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14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18.117.183.172
姓名 孫致文(Chih-Wen S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莊子倫理學研究
★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 紀昀詩論研究★ 明代春秋學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禮」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不但是個人內在德性之一,也是具體的外在行為規範;此外,「禮」又是國家、社會運作的模式。就此而言,「禮」的具體實踐,正可以兼具「內聖」、「外王」兩個層面。在探究朱子經世致用的「外王」的主張與成就時,朱子的政治經歷與議論固然是十分重要材料,朱子的禮學觀與他探究禮典的成果,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然而,最具體展現朱子《三禮》研究成果的著作──《儀禮經傳通解》,長久以來卻未受重視。本文即經由探究《儀禮經傳通解》一書,梳理朱子的禮學見解,探究此書在學術史中各面向的意義,並藉此揭舉朱子於「內聖」、「外王」兩個面向的成就。
  在漢學、宋學爭勝的學術氛圍中,《儀禮經傳通解》未獲兩派人士的充分重視。但經由本文初步探究,我們認為:相較於以清儒以詳密考證見長的《禮》學研究成果,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一書在文獻考索、典章制度考據方面,確實有所不足。然而,清代學者投入大量心力於《儀禮》的整理、注疏與研究時,《儀禮經傳通解》成為他們學習、借鑑的對象。《儀禮經傳通解》的編纂體例與理念,為清代《儀禮》學奠下基礎。除了在文獻學方面的意義外,朱子解經時的許多觀點,也啟發了清儒對《儀禮》的理解。除了文獻學、解經學的意義外,《儀禮經傳通解》中的篇章、節目,也隱涵著現實意義,透顯出朱子藉由此書所展現的經世思想。而這一面向的意義,或許可以彌補學界長久以來偏重朱子心性義理學而造成的缺憾。
  就學術史的意義而言,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是檢證清代「漢、宋」、「禮、理」兩組學術概念爭辨最佳的材料。本文也藉由朱子此一著作,對「漢宋之爭」、「禮理之辨」兩項學術課題進行探討。
關鍵字(中) ★ 朱熹
★ 朱子
★ 儀禮經傳通解
★ 儀禮
★ 漢宋之爭
★ 以禮代理
關鍵字(英) ★ None
★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卅1
  第一節 本研究的取向與取材卅3
  第二節 朱子的禮學觀卅10
  第三節 踐禮與治禮:朱子禮學的兩個面向卅20
第二章 《通解》的文獻學意義──朱子對《儀禮》經傳的整理與編次卅27
  第一節  朱子的校勘理念與實踐卅28
  第二節 經、注、疏合刊卅52
  第三節 《通解》對篇章文句的整理卅74
  第四節 《通解》對經、傳、記的編次卅82
  第五節 本章結語卅106
第三章 《通解》的解經學意義(上)──《通解》對注疏的檢討與修正卅109
  第一節 《通解》對《注》、《疏》的批評卅111
  第二節 《通解》解經得失卅119
  第三節 本章結語卅129
第四章 《通解》的解經學意義(下)──朱子解經旨趣卅131
  第一節、博稽群書,觸類旁通卅131
  第二節 博觀約取,不知蓋闕卅141
  第三節 緣情說禮卅147
  第四節 重視禮之正變卅155
  第五節 本章結語卅162
第五章 《通解》的現實意義──朱子禮學經世思想的具體展現卅165
  第一節 朱子對「君德」的重視及其意義卅166
  第二節 《通解》中「復仇」觀念的承繼與轉化卅178
  第三節 本章結語卅191
第六章 結論──《通解》的學術史意義卅193
  第一節 《通解》在「禮」、「理」爭辨中的意義卅194
 第二節 「《通解》在漢、宋學術爭辯中的意義卅206
  第三節 總結卅221
附錄:《通解》、《集傳集注》卷次篇目內容卅223
引用文獻目錄卅237
參考文獻 壹.朱子著作及朱子學相關論著
一.朱子著作
《儀禮經傳通解》,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第131-132冊。臺北:臺灣商務書館。
  又,南宋嘉定丁丑、癸未南康道院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庋藏。
  又,《(和刻本)儀禮經傳通解》,長澤規矩也、戶川芳郎合編。東京:古典研究會,1980年。
  又,王貽樑點校本,收入《朱子全書》第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2002年,一版一刷。
《家禮》,影元至正元年(1341年)黃節《朱子成書》本。收錄於Patricia B. Ebrey ,Chu Hsi’s Family Ritua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頁184-212。
  又,王燕均、王光照點校本,收入《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2002年,一版一刷。
《朱文公文集》,影明嘉靖本,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又,《朱子文集》,陳俊民點校。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初版。
《詩集傳》。影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宋本(二十卷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三版。
《四書章句集注》,點校新編本。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初版。
《四書或問》,黃珅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2001年,一版一刷。
《近思錄》,朱熹、呂祖謙合編。今據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初版,1998年二刷。
《昌黎先生集考異》,曾抗美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一版。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影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並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覆刊成化本修補。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初版。
  又,王星賢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一版一刷。
二.相關論著
《述朱質疑》,〔清〕夏炘。影清咸豐二年景紫山房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九五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子新學案》,錢穆。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初版,1989年三版。
《朱子門人》,陳榮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初版。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陳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一版一刷。
《朱子大傳》,束景南。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一版,2000年二刷。
《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美〕田浩著,姜長蘇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版一刷。
《朱熹哲學思想》,金春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初版。
《朱子哲學研究》,陳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一版一刷。
