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32307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129.13.201
姓名 林志倫(Zh-Lu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機械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超塑性5083鋁合金背壓狀態之快速率成形分析
相關論文
★ 使用實驗計劃法求得印刷電路板微鑽針最佳鑽孔參數★ 滾針軸承保持架用材料之電鍍氫脆研究
★ 強制氧化及熱機處理對鎂合金AZ91D固相回收製程之研究★ 滾針軸承保持架圓角修正之有限元素分析
★ 透過乾式蝕刻製作新型鍺全包覆式閘極電晶體元件★ 窗型球柵陣列構裝翹曲及熱應力分析
★ 冷軋延對ZK60擠製材的拉伸與疲勞性質之影響★ 熱引伸輔助超塑成形製作機翼整流罩之設計及分析
★ 超塑性鋁合金5083用於機翼前緣整流罩之研究★ 輕合金輪圈疲勞測試與分析
★ 滾針軸承保持架之有限元分析★ 鎂合金之晶粒細化與超塑性研究
★ 平板式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穩態熱應力分析★ 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連接板電漿鍍膜特性研究
★ 7XXX系鋁合金添加Sc之顯微組織與機械性質研究★ 高延性鎂合金之特性及成形性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之成形實驗採用具有背壓之反向加壓成形程序,在成形前,上下模內均先加入同樣大小之壓力,成形過程中逐步減少下模中之壓力,利用上下模內之壓力差進行板片成形。在此反向之加壓程序中,成形之初期,成形之應變速率較慢且具有背壓之作用,可以減少空孔之生成及成長。在此加壓程序中,對SP-5083鋁合金確實可以達到快速成形的目的。
實驗結果顯示,採用具有背壓狀態之反加壓成形程序及使用潤滑劑的成形方式,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柱狀之杯狀零件,其平均應變速率介於
0.1~0.01/sec之尺度範圍內。在觸底前之自由成形階段中,由於應變數率是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成形試件的厚度的變化,在接近觸底階段厚度變薄的速率有增加的趨勢。在觸底後的前期階段,也會有較大的薄化速率。但是在成形的最後階段,由於變形板片與模具的接觸,受到模具表面牽制的影響,因而減緩了薄化效應。由於潤滑劑改變了變形試片觸底後金屬流及變形量的狀態,完全成形之柱狀杯形試件中,底部中心區域會有較大之變形量,厚度最薄的位置位於距離於成形零件底部中心點約為7.5 mm處,而非底部之彎角區域,而且這個區域也是空孔量最大的位置。在觸底前,由於較小之成形應變速率及背壓的作用,不但可以減少空孔的生成及成長,而且因壓應力的作用,還可能使較大空孔收縮而變小,甚至可能產生微小空孔消除的現象因此,成形試件中之空孔量。在觸底後之成形階段,由於加壓程序的關係,應變速率增加,而且背壓的作用也降低,造成空孔的生成與成長快速的增加,因而導致空孔率的急速上升。
關鍵字(中) ★ 超塑性5083鋁合金
★ 背壓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Ⅰ
目錄 Ⅲ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Ⅵ
第一章 前言 1
1-1 超塑性成形簡介 1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範疇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超塑性之分類 7
2-2 組成方程式(Constitutive Equation) 8
2-3 應變及應變速率的計算理論 9
2-4 空孔形成理論 11
第三章 實驗設備及過程 15
3-1 實驗材料 15
3-2 實驗設備 15
3-3 實驗步驟 1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2
4-1 成形壓力的控制方法 22
4-2 成形試片厚度分佈之探討 24
4-3 成形過程中試片厚度變化之探討 27
4-4 成形試件應變分佈之探討 29
4-5 成形過程中應變與應變速率變化之探討 30
4-6 空孔狀態之探討 33
4-7 成形過程中中心區域空孔狀態的綜合說明 39
4-8 不同成形條件對快速成形影響之綜合說明 39
第五章 結論 42
參考文獻 44
表3-1 SP-5083鋁鎂合金化學成分表 49
表3-2 SP-5083鋁鎂合金材料性質表 49
表4-1 450℃厚度分佈表 50
表4-2 500℃厚度分佈表 50
表4-3 450℃應變—位置 51
表4-4 500℃應變—位置 51
表4-5 450℃應變速率—位置 52
表4-6 500℃應變速率—位置 52
表4-7 450℃空孔率 53
表4-8 500℃空孔率 53
表4-9 成形溫度450℃時各階段之空孔狀態變化表 54
表4-10 成形溫度500℃時各階段之空孔狀態變化表 54
圖 1-1 超塑性成形吹氣成形製程示意圖 55
圖 2-1 晶界滑移造成空孔形成之示意圖 55
圖 2-2 背壓方式之超塑性成形 56
圖 3-1 熱壓機 56
圖 3-2 光學顯微鏡 57
圖 3-3 拋光機 57
圖 3-4 影像分析相關設備連接圖 58
圖 3-5 氬氣控制管路圖 58
圖 4-1(a) 450℃加壓程序圖 59
圖 4-1(b) 500℃加壓程序圖 59
圖 4-2 450℃各階段之成形外觀圖 60
圖 4-3 500℃各階段之成形外觀圖 61
圖 4-4(a) 450℃完全成形各點之位置 62
圖 4-4(b) 500℃完全成形各點之位置 62
圖 4-5 450℃觸底與完全成形厚度圖 63
圖 4-6 500℃觸底與完全成形厚度圖 63
圖 4-7 450℃厚度—時間圖 64
圖 4-8 500℃厚度—時間圖 64
圖 4-9 450℃入模角處之厚度—時間 65
圖 4-10 500℃入模角處之厚度—時間 65
圖 4-11 450℃中心點與入模角處厚度—時間之比較 66
圖 4-12 500℃中心點與入模角處厚度—時間之比較 66
圖 4-13 450℃完全成形與觸底之網格應變 67
圖 4-14 500℃完全成形與觸底之網格應變 67
圖 4-15 450℃應變—時間之關係圖 68
圖 4-16 500℃應變—時間之關係圖 68
圖 4-17(a) 450℃在中心點及最薄處之應變速率 69
圖 4-17(b) 500℃在中心點及最薄處之應變速率 69
圖 4-18 傳統等應變速率成形之壓力與時間關係圖 70
圖 4-19 450℃距離—應變速率關係圖 70
圖 4-20 500℃距離—應變速率關係圖 71
圖 4-21 450℃完全成形與觸底時之距離—空孔率關係 71
圖 4-22 500℃完全成形與觸底時之距離—空孔率關係 72
圖 4-23 450℃試片在中心點與最薄處之時間對空孔率關係圖72
圖 4-24中心點與最薄點在450℃單位面積空孔數與有效應變
之關係圖 73
圖 4-25 中心點在450℃時空孔直徑對單位面積空孔數關係圖73
圖 4-26 最薄點在450℃時空孔直徑與單位面積空孔數之
關係圖 74
圖 4-27 500℃試片在中心點與最薄處之時間對空孔率關係圖 74
圖 4-28 中心點與最薄點在500℃單位面積空孔數與有效應變
之關係圖 75
圖 4-29 中心點在500℃時空孔直徑對單位面積空孔數關係圖 75
圖 4-30 最薄點在450℃時空孔直徑對單位面積空孔數關係圖 76
圖 4-31 450℃、500℃完全成形之厚度比較圖 76
圖 4-32 450℃與500℃完全成形之空孔率的比較圖 77
指導教授 李雄(Shyong Lee) 審核日期 2000-6-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