理』價更高〉,《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55期,1992【民81】5月,。
---,1992【民81】,〈台灣現代藝術「主體」的迷思〉,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273-276(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61期(1992【民81】11月),頁16-18)。
---,1995【民84】,〈國際藝術思潮與台灣現代美術〉,台北市立美術館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民84】,頁115-130。
淨土,1984【民73】,〈美術館新展望肥皂泡-展望之外的沉思〉,《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60期(1984【民73】6月),頁152-153。
許功明,1991【民80】,〈族群藝術的尊嚴-「哈古」雕刻展所感〉,《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6期(1991【民80】8月),頁150-155。
許自貴,1995【民84】,〈畫廊與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民84】,頁97-130。
許宗力,2001【民90】,〈兩岸關係的法律定位〜台灣的角度出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新自然主義,頁303-314。
許綺玲,2001,【民90】,〈台灣攝影與「中國」符號初探-在不在:符號在哪裡?「中國」在哪裡?〉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市,麥田出版,頁135-175。
許遠達,2001【民90】,〈以現代藝術之名〉,《藝術觀點》(台南縣),第12期(2001【民90】10月),頁24-29。
連德誠,1988【民77】,〈藝術批評家:現代美術館的源頭活水〉,《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民77】6月),頁51。
---,1991【民80】,〈台灣地區美術館與當代藝術之互動〉,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民81】,頁227-243。
郭少宗,1987【民76】,〈藝術評論是燙手山芋嗎?-每月藝評專欄的檢討和說明〉,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189-192(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140期(1987【民80】1月))。
---,1989【民78】,〈八十年代台灣美術現象的橫剖與縱切〉,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民80】,頁302-317(原文載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台北市),第28期(1990【民79】2月))。
---,1991【民80】,〈兩極化與候鳥型藝術-再論「台灣製造的西方美術」〉,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88--92(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3期(1991【民80】5月),頁90-92)。
郭繼生,1992,【民81】,〈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試論四十年來繪畫之文化脈絡〉,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民81】,頁53-71。
---,1996【民85】,〈戰後台灣的文化政治與藝術〉,《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民85】,頁171-202。
---,1996【民85】,〈台灣藝術「本土」論述的再思考〉,《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民85】,頁249-259。
---,2002【民91】,〈策展人談話錄-藝術策展˙雙年展與全球化:郭繼生vs.高千惠〉,《藝術家》(台北市),第322期(2002【民91】3月),頁386-390。
陳世明,1995【民84】,〈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可能性-覺與美〉,台北市立美術館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民84】,頁57-75。
陳奇祿,1979【民68】,〈光復前台灣美術回顧展〉,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78-79(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46期(1979【民68】3月))。
---,1981【民70】,〈現階段文化建設的幾個問題〉,《民族與文化》,台北市,黎明,頁67-85。
---,1983【民72】,〈「明清時代台灣畫展」弁言〉,《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54期,1983【民72】3月,頁90-92。
陳怡霈紀錄˙整理,2001【民90】,〈呂秀蓮抓狂-文化批判的方法論問題(座談會紀錄)上、下〉,《中國時報》,2001年【民90】6月12日、13日,取自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陳芳明,2000【民89】,〈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頁41-63。
陳盈瑛,1996【民85】,〈今日台灣藝術展-於德國阿亨市路德維治藝術館〉,《雄獅美術》(台北市),第305期(1996【民85】7月),頁60-65。
陳英偉,1996【民85】,〈地平面下的人文孤兒?-台灣東岸藝術外一章〉,《雄獅美術》(台北市),第305期(1996【民85】7月),頁50-51。
陳英德,1988【民77】,〈我對台北藝壇的印象-一點批評、建議和期望〉,《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10期(1988【民77】8月),頁52-58。
陳國寧,1993【民82】,〈從現階段我國文化政策與社會形態之變遷談美術館之角色與功能〉,台北市立美術館編,《「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民83】,頁83-115。
陳傳興,1992【民81】,〈「現代」匱乏的圖說與意識修辭-一九八○年代台灣之「前」後現代美術狀況〉,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224-237(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59期(1992【民81】9月),頁16-25)。
陳瑞文,1991【民80】,〈台灣文化與本土文化所引出的片段思考〉,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民83】,頁142-149(原文載於《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5期(1991【民80】7月),頁116-120)。
---,1991【民80】,〈當代藝術的曖昧特徵與假性跡象〉,《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6期(1991【民80】8月),頁166-173。
陳曉明,1994【民83】,〈「後東方視點」-穿越後殖民化的歷史表象〉,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1995【民84】,頁233-246。
陸蓉之,1991【民80】,〈台灣地區當代藝術本土風格語彙的衍變〉,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民81】,頁189-223。
---,1992【民81】,〈從分裂運動閃入-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藝術家》(台北市),第200期(1992【民81】1月),頁184-187。