《朱熹書院門人考》,方彥壽。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一版一刷。
《朱熹年譜長編》,束景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刷。
《朱熹思想研究》,張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二版一刷。
《朱熹的思維世界》,〔美〕田浩著。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一版一刷。
《朱熹與中國文化》,蔡方鹿。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一版三刷。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余英時。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年,初版。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蔡方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一版一刷。
〈儀禮經傳通解考證〉,白壽彝。(《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彙報》七卷四期(1936年7月)。今據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複印一版。
〈朱子儀禮經傳通解與修門人及修書年歲考〉,戴君仁。原載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十六期(1966年)。收入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初版。)
〈書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後〉,戴君仁。收入戴君仁著《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初版)。
〈朱子的禮學〉,高明。《輔仁學誌》第十一期(1982年)。
〈朱子《家禮》真偽考議〉,陳來。原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初版),頁258-275。又收入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一版一刷),頁143-163。
〈朱熹的樂論〉,蔣義斌。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下冊,1993年,初版。
〈《司馬氏書儀》和《朱子家禮》研究〉,楊志剛。《浙江學刊》1993年第一期。
〈生活儒學的重建:以朱熹禮學為例〉,龔鵬程。收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台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0年)。
〈清代朱子學的歷史處境及其發展〉,張永?。《哲學與文化》28卷第7期(2001年7月)。
〈《儀禮經傳通解》與朱熹的禮學思想體系〉,王貽樑。收入朱傑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刷)
〈朱熹校書考〉,趙燦鵬。《安徽史學》2002年第1期,頁21-29。
〈論朱熹對方崧卿《韓集舉正》的批評──方崧卿、朱熹校勘思想比較研究〉,劉真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一期(2002年9月)。
〈朱熹的禮學觀〉,彭林。發表於「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
貳.三禮類文獻及相關論著
一.民國以前文獻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影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周禮正義》,〔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一版一刷。
《儀禮鄭氏注》,〔漢〕鄭玄注。影清嘉慶十九年重刊宋嚴州本。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初版。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影清嘉慶廿一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儀禮集說》,〔元〕敖繼公。【通志堂經解】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儀禮集編》,〔清〕盛世佐。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一○四、一○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儀禮通論》〔清〕姚際恒著,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抄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八六、八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出版社,1995年,一版一刷。
《儀禮鄭注句讀》,〔清〕張爾岐。影清乾隆八年和衷堂刊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再版。
《儀禮注疏正?》,〔清〕金曰追著,【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儀禮注疏詳校》〔清〕盧文弨,影清乾隆六十年抱經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八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儀禮古今文異同疏證》,〔清〕徐養原,【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儀禮古今文疏義》,〔清〕胡承珙,【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儀禮注疏校勘記》,〔清〕阮元。【皇清經解】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儀禮正義》,〔清〕胡培翬,【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又,段熙仲點校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一版一刷。
《禮記注疏》,影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禮記集說》,〔元〕陳澔。影清怡府藏板、明善堂重梓本。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一版一刷。
《禮記章句》,〔清〕王夫之。收入《船山全書》第四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一版,1998年二刷。
《禮記訓義擇言》,〔清〕江永。【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禮記訓纂》,〔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一版一刷。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一版。
《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一版,1992年三刷。
《大戴禮記斠補(附尚書駢枝、周書斠補、九旗古誼述)》〔清〕孫詒讓著,雪克點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台一版。
《禮書》,〔宋〕陳祥道。影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三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初版。
《五禮通考》〔清〕秦蕙田,影味經窩初刻試印本。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一版一刷。
