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32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18.216.32.116
姓名 李日琪(D-C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鋰離子電池陽極碳材料開發
相關論文
★ LixNi1-yCoyO2及LiM0.5-yM'yMn1.5O4之合成與電池性能★ 鋅空氣一次電池之自放電與鋅極腐蝕 抑制改善之研究
★ 鋰離子電池LixNi1-yCoyO2陰極材料之溶膠凝膠法製程研究★ 鋰離子電池混合金屬氧化物材料之電化學特性分析
★ 由天然農作物製備鋰離子電池負極碳材料★ LiCoO2陰極材料重要製程評估與改質研究
★ LiNi0.8Co0.2O2陰極材料製程與改質研究★ 由花生殼製備鋰離子電池高電容量負極碳材料
★ 鋰離子電池層狀結構陰極材料合成與改質研究★ 以三乙醇氨-蔗糖燃燒法合成LiCoO2製程研究
★ 以硝酸銨-環六亞甲基四胺燃燒法合成奈米級LiMn2O4陰極材料製程研究★ 以奈米級ZrO2為塗佈物質改良鋰離子電池LiCoO2陰極材料充放電性能研究
★ 以複合金屬氧化物為塗佈物質表面處理 鋰離子電池LiCoO2 陰極材料之製程研究★ 鈣鈦礦結構氧化物改質LiCoO2陰極材料之製程與其電池性能研究
★ 鋰離子電池鈷酸鋰陰極材料之表面改質及電池性能研究★ 以天然農作廢棄物製備之碳材合成磷酸亞鐵鋰/碳複合陰極材料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以花生殼為先驅物,在不同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並利用有機溶劑,無機溶劑,對製程之花生殼碳粉作表面化學處理,及摻雜磷的效應,以磷酸為反應劑,將磷摻雜入碳粉中,以期能改善電池性能,並利用各種鑑定分析,以了解碳粉的物化性質。選擇此廢棄的天然物,好處為原料便宜,且具有資源回收的價值,若能商品化,將可降低鋰離子電池陽極碳材料的成本。另外選用兩種應用範圍廣的高分子: Tamanol及ABS為先驅物,以不同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經由電池性能測試,以期能找出最佳碳材製程。
A. 花生殼為先驅物
首先決定最佳的熱解溫度,以500℃、600℃、700℃及800℃熱解花生殼,合成碳粉,其電池性能測試,以600℃下熱解的碳粉可逆電容量最高,為337mAh/g。為改進花生殼之電池性能,故對花生殼或其碳粉作適當的熱解前、後處理。經電池性能測試的結果,發現熱解後的花生殼碳粉以鹽酸處理時,所得的電池性能,有422mAh/g的可逆電容量,比未處理碳粉337mAh/g較佳。
為了解升溫速率對電池性能的影響,故以三種不同的升溫速率(2.5℃/min、1℃/min及0.5℃/min)熱解花生殼。測試的結果以每分鐘升溫0.5℃的電池性能最好,其可逆電容量為440mAh/g,此性能遠比先前每分鐘5℃之升溫速率,所合成碳粉的電容量(337mAh/g)為佳。當將不同升溫速率合成的碳粉,作五十次循環測試比較時,以每分鐘升溫0.5℃的升溫速率,可逆電容量維持較穩定,在十一次循環後,可逆電容量約維持在270mAh/g。
先前曾以鹽酸處理每分鐘升溫5℃合成的花生殼碳粉,其電池之電容量有增加的效果,故將每分鐘升溫0.5℃合成的花生殼碳粉同樣以鹽酸處理,但卻無預期增加電容量的效果,因此將碳粉改以硫酸處理,其可逆電容量為455mAh/g,較原未處理碳粉增加15mAh/g,且可逆電容量衰退也比未處理碳粉較慢。
另外將花生殼摻雜磷酸濃度分別為20wt.%、10wt.%、5wt.%、1wt.%及0.1.wt%,再以每分鐘升溫0.5℃至600℃,持溫一小時,在氬氣氣氛下合成碳粉,其電容量以摻雜磷酸濃度為10wt%高,其初次循環可逆電容量有446mAh/g,不可逆電容量為484mAh/g。
為降低碳粉的不可逆電容量,故將花生殼碳粉以有機溶劑處理(甲苯、2-丁醇、THF+甲醇),發現以甲苯所處理的碳粉有較高的可逆電容量,為422mAh/g,且不可逆電容量比未處理碳粉減少了109mAh/g。
B. 高分子Tamanol為先驅物
以高分子Tamanol為先驅物,經不同熱解溫度(700℃、800℃、900℃及1000℃) 合成碳粉時,在800℃下熱解所得的電容量最佳,其初次循環可逆電容量為372mAh/g。以XRD分析得知其碳層間距也較大,經驗因子R為2.13,表示結構中單層的碳層所佔比例小於30%,雙層及三層的碳層所佔的比例較高。當改變熱解條件: 降低升溫速率至5℃/min及1℃/min,或增加熱解時間至12小時合成碳粉時,發現所得最佳電池性能下的熱解條件為: 升溫速率5℃/min,至800℃持溫12小時,且全程須在氬氣氣氛下,其初次循環的可逆電容量446mAh/g,至第五次循環可逆電容量仍有397mAh/g。
C. 高分子ABS為先驅物