---,1998【民87】,〈誰的裝置藝術為誰?〉,《藝術家》(台北市),第273期(1998【民87】2月),頁358-365。
曾小英,1998【民87】,〈博物館異文化展示內的跨文化溝通〉,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頁138-158。
游崴,2001【民90】,〈場所精神,美術館發光-從台北市立美術館內的裝置藝術談起〉,《藝術觀點》(台南縣),第12期(2001【民90】10月),頁30-37。
雄獅美術編輯部,1983【民72】,〈一九八二年美術總評〉,《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43期(1983【民72】1月),頁32-43。
---,1984【民73】,〈一九八三年美術總評〉,《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55期(1984【民73】1月),頁40-47。
---,1984【民73】,〈台北國際版畫展特別報導〉,《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55期(1984【民73】1月),頁58-59。
---,1984【民73】,〈「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後建議與展望座談會〉,《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56期(1984【民73】2月),頁32-41。
---,1988【民77】,〈迎接什麼樣的美術館時代?〉,《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民77】6月),頁50。
---,1988【民77】,〈台灣省立美術館開幕前一席談-訪劉欓河館長〉,《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年6月,頁56-57。
---,1988【民77】,〈關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發展的計劃-訪黃光男館長〉,《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年6月,頁58-59。
---,1988【民77】,〈雄獅論壇:是重視專家的時代,也是缺乏專家的時代〉,《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10期(1988【民77】8月),頁32。
---,1991【民80】,〈社論:沒人認養的孤兒-我們期待成立「當代美術館」〉,《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4期(1991【民80】6月),頁6-7。
---,1992【民81】,〈社論:蘇富比在台拍賣本土畫作之省思〉,《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54期(1992【民81】4月),頁4-5。
---,1993【民82】,〈社論:美術也進聯合國-一九九三年度總評〉,《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74期(1993【民82】12月),頁14-15。
黃才郎,1985【民74】,〈借鏡過去˙策勵將來〉,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80-81(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121期(1985【民74】6月))。
---,1990【民79】,〈八九年度總評〉,《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27期(1990【民79】1月),頁46-51。
黃光男,1993【民82】,〈試論國內現代美術的典藏原則〉,《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第七卷第1期(1993【民82】1月),頁33-37。
---,1993【民82】,〈美術館的設立與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編,《「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民83】,頁291-301。
---,1993【民82】,〈台北市立美術館羅丹展的籌劃與展出始末〉,《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第七卷第4期(1993【民82】10月),頁45-51。
---,1993【民82】,〈台北市立美術館與歷史、文化的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民82】,頁139-178。
---,1994【民83】,〈一九九四國際現代美術館會議紀實〉,《現代美術》(台北市),第57期(1994【民83】12月),頁2-7。
---,1994【民83】,〈草原獨舞-我的繪畫思考〉,《黃光男水墨畫》,屏東縣,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4【民83】。
---,1995【民84】,〈現代美術的發展與美術館的角色〉,台北市立美術館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民84】,頁161-186。
黃秀明輯,1993【民82】,〈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的宗旨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第七卷第4期(1993【民82】10月),頁27-29。
黃宣範,1996【民85】,〈近五十年台灣語言政策的變遷〉,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31-40。
黃春秀(《雄獅美術》編輯),1986【民75】,〈要為台北市立美術館開新氣象-黃光男館長談未來展望〉,《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88期(1986【民75】10月),頁37。
黃昭堂,1996【民85】,〈台、日、中三角關係看台灣與日本的發展〉,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529-535。
黃英哲,1997【民86】,〈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編(1945-1947)-「奴化」了嗎?〉,《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30-342。
黃海鳴,1991【民80】,〈作品中的時間性〉,《雄獅美術》,第250期,1991【民80】12月,頁216-217。
---,1992【民81】,〈1991年前衛藝術圈的觀察〉,《藝術家》(台北市),第200期(1992【民81】1月),頁251-259。
---,1993【民82】,〈對美術館推展現代藝術活動的觀察〉,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民82】,頁75-96。
黃茜芳,1998【民87】,〈引領風潮-裝置藝術為何躍居九○年代台灣藝壇主流?〉,《典藏藝術》(台北市),第67期(1998【民87】4月),頁129-133。
黃寶萍紀錄,1998【民87】,〈座談會-台灣裝置藝術作品的市場在哪裡?〉,《藝術家》(台北市),第282期(1998【民87】11月),頁288-295。
黃繼持,1996【民85】,〈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問題-及其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係〉,周英雄編,《現代與多元:跨學科的思考》,台北市,東大,頁103-127。
溫淑姿,1998【民87】,〈現代陶藝之路-國立歷史博物館與現代陶藝發展〉,《歷史文物月刊》(台北市),第八卷第2期(1998【民87】2月),頁19-27。
葉玉靜,1996【民85】,〈誰在畫版圖-從文化外銷想起〉,《雄獅美術》(台北市),第305期(1996【民85】7月),頁10-15。
葉維廉,1995【民84】,〈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慾望〉,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123-151。