《禮書綱目》,〔清〕江永。影清嘉慶十五年婺源俞氏鏤恩堂刊本。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4年,初版。
《禮經釋例》,〔清〕淩廷堪。影清嘉慶十四年阮氏文選樓刊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禮經通論》,〔清〕邵懿辰。【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二.近、當代論著
《禮記目錄後案》,任銘善。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一版一刷。
《鄭康成年譜》,王利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一版一刷。
《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張壽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初版。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二版二刷)
《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沈文倬。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一版一刷。
《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張壽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初版。
《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楊志剛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刷。
《清初三禮學》,林存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一版一刷。
〈儀禮士相見禮成篇質疑〉,張光裕。《孔孟月刊》第六卷第四期(1967年12月)。
〈《儀禮注疏》版本考辨〉,王鍔。《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年第6期。
〈論清人《儀禮》校勘之特色〉,彭林。《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陳公柔。收入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藝出版社,1998年,一版一刷)。
〈乾嘉禮學學者解經方法中「文例」之建立與運用〉,程克雅。收入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論魏晉南北朝的五禮制度化〉,梁滿倉。《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4期。
參.其他經部文獻及相關論著
一.民國以前文獻
(一)諸經
《周易注疏》,〔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影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尚書注疏》,〔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影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毛詩注疏》,〔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影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詩經稗疏》,〔清〕王夫之。收入《船山全書》第三冊。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一版一刷。
《詩經通論》,〔清〕姚際恒。影清道光十七年鐵琴山館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六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版一刷。
《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一版二刷。
《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影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公羊傳注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影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論語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影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論語集解義疏》,〔梁〕皇侃。影【知不足齋叢書】本。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再版。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影清嘉慶廿一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孟子正義》,〔清〕焦循著。影清嘉慶道光間焦氏雕菰樓刻焦氏叢書本。收入【續四庫全書】經部,第一五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又,沈文倬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一版一刷。
《四書纂疏》,〔宋〕趙順孫纂疏。影【通志堂經解】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影清嘉慶廿一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一版。
(二)群經總義
《七經小傳》,〔宋〕劉敞。影天祿琳瑯舊藏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經義述聞》,〔清〕王引之。影清道光七年王氏京師刻本。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再版。
《群經平議》,〔清〕俞樾。影光緒二五年《春在堂全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一七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版一刷。
《駁五經異義疏證》,〔清〕皮錫瑞。影民國廿三年河間李氏重刊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一一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三)經學通論
《經學通論》,〔清〕皮錫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台五版。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初版。
《國朝漢學師承記》,〔清〕江藩編著,鍾哲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一版二刷。
《漢學商兌》,〔清〕方東樹。影浙江書局刊本。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再版。
《經解入門》,〔清〕江藩編著,方國瑜校點。影一九三二年文化學社版。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90年,一版一刷。
《國故論衡》,章太炎。影民國八年浙江圖書館校刊《章氏叢書》本。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再版。
二.近、當代論著(附:出土文獻及其研究)
《尚書綜述》,蔣善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一版一刷。
《尚書學史》,劉起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一版一刷。