由熱重量分析,發現高分子先驅物ABS合適的熱解溫度約在500℃以上,因此決定熱解的溫度為600、700、800及900℃。以X光粉末繞射鑑定高分子先驅物ABS所合成的碳粉,隨著熱解溫度的升高,碳粉的結構越趨向於類石墨的形態。其經驗因子R值隨熱解溫度的升高而增加,R值越大其碳層越趨於平行,排列的也越整齊。另分析其碳層間距(d002) ,則隨熱解溫度升高而減小。將合成的碳粉作元素分析,其中對氫碳比影響較大的為熱解時的溫度及持溫的時間。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分析碳粉的表面形態,可看出碳粉的顆粒為碎裂狀,且在顆粒的表面有片狀似的結構及若干的孔洞。將所合成的碳粉做電池性能測試,綜合改變不同的熱解條件(熱解溫度、升溫速率、反應時間),合成碳粉,所得最佳可逆電容量下的熱解條件為: 升溫速率5℃/min,至600℃持溫1小時,且全程須在氬氣氣氛下,經電池測試後,初次循環可逆電容量為639mAh/g,不可逆電容量為559mAh/g,至第五次循環可逆電容量為435mAh/g,不可逆電容量僅剩7mAh/g。
關鍵字(中) ★ 花生殼
★ 碳材
★ 鋰離子電池
★ ABS
★ 高分子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簡介 1
1.2 研究目的與架構 2
第二章 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文獻回顧 7
2.1 陽極材料的種類 7
2.1-1 碳材 7
2.1-1-1 傳統碳材 10
2.1-1-2 高電容量碳材 10
2.1-1-2-1 非石墨化碳 11
2.1-1-2-2 摻雜型碳 13
2.1-1-2-3 改質型碳 14
2.1-2非碳材 15
2.1-2-1 錫氧化物 15
2.1-2-2 鋰合金 17
2.1-2-3 氮化物 19
2.2 低溫合成碳粉的結構 20
2.3 鋰離子嵌入低溫合成碳粉的機制 23
2.4 降低不可逆電容量的方法 27
第三章 實驗方法 30
3.1 實驗藥品 30
3.2 實驗儀器 31
3.3 實驗步驟 32
3.3-1 碳粉合成 32
3.3-2 極片製作 38
3.3-3 硬幣型電池組裝 38
3.3-4 電池性能評估 38
3.3-5 物化性鑑定 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4.1 花生殼為先驅物 41
4.1-1 物化性鑑定 41
4.1-2 電池性能評估 48
4.2 高分子Tamanol為先驅物 72
4.2-1 物化性鑑定 72
4.2-2 電池性能評估 78
4.3 高分子ABS為先驅物 86
4.3-1 物化性鑑定 86
4.3-2 電池性能評估 92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05
圖目錄
圖01. Tamanol分子式。 3
圖02. ABS分子式。 3
圖03. 花生殼研究架構圖。 4
圖04. Tamanol研究架構圖。 5
圖05. ABS研究架構圖。 6
圖06. 石墨結構圖【03】。 7
圖07. 碳材料電容量對平均層間距關係圖【04】。 8
圖08. (a)碳化鋰平面圖; (b)碳化鋰三階段結構圖【05】。 8
圖09. PAS之結構圖【09】。 11
圖10. 鋰離子在Epoxy Resins合成碳中的嵌入圖【11】 。 12
圖11. 合金元素散佈在碳粉中的構造圖【17】。 13
圖12. 石墨氧化後官能基群圖【19】。 14
圖13. 錫氧化物電容量維持率對充放電循環次數關係圖【20】。 15
圖14. 複合型錫氧化物,在電解質液LiPF6/EC+DEC(1:1),第一次及第二次循環充放電圖【21】。 16
圖15. 鋰形成合金及去合金的模型【20】。 18
圖16. 各種錫合金之充電曲線特性圖【20】。 18
圖17. (a) Li7MnN4及(b) Li3FeN2的結構圖【23】。 19
圖18. Li3-xMxN的結構圖【23】。 19
圖19. Li/Li2.6Co0.4N電池20次循環充放電圖【24】。 19
圖20. 隨熱解溫度的不同,所形成碳層間排列的模型【25】。 20
圖21. 經驗因子R的定義【26】。 21
圖22. 碳粉中單層、雙層及三層碳層之XRD圖, (a) 單層; (b) 雙層; (c) 三層; (d) 單層及雙層各佔50%【26】。 21
圖23. 以棉質衣料(Cotton Wool)為先驅物,在低溫合成碳粉的結構圖【16】。 22
圖24. 以PAN(Polyacrylonitrile)為先驅物,在低溫合成的碳粉之, (a) 結構圖【28】; (b) 放大10萬倍之表面形態【29】。 22
圖25. 鋰在碳粉中的儲存方式【30】。 23
圖26. 遲緩現象【31】。 23
圖27. 鋰在低溫合成碳粉中,可能儲存的三種位置【32】。 24
圖28. 鋰嵌入硬碳後,以金屬態及離子態的方式存於碳層中, (a) 硬碳結構; (b) 鋰嵌入硬碳後的形態【33】。 25
圖29. 鋰離子嵌入釋出低溫合成碳粉時,EPR訊號的強度與電壓關係圖【34】。
25
圖30. 鋰離子在低溫合成碳粉中的充放電機制【34】。 26
圖31. 碳黑處理前循環伏安圖【35】。 27
圖32. 碳黑以有機溶劑處理後循環伏安圖【35】。 27
圖33. 鋰離子與未經熱處理的碳粉之官能基反應圖【36】。 28
圖34. 鋰離子與經熱處理的碳粉反應圖【36】。 28
圖35. 高溫爐裝置圖。 33
圖36. 萃取回流裝置之示意圖。 34
圖37. 硬幣型電池各個組件。 39
圖38. 花生殼熱重分析圖。 42
圖39. 花生殼以升溫速率5℃/min至不同熱解溫度,持溫1h,所合成碳粉的XRD圖(a) 800℃; (b) 700℃; (c) 600℃。 43