董思白,1991【民80】,〈回顧裡的省思-對台灣近期藝術活動的個人觀察〉,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民80】,頁414-421(原文載於《1991台灣美術年鑑》,1991【民80】1月))。
詹素娟,1999【民88】,〈族群、土地與變遷-一個歷史族群的再出發〉,台灣歷史學會編,《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民88】,頁233-250。
路況,2001【民90】,〈省藉迷思與現代性-回應廖咸浩教授〉,《中國時報》,2001年9月4日,取自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廖炳惠,1995【民84】,〈在台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219-232。
---,1997【民86】,〈從幾幅景物畫看五○至七○年代台灣的城鄉關係〉,《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9-55。
---,2000【民89】,〈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頁85-99。
---,2001【民90】,〈從後殖民思潮看台灣〉,《文化視窗》(台北市),第31期(2001【民90】7月),頁40-45。
廖咸浩,1995【民84】,〈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頁193-211。
---,2001【民90】,〈「省籍問題」與現代性迷思〉,《中國時報》,2001年8月20日,取自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2002【民91】,〈超越全球卅國族對立 讓文化活起來〉,《中國時報》,2002年2月11日,取自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劉天課(台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員),1997【民86】,〈現代美術館應如何蒐藏?〉,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博物館的文物蒐藏及典藏制度》,台北市,史博館,頁27-52。
劉芳如,2001【民90】2月,〈故宮書畫處的三部曲卅典藏、策展、研究〉,《故宮文物月刊》(台北市),第215期(2001【民90】2月),頁68-85。
劉錦珍,1991【民80】8月,〈台北畫派-九○年代台北情事〉,《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46期(1991【民80】8月),頁218-219。
潘台芳,1993【民82】,〈展覽組工作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十週年專輯》,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頁22-35。
澄照,1995【民84】,〈兩岸美術交流座談會〉,《交流》(台北市),第21期(1995【民84】5月),頁55-57。
蔣勳,1995【民84】,〈回歸本土-七○年代台灣美術大勢〉,台北市立美術館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頁141-160。
蔡宏明,【民75】10月,〈裝置藝術˙心靈祭的道場〉,《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88期(1986【民75】10月),頁164-166。
蔡篤堅,1996【民85】,〈對1980年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成的文化分析〉,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303-330。
蔡靜芬,1994【民83】,〈出席第89屆全美博物館協會側記〉,《現代美術》(台北市),第55期(1994【民83】8月),頁2-6。
鄰園隨筆,〈從「張炳南油畫展」談起〉,《雄獅美術》(台北市),第188期(1986【75】10月),頁19-20。
鄭又平,1996【民85】,〈台灣政治文化的持續與變遷:1945-1995〉,《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民85】5月,頁219-228。
鄭惠美,1994【民83】,〈從傳統書法的變革談本土現代書藝〉,《現代美術》(台北市),第54期(1994【民83】6月),頁26-35。
鄭進發,1997【民86】,〈一代台灣書家的隱退-戰後外來政權轉移下對本土書壇之重創〉,《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09-329。
蕭瓊瑞,1991【民80】,〈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與台灣地方性風格的形成-一個史的初步觀察〉,《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市,伯亞,頁1-29。
---,1991【民80】,〈中國水墨的台灣經驗-試析戰後台灣水墨繪畫發展大勢〉,《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市,伯亞,頁31-68。
---,1991【民80】,〈解嚴前後台灣地區美術創作主題的變遷-從「雄獅」與「藝術家」二雜誌的畫展報導所做的分析〉,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頁145-185。
---,1995【民84】,〈台灣新美術運動中的「本土認知」〉,賴香伶編,《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6【民85】),頁262-272。
---,1996【民85】,〈「台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台灣美術家眼中的台灣人〉,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頁105-156。
---,1998【民87】,〈世紀黎明-台灣雕塑藝術的世紀檢驗〉,《藝術家》(台北市),第282期(1998【民87】11月),頁524-528。
---,2001【民90】,〈台灣百年美術中的族群與文化〉,《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市,國立藝術學院國際會議廳,2001年3月2日,頁41-50。
賴香伶,1990【民79】,〈展現八○年代藝術趨向的台北訊息展〉,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216-217(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176期(1990【民79】1月))。
賴純純,1988【民77】,〈橫在美術館前的大道上〉,《雄獅美術》(台北市),第208期(1988【民77】6月),頁51-52。
賴瑛瑛,1997【民86】,〈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典藏原則及管理作業〉,《藝術家》(台北市),第261期(1997【民86】2月),頁229-234。
謝里法,1992【民81】,〈2000年台灣美術的展望(1)〉,《藝術家》(台北市),第200期(1992【民81】1月),頁232-237。
---,1992【民81】,〈2000年台灣美術的展望(2)〉,《藝術家》(台北市),第201期(1992【民81】2月),頁150-156。
謝東山整理,1988【民77】,〈從意象紀錄學的觀點看八○年代台灣新繪畫的發展導向〉,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民84】,頁202-209(原文載於《藝術家》(台北市),第153期(1988【民77】2月))。
---,1993【民82】,〈從威尼斯雙年展談台灣藝術的未來〉,《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台灣美術》,台北市,台北市
指導教授 朱靜華 審核日期 2002-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