《阜陽漢簡詩經研究》,胡平生、韓自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一版一刷。
《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岑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詩經雛議》,陳戍國。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一版一刷。
《定州漢墓竹簡論語》,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一刷。
《兩宋以來大學改本研究》,李紀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春秋公羊傳要義》,李新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
《公羊學引論》,蔣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春秋公羊學講疏》,段熙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一版一刷。
《西漢經學源流》,王葆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
《宋明經學史》,章權才。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一版一刷。
《武威漢簡》,陳夢家。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一版一刷。
《漢簡綴述》,陳夢家。北京:中華書局,1980,一版一刷。
《郭店楚墓竹簡》,荊門市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一版一刷。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李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一版一刷。
〈注疏分合的問題〉〔日〕河又正司著,鍋島亞朱華譯。原載《東洋文化》第107號(1933年5月);中文譯本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四期(2000年12月),頁31-34。
〈十三經註疏板刻述略〉,屈萬里。原載《學原》第三卷三、四合期(1951年4月)。收入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二版)。
〈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牟潤孫。原發表於《新亞學報》四卷二期(1960年2月),頁353-415。後收入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初版)。
〈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考〉,江紹楹。刊於《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一版一刷)第三輯。
〈經疏的衍成〉,戴君仁。原載《孔孟學報》第十九期,後收入戴君仁著《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初版)。
〈華梵經疏體例同異析疑〉,饒宗頤。原發表於《新亞學報》,後收入饒宗頤著《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一版一刷)。
〈十三經單疏本概述〉,張國風。《中華文史論叢》第五一輯(1993年,8月)。
〈論《論語》的編纂〉,王博。收入王博《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初版)
肆.語言文字學與校勘學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影經韻樓原刻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五版。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影清【通志堂經解】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一版一刷。
《經籍纂詁》,〔清〕阮元編。影阮氏琅嬛仙館原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一版二刷。
《經傳釋詞》,〔清〕王引之。【皇清經解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經詞衍釋》,〔清〕吳昌瑩。香港:太平書局,1977年。
《訓詁學初稿》,周大璞主編。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一版,1994年七刷。
《訓詁通論》,吳孟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楊伯峻、何樂士。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一版一刷。
《注釋學綱要》,王耀楠。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二版二刷。
《校勘學釋例》,陳垣。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一版一刷。
《校勘訓詁論叢》,白兆麟。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刷。
伍.目錄學、版本學
《四庫全書總目》,〔清〕紀昀等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六版。
《皕宋樓藏書志》,〔清〕陸心源。影十萬卷樓刊本。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儀顧堂續跋》,〔清〕陸心源。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一版一刷。
《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臺北:古亭書屋影印,1980年。
《宋版書敘錄》,李致中。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一版一刷。
《校讎廣義.版本編》,程千帆、徐有富。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二版二刷。
《古籍版本學概論》,李致忠。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一版二刷。
陸.史部文獻及相關論著
一.民國以前文獻
《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版三刷。
《漢書》,影北宋景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臺一版七刷。
《隋書》,影元大德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書館,1988年。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一版二刷。
《文史通義校注》,〔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一版二刷。
《宋元學案》,〔清〕黃宗羲原本〔清〕全祖望補,吳光等點校。收入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3-6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
《高僧傳合集》。影磧砂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版二刷。
《大唐西域記校注》,季羨林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一版一刷。
二.近、當代論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收入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一版一刷。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臺北:臺灣商務書館,1995年臺一版,1996年二刷。