圖40. 花生殼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XRD圖, (a) 0.5℃/min; (b) 1℃/min; (c) 5℃/min。 43
圖41. 花生殼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放大500倍的SEM圖, (a) 2.5℃/min; (b) 1℃/min; (c) 0.5℃/min; (d) 乙炔黑。 47
圖42. 花生殼以升溫速率5℃/min至不同熱解溫度,持溫1h,所合成碳粉的充放電圖, (a) 600℃; (b) 700℃; (c) 800℃。 49
圖43. 花生殼經不同處理方式,再以熱解溫度800℃持溫1h,升溫速率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電池性能測試的充放電圖, (a) 鹽酸處理; (b) 製孔劑(Pore Agent)處理; (c) 未處理。 51
圖44. 花生殼以熱解溫度800℃持溫1h,升溫速率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再經不同處理方式,電池性能測試的充放電圖, (a) 製孔劑; (b) 鹽酸。 55
圖45. 花生殼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充放電圖, (a) 0.5℃/min; (b) 1℃/min; (c) 2.5℃/min。 57
圖46.花生殼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長循環測試, (a) 0.5℃/min; (b) 1℃/min; (c) 2.5℃/min。 59
圖47. 不同來源花生殼以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電池性能測試的充放電圖, (a) 加拿大; (b) 中壢超市; (c) 台灣桃園縣觀音鄉。 60
圖48. 以熱解溫度600℃持溫1h,0.5℃/min升溫速率的熱解條件下合成花生殼碳粉,再以兩種酸處理,電池性能測試的充放電圖, (a) 硫酸; (b) 鹽酸。 64
圖49. 以不同磷酸濃度處理花生殼,在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電池性能測試的充放電圖, (a) 0.1wt%; (b) 1wt.%; (c) 5wt.%; (d) 10wt.%; (e) 20wt.%。 66
圖50. 花生殼在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再以不同有機溶劑處理之充放電圖, (a) THF+甲醇; (b) 2-丁醇; (c) 甲苯。 68
圖51.花生殼在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不同放電電壓比較之充放電圖, (a) - 0.02V; (b) 0.005V。 70
圖52. 高分子Tamanol熱重量分析圖。 73
圖53. Tamanol先驅物在不同熱解溫度下合成碳粉之XRD圖, (a) 1000℃; (b) 900℃: (c) 800℃; (d) 700℃。 74
圖54. 高分子Tamanol以升溫速率20℃/min至不同熱解溫度,持溫1h,所合成碳粉的SEM圖, (a) 800℃合成碳粉,放大倍率1000倍; (b) 800℃合成碳粉,放大倍率4000倍; (c) 1000℃合成碳粉,放大倍率1000倍; (d) 1000℃合成碳粉,放大倍率4000倍。 77
圖55. 高分子Tamanol以20℃/min升溫至不同熱解溫度,反應1h,合成碳粉充放電圖, (a) 1000℃; (b) 900℃; (c) 800℃; (d) 700℃。 79
圖56. 高分子Tamanol以8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充放電圖, (a) 1℃/min; (b) 5℃/min; (c) 20℃/min。 81
圖57. 高分子Tamanol以600℃,升溫速率5℃/min,兩種持溫時間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充放電圖, (a) 12h; (b) 1h。 84
圖58. ABS熱重量分析圖。 87
圖59. 以高分子ABS為先驅物,在不同熱解溫度下,合成碳粉的XRD圖, (a) 600℃; (b) 700℃; (c) 800℃; (d) 900℃。 88
圖60. 不同升溫速率合成碳粉的SEM圖, (a) 20℃/min合成碳粉,放大倍率1000倍, (b) 20℃/min合成碳粉,放大倍率4000倍, (c) 5℃/min合成碳粉,放大倍率1000倍, (d) 20℃/min合成碳粉,放大倍率4000倍。 91
圖61. 高分子ABS以不同熱解溫度,合成碳粉充放電圖, (a) 900℃; (b) 800℃; (c) 700℃; (d) 600℃。 93
圖62. 高分子ABS以熱解溫度600℃及900℃,合成碳粉之鋰嵌入釋出量( X in LixC6 )對電壓微分圖。 94
圖63. 高分子ABS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充放電圖, (a) 1℃/min; (b) 5℃/min; (c) 20℃/min。 96