《古史新探》,楊寬。北京:中華書局,1965,一版一刷。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周公孔子研究》,黃彰健。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初版。
《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郭偉川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一版一刷。
《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徐中舒。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一版一刷。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收入《湯用彤全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一版一刷。
《唐史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吳麗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一版一刷。
〈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文崇一。收入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
柒.子部文獻及義理類論著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一版三刷。
《新書校注》,〔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一版一刷。
《孔子家語》,〔魏〕王肅注。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六版。
《北溪字義》,〔宋〕陳淳著,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一版一刷。
《白虎通疏證》〔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一版一刷。
《心體與性體》,牟宗三。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初版九刷。
《中國思想史論集》,徐復觀。臺北:學生書局,2002,初版十刷。
《清代哲學》,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
〈清代哲學中格物致知理論之探究〉,黃懿梅。《臺大哲學論評》第八期(1985年1月)。
〈學政不二,禮教為本──從張載關學獨特的致思路向看關學研究的新面向〉,陳俊民。《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9卷第3期(2002年9月)。
〈依仁以成禮,還是設禮以顯仁〉,顏炳罡。原載《文史哲》2002年第3期,頁75-81。又收入方克立主編《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詮釋──第1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之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一版一刷)。
〈宋代的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賈德訥(Daniel K. Gardner),李智譯。收入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一版一刷)。
捌.總集、別集
《文選李善注》,〔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影清嘉慶十四年鄱陽胡克家重刊宋淳熙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六版。
《文心雕龍注》,〔梁〕劉勰,黃叔琳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五版。
《公是集》,〔宋〕劉敞。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書館。
《張載集》,〔宋〕張載。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初版。
《二程集》,〔宋〕程顥、程頤。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一版一刷。
《藍田呂氏遺著輯校》,〔宋〕呂大臨等著,陳俊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一版一刷。
《張栻全集》,〔宋〕張栻著,楊世文、王蓉貴點校。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一版一刷。
《鶴山先生大全集》,〔宋〕魏了翁,影嘉業堂藏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蒿菴集、蒿菴集捃逸、蒿菴閒話》〔清〕張爾岐撰,張翰勳等點校。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一版一刷。
《日知錄(原抄本)》,〔清〕顧炎武撰,黃侃、張繼校勘。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再版。
《戴東原先生全集》,〔清〕戴震。影民國二十五年【安徽叢書】本。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再版。
《十駕齋養新錄》,〔清〕錢大昕。【皇清經解】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段玉裁遺書》,〔清〕段玉裁,影清道光五年刊本。臺北,大化書局,1986年,再版。
《章氏遺書》,〔清〕章學誠。縮印民國十一年嘉業堂刊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一版一刷。
《校禮堂文集》,〔清〕淩廷堪著,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一版一刷。
《雕菰集》,〔清〕焦循。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初版。
《揅經室集》,〔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一版一刷。
《癸巳類稿》,〔清〕俞正燮,影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癸巳存稿》,〔清〕俞正燮撰,虞萬里等點校。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版一刷。
《研六室文鈔》,〔清〕胡培翬。清光緒四年世澤樓重刊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評校足本)龔定盦全集》〔宋〕龔自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東塾讀書記(外一種)》〔清〕陳澧撰,楊志剛編校。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一版一刷。
《賓萌集》,〔清〕俞樾。影清光緒廿五年《春在堂全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一五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許廎學林》,胡玉縉。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初版。
〈陳蘭甫先生澧遺稿〉,默記輯。《嶺南學報》第二卷第二期(廣州:嶺南大學,1931年)。
玖.其他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瀏。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一版,1994年四刷。
《律學》(第三次修訂版),繆天瑞。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三版三刷。
指導教授 岑溢成(Yat-Shing Sham) 審核日期 2004-7-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