圖64. 高分子ABS以600℃,升溫速率5℃/min,兩種持溫時間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充放電圖, (a) 12h; (b) 1h。 99
表目錄
表01 鋰電池種類、特性與範例。 2
表02. 傳統碳粉【04】。 9
表03. 高電容量碳粉【04】。 9
表04. 各種錫氧化物與石墨之重量能量密度與循環壽命比較【17】。 15
表05. 各種鋰合金重量能量密度比較。 18
表06. 實驗藥品。 30
表07. 實驗儀器。 31
表08.花生殼以升溫速率5℃/min至不同熱解溫度,持溫1h,所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45
表09. 花生殼經不同處理方式,再以熱解溫度800℃持溫1h,升溫速率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45
表10. 花生殼以熱解溫度800℃持溫1h,升溫速率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再經不同處理方式的元素分析表。 46
表11. 花生殼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46
表12. 未經化學處理的花生殼,在不同熱解溫度持溫1h,升溫速率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的電池性能比較。 50
表13. 花生殼經不同處理方式,再以熱解溫度800℃持溫1h,升溫速率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電池性能測試表。 52
表14. 花生殼以熱解溫度800℃持溫1h,升溫速率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再經不同處理方式,電池性能測試表。 56
表15. 花生殼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電池性能表。 58
表16. 不同來源花生殼以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電池性能測試表。 61
表17. 以熱解溫度600℃持溫1h,0.5℃/min升溫速率的熱解條件下合成花生殼碳粉,再以兩種酸處理,電池性能測試表。 65
表18. 花生殼以不同濃度磷酸處理,再以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電池性能比較表。 67
表19. 花生殼在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再以不同有機溶劑處理之電池性能表。 69
表20. 花生殼在熱解溫度600℃持溫1h,升溫速率0.5℃/min的熱解條件下合成碳粉,不同放電電壓比較之電池性能表。 71
表21. 高分子Tamanol以升溫速率20℃/min至不同熱解溫度,持溫1h,所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75
表22. 以高分子Tamanol為先驅物,在800℃,5℃/min,不同持溫時間下,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75
表23. 高分子Tamanol以20℃/min升溫至不同熱解溫度,反應1h,合成碳粉電池性能表。 80
表24. 高分子Tamanol以8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電池性能表。 82
表25. 高分子Tamanol以800℃,升溫速率5℃/min,兩種持溫時間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電池性能表。 85
表26. ABS以升溫速率20℃/min至不同熱解溫度,持溫1h,所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89
表27. 以高分子ABS為先驅物,在600℃不同升溫速率下,持溫1h,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89
表28. 以高分子ABS為先驅物,在600℃,5℃/min,不同持溫時間下,合成碳粉的元素分析表。 89
表29. 高分子ABS以20℃/min升溫至不同熱解溫度,反應1h,合成碳粉電池性能表。 95
表30. 高分子ABS以600℃,不同升溫速率持溫1h 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電池性能表。 97
表31. 高分子ABS以600℃,升溫速率5℃/min,兩種持溫時間的熱解條件,合成碳粉的電池性能表。 100
參考文獻 1. G. Pistoria, "Lithium Batteries : New Materials,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Elsevier, Chap. 1, p.3 (1994).
2. Linden, "Handbook of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 McGraw-Hill Inc., Chap.11, p.1-2 (1984).
3. 費定國、高昀成, "碳材料在鋰電池之發展與應用", 工業材料, 121, 80 (1997).
4. H. Shi, J. Barker, M. Y. Saidi and R. Koksbang, "Structure and Lithium Intercalation Properties of Synthetic and Natural Graphite", J. Electrochem. Soc., 143, 3466 (1996).
5. 姚慶意、陳金銘, "鋰離子二次電池負極材料介紹", 工業材料, 100, 57 (1996).
6. 陳金銘, "高容量碳粉材料", 工業材料, 133, 85 (1997).
7. R. Fong, U. von Sacken and J. R. Dahn, "Studies of Lithium Intercalation into Carbons Using Nonaqueous Electrochemical Cells", J. Electrochem. Soc., 137, 2009 (1990).
8. M. Inaba, H. Yoshida and Z. Ogumi, "In Situ Raman Study of Electrochemical Lithium Insertion into Mesocarbon Microbeads Heat-Treat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J. Electrochem. Soc., 143, 2572 (1996).
9. S.Yata et al., Abstract of 34th Battery Symposium, Japan, p.63 (1993).
10. K. Sato, M. Noguchi, A. Demachi, N. Oki and M. Endo, "A Mechanism of Lithium Storage in Disordered Carbons", Science, 264, 556 (1994).
11. J. S. Xue and J. R. Dahn, "Dramatic Effect of Oxidation on Lithium Insertion in Carbons Made form Epoxy Resins", J. Electrochem. Soc., 142, 3668 (1995).
12. Y. Wu, S. Fang and Y. Jiang, "Carbon Anodes for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Based on Polyacrylonitrile", J. Power Sources, 75, 201 (1998).
13. W. Xing, J. S. Xue and J. R. Dahn, "Optimizing Pyrolysis of Sugar Carbons for Use as Anod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J. Electrochem. Soc., 143, 3046 (1996).
14. W. Xing, R. A. Dunlap and J. R. Dahn, "Studies of Lithium Insertion in Ballmilled Sugar Carbons", J. Electrochem. Soc., 145, 62 (1998).
15. 高昀成, 碩士論文, "鋰離子電池負極碳材料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 中華民國臺灣 (1997).
16. Peled , V. Eshkenazi and Y. Rosenberg, "Study of Lithium Insertion in Hard Carbon Made from Cotton Wool", J. Power Sources, 76, 153 (1998).
17. M. Wilson and J. R. Dahn, "Lithium Insertion in Carbons Containing Nanodispersed Silicon", J. Electrochem. Soc., 142, 326 (1995).
18. J. S. Xue, K. Myrtle and J. R. Dahn, "An Epoxy-Silane Approach to Prepare An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J. Electrochem. Soc., 142, 2927 (1995).
19. Y. E. Eli and V. R. Koch, "Chemical Oxidation: A Route to Enhanced Capacity in Li-Ion Graphite Anodes", J. Electrochem. Soc., 144, 2968 (1997).
20. 楊模樺, "鋰離子二次電池負極新材料介紹-含錫氧化物", 工業材料, 133, 81 (1997).
21. M. Winter and J. O. Besenhard, "Electrochemical Lithiation of Tin and Tin-based Intermetallics and Composites", Electrochimica Acta, 45, 31 (1999).
22. J. O. Besenhard, "Lithiated Carbons", Handbook of Battery Materials, p. 383, 1999.
23. 劉茂煌, "非碳鋰電池負極材料", 工業材料, 157, 133 (2000).
24. T. Shodai, Y. Sakurai and T. Suzuki, "Reaction Mechanisms of Li2.6Co0.4N Anode Material", Solid State Ionics, 122, 85 (1999).
25. Y. Masumura, S. Wang, T. Kasuh and T. Macda, "The Dependence of Reversible Capacity of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arbon Electrodes", Synthetic Metals, 71, 1755 (1995).
26. W. Xing, J. S. Xue, T. Zheng, A. Gibaud and J. R. Dahn, "Correlation Between Lithium Intercalation Capacity and Microstructure in Hard Carbons", J. Electrochem. Soc., 143, 3482 (1996).
27. Y. Liu, J. S. Xue, T. Zheng and J. R. Dahn, "Mechanism of Lithium Insertion in Hard Carbons Prepared by Pyrolysis of Epoxy Resins", Carbon, 34, 193 (1996).
28. Y. P. Wu, C. R. Wan, C. Y. Jiang, S. B. Fang and Y. Y. Jiang, "Mechanism of Lithium Storage in Low Temperature Carbon", Carbon, 37, 1901 (1999).
29. Y. P. Wu, C. R. Wan, Y. X. Li, S. B. Fang and Y. Y. Jiang, "Effects of Morphology on the Properties of Carbon Anodes", 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 State Letters, 2(3), 118 (1999).
30. K. Sato, M. Noguchi, A. Demachi, N. Oki and M. Endo, "A Mechanism of Lithium Storage in Disordered Carbons", Science, 264, 556 (1994).
31. J. R. Dahn, T. Zheng, Y. Liu and J. S. Xue, "Mechanisms for Lithium Insertion in Carbonaceous Materials", Science, 270, 590 (1995).
32. Mochida, C. H. Ku, S. H. Yoon and Y. Korai, "Anodic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Mesophase-Pitch-Derived Carbons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J. Power Sources, 75, 214 (1998).
33. H. Azuma, H. Imoto, S. Yamada and K. Sekai, "Advanced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Cells", J. Power Sources, 81-82, 1 (1999).
34. X. Shui, D. D. L. Chung and C. A. Frysz, "Improv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Carbons by Surface Treatments", Extended Abstracts Spring Meeting, Reno, Nevada, 37 (1995).
35. G. Kaye, "Structural Changes in Heat Treated Carbon Blacks", Carbon, 2, 413 (1965).
36. Kang, Y. Leng, and T. Y. Zhang,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ormic Acid-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 , Carbon, 35, 1089 (1997).
37. S. Wang, G. T. Wu and W. Z. Li, "Lithium Insertion in Ball-Milled Graphite", J. Power Sources, 76, 1 (1998).
38. T. Kawai, "Hybrid-type Graphite Powders for Li-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99th Taipei Battery Forum, 14-1 (1999).
39. Buiel and J. R. Dahn, "Li-insertion in Hard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y", Electrochemica Acta, 45, 121 (1999).
40. T. Zheng, Q. Zhong and J. R. Dahn, "High-Capacity Carbons Prepared from Phenolic Resin for Anod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J. Electrochem. Soc., 142, L211 (1995).
41. Gibaud, J. S. Xue and J. R. Dahn, "A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Study of Carbons Made from Pyrolyzed Sugar", Carbon, 34, 499 (1996).
42. T. Zheng, Y. Liu, E. W. Fuller, S. Tseng, U. V. Saken and J, R. Dahn, "Lithium Insertion in High capacity Carbonaceous Materials" J. Electrochem. Soc., 142, 2581 (1995).
43. T. Zheng, W. R. Mckinnon and J. R. Dahn, "Hysteresis During Lithium Insertion in Hydrogen-Containing Carbons", J. Electrochem. Soc., 143, 2137 (1995).
44. T. Zheng, J. S. Xue, and J. R. Dahn, "Lithium Insertion in Hydrogen-Containing Carbonaceous Materials", Chem. Mater., 8, 389 (1996).
45. T. Zheng and J. R. Dahn, "Hysteresis Observed in Quasi Open-Circuit Voltage Measurements of Lithium Insertion in Hydrogen-Containing Carbons", J. Power sources, 68, 201 (1997).
指導教授 費定國(Ting-Kuo Fey) 審核日期 2000-7-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